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皮肤传感器的被动屏蔽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41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皮肤传感器的被动屏蔽针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针(这些针用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处置的血液采集套具。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采集套具,该血液采集套具包括用来保护使用者免受用过的针尖的伤害的安全护套。
背景技术
一次性医疗器械用来给药或从患者身体内抽取流体,这些一次性医疗器械具有医用针。这样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典型地包括血液采集针、流体处置针及其组件。当前的医疗实践要求在这样的器械中使用的流体容器和医用针是便宜的,并且是容易处置的。现有血液采集器械常常采用某种形式的耐用的、可再用的夹具,在该夹具上,可以安装可拆卸和一次性的医用针和流体采集管。这种性质的血液采集器械可以在使用之前组装,在使用之后丢弃。血液采集器械或静脉内(IV)输液器械典型地包括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近侧端部、尖远侧端部以及在这些端部之间贯穿延伸的孔腔。针套管的近侧端部牢固地安装在塑料毂座中,该塑料毂座限定中央通路,该中央通路与孔腔连通,该孔腔穿过针套管延伸。薄的、柔性的热塑性塑料管连接到毂座上,并且与针套管的孔腔连通。远离针套管的柔性塑料管的端部可以包括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用来将针套管连接到流体采集管夹具或其它储器上。固定装置的具体结构将取决于储器(固定装置要连接到该储器上)的特性。为了降低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危险,用过的针套管的防护变得很重要。在担心疾病的感染和传播的情况下,包围或覆盖用过的针套管的方法和器械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并且在医疗领域中需求量很大。例如,针组件常常采用安全护套,该安全护套可以运动到与用过的针套管屏蔽接合的状态,以使意外针刺扎的危险最小化。在这个领域中的现有技术器械常常包括柔性翼片,这些柔性翼片用作在医疗过程期间用来将针组件固定到患者身体上的装置。带翼片的针组件典型地包括筒管或本体部分、安装到本体部分上的翼片部分以及针套管。翼片部分可以用来在针套管对患者的插入和退出期间操纵组件。翼片部分也通过将用于系带、连结、等等的表面区域提供给患者以防止组件的运动,用来抵靠患者皮肤稳定组件。授予Saulenas等人的美国专利No. 7,294,118公开了一种伸缩式按钮针组件,在该伸缩式按钮针组件中,针连结到毂座上,并且延伸穿过筒管。按钮致动器从毂座延伸,并且与筒管干涉接合。借助于使用者主动地将按钮推动到筒管中而实现致动,由此使针在弹簧的动力下缩回在筒管内,该弹簧布置在毂座与筒管之间。针组件也可以包括被动致动安全特征。在这样的器械中,在器械的正常使用时,被动地致动针屏蔽特征。例如,安全特征的致动可以自动地发生,例如在除去外部安全包装盖时和在将针插入到患者的注射部位之后在释放使用者对于器械的抓握之后。安全特征可以是安全护套或力,将该安全护套向针尖推进,该力施加在针上,以使针缩回到器械的本体中。授予Niermann的美国专利No. 6,682,510公开了一种被动安全血液采集套具,该被动安全血液采集套具包括沿针套管可滑动运动的针尖防护罩。针尖防护罩通过一对可折叠叶片安装到针毂座上,这对可折叠叶片可以折叠到本身上,并且由包装盖保持就位。在使用中,医师将叶片保持在折叠或折合状态下,以将盖除去,并且然后释放叶片,使它们能够展开,以将针尖防护罩向远侧推进。这样的被动安全血液采集套具典型地涉及在针与护套之间用于安全特征的致动的相对轴向力。如果这个相对轴向力大于由在针与患者组织之间的摩擦供给的阻力,则针将会在安全特征的致动期间从患者体内自行排出(self-ejected)。

发明内容
存在对于一种血液采集套具的需要,该血液采集套具包括屏蔽针组件,该屏蔽针组件实现用过的针套管的可靠而又有效的屏蔽。存在对于一种血液采集套具的另外需要,该血液采集套具具有屏蔽针组件,被动地操作该屏蔽针组件,并且从而安全特征的致动不使针套管从患者体内自行排出。存在对于一种被动操作屏蔽针组件的进一步需要,该被动操作屏蔽针组件提供引导,以帮助定位理想刺扎部位。提供一种安全针器械,该安全针器械包括毂座和屏蔽部件,该毂座具有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从该针套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刺扎末端,该屏蔽部件与毂座套叠地结合。毂座和屏蔽部件适于相对于彼此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相对套叠运动,在该第一位置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从屏蔽部件的前部端部露出,在该第二位置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被包围在屏蔽部件内。驱动部件布置在毂座与屏蔽部件之间,并且能够以彼此套叠远离的方式偏压毂座和屏蔽部件,即偏压向第二位置。接触部件克服驱动部件的偏压,将毂座和屏蔽部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中,使针套管从屏蔽部件的前部端部露出。接触部件包括与屏蔽部件枢转接合的杠杆,该杠杆包括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该前部部分与针套管的刺扎末端相邻,该后部部分包括将毂座和屏蔽件可释放地保持在第一位置中的结构。接触部件在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期间是可运动的,由此容许毂座和屏蔽部件从第一位置释放,并且容许驱动部件向第二位置偏压毂座和屏蔽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 ,接触部件从患者皮肤表面的释放容许驱动部件以彼此套叠远离的方式将毂座和屏蔽部件完全地偏压到第二位置,使针套管的刺扎末端被包围在屏蔽部件内。接触部件的杠杆的后部部分可以包括第一接合部分,其用来与毂座接合,以将毂座和屏蔽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中,在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期间在杠杆的枢转运动时,第一接合部分与毂座的接合是可释放的。杠杆的后部部分还可以包括第二接合部分,在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期间在杠杆的枢转运动时,该第二接合部分用来与毂座接合,以当第一接合部件脱离与毂座的接合时,将毂座保持成不完全偏压到第二位置。在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的释放期间在杠杆在相反方向上的枢转运动时,第二接合部分可以脱离与毂座的接
口 o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屏蔽针组件,该屏蔽针组件包括针套管,并且具有针毂座,该针套管在其远侧端部处具有刺扎末端,该针毂座支撑针套管。针毂座布置在筒管的通路内,该筒管在近侧端部与远侧端部之间延伸。驱动部件,例如螺旋弹簧,进一步布置在筒管与针毂座之间,用来将针毂座从第一位置驱动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从筒管的远侧端部露出,在该第二位置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完全布置在筒管内。杠杆可枢转地连接到筒管上,并且包括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该前部部分适于接触患者皮肤表面,该后部部分包括与针毂座的可释放接合部,用来将针毂座保持在第一位置中。杠杆的前部部分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使杠杆枢转,并且释放在杠杆的后部部分处与针毂座的初始接合。杠杆的后部部分可以包括第一接合部分,该第一接合部分接合针毂座的一部分,用来将针毂座保持在第一位置中。按这种方式,杠杆的前部部分与患者皮肤的接触和/或针套管穿过患者皮肤的插入,使杠杆相对于筒管枢转,从而杠杆的第一接合部分与针毂座脱开。此外,杠杆的后部部分还可以包括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用来与针毂座接合。按这种方式,杠杆的前部部分与患者皮肤的接触和/或针套管穿过患者皮肤的插入,使杠杆相对于筒管枢转,从而杠杆的第一接合部分与针毂座脱开,并且杠杆的第二接合部分将针毂座保持在使刺扎末端从筒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位置中。此外,在杠杆的前部部分从患者皮肤表面除去期间,例如在针套管从患者皮肤除去期间,在杠杆相对于筒管在相反方向上枢转运动时,杠杆的第二接合部分与针毂座脱开。按这种方式,驱动部件将针毂座驱动到针套管的刺扎末端完全布置在筒管内的位置。杠杆可以与筒管一体地模制,或者可以是分离式元件,该分离式元件可枢转地连接到筒管上,例如通过枢转销。优选地,枢转杠杆的前部部分可以构造成,通过跨在针套管的刺扎末端上而对接患者的注射点,并且可以包括开槽垫。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血液采集套具包括这样一种屏蔽针组件,具有从针毂座延伸的柔性管,及 具有柔性管的相对端部,该相对端部适于连接到储器上,该储器用来容纳血液采集管。例如,柔性管的相对端部可以包括非患者针套管,或者可以包括接头,该接头包括阳鲁尔(Iuer)接头,该阳鲁尔接头适于与分离式部件匹配,该分离式部件包括非患者针套管。另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致动针组件的方法。提供针组件,该针组件包括毂座,该毂座包括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从该针套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刺扎末端,使毂座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屏蔽部件内,并且向其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被包围在屏蔽部件内的位置偏压。针组件还包括可枢转杠杆,该可枢转杠杆连接到筒管上,并且包括与毂座的第一接合,用来克服偏压而保持毂座,使刺扎末端从屏蔽件的前部端部露出。方法涉及穿过患者的皮肤插入针套管的刺扎末端,从而枢转杠杆接触患者的皮肤表面,并且使杠杆相对于屏蔽部件枢转,由此释放在杠杆与毂座之间的第一接合。插入步骤还可以在第一接合的释放时,带来接合在杠杆与毂座之间的第二接合。此外,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从患者的皮肤除去针套管的刺扎末端,从而可枢转杠杆从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中释放,并且相对于屏蔽部件在相反方向上枢转。按这种方式,释放在杠杆与毂座之间的第二接合,容许毂座向其中针套管的刺扎末端被包围在屏蔽部件内的位置偏压。通过联系附图阅读如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细节和优点将更为显明,其中,相应附图标记自始至终标识相应部分。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血液采集套具的分解立体图,该血液采集套具包括屏蔽针组件。图2是图1的组件在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组件的皮肤传感器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皮肤传感器的侧视平面图。图5是联系图1的实施例描绘的针组件的一些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的针组件在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图7是图5的针组件的侧视图,该针组件在针套管上没有针保护器。图8是图1的针组件的壳体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图1的针组件在初始状态下的立体图,示出从壳体突出的针套管。图10是图9的针组件的侧视图。图11是沿在图10中的线11-11得到的俯视横截面图。图12是沿在图11中的线12-12得到的侧视横截面图。图13是图1的针组件的侧视横截面图,所示的针组件在使用中用针套管刺扎患者的皮肤。图14是在图1中所示的针组件的立体图,其中,针套管在缩回位置中。图15是图14的针组件的侧视横截面图。图16是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可选择实施例的针组件的立体图。图17是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横截面图。图18是图17的针组件的侧视横截面图,所示的针组件在使用中用针套管刺扎患者的皮肤。图19是图17的针组件的侧视横截面图,所示的针组件在屏蔽位置中。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下文描述的目的,术语“上部”、“下部”、“右”、“左”、“竖向”、“水平”、“顶部”、
“底部”、“横向”、“纵向”以及类似空间术语,如果使用,则将与在图中所定向的描述实施例有关。然而,要理解,除特意规定成相反之外,可以呈现多种可选择变化和实施例。也要理解,在附图中所示的、并且在这里描述的具体器械和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总体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被动缩回针组件,该被动缩回针组件具有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皮肤传感器杠杆用以检测由健康护理专业人员进行的针插入和除去的动作,并且在这两种情况完成之后被动地致动安全器械,而无需由健康护理专业人员进行任何其它故意动作。安全器械的致动不产生大得足以使针套管从患者体内自行排出的相对轴向力。此外,皮肤传感器杠杆可以提供引导,以帮助定位刺扎部位,并且可以分散晕针患者对裸针的不利视觉冲击的注意。本 发明总体上描述供血液采集或输液套具使用的屏蔽针组件,并且包括针组件以及这样的采集或输液套具。如由图1和2总体示出的那样,所示的流体采集/输液套具是血液采集套具1,该血液采集套具I包括安全屏蔽针器械或组件2、柔性管3以及保护帽盖或屏蔽件,该柔性管3从针器械或组件2延伸,该保护帽盖或屏蔽件,例如针保护器29,形成包装盖,该包装盖可除去地安装到针组件2上与柔性管3相对,例如通过与针组件2的摩擦接合。柔性管3的第一端部或近侧端部17适于与如用于血液采集的储器连接,而针组件2从柔性管3的第二端部或远侧端部19延伸。管3包括 近侧端部17、远侧端部19以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管3可以是在常规血液采集套具中使用的常规静脉内管。近侧接头5由塑料材料一体地模制,并且包括近侧端部21、远侧端部23以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与远侧端部23相邻的通路的部分构造成,紧密地在管3的近侧端部17上套叠,从而穿过管3的通路与穿过近侧接头5的通路连通。接头5的近侧端部21可以限定例如阴鲁尔连接器,该阴鲁尔连接器可以与适当的阳鲁尔连接器匹配,以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例如,在常规注射器的远侧端部处的阳鲁尔连接器可以直接连接到近侧接头5上,用来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用来封闭近侧接头5的分离式阳鲁尔帽盖。可选择地,接头5可以适于容纳非患者针组件,该非患者针组件包括弹性体护套,例如通过与接头5相接合的阳鲁尔连接器毂座,如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那样。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常规针保持器可以与非患者针配合,以便被设置为与抽真空血液收集管相连通,由此按已知方式提供血液采集组件。其它接头可以按照采集/输液套具I的具体打算用途,与近侧接头5接合。另外,可以采用其它构造的连接器,以实现特定目的。如提到的那样,血液采集套具I包括针器械或组件2,该针器械或组件2从柔性管3延伸。总体参照图1和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限定屏蔽针组件2,该屏蔽针组件2如一般地那样包括针部分7,包括与针毂座27相连接的针套管25 ;安全屏蔽部件8,包括筒管组件,该筒管组件包括前部筒管11、后部筒管13、及翼式结构15 ;驱动部件,例如弹簧9,用来将针部分和屏蔽部件相对于彼此运动;以及接触部件,例如皮肤传感器杠杆16。参照图2-7,针部分7包括针套管25、针毂座27及可选择性的针保护器29。针保护器29可以成形成用以妨碍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枢转运动,允许在运输和存储期间将杠杆16约束在向下位置中。针套管25具有近侧端部31、远侧端部33、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孔腔。针套管25的远侧端部33斜切到尖锐刺扎末端35,例如静脉内刺扎末端。刺扎末端35设置为用以插入到患者血管(如静脉)中,并因此设计成用以在静脉穿刺期间提供容易的插入和最小化的不舒适。针戚座27可以由塑料材料(如聚碳酸酷、聚丙纟布、聚乙纟布、丙纟布酸、聚本乙纟布、及ABS) 一体地模制。针毂座27可以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模制,以实现对流过针毂座27的血液或其它流体的观察。针毂座27包括后部或近侧端部59、前部或远侧端部61、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与近侧端部59相邻的通路的部分的尺寸设定成用以接纳柔性管3的远侧端部19。更具体地说,管3的远侧端部19可以被套叠到针毂座27的通路中,并且粘结在与针毂座27的近侧端部59相邻的位置中。与针毂座27的远侧端部61相邻的通路的部分的尺寸可以设定成用于可滑动地接纳针套管25的近侧端部31。参照图8,并且继续参照图2-7,屏蔽部件8与针部分7 (并且具体地说与针毂座27)相套叠结合,使针毂座27和/或屏蔽部件8的至少一个适于相对于彼此的相对套叠运动。具体地说,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相对于彼此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是可沿轴向运动的,在该第一位置中,针套管25的刺扎末端35从屏蔽部件8的前部端部露出,如图9所示,在该第二位置中,针套管25的刺扎末端35被包围在屏蔽部件8内,如图14所示。这可以通过使针毂座27在屏蔽部件8内可滑动接合而实现。
屏蔽部件8的形状是大致管状的或圆柱形的,并且可以是整体结构,优选地由热塑性塑料材料模制。在一个实施例中,屏蔽部件8包括筒管组件,该筒管组件包括前部筒管
11、后部筒管13、及翼式结构15。前部筒管11可以是大致管状的一体模制的塑料结构,该塑料结构具有相对的近侧和远侧端部73和75、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77。后部筒管13也可以是大致管状结构,该大致管状结构具有近侧端部93、远侧端部95、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97。前部筒管11的通路77由在近侧端部73附近的环形锁定肋83进一步限定,而与远侧端部95相邻的后部筒管13的外部部分限定环形锁定环94。锁定肋83和锁定环94容许前部和后部筒管11和13的锁定接合。具体地说,锁定环94构造成,用于与在前部筒管11的通路77中的环形锁定肋83卡合地锁定接合,以使前部和后部筒管11和13彼此接合。前部和后部筒管11和13的接合可以通过粘合剂粘结、焊接、或通过增加在环形锁定肋83与锁定环94之间的干涉而变得更永久。可选择地,前部筒管11和后部筒管13可以通过螺纹接合而连接,其中,前部或后部筒管11和13中的一者具有外螺纹,并且前部或后部筒管11和13中的另一者具有内螺纹。前部筒管11包括在通路77内的环形台阶81。环形台阶81限定比在针毂座27上的凸缘67的外径小的内径。因而,环形台阶81限定用于针毂座27在前部筒管11中的远侧运动的固定极限。同样,穿过后部筒管13的通路97的近侧部分的特征在于,一个向内延伸的近侧凸缘101。近侧凸缘101具有比在针毂座27上的凸缘67的外径小的内径。因而,近侧凸缘101限制针毂座27在后部筒管13中的近侧运动。如提到的那样,针毂座27和屏蔽 部件8相对于彼此是可沿轴向运动的。针组件2还包括驱动部件,例如弹簧9,该驱动部件在针毂座27与屏蔽部件8之间延伸,提供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偏压成沿轴向或纵向彼此远离的偏压力。驱动部件或弹簧9与屏蔽部件8和/或针毂座27大致同轴地定位,使针组件2在第一位置中。驱动部件可以呈现为螺旋压缩弹簧或类似偏压元件的形式,并且总体上适于使屏蔽部件8和/或针毂座27相对于彼此在针组件2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这里描述的驱动部件的偏压力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相对于彼此偏压,例如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彼此远离地轴向偏压的偏压力。注意,针组件2的致动基于驱动部件的这个偏压力,该偏压力引起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任一个的运动、或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两者相对于彼此的运动。例如,如果使用者在致动期间正握着针毂座27,则偏压部件将使屏蔽部件8相对于针毂座27向远侧延伸或运动到针组件2的第二屏蔽位置。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者在致动期间正握着屏蔽部件8,则偏压部件将使针毂座27相对于屏蔽部件8向近侧缩回或运动到针组件2的第二屏蔽位置。如在图中和具体参照图1和11描绘的那样,呈现为弹簧9形式的驱动部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基本上绕针毂座27布置,该第二端部基本上与屏蔽部件8的一部分相接触。例如,与远侧端部61相邻的针毂座27的外部部分可以限定小直径圆柱形末端63,中间直径圆柱形弹簧安装段65从小直径圆柱形末端63向近侧延伸,而较大直径圆柱形凸缘67在弹簧安装段65的近侧端部处向外延伸。凸缘67限定用于弹簧9在针毂座27上的近侧运动的极限、和用于针毂座27相对于前部筒管11的远侧运动的极限。此外,在前部筒管11的远侧端部75附近的通路77的部分可以限定向内延伸环形远侧凸缘79,该向内延伸环形远侧凸缘79具有比弹簧9的外径小的内径。因而,远侧凸缘79限定用于弹簧9的远侧止挡件,并且使弹簧9能够在前部筒管11内压缩。环形台阶81与远侧凸缘79间隔开与弹簧9的压缩长度大致相等的距离。因而,在远侧凸缘79与环形台阶81之间通路77的段有效地限定弹簧壳体。在一般意义上,克服弹簧9的偏压力而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保持为没有相对于彼此的运动,以将针组件2保持在第一位置中,使刺扎末端35从屏蔽件的前部端部延伸穿过前部筒管11的远侧端部75。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可以按这种方式通过可释放接合而保持,该可释放接合适于克服弹簧9的偏压力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相对于彼此保持就位。例如,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可以包括相互接合结构,该相互接合结构提供在针毂座27与屏蔽部件8之间的接合,以防止弹簧9将针毂座27和屏蔽部件8偏压成在纵向方向上彼此远离,例如通过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参照图3和4,并且继续参照图1和2,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包括前部部分49和后部部分51。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连结到前部筒管11上,形成与前部筒管11、针毂座27、及针套管25的轴线相垂直的枢转轴线53。枢转轴线53总体上布置成与前部筒管11的上表面相邻。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可以适于,通过跨在针套管25上而与患者的注射点对接。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还可以包括开槽垫。开槽垫供给对于患者的更大表面面积和舒适度。优选地,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绕枢转轴线53枢转,从而前部部分49按上下方式运动,使向上方向远离患者的注射点,并且向下方向朝向注射点。后部部分51也按上下方式运动,凭借枢转轴线53的位置而与前部部分49的运动相反。杠杆16的后部部分51与针毂座27对接,以克服弹簧9的偏压而保持针毂座27。具体地说,针毂座27构造成,包括第一凹口 69和第二凹口 71,如图5-7所示。第一凹口 69和第二凹口 71设计成,分别与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第一接合部件55和第二接合部件57相互作用,以便克服弹簧9的力将针毂座27保持在前部位置中,如这里将更详细讨论的那样。前部筒管11还包括开口 91,该开口 91延伸穿过前部筒管11的顶部壁表面,并且与通路77连通。开口 91的尺寸和构造被设定成用以接纳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后部部分51,允许第一接合部 件55和第二接合部件57分别与针毂座27的第一凹口 69和第二凹口 71相互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枢转轴线53可以通过杠杆条布置而形成,借此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通过销和孔布置而连接到前部筒管11上。例如,销52可以一体地形成在杠杆16的下侧上,如图3和4所示。销52可以定位在沿杠杆16的任何位置处,并且优选地定位在第一接合部件55与第二接合部件57之间。销52的横截面优选地是圆柱形的。为了形成在杠杆16与前部筒管11之间的枢转轴线53以提供杠杆16连结到其上的机构,前部筒管11还设有形成对应引导表面的结构,该引导表面用来穿过开口 91按枢转方式容纳销
52。例如,形成前部筒管11的壁的一些部分可以在其相对的横向各侧处切除,从而将销52容纳在其中。如图1、2、及9所示,前部筒管11的壁的这样的切除部分的轮廓可以设定为使得在其相对的横向两侧上形成引导表面50a和50b。引导表面50a和50b起到用于杠杆16的销52的安置表面的作用,由此提供用来将杠杆16连结和保持到前部筒管11上的机构,例如通过与它的卡扣配合接合,并且提供用来绕枢转轴线53枢转的铰链状接合。在一个可选择实施例中,还预期到,前部筒管11可以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前部台肩和后部台肩,并且每个台肩包括用来容纳销52的外表面的表面轮廓。前部和后部台肩的间隔在它们之间形成引导表面,该引导表面用来按铰链状、枢转方式容纳销52的外表面。前部和后部台肩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前部筒管11的内表面内,并且可以个别地代表延伸跨过开口 91的连续结构。可选择地,前部台肩和后部台肩中的每一个台肩可以是部分台肩结构,这些部分台肩结构从在开口 91的相对侧处的前部筒管11的内表面的相对侧延伸,由此提供用来容纳销52的外表面的引导表面。可选择地,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可以一体地直接模制到前部筒管11的一部分上。例如,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薄柔性部件,以形成与前部筒管11 一体的活铰链。前部筒管11的外圆周表面可以由在远侧端部75附近的环形翼片安装切口 85限定。环形切口 85设有棘爪87,用来将翼式结构15定位在前部筒管11上的固定转动方位中。翼式结构15典型地由弹性材料(例如烯烃、聚氯乙烯、或其它这样的弹性聚合物)一体地模制。翼式结构15包括柔性侧面板37和39和管状固定件41。管状固定件41包括内部通路43,该内部通路43的尺寸设定成用以紧贴地接合在前部筒管11上。面板37和39模制有比较光滑的顶部表面。然而,面板37的顶部表面在远离管状固定件41的部分处包括一对弓形突起45。面板39的顶部表面包括一对弓形凹口 47,这对弓形凹口 47的尺寸、布置及构造被设定成,当面板37和39相折叠从而其顶部表面彼此面对面接合时,接纳在面板37上的突起45。突起45与凹口 47的相互接合,保证折叠的面板37和39起到手柄的作用,而不相对于彼此滑动。面板37和39的底部表面可以设有多个可触知隆起(未示出)。可触知隆起有利于折叠的面板37和39在使用者的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抓握。翼式结构15的颜色可以指示针套管25的规格。在一些预期到的可选实施例中,翼式结构15仅具有一个侧面板37或39,以提供由使用者操纵针组件的可选择装置。前部筒管11的环形切口 85还可以具有缓冲剂注入端口 89,用来将缓冲剂注入到通路77中。缓冲剂注入端口 89然后可以由翼式结构15覆盖。后部筒管13还可以包 括弹性可挠曲锁定指状物103,这些弹性可挠曲锁定指状物103从在后部筒管13上的相对位置向近侧和向内悬臂伸出。每个锁定指状物103包括近侧端部105,该近侧端部105与近侧凸缘101间隔开的距离等于或稍大于在针毂座27上的凸缘67的轴向厚度。因此,凸缘67可被捕获在止动凸缘101的远侧表面与锁定指状物103之间。各锁定指状物103的近侧端部105彼此间隔开的距离小于在针毂座27上的凸缘67的直径。参照图9,并且继续参照图1-8,流体采集/输液套具I通过首先建造针部分7而组装。针部分7通过将针套管25的近侧端部31安装到针毂座27的通路中而建造。针套管25可以由粘合剂(例如可经热固化或经紫外线固化的环氧树脂)固定在这个位置中。针套管25这样定向,从而在针套管25的远侧端部33处的刺扎末端35和翼式结构15关于公共平面是对称的。管3的远侧端部19然后固定在针毂座27的近侧端部59中。管3可以通过溶剂粘结、粘合剂粘结、或焊接而固定在这个位置中。组装通过使弹簧9套叠在针毂座27的弹簧安装段65上而继续。针部分I和弹簧9然后对准,并且在远侧方向伸入到前部筒管11中,因而压缩弹簧9。枢转皮肤传感器16的后部部分51然后定位在前部筒管11的开口 91中,允许第一接合部件55和第二接合部件57分别与针毂座27的前部凹口 69和后部凹口 71相互作用。在接合部件55和57与凹口69和71之间的相互作用,克服受压缩的弹簧9的力,将针毂座27保持在前部位置中。将枢转皮肤传感器16定位,以形成与前部筒管11、针毂座27、及针套管25相垂直的枢转轴线
53。枢转轴线53可以由销和孔布置形成,或者可选择地,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可以一体地模制到前部筒管11上,以形成准铰链。然后将翼式结构15安装在前部筒管11的远侧端部75上。翼式结构15的管状固定件41的内部通路43与在前部筒管11上的棘爪87对准。因而,实现翼式结构15的管状固定件41与环形切口 85和棘爪87的紧贴配合,以将翼式结构15保持在前部筒管11上并且防止转动。在这种安装条件下,翼式结构15的面板37和39限定平面,该平面大致与对称平面正交地延伸,该对称平面由在针套管25的远侧端部33处的刺扎末端35、和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限定。组装通过使管3的远侧端部19穿过后部筒管13而进一步继续。后部筒管13沿管3的足够向远侧运动实现后部筒管13的远侧端部95在前部筒管11的近侧端部73内的锁定接合。近侧接头5然后可以固定到管3的近侧端部17上。 当使用粘性缓冲剂时,前部筒管11的通路77、针毂座27的弹簧安装段65、及在针毂座27上的凸缘67的远侧表面限定腔室,该腔室约束缓冲剂的优选位置。在前部筒管11的侧壁内布置的注入端口 89用来将粘性缓冲剂分配到腔室中。缓冲剂可以穿过分配套管注入,该分配套管具有远侧端部,该远侧端部成形为用以配合在注入端口 89内。也预期到的是,缓冲剂可在组装之前涂敷到通路77、弹簧9、及针毂座27、或这三个元件中的任一个上,以产生对于缩回速率或速度的变化。粘性缓冲剂可以是硅酮,该硅酮起作用,以缓冲针毂座27相对于前部筒管11和后部筒管13的速度。粘性缓冲剂产生阻力,以减慢针毂座27和针套管25的缩回。缓冲剂的一个例子是触变胶,类似于在血液采集管中用作分离胶的胶类型。用作缓冲剂的触变胶提供相对于弹簧9的独特性质。具体地说,触变胶呈现将弹簧9的相邻的各圈临时和弹性地粘结在一起的能力。缩回的开始释放弹簧9存储的能量,并且容许弹簧9伸展。触变胶产生与硅酮相似的阻力,并因此缓冲针毂座27和针套管25的速度。然而,不像常规硅酮,由触变胶实现的在相邻的各圈之间的临时粘结提供较慢的初始加速度。较慢初始加速度导致在针套管25的缩回期间的噪音显著降低。尽管这里以上作为缓冲剂描述了触变胶的使用,但这不要解释成,限制本发明,因为已经预期到其它缓冲剂的使用。注入端口 89可以定位在环形切口 85上,并且可以通过将翼式结构15放置在注入端口 89上并且覆盖其而被密封,由此将缓冲剂约束到弹簧9的在注入端口 89附近的那个部分上。可选择地,要理解,缓冲剂可以布置在针毂座27的与前部和后部筒管11和13之间可滑动地接合的表面处。这会产生粘性剪切边界层,该粘性剪切边界层也可以改变针毂座27缩回的速度和加速度。参照图10-14,并且继续参照图9,流体采集/输液套具I通过将翼式结构15的面板37和39向彼此折叠和折叠成面对面接合而使用,从而在面板37的上表面上的突起45接纳在面板39的上表面上的凹口 47中,以防止面板37和39的移动。在面板37和39的底部表面上的可触知隆起(未示出)然后可以按面对面接合方式牢固地保持在拇指与食指之间。针保护器29然后与针毂座27分离,以暴露针套管25。在这种条件下,由翼式结构15的面板37和39的邻接表面限定的平面将位于针套管25的刺扎末端35的对称平面上。此外,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在下部位置中,该下部位置比针套管25低。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通过第一接合部件55与前部凹口 69的接合而被偏压在这个位置中。健康护理专业人员然后将针套管25的刺扎末端35引导到在患者身上的目标位置中,并且采用在管3的近侧端部17处的近侧接头5,该近侧接头5用于连接到真空容器或流体的源上,该流体将输注到患者体内。在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上的开槽布置跨在针套管25上,并且不遮蔽针套管25或注射部位。此外,这种开槽布置也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帮助定位理想刺扎部位。随着针套管25插入到患者体内,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枢转,因为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被迫向上运动到至少针套管25的水平,这又基于枢转轴线53的位置将第一接合部件55运动到上部位置中。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的向上运动使第一接合部件55与前部凹口 69脱开,由此释放在针毂座27与杠杆16之间的干涉接合。干涉接合的这种释放容许弹簧将偏压力施加在针毂座27和前部筒管11的对应表面之间,容许针组件2向第二位置被推进或驱动,使针套管25的刺扎末端35被包围在前部筒管11和后部筒管13组成的筒管组件内。例如,弹簧9将力施加在针毂座27与前部筒管11之间,从而它们相对于彼此轴向运动和/或套叠地运动。在针毂座27与前部筒管11之间施加的偏压力可以小于在针套管与在血管系统的点处的患者皮肤之间的摩擦力,由此防止针套管从患者皮肤退出。可选择地,预期到的是,在枢转杠杆的初始枢转之后在与患者皮肤接触时和/或在静脉穿刺期间,在枢转杠杆16与针毂座27之间存在第二干涉接合。例如,这样一种第二接合可以通过在枢转杠杆16的后部部分51处的第二接合部件57与针毂座27的后部凹口 71的干涉接合而提供,如图13所示。枢转杠杆16的第二接合部件57,在枢转杠杆16绕枢转轴线53的初始或向上枢转运动之前,在接触和插入期间,可以与针毂座27的后部凹口 71相接 合,或者更优选地,在这样的初始或向上枢转运动期间与后部凹口 71相接合。按这种方式,容许针毂座27基于由弹簧9施加的力向后滑动至少一个最小距离,直到由第二接合部件57与后部凹口 71的接合而停止,如图13所示。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在注射或输液的持续时间内保持在这种构造中。在医疗过程完成时,健康护理专业人员从患者身上除去针套管25。针套管25的除去使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的前部部分49向下向初始位置运动,使枢转杠杆16绕枢转轴线53在相对或相反方向上枢转。这使第二接合部件57向上运动,并且运动到后部凹口71夕卜,而第一接合部件55同时向下运动到不与前部凹口 69接合的位置。所以,容许弹簧9伸展,并且将针部分7向近侧推进。当凸缘67邻接后部筒管13的近侧凸缘101时,针部分7的向近侧运动终止。在这个位置中,针套管25的整体安全地布置在前部和/或后部筒管11和13内,如图15所示。随着针毂座27的凸缘67接近近侧凸缘101,凸缘67也将接合锁定指状物103。凸缘67的向后运动引起锁定指状物103的向外挠曲。然而,当凸缘67抵接近侧凸缘101时,锁定指状物103弹性地返回非挠曲状态,并且接合凸缘67远侧表面。所以,防止针部分7的返回运动。此外,锁定指状物103的向内对准方位基本上阻碍锁定指状物103的任何故意向外挠曲(该向外挠曲可能容许针套管25的重新暴露)。所以,只有通过在后部筒管13中锁定指状物103的基本上完全破坏,才能实现针套管25的重新使用。参照图16,血液采集/输液套具I的一个可选择实施例包括一段长度的柔性管203、针组件、弹簧(未示出)、筒管组件、及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该针组件包括针套管205,该筒管组件包括前部筒管207、后部筒管209、及翼式结构211。针套管205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215、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孔腔,该近侧端部由针毂座支撑,该针毂座定位在前部筒管207内。针套管205的远侧端部215斜切到尖锐刺扎末端217,例如静脉内刺扎末端。刺扎末端217为了插入到患者血管中(例如静脉中)而提供,并因此设计成用以在静脉穿刺期间提供容易的插入和最小化的不舒适。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包括前部部分219和后部部分221。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连结到前部筒管207上,使枢转轴线223与前部筒管207和针套管205的轴线大致相垂直。枢转轴线223总体上布置在前部筒管207的下表面上。前部部分219通过跨在针套管205上而与患者的注射点对接,并且后部部分221与针毂座(未示出)对接。枢转皮肤传感器213的前部部分219按上下方式运动,使向上方向远离患者的注射点,并且向下方向朝向注射点。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构造成,通过跨在针套管205上而与患者的注射点对接,并且还可以构造成,包括开槽垫。开槽垫供给对于患者的更大表面面积和舒适度。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还构造成,当在下部、初始位置中时比针套管205低。后部部分221也按上下方式运动,凭借枢转轴线223的位置与前部部分219相反。枢转轴线223可以由销和孔布置形成,借此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是与前部筒管207分离的元件。枢转轴线223可以可选择地一体模制到前部筒管207上。在这种情况下,枢转轴线223可以包括两个薄柔性部件,这两个薄柔性部件形成与前部筒管207 —体的铰链。这个实施例的使用如下。健康护理专业人员首先将针套管205的刺扎末端217引导到在患者身上的目标位置中,并且采用在管203的近侧端部处的近侧接头(未示出),该近侧接头用于连接到真空容器或流体的源上,该流体将输注到患者体内。随着针套管205插入到患者体内,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被迫向上运动到至少针套管205的水平。在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上的开槽布置跨在针套管205上,并且不遮蔽针套管205或注射部位。此外,这种开槽布置也起到引导的作用,以帮助定位理想刺扎部位。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的向上运动使接合部件(未示出)与在针毂座中的第一凹口(未示出)脱开,并且允许针毂座向后滑动一个最小距离,直到由另一个接合部件(未示出)与在针毂座中的第二凹口的接合而停止。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在注射或输液的持续时间内保持在这种构造中。在医疗过程完成时,健康护理专业人员从患者身上除去针套管205。针套管205的除去使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213的前部部分219向下运动到其初始位置。这导致另一个接合部件向上运动,并且运动到第二凹口外。所以,容许驱动部件(未示出)伸展,并且将针毂座向近侧推进。当针套管205的整体安全地布置在前部和后部筒管207和209内时,针毂座的向近侧运动终止。图17-19描绘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在杠杆与毂座之间的可选择保持和释放机构。在图17-19中描绘的实施例包括与在图12-15中所示的那些元件相似的元件,并且这样的相似元件用相似附图标记标识,并且还包括符号“a”。例如,图17-19的血液采集/输液套具包括一段长度的柔性管3a、针组件、弹簧9a、筒管组件、及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该针组件包括针套管25a,该筒管组件包括前部筒管I la、和后部筒管13a。针套管25a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及在这些端部之间延伸的孔腔,该近侧端部由针毂座27a支撑,该针毂座27a定 位在筒管组件内,该远侧端部限定静脉内刺扎末端35a。刺扎末端35a为了插入到患者血管中(例如静脉中)而提供,并因此设计成用以在静脉穿刺期间提供容易的插入和最小化的不舒适。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包括前部部分49a和后部部分51a。前部部分49a通过跨在针套管25a上而与患者的注射点对接,而后部部分51a与针毂座27a对接,如在这里将更详细描述的那样。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连结到前部筒管Ila上,形成枢转轴线53a。前部筒管Ila还包括开口 91a,该开口 91a延伸穿过前部筒管Ila的顶部壁表面,其尺寸和构造被设定成用以接纳枢转皮肤传感器16a的后部部分51a,并且容许后部部分51a与针毂座27a的接合。如关于联系图12-15描述的实施例那样,枢转轴线53a可以通过杠杆条布置而形成,借此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的后部部分51a包括销52a,该销52a连接到前部筒管Ila上。例如,壁形成前部筒管Ila的部分可以在其相对的横向各侧处切除,从而在其中按卡扣配合接合方式而容纳销52a,按与以上联系图12-15描述的相似方式,提供绕枢转轴线53a的铰链状枢转接合。杠杆16a的后部部分51a与针毂座27a对接,以克服弹簧9a的偏压而保持针毂座27a。具体地说,针毂座27a可以包括凹口 312,该凹口 312延伸穿过顶部表面的一部分。凹口 312构造成容纳销52a,并因此包括内表面,该销52a按转动方式定位在杠杆16a的后部部分51a处,该内表面与销52a的大致圆柱形外表面轮廓相对应。销52a设有下凹部分,该下凹部分在销52a的横向各端部之间在中央切除部分310处延伸。中央切除部分310可以呈现为饼形楔的形式,该饼形楔由销52a的大致圆柱形横截面的中央部分切出,限定楔表面320、322。优选地,楔表面320、322在销52a的枢转轴线53a处按大于90°的角彼此相交,将中央切除部分310形成为钝角。销52a的外表面314、以及在中央切除部分310处的楔表面320、322,设计成与凹口 312的内表面相互作用,以便克服弹簧9a的力将针毂座27a保持在前部位置中。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在销52a的外表面314与针毂座27a的凹口 312之间建立干涉接合,使外表面31 4起到第一接合部分的作用,由此克服弹簧9a的偏压,将针毂座27a保持就位。随着针套管25a插入到患者体内,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的前部部分49a被迫向上运动到至少针套管25a的水平。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的前部部分49a的向上运动使销52a绕枢转轴线53a枢转,如图18所示。这样的枢转使楔表面320转动到脱离与在针毂座27a的顶部表面处的台肩316的干涉接合。这样,销52a基本上与保持针毂座27a的第一位置脱开,并且甚至可以允许针毂座27a向后滑动一个最小距离,使楔表面322接触在凹口 312的前部边缘处的唇部部分,由此起到第二接合部分的作用,该第二接合部分用来克服弹簧9a的偏压进一步保持针毂座27a。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在注射或输液的持续时间内保持在这种构造中。在医疗过程完成时,健康护理专业人员从患者身上除去针套管25a。针套管25a的除去使枢转式皮肤传感器杠杆16a的前部部分49a向下运动到其初始位置,使销52a绕枢转轴线53a在相反方向上枢转。这样的返回枢转使楔表面320在台肩316附近和沿台肩表面318滑行,该台肩表面318延伸到减小的轮廓通道表面,该减小的轮廓通道表面沿针毂座27a的顶部表面向凸缘67a延伸。这样的相反或返回枢转运动,使楔表面322枢转而脱离与在凹口 312的前部边缘处的唇部部分的干涉接合。按这种方式,将针毂座27a从干涉接合中释放,由此容许弹簧9a伸展,并且将针毂座27a向近侧或向后推进。当针毂座27a的后部或近侧端部59a接触近侧凸缘IOla时,针毂座的这样的向近侧运动终止,使针套管25a的整体安全地布置在前部和后部筒管I Ia和13a内,如在图19中描绘的那样。在器械的正常使用时,本发明的屏蔽特征被动地致动。具体地说,在与患者皮肤接触时和/或在静脉穿刺期间,安全特征被准备好并进入待发状态,为在针从患者皮肤的除去时将针屏蔽做好准备 。相应地,使用者无需采取实现针的安全屏蔽的任何主动步骤,由此通过正常操作自动地提供有效安全特征。尽管已经参照具有皮肤传感器的被动缩回针的几张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相应地,以上详细描述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并且落在权利要求书的等效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针器械,所述安全针器械包括 毂座,所述毂座包括从中贯穿延伸的通路、和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从该针套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刺扎末端; 屏蔽部件,所述屏蔽部件与所述毂座套叠地结合,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中的至少一者适于相对于另一者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相对套叠运动,在该第一位置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从所述屏蔽部件的前部端部露出,在该第二位置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被包围在所述屏蔽部件内; 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布置在所述毂座与所述屏蔽部件之间,并且能够以彼此套叠远离的方式偏压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以及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包括与所述屏蔽部件枢转接合的杠杆,该杠杆包括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该前部部分与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相邻,该后部部分包括将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件可释放地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结构,所述接触部件适于克服所述驱动部件的偏压,将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使所述针套管从所述屏蔽部件的前部端部露出,并且所述接触部件在与表面的接触期间是可运动的,由此容许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释放,并且容许所述驱动部件将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向所述第二位置偏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接触部件从所述表面的释放,容许所述驱动部件以彼此套叠远离的方式向所述第二位置偏压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使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被包围在所述屏蔽部件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后部部分包括第一接合部件,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用来与所述毂座接合,以将所述毂座和所述屏蔽件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在与表面的接触期间在所述杠杆的枢转运动时,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与所述毂座的接合是可释放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后部部分还包括第二接合部分,在与表面的接触期间在所述杠杆的枢转运动时,该第二接合部分用来与所述毂座接合,以当第一接合部分脱离与所述毂座的接合时,将所述毂座保持成不完全偏压到所述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在与表面的接触的释放期间在所述杠杆在相反方向上的枢转运动时,所述第二接合部分脱离与所述毂座的接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包括第一接合部件,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包括第二接合部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杠杆包括枢转销,该枢转销用来实现所述杠杆绕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包括所述枢转销的第一外部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包括所述枢转销的第二外部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针器械,其中,所述枢转销是大致圆柱形的,包括楔形切除部分,其中,所述枢转销的所述第一外部部分包括所述枢转销的外部圆柱形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外部部分包括所述楔形切除部分的表面。
9.一种屏蔽针组件,包括 针套管,在所述针套管的远侧端部处具有刺扎末端;针毂座,所述针毂座支撑所述针套管; 筒管,所述筒管具有近侧端部、远侧端部以及在近侧端部合远侧端部之间延伸的通路,所述针毂座布置在所述筒管的所述通路中; 驱动部件,布置在所述筒管与所述针毂座之间,用来将所述针毂座从第一位置驱动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从所述筒管的所述远侧端部露出,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完全布置在所述筒管内;以及 杠杆,所述杠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筒管上,并且包括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该前部部分适于与表面接触,该后部部分包括与所述针毂座的可释放接合部,用来将所述针毂座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 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与表面的接触使所述杠杆枢转,并且释放在所述杠杆的所述后部部分处与所述针毂座的初始接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后部部分包括第一接合部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接合所述针毂座的一部分,由此将所述针毂座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与所述表面的接触和/或所述针套管穿过所述表面的插入,使所述杠杆相对于所述筒管枢转,从而所述杠杆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针毂座脱开。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后部部分还包括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用来与所述针毂座接合,并且其中,所述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与所述表面的接触和/或所述针套管穿过所述表面的插入,使所述杠杆相对于所述筒管枢转,从而所述杠杆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针毂座脱开,并且所述杠杆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将所述针毂座保持在使所述刺扎末端从所述筒管的所述前部端部延伸的位置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在所述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从所述表面除去期间,或在所述针套管从所述表面除去期间,在所述杠杆相对于所述筒管在相反方向上的枢转运动时,所述杠杆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分与所述针毂座脱开,由此使所述驱动部件将所述针毂座驱动到使得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完全布置在所述筒管内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驱动部件包括螺旋弹簧。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杠杆与所述筒管一体地模制。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杠杆通过枢转销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筒管上。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枢转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构造成,通过跨在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上而与患者的注射点对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屏蔽针组件,其中,所述枢转杠杆的所述前部部分包括开槽垫。
19.一种血液采集套具,包括权利要求9的屏蔽针组件,该血液采集套具包括从所述针毂座延伸的柔性管,所述柔性管包括在相对端部处的非患者针套管,该相对端部适于连接到储器上,该储器用来容纳血液采集管。
20.—种致动针组件的方法,包括 提供针组件,该针组件包括毂座,该毂座包括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从该针套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刺扎末端,所述毂座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屏蔽部件内,并且向其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被包围在所述屏蔽部件内的位置偏压,所述针组件还包括可枢转杠杆,该可枢转杠杆连接到筒管上,并且包括与所述毂座的第一接合,用来克服偏压而保持所述毂座,使所述刺扎末端从所述屏蔽件的前部端部露出;和 穿过患者的皮肤插入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从而所述枢转杠杆接触患者的皮肤表面,并且使所述杠杆相对于所述屏蔽部件枢转,由此释放在所述杠杆与所述毂座之间的所述第一接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插入步骤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接合的释放时,接合在所述杠杆与所述毂座之间的第二接合。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从患者的皮肤除去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从而所述可枢转杠杆从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中释放,并且相对于所述屏蔽部件在相反方向上枢转,由此释放在所述杠杆与所述毂座之间的第二接合,并且容许所述毂座向其中所述针套管的所述刺扎末端被包围在所述屏蔽部件内的位置偏压。
全文摘要
一种屏蔽针组件设有毂座和屏蔽部件,该毂座具有针套管,该针套管具有从该针套管的前部端部延伸的刺扎末端,该屏蔽部件与毂座套叠地结合。驱动部件将毂座和屏蔽部件偏压成,彼此远离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相对套叠运动,在该第一位置中,刺扎末端从屏蔽部件的前部端部露出,在该第二位置中,刺扎末端被包围在屏蔽部件内。枢转杠杆克服驱动部件的偏压,将毂座和屏蔽部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中,使针套管为使用而露出。杠杆在与患者皮肤表面的接触期间,例如在静脉穿刺期间,是可枢转的,由此将毂座和屏蔽部件从第一位置释放,并且容许驱动部件将毂座和屏蔽部件向第二位置偏压。
文档编号A61M5/158GK103068309SQ20108006880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9日
发明者C·M·纽比 申请人: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