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75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支援使用者站起及就座的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
背景技术
以往,为支援老年人或身障者等行动,经常会使用轮椅。通过该种轮椅,在使用者就座于轮椅座席的状态下,由使用者自己或照料者将轮椅朝所希望的方向移动。当老年人或身障者欲自轮椅或其他椅子站起及就座时,从就座姿势至站起姿势途中的阶段,必须凭借腿力支撑自己的体重。然而,当使用者腿力衰弱时,可能无法于站起或就座途中以腿力支持半蹲的姿势。此时,使用者通常必须依靠照料者辅助,一边支撑自己的体重,一边起立或就座。针对这一点,日本专利10-17964411号公报,设其为专利文献1,揭示了一种起立辅助椅,该起立辅助椅的特征是将座部分割为深度较短的前座部以及深度较长的后座部, 以铰链连结后座部的前端下部与前座部的后端部,并以前连结机关连结后座部前端下部与脚侧,同时以后连结机关连结后座部的后端下部与脚侧,构成平行连结,以氮气弹簧连结后座部前后方向中间部与脚后方下部,当氮气弹簧伸长时,后座部几乎呈平行移动而上升,同时前座部的前部因自体重量而朝前方垂下。另外,日本专利2008-2374703号公报,设其为专利文献2,揭示了一种折叠式轮椅用起立辅助装置,该装置是以布等材料包覆折叠式轮椅两侧的扶手部及座底部,该布等的座底部两侧设有框部,以设于轮椅背部的驱动部将绳索拉紧或松开,使框部上升或下降。专利文献1的起立辅助椅中,于后座部上升时,前座部前倾,让使用者可顺利地起立或就座。然而,因前座部及后座部的宽度方向为一体成形,因此例如在宽度方向中央无法折叠成山形,因此难以将该起立辅助椅运用于折叠式轮椅。另外,专利文献2的折叠式轮椅用起立辅助装置,座部整体前倾,同时上升,藉此让使用者容易进行起立或就座的动作。然而,当使用者腿力衰弱,起立时因座部前倾,使用者的腰部可能会如同坐溜滑梯般自座部表面滑落,或因情况让使用者的身体被抛向前方。因此,照料者必须在使用者起立时支撑其身体,因此无法达成减轻照料者负担的目的。此外,该轮椅还必须安装驱动部,以卷动使座部上升、下降的绳索部。该驱动部分为电动式或手动式,若为电动式,将增加折叠式轮椅的重量,增加使用不便。另外若为手动式,照料者除了必须辅助使用者起立或就座外,还必须手动操作驱动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结构,即可安全支援老年人或身障者使用折叠式轮椅的起立及就座动作的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折叠式轮椅包括有包含车轮的一对侧面框、连结两侧面框的交叉连杆,以及连结于交叉连杆上部的可折叠式座席,可藉由两侧面框的间隔伸缩,使轮椅可折叠;座席包括右前座部、左前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后缘藉由第一横向轴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前缘,且于前部,藉由第二横向轴,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交叉连杆;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的左侧缘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右侧缘,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弹性零件连结于交叉连杆,座席在对座席负荷重量较弹性零件弹力大的状态下,略呈水平就座型态,于对座席负荷重量较弹性零件弹力小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零件的弹力,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抬起,同时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前倾,形成立起型态。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第一横向轴,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成山状的折叠状态范围内,为可摇动,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成山状的折叠状态范围内,为可摇动。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后座部的右后部及左后座部的左后部,藉由第三横向轴连结于右连接杆及左连接杆的一端,右连接杆及左连接杆的另一端,藉由第四横向轴连结于交叉连杆。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连接杆及左连接杆的前后方向长度与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相同,于立起型态下,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略呈水平。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连接杆及左连接杆的另一端,藉由第二前后方向轴及第三前后方向轴连结于交叉连杆。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前座部的右端部及左后座部的左端部,藉由第二前后方向轴及第三前后方向轴连结于交叉连杆。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座席左右端设有第七前后方向轴及第八前后方向轴,该第七前后方向轴及第八前后方向轴,藉由轴承零件连结于第二前后方向轴及第三前后方向轴。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弹型零件的下端,藉由第五横向轴连结于交叉连杆的交叉点。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连结机关连结于弹性零件上端,和弹性零件上端与交叉连杆交叉点的距离略呈一定。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连结机关具有右连结零件及左连结零件,右连结零件及左连结零件于下端藉由第四前后方向轴相连结,同时于上端藉由第五前后方向轴及第六前后方向轴连结于右后座部及该左后座部。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第五前后方向轴及第六前后方向轴,于折叠型态下,设于第一前后方向轴与第四前后方向轴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右连结零件及左连结零件的长度,为自第一前后方向轴起至第二前后方向轴及第三前后方向轴为止的长度与自交叉连杆交叉点起至第二前后方向轴及第三前后方向轴的长度之和,减去自第四前后方向轴起至交叉连杆交叉点的长度后,所得长度的约略一半。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弹性零件的下端藉由安装零件连结于交叉连杆, 安装零件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孔,该弹性零件的下端安装于该长孔。
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将套环插入长孔,弹性零件的下端以螺栓锁紧于该套环,弹性零件下端连结于安装零件,并保持上下方向的间隙。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弹性零件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具有通过使用者的体重使座席下降一定程度的弹力。在此,所谓压缩弹簧,指具有对压缩方向产生反作用力的弹性零件,包含气动阻尼器、螺旋弹簧,并不限定素材。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弹性零件具备引导零件,引导与压缩弹簧伸缩方向平行设置的压缩弹簧伸缩。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引导零件具有限制零件,可于引导零件长度方向调整该限制零件的位置,以调整弹力。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限制零件是与设于引导零件周围的螺沟螺合的连结零件,以引导零件为轴心旋转,使限制零件可朝引导零件方向移动。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引导零件具备制动机关,通过制动机关,可使压缩弹簧维持伸长状态及缩短状态的任一状态。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制动机关朝制动方向弹力,操作操作部以解除制动。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制动机关的操作部,配置于侧面框的扶手附近。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制动机关具有上锁机关,可于解除制动状态下固定操作部。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具备有制动车轮的车轮制动随着朝座席立起型态移动而运作,制动车轮。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车轮制动是藉由传达机关连接于弹性零件,与弹性零件的伸长连动而运作。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车轮制动藉由传达机关连接于座席,与座席朝立起型态移动而连动并运作。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理想状态为车轮制动由锁制动及制动带构成,该锁制动伴随座席朝立起型态移动而运作,并锁上车轮,该制动带由照料者或使用者的操作而运作,制动车轮。上述目的,还可通过一种起立辅助座席而达成,该起立辅助座席安装于折叠式轮椅的起立辅助座席,该折叠式轮椅包括有包含车轮的一对侧面框、连结两侧面框的交叉连杆,通过两侧面框间隔伸缩而可折叠,该起立辅助座席具有座席及弹性零件,该座席包括右前座部、左前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该弹性零件于的端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 其下端连结于交叉连杆,且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后缘藉由第一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前缘,前部具有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前部的第二横向轴,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于左侧缘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右侧缘,在安装于折叠式轮椅状态下,座席上负荷重量较弹性零件弹力大的状态下,略呈水平就座状态,座席上负荷重量较弹性零件弹力小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零件的弹力,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抬起,同时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呈前倾的立起型态。使用上述结构后,使用者欲于就座型态下起立,通过使用者本身的腿力或照料者的支援自座席站起,弹性零件朝上的弹力高于对座席上方使用者的体重,此时座席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前缘前倾,座席呈立起型态。藉此,使用者的腰部通过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维持、上推,同时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维持大腿部。因此,即使使用者腿力衰弱,亦可顺利且轻松地站起。此时,朝座席上方的移动是通过弹性零件的弹力进行,因此不需要电源作为驱动源,座席及轮椅整体为小型轻量结构。相对的,使用者由站立姿势就座于座席上时,与立起时相反,坐于立起型态的座席上,通过使用者的体重,座席的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对抗弹性零件的弹力而下降,同时座席的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自前倾状态恢复水平状态,座席整体几乎呈水平。藉此,使用者的腰部通过右前座部及左后座部维持并下降,此时大腿部通过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维持,因此座席并不会一口气下降至就座型态,使用者可安全缓慢地就座。另外,使用者未就坐时,使用者或照料者等以手握座席横向中央附近,朝上方拉起,座席即沿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与右后方零件与左后座部之间、即延伸于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朝上方折叠成山形。此时,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各自藉由连结机关连结于弹性零件上端,弹性零件上端对交叉连杆交叉点几乎不动,因此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自就座型态摇动形成折叠型态之际,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的摇动不会因为弹性零件而受限。因此,座席的折叠可顺畅地进行。如此,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单结构,提供的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可安全地支援老年人或身障者等在折叠式轮椅起立或就座的动作。


图1为本发明折叠式轮椅一较佳实施例的就座型态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折叠式轮椅的侧面示意图3为图1折叠式轮椅中座席结构的底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折叠式轮椅中弹性零件的放大侧面图; 图5以线框表示图1折叠式轮椅中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折叠式轮椅立起型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图6状态下,折叠式轮椅的侧面示意图8以线框表示图6状态下,折叠式轮椅中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的正面示意图9以线框图6状态下,折叠式轮椅中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的斜视图10为图1折叠式轮椅折叠型态的正面示意图11为图10状态下,折叠式轮椅折叠型态的侧面示意图12以线框表示图10状态下,折叠式轮椅的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正面示意图13为图1折叠式轮椅中座席的变形结构斜视图14A为图13折叠式轮椅的平面示意图14B为图13折叠式轮椅的底面示意图15表示本发明折叠式轮椅变形例就座型态的结构正面示意图16以线框表示图15折叠式轮椅中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的正面示意图;图17表示图15折叠式轮椅折叠型态的正面示意图18以线框表示于图17状态下,折叠式轮椅的座席及弹性零件关系的正面示意图; 图19A表示附加于图1及图2的折叠式轮椅连动制动机关结构的就座型态局部示意
图19B表示附加于图1及图2的折叠式轮椅连动制动机关结构的立起型态局部示意
图20为图15连动制动机关第一变形例结构的局部侧面图; 图21A至图21C为图15连动制动机关第二变形例结构的局部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图1及图2以就座型态表示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的一实施型态结构。左右对称部分, 适当省略说明。在图1及图2中,折叠式轮椅10是由以下结构构成一对侧面框11、12,与侧面框 11、12横向(X方向)连结的交叉连杆13、连结于交叉连杆13上部的座席20、将座席20朝上方用为压缩弹簧的弹性零件30。侧面框11、12左右对称,与以往折叠式轮椅的侧面框相同,例如通过导管等形成方形,同时各自具备大轮径的车轮(后轮)lla、1加,小轮径脚轮lib、12b、推把11c、12c,扶手部lld、12d,以及脚踏板lle、12e。另外,各侧面框11、12的后部间,安装有例如以布料等构成可折叠的靠背llf。交叉连杆13,由正面视之呈X字交叉形状的一对连结零件13a、13b构成,各连结零件13a、1 的下端各自连结右侧面框11、左侧面框12的下部。另外,图2所示,前后设有两个交叉连杆13。藉此,交叉连杆13的各连结零件13a、13b的下端,于其交叉点周围摇动,可变更侧面框11、12 X方向的间隔。另外,各连结零件l3a、13b的上端,以焊接等方式固定前后方向较长的座面下侧框管14a、14b,以连结座席20。如图3所示,座席20是由各自朝X方向及前后方向(Y方向)分割的四个座部,即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右后座部233及左后座部M构成。各座部21 24,以高刚性的材料,例如塑胶、木头、金属等板材所构成,同时表面具备有内包软垫等的表皮(未加以图示)。另外,上面形成配合人体臀部形状的凹形。在此,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其后缘各自藉由朝第一横向延伸的第一横向轴 X 1,在可摇动的状态下连结于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的前缘。具体而言,图3中,右前座部211及左前座部22,其后缘各自通过铰链25a、2^连结于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前缘。 通过该铰链的连结,右前座部211及左前座部22与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藉
由第一横向轴χ 1,可于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成山形状态的范围内摇动。 此外,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其前部藉由延伸于第二横向轴X 2,于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交叉连杆13。具体而言,安装于右前座部211及左前座部22前部的轴承21a、22a,是藉由第二横向轴X 2在可摇动状态下枢设于中空管状的旋转零件^a、28b前端,该旋转零件^aJ8b, 是被嵌在座面下侧框管14a、14b的前侧领域,也就是较前侧的交叉连杆13安装位置更前侧的区域。更详细地说,轴承21a、22a,是由基部21b、22b,及直设于此的缘部21c、22c所构成, 作为第二横向轴X 2的螺栓,贯通穿设于该缘部21c及22c的孔。另外,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23,在其左侧缘,各自藉由延伸于第一前后方向轴 Y 1 (Y方向),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M的右侧缘。具体而言,于图3中,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23,在其左侧缘,各自通过铰链^a、 ^b,连结于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M的右侧缘。通过该铰链的连结,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23与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M,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γ 1,可以在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成山形状态的范围内摇动。此外,右后座部23的右后部,藉由延伸于第三横向轴X 3,连结于右连接杆27a的后端。同样的,左后座部M的左后部,藉由第三横向轴X 3,连结于左连接杆27b的后端。具体而言,连接杆27a、27b的后端,藉由第三横向轴X 3,在可摇动状态下枢设于右后座部23右后部的轴承23a、设于左后座部M左后部的轴承Ma。更详细地说,轴承23a、 24a是3由基部23b、24b与直设于此的缘部23c、2k所构成,作为第三横向轴X 3的螺栓, 贯通穿设于该缘部23c及Mc的孔。在此,如前所述,安装于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前部的轴承21a、2h是设于中空管状的旋转零件^a、28b前端,但该旋转零件^a、28b是在对座面下侧框管14a、14b中前倾区域,也就是较前侧的交叉连杆安装位置前侧的区域可旋动状态下嵌入。也就是说,轴承2la、2 藉由该旋转零件观^28b的中心线、即延伸于第二前后方向轴Y 2、延伸于第三前后方向轴Y 3,以可摇动状态下设于座面下侧框管14a、14b。另外,如前所述,右后座部23的右后部及左后座部M的左后部,连结于右连接杆 27a及左连接杆27b的后端,但如后所述,右连接杆27a及左连接杆27b的前端连结于旋转零件 28a,28b0也就是说,设于右后座部23、左后座部M的轴承23a、Ma,各自藉由延伸于第二前后方向轴Y 2、延伸于第三前后方向轴Y 3,在可摇动状态下安装于座面下侧的框管14a、 14b。连接杆27aJ8b的前端,各自藉由延伸于第四横向轴X 4连结于交叉连杆13上部。具体而言,连接杆27a、27b的前端,是通过设于中空管状旋转零件^a、28b的轴承 29a,29b,在可摇动状态下枢设于第四横向轴X 4周围,该旋转零件^aJSb,被嵌入于座面下侧框管14a、14b中的前侧区域、也就是较前侧交叉连杆安装位置更前侧的区域。连接杆27a、27b的长度,选择为与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的Y方向长度几乎相同。藉此,在后述的立起型态中,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几乎维持水平。在此,旋转零件J8b,通过松松嵌合于座面下侧框管14a、14b,可沿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的长度方向滑动,同时可于其中心轴周围旋动。旋转零件观a、28 b,将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作为轴心,朝旋转方向滑动。另外,藉由前后方向亦有些许滑动,吸收连接杆27 a ,27 b及座席20的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的尺寸及组合不顺畅。如图4所示,弹性零件30由气弹簧部31及螺旋弹簧32所构成。气弹簧部31,具有弹性,对压缩方向力量产生反作用力,且通过平行设于其伸缩方向的汽缸及活塞,引导伸缩方向,因此可兼作压缩弹簧及引导零件。气弹簧部31,其结构为众所皆知,例如在汽缸内封入氮气,包含其下方活塞的可动部31 a、包含汽缸的本体部31 b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气弹簧部31整体伸长。当使用者就座于座席20上时,通过其负荷重量,对抗气弹簧部31的弹力,选择为座席20下降的程度。此外,气弹簧部31,下端具有制动机关31 c。该制动机关31 C,一端与钢丝31 d连结,于图4中,朝箭头A方向牵拉钢丝31d 的内部钢丝运作,操作时,容许可动部31 a运作,非操作时,不论可动部31 a的运作位置为何,皆可制止可动部31 a的运作。在此,配合图1及图2所示,钢丝31 d的另一端连接于操作部31 e,该操作部31 e,设于轮椅10右侧侧面框11的扶手部11 d附近。操作部31 e,如图2示时为操作杆31e结构,握住该操作杆31e,使其接近扶手部 11 d,藉此拉动钢丝31d的内部钢丝,解除制动机关31 C。通过操作部31 e的握住强度, 可调节制动机关31 c的有效强度。钢丝31 d的结构众所周知,即由在中空的钢丝内插通内部钢丝所构成,外部钢丝两端各自固定维持在气弹簧部31的下端及操作部31 e的固定部,同时通过操作操作部31 e,内部钢丝朝长度方向进退,藉此操作制动机关31 c。另外,操作部31 e,具备有上锁机关(未加以图示),通过运作该上锁机关,在操作状态、也就是解除制动机关31 c的制止状态下上锁。例如握住操作部31 e的状态下固定, 可利用以往的操作杆上锁结构。螺旋弹簧32,为压缩螺旋弹簧,架设于气弹簧部31的可动部31 a与本体部31 b 之间,补强气弹簧部31的弹力。具体而言,该螺旋弹簧32设于安装在可动部31 a的弹簧片32 a与安装在本体部 31 b的弹簧片32 b之间。在此,本体部31 b的弹簧片32 b,是将上锁螺栓32 d对螺丝套筒32 c旋动调整, 藉此朝气弹簧部31的长度方向移动调整,上锁螺栓32 d是用作螺合于螺丝套筒32 c的限制零件,该螺丝套筒32 c为被嵌合于本体部31 b而固定。藉此,螺旋弹簧32的长度得以调整,通过螺旋弹簧32的复元力调整伸长力,气弹簧部31的弹力,可配合使用者的体重调整。气弹簧部31的下端33,藉由安装零件34、35安装于交叉连杆13的交叉点,同时藉由延伸于第五横向轴X 5,在可摇动的状态下连结于安装零件34、35。具体而言,气弹簧部31的下端33,安装于设于安装零件34、35—端、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未加以图示),可于上下方向调整位置。藉此,气弹簧部31的下端33与交叉连杆 13的交叉点连结为一体。理想状态为,气弹簧部31的下端33,通过螺栓等螺合于套环(未加以图示),该套环插入设于安装零件34、35下端的长孔(未加以图示)。藉此,气弹簧部31的下端33连结于安装零件;34、35,保持长孔上下方向长度的间隙。另外,安装零件34、35的上端,在交叉连杆13各连结零件13 a、13 b的交叉点,共缔连结螺丝(未加以图示),该螺丝使各连结零件13 a、13 b可互相摇动而固定。气弹簧部31的上端3 6,藉由连结机关37,连结于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24。具体而言,连结机关37,是由右连结零件37 a与左连结零件37 b所构成,各连结零件37 a ,37 b的中央侧端与气弹簧部31的上端3 6,藉由延伸于第四前后方向轴Y 4而共同连结。另外,各连结零件37 a ,37 b的另一端,藉由延伸于第五前后方向轴Y 5、第六前后方向轴Y 6,连结于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24。具体而言,各连结零件37 a、37 b的上端,各自通过设于右后座部23右前部的轴承23 d及设于左后座部M左前部的轴承M d,在可摇动状态下枢设于第五前后方向轴Y 5、第六前后方向轴Y 6周围。在此,各连结零件37 a、37 b的长度,均为自第一前后方向轴Y 1至第二前后方向轴Y 2、第三前后方向轴Y 3的距离,与自第四前后方向轴Y 4至第五前后方向轴Y 5、第六前后方向轴Y 6的距离之和,减去自交叉连杆13的交叉点起至第二前后方向轴Y 2、第三前后方向轴Y 3的距离,所得长度的将近一半。藉此,右后座部23、左后座部对、右连结零件37 a、左连结零件37 b构成菱形连结,即使座席20中央呈朝上方拉起的折叠状态下,或是于就座型态下,自交叉连杆13的交叉点至第四前后方向轴Y 4的距离,保持一定。因此,不需伸缩弹簧零件30,即可将折叠式轮椅10折叠,或是恢复原状。本发明折叠式轮椅,结构如上所述,使用方式如下
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折叠式轮椅10为就座型态,通过交叉连杆13朝X方向扩展, 两侧面框11、12维持朝横向扩展的状态。另外,座席20在气弹簧部31被压缩的状态下,通过制动机关31c维持所有座部、即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整体呈平坦状。此就座型态下,使用者坐于座席20的同时,在背靠在靠背11 f上的状态下就座。使用者自该就座状态站起时,首先由使用者或照料者等解除操作部31 e的上锁机关,加以操作。同时,气弹簧部31的制动机关31 c被解除。在此状态下,再次使操作部 31 e的上锁机关运作时,使用者等即使放开操作部31 e,依然维持气弹簧部31制动机关 31 c解除的状态。其次,使用者通过自身腿力或照料者的辅助,自座席20站起,使用者的体重对座席20的负荷重量减轻,因此,当该负荷重量变得较气弹簧部31的弹力小时,气弹簧部31,其可动部31 a对本体部31 b相对朝下方移动,气弹簧部31整体伸长。伴随着气弹簧部31的伸长,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藉由连结机关 37朝上方推高。此时,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对,通过连接杆27 a、27 b与右左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的平行四边形,也就是于连接杆27 a、27 b的第四横向轴X 4周围摇动,另外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在第二横向轴X 2周围摇动,于平坦状态下,朝上方略朝前侧平行移动。同时,座席20的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其前端枢设于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因此于第二横向轴X 2周围摇动,仅后端朝上方抬起并前倾。藉此,如图6、图7及图8所示,折叠式轮椅10形成立起型态。因此,座席20被气弹簧部31推起时,使用者腰部受座席20平坦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支撑,同时其大腿部受座席20前倾的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支撑,因此使用者可在稳定状态下轻松地站起。相对的,使用者就座于折叠式轮椅10时,折叠式轮椅10如图6及图7所示呈立起型态,使用者立于折叠式轮椅10前侧,其大腿部一边碰触座席20前倾的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一边坐于座席20的平坦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上。自此状态,使用者或照料者等解除操作部31 e的上锁机关,加以操作。气弹簧部 31的制动机关31 c得以解除。在此状态下再次使操作部31 e的上锁机关运作,即使使用者等放开操作部31 e,气弹簧部31的制动机关31 c亦可维持解除状态。接下来,使用者放松自己的腿力,或在照料者辅助下,坐于座席20上,施以体重, 通过使用者体重,座席20的负荷重量变大。因此,此负荷重量变得较气弹簧部31的弹力大时,气弹簧部31,其可动部31 a对本体部31 b相对的朝上方移动,气弹簧部31整体被压缩。随着气弹簧部31缩短,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藉由连结机关被压至下方。此时,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对,通过连接杆27 a、27 b与右前座部 21、左前座部22而形成平行四边形连结,也就是于连接杆27 a ,27 b的第四横向轴X 4周围摇动,另外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于第二横向轴X 2周围摇动,在平坦状态下平行移动,恢复就座型态。同时,座席20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的前端枢设于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 因此在第二横向轴X 2周围摇动,仅后方压至下方,形成平坦状态。如图1及图2所示,折叠式轮椅10形成就座型态。因此,当座席20对抗气弹簧部31的弹力而被推下时,使用者其腰部受到座席20 平坦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支撑,同时其大腿部受到座席20前倾的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支撑,因此使用者不致突然坐于座席20上,而能在稳定状态下就座。另外,将折叠式轮椅10折起时,如图1、图2及图5所示的就座型态中,使用者或照料者等以手在座席20的前端及后端,将横向中心附近朝上方抬起,同时推动左右侧面框 11、12,使其相互朝X方向接近。藉此,座席20的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23与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对,相互于第一前后方向轴Y 1周围摇动,形成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山形,同时,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 23与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对,相互朝X方向接近。此时,座席20右前座部21及右后座部23的右端,藉由旋转零件观a连结于座面下侧框管14 a,另外,左前座部22及左后座部M的左端,藉由旋转零件观b连结于座面下侧框管14 b,因此座面下侧框管14 a及14 b亦相互朝X方向接近。藉此,交叉连杆13, 各连结零件13 a、13 b的上端相互朝X方向接近,同时各连结零件13 a、13 b的下端亦相互朝X方向接近。因此,形成交叉连杆13关闭,两侧面框11、12的间隔变窄,同时靠背11 f折起。如此一来,折叠式轮椅10,如图9、图10、图11及图12所示,形成折叠型态。在折叠之际,连结机关37的右连结零件37 a、左连结零件37 b —同于第四前后方向轴Y 4周围摇动,自几乎呈水平状态转为V字形。此时,根据各连结零件37 a、37 b的长度,第四前后方向轴Y 4的位置,也就是气弹簧部31上端3 6的位置不移动,各连结零件37 a、37 b摇动,另外座席20的各座部21 24摇动,形成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山形。因此,座席20不受气弹簧部31限制,可形成折叠型态。图13、图14A及图14B,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折叠式轮椅10中座席20的变形例。在图13、图14A及图14B中,座席40与图3所示的座席20相同,各自于X方向及前后方向(Y方向)分割为四个座部,也就是由右前座部41、左前座部42、右后座部43及左后座部44所构成。此时,构成座席40的各座部41 44,其交界边缘,与座席20中对应于各铰链25 a、25 b、2 6 a、2 6 b的区域,具有互相交互组合的组合积木形状,在互相组的状态下,通过组入内部旋转轴45 a、45 b、4 6 a、4 6 b形成可摇动结构。此外,构成座席40的各座部41 44,各自与座席20的各座部21 M相同,各自藉由连结机关37,连接于弹簧零件30上端。如上述结构的座席40,与图3所示的座席20同样作用,右后座部43及左后座部 44维持平坦状态而上升,同时右前座部41及左前座部42前倾,形成立起型态,右前座部41 及右后座部43与左前座部42及左后座部44形成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山形,形成折叠型态。在就座型态中,座席40的各座部41 44形成平坦状态,各座部41 44之间,并不存在直线交界,因此就座于座席40上时,不会感受到各座部41 44,舒适度佳。另外,座席40如图13、图14A及图14B所示,于右前座部41右前部及左前座部42 左前部所设的凹部内,设有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导管41 a ,42 a,这一点与图3所示的座席 20不同。此外,座席40,后座部周围亦与前座部具有相同构造。也就是说,如图13、图14A 及图14B所示,右后座部43右后部及左后座部44左后部所设的凹部内,设有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导管43 a、44 a。如上述于座席的左右端设置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导管,效果如下
图14至图18,表示具有如图1所示折叠式轮椅10的折叠机关变形例的折叠式轮椅80。 在折叠式轮椅80中,与折叠式轮椅10或座席40具有相同结构之处,赋予与折叠式轮椅10 或座席40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折叠式轮椅80中的座席90,其延伸于第一前后方向轴Y 1周围的铰链结构,与折叠式轮椅10中的座席20具有相同结构。另一方面,左右端部中的轴心构造,与座席40相同。也就是说,座席90,于设于右前座部41右前部及左前座部42左前部的凹部内,设延伸于前后方向的导管41 a ,42 a。 该导管41 a、42 a设有轴承零件41 c、42 c,该轴承零件41 c、42 c是可使该导管41 a、 42 a旋动的结构。也就是说,轴承零件41 c ,42 c,上端具有导管状或剖面呈C字形的轴承部,该轴承部的内径较导管41 a ,42 a的外径稍大,通过该轴承部,在同轴上于可摇动状态下外嵌于导管41 a、42 a。藉此,折叠式轮椅80,在右前座部41、左前座部42与轴承零件41 c ,42 c之间,具有延伸于第七前后方向轴Y 7、延伸于第八前后方向轴Y 8。轴承零件41 c、42 c的下端,与折叠式轮椅10中的轴承21 a、22 a的下端相同, 连接于旋转零件观a ,28 b,也就是说,藉由延伸于第二前后方向轴Y 2、延伸于第三前后方向轴Y 3,在可摇动状态下安装于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此外,座席90,其后座部周围与前座部具有相同结构,也就是说,与如图13、图14A 及图14B所示的座席40相同,右后座部43右后部及左后座部44左后部所设的凹部内,设有延伸于前后方向般的导管43 a、44 a。安装有与轴承零件41 c ,42 c相同的轴承零件 (省略图示),可使该导管43 a ,44 a周围旋动。该轴承零件41 c ,42 c下端,与折叠式轮椅10中的轴承23 a、轴承M a下端相同,连接于连阶杆27 a、27 b后端。因此,右后座部 43、左后座部44与轴承零件间,具有延伸于第七前后方向轴Y 7、延伸于第八前后方向轴Y 8。如上述结构的折叠式轮椅80,座席40的左右端与交叉连杆13上端的座面下侧框管14 a ,14 b之间,各自存在直立双重的前后方向轴。因此,与图1的折叠式轮椅10相较, 各自的前后方向轴的旋动范围较小,可确保结构强度。另外,以整体观之,具有角度的部分全设有前后方向轴,也就是铰链机关,藉此,与交叉连杆13重叠之际,可使座席90的横向长度更短,减少与其他零件相互干扰的部分,因此可折叠得更轻便。图19A及图19B是表示如图1及图2所示的折叠式轮椅10所附加连动制动机关的结构。图19A中,连动制动机关50是由以下所构成折叠式轮椅10两侧面框11、12的车轮11 a、12 a的车轴11 h、12 h下方所设的安装部51,卷绕于车轴11 h、12 h、且一端固定于安装部51,用以制动车轮的带状制动带52,将制动带52另一端朝舒缓方向弹力的伸长弹簧53,制动带52的另一端所安装传达机关的制动钢丝M,邻接于气弹簧部31而配置的制动操纵杆阳。制动钢丝54,与前述钢丝31 d相同,由外部钢丝及内部钢丝所构成,外部钢丝的两端各自固定于安装部51及安装零件38。另外,内部钢丝的一端,连接于制动带52的另一端。制动操纵杆55,在延伸于X方向的第六横向轴X 6周围,于可摇动状态下受安装零件38的支持。制动操纵杆55的一端,连接于制动钢丝M的内部钢丝,制动操纵杆55的另一端, 配置于气弹簧部31本体部31 b的下侧。根据上述结构的连动制动机关50,如图19A所示的就座型态,气弹簧部31呈被压缩状态,制动操纵杆阳的另一端被气弹簧部31本体部31 b下端推至下方。制动操纵杆55 的一端不推入制动钢丝讨的内部钢丝,因此制动带52不卷紧车轴11 h、12 h,车轴11 h、 12 h可自由旋动。由此状态,使用者或照料者等一边操作折叠式轮椅10的操作部31 d,同时使用者欲起立时,对座席20所施加的负荷重量变小,则气弹簧部31伸长,气弹簧部31的本体部31 b上升。藉此,制动操纵杆55于第六横向轴X 6的周围摇动,如图19B所示,推动制动钢丝 54的内部钢丝。藉此,制动钢丝M内部钢丝的另一端,对抗伸长弹簧53的弹力而推动制动带52的另一端,因此制动带52卷紧车轴11 h、12 h,藉此制止车轴11 h、12 h的旋转。因此,一般而言,在使用者离开轮椅时,为制止车轮旋转,会施以所谓滑轮制动(省略图示),但即使忘记施以滑轮制动,与气弹簧部31的伸长连动,连动制动机关50将制止车轴11 h、12 h及车轮11 a、12 a的旋转,因此使用者可安全地站起或就座。此时,制动带,亦可使用一般轮椅中所设的制动带。图20是表示图19A及图19B所示的连动制动机关50第一变形例结构。在图20中,连动制动机关6 0与图19A及图19B所示的连动制动机关50仅有以下结构不同,制动钢丝讨的另一端,连接于座席20的右前座部21或左前座部22前缘。在此,制动钢丝M的外部钢丝,其另一端安装于位于座席20下方座面下侧框管14 a或14 b的前端附近。另外,内部钢丝的另一端,连接于座席20右前座21或左前座部22 的轴承21 a或22 a。根据上述结构的连动制动机关6 0,在图20所示的就座型态中,座席20位于平坦位置。因此,座席20右前座部21或左前座部22的轴承21 a或22 a未推入制动钢丝M, 因此制动带52未卷紧车轴11 h、12 h,车轴11 h、12 h可自由旋动。由此状态,使用者或照料者一边操作折叠式轮椅10的操作部31 d,使用者欲站立,则气弹簧部31伸长,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上升,同时右前座部21及左前座部22在第二横向轴X 2周围摇动而前倾,随着其前倾,制动钢丝M的内部钢丝被推入。藉此,制动钢丝M的内部钢丝另一端对抗伸长弹簧53的弹力而推动制动带52的另一端,因此制动带52卷紧车轴11 h、12 h,以制止车轴11 h、12 h旋转。图21A至图 21C是表示如图19A及图19B所示连动制动机关50第二变形例的结构。在图21A至图21C中,连动制动机关70,与图19A及图19B所示的连动制动机关 50仅有一处不同,即制动结构用制动带72与离合齿轮75。在此,所谓制动带72与离合齿轮75,两者皆设于车轮12 a、12 b的车轴11 h、12 h周围,离合齿轮75,由如图21C所示的齿轮75 b、与其齿合的离合操纵杆75 a构成。在此,一端连接于制动带72的制动钢丝74,另一端安装于如图2所示的照料者用制动器12 f,对抗压缩弹簧73的弹力,照料者通过制动器12 f的操作杆操作,可制动车轮12 a、12 b。另一方面,一端连接于离合齿轮75的离合操纵杆75 a制动钢丝77,其另一端与图19A及图19B所示的连动制动机关50相同,安装于气弹簧部31的本体部31 b下端。因此,当使用者一站起,与图19A及图19B所示的连动制动机关50相同,拉动制动钢丝 77的内部钢丝,如图21B所示,对抗伸长弹簧7 6的弹力,将离合操纵杆75 a朝齿轮75 b 推动。在此,伸长弹簧78,较伸长弹簧7 6的弹力大,但较弹性零件30的弹力小。因此,弹性零件30大大移动时,伸长弹簧78伸长,吸收弹簧零件30的伸长,作成间隙。离合操纵杆 75 a若被推抵齿轮75 b,离合操纵杆75 a与齿轮75 b齿合,锁上车轮12 a、12 b。根据上述结构的连动制动机关70,如图21A所示的就座型态中,离合齿轮75不齿合,因此,只要不操作照料者用制动器12 f,车轮11 h、12 h即可自由旋动。若由此状态形成如图21B所示的立起状态,气弹簧部31将伸长,随之拉动制动钢丝77的内部钢丝。藉此,离合齿轮75将齿合,因此制止车轴11 h、12 h旋转。如此一来,使用者站起时,自动锁上车轮12 a、12 b,可防止折叠式轮椅10因斜坡等而自行移动。依据本实施型态的折叠式轮椅,可通过简单构造,安全地支援老年人或身障者等于折叠式轮椅起立或就座的动作。另外,在折叠式轮椅10中,制成起立辅助座席,该起立辅助座席由座席20、弹簧零件构成,该座席20由右前座部21、左前座部22、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所构成,该弹簧零件为弹性零件,于上端连结于右后座部21及左后座部22,于下端连结于交叉连杆13,于该座席附加连接杆27 a ,27 b或座面下侧框管14 a、14 b的状态下,亦可装着于现有的折叠式轮椅。此时,仅将已使用的轮椅椅子部分换为上述起立辅助座席,亦可获得与折叠式轮椅10相同的轮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范围,还可利用各种型态实施。例如于上述实施型态中,弹性零件30由气弹簧部31及螺旋弹簧32所构成,但不限于此型态,亦可单纯使用气弹簧部31或螺旋弹簧32单体,或者使用氮气弹簧以外的弹簧。
另外,在上述实施型态的立起型态中,座席20的右后座部23及左后座部M,维持大致平坦,但不限于此,亦可于确实维持使用者腰部的程度,仅稍向前倾。另外,各部的旋转轴不限以上型态,亦可具备许多旋转轴。例如连接杆前后端中旋转零件及左右后座部的连接部亦可使用球形接头。此外,亦可将制动机关的操作部安装于照料者的操作推把。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通过简单结构,提供极为优异的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含车轮的一对侧面框、连结该两侧面框的交叉连杆,及连结于该交叉连杆上部的可折叠座席,两侧面框的间隔可伸缩;该座席,包括右前座部、左前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后缘藉由第一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前缘连结,且于前部藉由第二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交叉连杆;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的左前缘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右侧缘;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弹性零件而连结于交叉连杆;座席,是在该座席的负荷重量较该弹性零件的弹力大的状态下,形成略水平的就座型态,在该座席的负荷重量较该弹性零件的弹力小的状态下,通过该弹性零件的弹力,抬起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同时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前倾,形成立起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右前座部及该左前座部与该右后座部及该左后座部,藉由第一横向轴,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范围内摇动;该右前座部及该右后座部与该左前座部及该左后座部,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自同一平面状态至折叠状态的范围内摇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右后座部的右后部及该左后座部的左后部,藉由第三横向轴,连结于右连接杆及左连接杆的一端;该右连接杆及该左连接杆的另一端,藉由第四横向轴,连结于交叉连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右连接杆及该左连接杆,前后方向长度与该右前座部及该左前座部相等,于立起状态下,该右后座部及该左后座部呈略水平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零件的下端,藉由第五横向轴连结于该交叉连杆的交叉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右后座部及该左后座部,藉由连结机关连结于该弹性零件的上端,该弹性零件的上端和交叉连杆的交叉点距离为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弹性零件是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具有藉由使用者体重使座席下降的弹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该压缩弹簧,包括有引导零件,该引导零件与该压缩弹簧的伸缩方向平行设置,引导该压缩弹簧的伸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轮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车轮的车轮制动器,该车轮制动器随着该座席朝立起型态移动而运作,制动车轮。
10.一种起立辅助座席,安装于可折叠式轮椅,该轮椅包括有包含车轮的一对侧面框、 连结该两侧面框的交叉连杆,及连结于该交叉连杆上部的可折叠座席,该两侧面框的间隔可伸缩;其特征在于该起立辅助座席包括座席及弹性零件,该座席包括右前座部、左前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该弹性零件在上端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在下端连结于交叉连杆;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后缘藉由第一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前缘,其前部包含有在可摇动状态下与交叉连杆连结的第二横向轴;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的左侧缘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的右侧缘;座席安装于折叠式轮椅,在座席的负荷重量较该弹性零件的弹力大的状态下,略呈水平的就座型态,该座席的负荷重量较该弹性零件的弹力小的状态下,通过该弹性零件的弹力,使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抬起,同时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前倾并立起的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式轮椅及起立辅助座席,可安全支援老年人或身障者等的起立及就座动作,折叠式轮椅中具有一对侧面框,连结两侧面框的交叉连杆,连结于交叉连杆上部的可折叠座席,该折叠式轮椅中,座席是由右前座部左前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构成,右前座部及左前座部的后缘藉由第一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且于前部藉由第二横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交叉连杆,右前座部及右后座部的左侧缘藉由第一前后方向轴在可摇动状态下连结于左前座部及左后座部,右后座部及左后座部,藉由弹性零件连结于交叉连杆。
文档编号A61G5/08GK102309382SQ20111018140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9日
发明者栅木贞雄 申请人:栅木贞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