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345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 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CT扫描和穿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穿刺活检及穿刺治疗领域,是现代医学诊 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但是传统的经CT扫描之后进行的穿刺技术在应用上存在 很多不足,尤其是在临床应用中即使经CT扫描定位且确定了所穿刺的病灶层面及深度, 但是当CT床退出后穿刺医师仍然是凭借其经验在患者的病灶上方进行盲目穿刺,这就造 成了潜在的因穿刺不准而对其他脏器的损伤,或者是因穿刺手术造成的并发症的出现;又 会因穿刺角度不准确而难以保证了手术质量使疗效降低;因寻找层面反复CT扫描造成不 必要的射线对患者的危害,以及延长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并 且在临床上穿刺给医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在临床上对体部进行CT扫描之后并没有 一种准确有效的定位技术,为CT扫描之后进行实时的穿刺提供可靠的定位穿刺方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的不 足。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架,固定于该调 节架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框内且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的定位板和穿刺 板,所述的定位板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所述的穿刺板上贯穿有与定位 坐标线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每相邻两排穿刺孔的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的间距。考虑到临床穿刺中有不同的穿刺角度,上述穿刺板内的穿刺孔的水平倾斜度是 15°、30°、45°和90°,均为典型的穿刺角度。考虑到确保定位板与穿刺板的稳定和准确,上述基底框相邻的一组框边上分别设 有一个水平仪。考虑到采用便于计算的标准单位尺寸,上述定位板和穿刺板的长宽均为10cm,定 位坐标线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距定位板两条横边也是1cm。考虑到便于穿刺时的导针,上述穿刺板的穿刺孔的顶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考虑到便于CT射线穿透以及观察定位和穿刺情况,上述定位板和穿刺板是透CT 射线的透明有机玻璃板。考虑到使基底框及其定位板和穿刺板在三位空间内灵活调整,上述调节架包括固 定有竖向调节杆的底座、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上的横向调节杆,以及滑动固定在横向 调节杆上的纵向调节杆。考虑到基底框与调节架的稳定连接,上述基底框与调节架之间设有连接器,所述 的连接器是将基底框固定在调节架的纵向调节杆上的连接装置,连接器可以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相连接,另一端经由螺丝与调节架相连接。考虑到使整个装置保持稳定,上述调节架的底座内装有铅块,且底座的底部粘有 防滑的毡垫。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准确,节省时间,易于操作,可广泛应用于临 床定位、穿刺及活检与临床治疗领域,目前还没发现与本器械相近似产品在临床上使用。本 实用新型提高了穿刺手术层面一次性进针的准确性,减少了 CT重复扫描对患者造成的射 线危害,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因穿刺所产生的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 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在临床体部的CT定位,穿刺,活检,治疗等手 术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体部CT扫描后的准确定位问题,也因此解决了目前体部CT扫 描后仍然是盲目穿刺的技术问题。由于使用本定位穿刺装置(1)实现了定位后的实时穿刺;(2)且在穿刺时保证了进针针道的稳定性;(3)提高了对瘤体层面角度及深度进针的精确度。(精确度可达到0. 3cm);(4)避免了因盲目穿刺造成的对相邻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5)根据定位坐标点,可以一次性完成多个层面的均等间距的布针,减少了患者因 进针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在进针过程中为了寻找层面反复做CT造成的射线危害;(6)实现了一次性均等性布针且无需反复CT扫描而节省了手术时间,大约节省了 原手术时间的60% ;(7)保证了粒子在瘤体内三维空间的分布更加精确,最大程度发挥粒子对肿瘤细 胞的杀伤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底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定位板是透明有机玻璃板)。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刺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调节架,2、基底框,3、定位板,4、穿刺板,5、定位坐标线,6、穿刺孔,7、水平 仪,8、底座,9、竖向调节杆,10、横向调节臂,11、纵向调节臂,12、连接器,13、毡垫。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 架1,固定于该调节架1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2,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2框内且长度宽度分 别相等的定位板3和穿刺板4,所述的定位板3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5, 所述的穿刺板4上贯穿有与定位坐标线5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6,每相邻两排穿刺孔6的 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考虑到临床穿刺中会有不同的穿刺角度,上述穿刺板4内的穿刺孔6的水平倾斜 度是15°、30°、45°和90°,即需要四种不同角度的穿刺板4。如图1、2所示,考虑到确保定位板与穿刺板的稳定和准确,上述基底框2相邻的一组框边上分别设有一个水平仪7,以便使基底框2可以调整至水平。如图3、4所示,考虑到采用便于计算的标准单位尺寸,上述定位板3和穿刺板4的 长宽均为10cm,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5距定位板3两条 横边也是1cm,即定位板3和穿刺板4相互叠合后,定位板3内的定位坐标线5与其对应的 一排穿刺孔6相互重合。上述定位板3内的定位坐标线5可以采用常规的能够在CT扫描 底片中留下影像的材料。考虑到穿刺进针的方便,上述穿刺板4的穿刺孔6的顶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该 凹陷结构自穿刺板4的上表面向下收缩至穿刺孔6直径的宽度。如图4所示,考虑到便于CT射线穿透以及观察定位和穿刺情况,上述定位板3和 穿刺板4是透CT射线的透明有机玻璃板。如图1所示,考虑到使基底框及其定位板和穿刺板在三维空间内灵活调整,上述 调节架1包括固定有竖向调节杆9的底座8、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9上的横向调节杆 10,以及滑动固定在横向调节杆10上的纵向调节杆11,这种结构可以使基底框2迅速移动 到患者病灶上方。考虑到基底框与调节架的稳定连接,上述基底框2与调剂架1之间设有连接器12, 所述的连接器12是将基底框2固定在调剂架1的纵向调节杆11上的连接装置,连接器12 可以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2相连接,另一端经由螺丝与调节架1相连接。如图1所示,考虑到使整个装置保持稳定,上述调节架1的底座8内装有铅块,且 底座8的底部粘有防滑的毡垫13。利用上述的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进行定位的方法,如下(1)将该定位穿刺装置放置于CT扫描床面上,将定位板装入基底框内,使定位坐 标线与CT扫描的截面相垂直,并且定位板置于患者的病灶上方,调整基底框至水平;(2)待CT扫描机发出纵向、横向红外测量线后,使定位板朝向CT扫描架的一边与 CT横向红外测量线保持重合,将此线作为CT扫描基准线;(3)经CT扫描后得到带有病灶层面的数个影像底片,根据定位坐标线显示在影像 底片上的点位,而确定每个病灶层面上的定位坐标点、即待穿刺点,以及病灶在该层面所处 的深度及角度;(4)根据上述每一个层面所确定的待穿刺点、和位于该点下方的病灶层面深度及 角度,而确定病灶的所有待穿刺点,将每一个待穿刺点逐一标注即完成了定位。
权利要求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架(1),固定于该调节架(1)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2),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2)框内且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的定位板(3)和穿刺板(4),所述的定位板(3)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5),所述的穿刺板(4)上贯穿有与定位坐标线(5)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6),每相邻两排穿刺孔(6)的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穿刺板(4)内的穿刺孔(6)的 水平倾斜度是15°、30°、45°和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框(2)相邻的一组框边上 分别设有一个水平仪(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板(3)和穿刺板(4)的长 宽均为10cm,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5)距定位板(3) 两边也是1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穿刺板(4)的穿刺孔(6)的顶 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板(3)和穿刺板(4)是透 CT射线的机玻璃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架(1)包括固定有竖向调 节杆(9)的底座(8)、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9)上的横向调节杆(10),以及滑动固定在 横向调节杆(10)上的纵向调节杆(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框(2)与调节架(1)之间 设有连接器(12),所述的连接器(12)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2)相连接,另一端经 由螺丝与调节架(1)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架(1)的底座(8)内装有 铅块,且底座(8)的底部粘有防滑的毡垫(13)。
专利摘要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固定有基底框的调节架,安置于该基底框内的内含定位坐标线的定位板和带有穿刺孔的穿刺板。上述穿刺板穿的刺孔的水平倾斜度是15°、30°、45°和90°。其定位方法是根据定位坐标线在CT底片的影像,而确定每个病灶层面上的定位坐标点、即待穿刺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准确,广泛应用于临床定位、穿刺及活检。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体部CT扫描后的定位问题以及扫描后的盲目穿刺问题,提高了一次性进针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减少了CT重复扫描与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痛苦以及因穿刺产生的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A61B19/00GK201734787SQ20102026019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6日
发明者李玉宝 申请人:李玉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