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支架取出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2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管支架取出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管支架(筒状结构,常用者为“ζ”形支架或网状记忆合金 支架,以下简称食管支架)取出钳,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可有效 地把食管支架取出的食管支架取出钳
背景技术
在食管狭窄(良性狭窄或恶性狭窄)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解除食管梗阻,改善 或恢复病人的经口进食功能,常常需要在病人的食管中置入一个食管支架,以使其恢复通 畅。置入食管支架时常因计算误差或操作不当而需要调整或取出重新放置;在治疗过程中, 亦可因病人进食时食物向下(即向胃侧)的挤压、食管的蠕动等原因而致支架向胃侧滑落; 食管良性狭窄在治疗结束后亦需取出支架。食管支架在靠近口腔的一端(以下简称上端)设 置有环状丝线,向外抽紧此丝线后可使支架上端缩细,便于支架在食管内向口腔侧调整位 置或自食管中取出体外,此操作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方能实现。现有的食管支架取出/调 整工具为钩子(不锈钢丝,前端为勾状),通过内窥镜内的管道插入至食管支架上方,寻找并 勾住食管支架上端的环状丝线后向人体外拉,即可取出或调整支架。由于钩子为钢性结构, 且为单向勾取(钩子开口方向),在通过内窥镜使用钩子捕获食管支架上端的环状丝线时, 常常经过多次反复尝试,操作费时费力,造成食管支架取出/调整十分困难。如果支架放置 位置不当,又不能取出重新放置,则会导致治疗失败;良性食管狭窄病人治疗结束后不能将 食管支架取出,长期存于病人食管内甚至可能导致癌变,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额外痛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设置 有两个弧形钩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中间部和操作部,其特别之处在于 所述中间部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和设置于挠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所述 钳头部包括第一弧形钩、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和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 座,所述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 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的操作部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和可在基座上 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挠性外壳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设置在挠 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可相对于挠性外壳移动,进而带动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 钩的移动。固定座固定于挠性外壳的端部,实现对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固定;第一弧 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以便通过对挠性软线的控制来实现第一 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张开和闭合,进而实现对食管支架上的环状丝线进行捕获。由于基 座与挠性外壳相固定,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在移动活动机构的过程中,可实现挠性 软线相对于挠性外壳的移动,进而实现两弧形钩的张开与闭合。为了保证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具有较大的张开度,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和第二 活动杆分别与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通过同 一轴转动固定在固定座上。通过设置与挠性软线转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实 现了把挠性软线的直线运动转化为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旋转运动;由于第一弧形钩 和第二弧形钩均可转动,使得其张开的角度比较大,更加利于对食管支架上端环状丝线的 捕获。在保证钳头部具有捕获环状丝线功能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简化其结构,本实用新 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为与挠性软线成夹角的弯折部,第一弧形钩转 动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弯折部的末端与第一弧形钩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钩与 固定座固定连接。在这种结构下,只有第一弧形钩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也就是说只有第一弧 形钩在挠性软线的驱动下可进行转动,第二弧形钩固定在固定座上,这就使得结构比较简 单。弯折部应与挠性软线成一定角度的夹角,才可保证把挠性软线的直线运动转化为第一 弧形钩的转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挠性软线具有一定的韧性,可发生一定形状的弯曲。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对其操作部进行相应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基座的中间部位为圆柱体,该圆柱体的上端设置有与 操作员手指相配合的圆环,圆柱体的下端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圆柱体上开有长方形空腔; 所述的活动机构为移动滑块,该移动滑块设置于圆柱体上并可沿圆柱体的外表面滑动,该 移动滑块与挠性软线相固定。移动滑块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且可沿圆柱体的外表面滑动,并 且挠性外壳与圆柱体相固定,这就使得在移动移动滑块的过程中,挠性软性会相对于挠性 外壳运动,进而控制着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的张开和闭合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基座上开有与挠性软线相配合的通孔,基座 上设置有可进行转动的活动手柄和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固定手柄,所述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 上分别设置有可进行转动的下活动杆和上活动杆;所述挠性软线的端部、上活动杆的端部 和下活动杆的端部通过同一销轴相连接;所述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之间设置有保持固定手 柄和活动手柄始终处于一定距离的复位弹簧。固定手柄固定在基座上,不能进行转动;活动 手柄通过转轴与基座相固定,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上活动杆和下活动杆活动手柄和 固定手柄转动连接;与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相连接的复位弹簧的作用是使固定手柄和活动 手柄始终处于一定的间距,活动手柄朝向或远离固定手柄运动时,上活动杆和下活动杆会 朝向或远离挠性软线方向运动,挠性软线就会相对于挠性外壳运动。这种结构形式的操作 部易于操作。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当挠性软线向挠性外壳内运动到最大位置时,第 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处于完全紧闭状态,在该完全紧闭状态下,第一弧形钩与第二弧形 钩的顶端相接触或第一弧形钩与第二弧形钩有一部分相重叠。通过改变第一弧形钩和第二 弧形钩的结构,可以改变其在完全紧闭状态下的配合形式;由于要利用第一弧形钩和第二 弧形钩来勾住食管支架上的环状丝线,因此在闭合状态下,应保证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 钩相接触。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有一部分重合,更加能增强勾住丝线的牢固性。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所述中间部和钳头部横截面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 2.8mm。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可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应保证其有规格尺 寸。[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紧密配合的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 来取出食管支架,改变了以往的开放形式的钩子结构,扩大了捕获食管支架上端环状丝线 的范围,可更加方便和可靠地把食管支架取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部设置为方便操作的结 构形式,通过移动活动机构可实现挠性软性相对于挠性外壳的移动,方便地实现了对第一 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张开和闭合的控制;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的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在完全闭合状态下,可设置为有一部分相重合的结构形式,更加有利于食管支架 的取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紧闭配合状态;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张开状态;图5为钳头部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处于紧闭 配合状态;图6为钳头部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处于张开 状态;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紧闭配合状态;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弧形钩和第 二弧形钩处于张开状态;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钳头部,2中间部,3操作部,4挠性外壳,5挠性软线,6第一活动杆,7第一 弧形钩,8第二活动杆,9第二弧形钩,10固定座,11基座,12圆环,13移动滑块,14固定手 柄,15活动手柄,16上活动杆,17下活动杆,18复位弹簧,19弯折部,20圆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图1给出了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 钳头部1、中间部2和操作部3 ;图3和图4给出了实施例1中的钳头部的机构示意图,图9 给出了操作部3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钳头部1包括固定座10、第一活动杆6、第二活动杆 8、第一弧形钩7、第二弧形钩9 ;中间部2包括挠性外壳4和挠性软线5 ;操作部包括圆柱体 20、圆环12和移动滑块13。挠性外壳4内部为空腔体,挠性外壳4可进行弯曲;挠性软线5 设置于挠性外壳4的内部空腔中,挠性软线5与挠性外壳4不固定,挠性软线5在外力的作 用下可进行运动。挠性外壳4的上端与固定座10固定连接,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 通过一转动轴设置在固定座10上,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可绕转动轴进行转动;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的端部以及挠性软线5的端部通过转动轴固定在一起,这就实 现了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可绕与挠性软线5的固定点进行转动。第一活动杆6和 第二活动杆8分别与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转动连接,当挠性软线5朝向挠性外壳4 的外部运动时,在挠性软线5的驱动下,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会朝向两弧形钩(9、 7)方向运动,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之间的夹角也会增大;进而带动着第一弧形钩7 和第二弧形钩9逐渐张开。如图4所示,为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最大张开状 态时的结构示意图,这时的挠性软线5向外运动到最大位置。当挠性软线5有图4所示的 位置变为图3所示的位置时,挠性软线5会带动着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向朝向挠 性外壳4内部空腔的方向运动,图3为运动的极限位置,此时的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 9处于完全闭合状态。图9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基座11的中部为圆柱体 20,圆柱体20的下端与挠性外壳4相固定,圆柱体20的内部开设有与挠性软线5相配合的 通孔,圆柱体20上还开设有空腔体,移动滑块13设置于圆柱体20的外表面并可沿圆柱体 外表面运动,移动滑块13与挠性软线5固定连接。设置在圆柱体20上端的圆环12可实现 与人手的相配合,这样更加便于操作。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常规方法将内窥镜插入食管并到达操作位置后,在第一 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闭合状态下,把食管支架取出钳的钳头部1通过内窥镜的管 道(直径为2. 8mm)探出内窥镜前端,然后配合着内窥镜把食管支架取出。在对食管支架上 端的环状丝线夹持过程中,首先令移动滑块13向远离圆环12方向运动,这时第一弧形钩7 和第二弧形钩9在挠性软线5的推动作用下,处于张开状态;接着通过控制内窥镜用张开状 态的弧形钩靠近被夹持的丝线;然后向圆环12的方向移动移动滑块13,挠性软线5会拉动 着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闭合状态,实现了对食管支架上的环状丝线的捕获;捕 获环状丝线后,保持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闭合状态,向人体外的方向拉动食管 支架取出钳,使食管支架上端收拢缩细并紧靠内窥镜前端,然后使内窥镜与食管支架取出 钳保持同步向人体外拉动,即可实现食管支架的取出/调整。图5和图6给出了钳头部1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所示的钳头部1除了第一弧形 钩7和第二弧形钩9与图3和图4所示的钳头部不同外,其余的结构均相同。图5和图6 所示的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的弧形部分的弧度更大,当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 钩9处于闭合状态下,有一部分是相互重合的。这样的结构更加有利于对食管支架上的丝 线进行夹持。实施例2,图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结构除了中间 部2与实施例1中的中间部相同外,钳头部1和操作部3与实施例1中的均不相同。图7 和图8给出了本实施例中钳头部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所示的固定座10与挠性外壳4固定 连接,第二弧形钩9与固定座10相固定,第一弧形钩7通过转动轴固定在固定座10上。挠 性软线5的末端设置有与挠性软线成一定夹角的弯折部19,弯折部19与挠性软线5构成的 角为钝角,弯折部19的末端与第一活动杆6的末端转动连接在一起。这样在挠性软线5往 复运动的过程中,通过驱动第一弧形钩7的运动,可实现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的张 开和闭合。这种结构的钳头部采用的是挠性软线驱动一个弧形钩运动,而不是驱动和两个 弧形钩运动,使得钳头部的结构变得十分简单,利于制作且降低了制造成本。[0029] 图10给出了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部3的结构示意图,从整体上来说,这种结构形式 的操作部为手握式。包括基座U、固定手柄14、活动手柄15、上活动杆16、下活动杆17以 及复位弹簧18,基座11与挠性外壳4固定连接,基座11上开设有挠性软线5可以贯穿的 通孔。固定手柄14固定在基座11上,固定手柄14不能绕基座11进行转动。活动手柄15 通过转动轴与基座11相连接,活动手柄15可以绕与基座11固定的转动轴进行转动。上活 动杆16和下活动杆17分别转动的固定在活动手柄15和固定手柄14上,上活动杆16的端 部、下活动杆17的端部以及挠性软线5的端部通过一轴转动的固定在一起,上活动杆16和 下活动杆17所组成夹角的端点指向挠性软线方向。复位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手柄14 和活动手柄15相连接,复位弹簧18可以保持固定手柄14和活动手柄15处于一定的距离, 该距离恰好能使得第一弧形钩7在挠性软线5的拉力作用下处于与第二弧形钩9闭合的状 态,即在不对操作部的活动手柄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是出于闭 合状态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张开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则应对活动手柄 15朝固定手柄14方向施压,这时上活动杆16和下活动杆17之间的夹角就会变小,这时挠 性软线5就会向远离活动手柄15的方向运动,从而驱动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 张开状态
权利要求一种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1)、中间部(2)和操作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2)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4)和设置于挠性外壳(4)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5);所述钳头部(1)包括第一弧形钩(7)、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9)和与挠性外壳(4)固定连接的固定座(10),所述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5)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10)上;所述的操作部(3)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11)和可在基座上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5)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软线(5)的端部转动 连接有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所述第一活动杆(6)和第二活动杆(8)分别与第 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通过同 一轴转动固定在固定座(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挠性软线(5)的端部为 与挠性软线成夹角的弯折部(19),第一弧形钩(7)转动固定在固定座(10)上,所述弯折部 (19)的末端与第一弧形钩(7)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钩(9)与固定座(10)固定连 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的中间 部位为圆柱体(20),该圆柱体(20)的上端设置有与操作员手指相配合的圆环(12),圆柱体 的下端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圆柱体(20)上开有长方形空腔;所述的活动机构为移动滑块 (13),该移动滑块(13)设置于圆柱体(20)上并可沿圆柱体的外表面滑动,该移动滑块(13) 与挠性软线(5)相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上开有 与挠性软线(5)相配合的通孔,基座(11)上设置有可进行转动的活动手柄(15)和与基座 (11)固定连接的固定手柄(14),所述固定手柄(14)和活动手柄(15)上分别设置有可进行 转动的下活动杆(17)和上活动杆(16);所述挠性软线(5)的端部、上活动杆(16)的端部和 下活动杆(17)的端部通过同一销轴相连接;所述固定手柄(14)和活动手柄(15)之间设置 有保持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始终处于一定距离的复位弹簧(18)。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当挠性软线(5)向挠性 外壳(4)内运动到最大位置时,第一弧形钩(7)和第二弧形钩(9)处于完全紧闭状态,在该 完全紧闭状态下,第一弧形钩(7)与第二弧形钩(9)的顶端相接触或第一弧形钩(7)与第二 弧形钩(9)有一部分相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2)和钳头 部(1)横截面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2. 8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食管支架取出钳,包括钳头部、中间部和操作部,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中间部包括内部为空腔的挠性外壳和设置于挠性外壳内部空腔中的挠性软线;所述钳头部包括第一弧形钩、与第一弧形钩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钩和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座,所述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至少有一个与挠性软线相连接,与挠性软线相连接的弧形钩转动地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的操作部包括与挠性外壳固定连接的基座和可在基座上移动的活动机构,该活动机构与挠性软线相固定。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以往的开放形式的钩子结构,可方便地把食管支架取出;本实用新型可方便地对第一弧形钩和第二弧形钩张开和闭合进行控制。
文档编号A61F2/84GK201743804SQ20102050925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0日
发明者尹秋伟 申请人:尹秋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