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08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输液器在防止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医疗事故方面存在不足和风险。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专利申请200810148958. X提出处理的技术方案,其主题与说明书均明确提出使用“防回血过滤器” “能达到无气泡和防回血的作用”(见其发明专利申请的说明书第2页第1段),而自称以“安全无气泡组件” “能防止在输液结束时血液回流”(见其发明专利申请的说明书0006、0007和0008段)的性能说明中未明确披露其可防止血液回流的原理, 但从其表述和结合临床常识或人体自然保有血压的常识推断,所述“能防止在输液结束时血液回流”的性能是当药液输注完毕但未更换输液前,通过减缓输液速度甚至达到微量输液来实现的,是一种近似于停止状态的微量输液,这种技术方案隐藏着巨大风险当输液滴空时患者一旦习惯性地活动肢体而体位改变,或者护理人员手持输液器插瓶端进行更换新药液,引起人体静脉穿刺点位置的高度变化时,基于重力输液的输液器,人体静脉穿刺输注点位置变高,作用于输液器管路内液体的重力相对变小,血液即时回流,防止血液回流无从谈起,人体静脉穿刺输注点位置变低,作用于输液器管路内的液体的向下拉力变大,则空气会因液体下拉而形成的负压吸引突破所述多层药液过滤膜而进入输液器的管路,在再次更换输液时,尤其是护理人员充分信赖其性能而在再次更换输液实施输注前疏于检查有无空气,则极易发生恶性医疗事故。针对上述这种风险,中国专利申请20101(^90116. 5基于起泡点压力原理的安全输液器制造方法从设计观念和应用实践中取得突破,提出了克服上述技术方案所隐藏风险的处理方案,提出在输液器上用于药液过滤的药液过滤介质应具有7. 85 25KPa的起泡点(也称为“气泡点”,即biAble point)数值,从而使总长度为1. 65m、使用时绝对高度在 60cm 250cm的大范围内的输液器具有强制分隔空气的性能,保障输液器在使用中不会因为晃动、体位改变或护士操作等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输液管路,使输液器充分体现了安全的性能,对于200810148958. X等专利申请来说,其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中国专利申请20101(^90116. 5提出的技术方案仍然存在缺陷。该技术方案在应用药液过滤介质的空气分隔性能时仍然采用与传统输液器一样的结构,即把药液过滤介质简单地安装在滴斗底部或由支架连接药液过滤介质安装在滴斗底部,忽略了药液过滤介质既然能阻隔空气进入下导管,也能反向阻隔空气向上逃逸的道理,使输液器排气时,藏于药液过滤介质与滴斗之间的气泡无法象传统输液器那样上逸于滴斗上端,造成每次输液器排气即将结束时,重力加速作用导致液体拉下内藏的气泡进入导管,而滴斗至输液器末端一般超过100cm,其后果是必须继续排掉超过IOOcm的导管内的药液,以排出气泡,造成很大的麻烦、浪费和药物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改进滴斗排气结构,以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涉及的缺陷的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本发明的目的分两种情形实现,一种情形是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安装在滴斗2底部—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包含瓶塞穿刺器1、进气件13、滴斗2、药液过滤介质21、排气管14、管路3和调节器4,药液过滤介质21的起泡点压力大于7. 85kPa小于 25. OOkPa,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安装于输液器的滴斗2的底部,并使其与滴斗2 底部的边缘密合,其特征在于,与药液过滤介质21相连的滴斗2底部或与药液过滤介质相连的支架25,其独立或与滴斗2底部协同构造一有使液体经其行进时须自下向上再流出的气液流道254,其中,所述滴斗2底部的出液口 22高出滴斗2底部至少1mm。在把药液过滤介质置于滴斗2底部的传统的输液器中,其所用药液过滤膜是忽略起泡点的,也不存在起泡点的应用概念,其药液过滤膜并不能阻隔空气,因此当液体进入滴斗2后,液体随即封闭滴斗2以下的管路3,而在药液过滤膜与滴斗2之间,是存在很多死角的,这些死角必然充斥着空气,但由于传统的输液器其药液过滤膜并不会阻隔空气,因而这些比重远小于液体的气泡穿越药液过滤膜上逸至滴斗2的液面上,不会进入管路3,但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90116.5的技术方案中,这个问题却是致命缺陷。该方案中,为达到安全阻隔空气的效果所选用的药液过滤介质21泡点压力为7. 85kPa至25. OOkPa之间, 其边缘直接或间接与滴斗2边缘密封,总所周知,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底部之间必然会存在空隙,这些空隙理所当然为空气所充斥,当液体进入滴斗2后,液体即使充分浸润药液过滤介质21,使其产生阻隔空气的特性,即其起泡点性能发挥作用,导致这些在空隙中的空气无法如传统输液器那样上逸排出,且由于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底部之间的空间曲折而并不平顺,因此即使采取倒转滴斗2进行排气,期望这些空气经管路3排出外界,也难以实现,这些空气会在重力加速最大时,即输液器排气将要终末时逸出并随液体下行,造成极大麻烦。基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巧妙地构造了一个气液流道254以清除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之间残余的空气。气液流道邪4在本方案中并非一个单一构件,而是一个由滴斗2底部构成的、或由支架25独立构建,或由支架25协同滴斗2底部等组件共同构建的液体行进通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方案所述的气液流道254,为阐述简单以及表达的清晰,是以剖面及单向的形式进行阐述,而在本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中,气液流道2M在滴斗2中是一种环形状态存在,环形滴斗2的底部中,从外沿至圆心的方向,任一点的剖面均可呈现气液流道254的结构或自下而上再流出的液体流动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安装于输液器的滴斗2的底部,并使其与滴斗2底部的边缘密合,而其中所述滴斗2底部的出液口 22高出滴斗2底部至少1mm。液体进入滴斗2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很自然地先到达滴斗2底部,由于作为滴斗2的液体出口的出液口 22比滴斗2底部高出至少1mm,液体不能即时向出液口 22流出而进入管路3,而是在滴斗2底部累积并随着液体不断注入滴斗2而逐渐抬高液面,至液面抬高并超过出液口 22的高度时,液体才从出液口 22处进入管路3,直至排出外界。而在液面抬高的过程中,因为空气的比重远小于液体,液体在滴斗2底部累积的时候,则有时间和条件充满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底部之间的每一处,并把充斥于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底部之间的空气挤压出去,不存留死角,这些被挤压出去的空气由于轻于液体,则会置于液体在气液流道254中行进的水头之前,被流动排出的液体推挤至出口处22处沿管路3 排出外界,实现清除上述间隙空气排除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这是一个相对短暂和微观的过程,但它能有效地实现清除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底部之间所藏空气的目的,克服避免中国专利申请20101(^90116. 5所存在的缺陷,避免风险、浪费和污染。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情形是,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在滴斗2的底部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与上述情形的区别在于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在滴斗2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支架25独立或与滴斗2底部协同构造一有使液体经其行进时须自下向上再流出的气液流道254,其中,所述支架25有一伸入滴斗2底部连接端23的支架连接管255,它是一个至少末端开口的直通管。由支架25独立构建的气液流道254,或者由支架25与滴斗2底部共同构建的气液流道254,有多种实现方式,分别有其优势,作为工艺简洁的优选,所述气液流道254由支架25独立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25由一碗状圆环253及与碗状圆环253底部密封相连的支架连接管255构成,支架连接管255与管路3连通,所述支架连接管255上端为圆环管口 2551,其高出碗状圆环253底面至少1mm。此方式建立的气液流道邪4其清除空气的实现方式与上述第一种把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于滴斗2底部的情形是一致的,液体进入滴斗 2后,由于药液过滤介质21与相连的支架25安装在滴斗2的底部,其边缘与滴斗2底部密合,因此液体进入滴斗2后,会积聚于支架25的碗状圆环253中,此时碗状圆环253相当于滴斗2的底部,而圆环管口 2551高出碗状圆环253底面至少1mm,则圆环管口 253相当于上述第一种情形的出液口 22,如上述第一种情形,进入的液体积聚并抬高液位,在此过程中挤压出间隙中的空气并排出外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输液器有其固有的流量要求或特殊要求,而足够大的液体流量是输液器的必要性能,作为性能优选,所述气液流道254由支架25与滴斗2滴斗协同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 25上覆盖安装有药液过滤介质21,支架25竖向安装在滴斗2底部,所述支架25由一侧开口的竖向盖形壳体258及设置在盖形壳体258外侧的壳体通管259构成,药液过滤介质21 竖向安装在盖形壳体258开口的一侧,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与所述盖形壳体258内侧之间形成一个过滤腔2581,过滤腔2581经滤腔出口 2582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所述壳体通管 259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并与管路3连通,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其连通位置是过滤腔2581和壳体通管259的顶端,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方式,是过滤腔2581内腔两边的侧边2586设置成平顺或弧形而逐渐向上收窄至与滤腔出口 2582的宽度近似相等后连接滤腔出口 2582,其中,所述壳体通管259与管路3连通,是管路3插入壳体通管259的支架连接管2591内腔。此方式的结构可以根据流量的需求,通过调整支架25 的整体尺寸来调节药液过滤介质21的面积大小,避免受制于滴斗2的底部面积。当液体进入滴斗2时,在重力的驱动下,液体会直接坠落到达滴斗2的底部,由于药液过滤介质21与所述盖形壳体258内侧之间形成一个过滤腔2581,过滤腔2581经滤腔出口 2582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所述壳体通管259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并与管路3连通,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其连通位置是过滤腔2581和壳体通管259的顶端,即实际上液体要到达管路3,需经过药液过滤介质21,进入过滤腔2581,再经过滤腔2581上端的滤腔出口 2582 进入壳体通管259,然后经伸入滴斗2连接端23的支架连接管255到达管路3,又由于支架25是竖向安装于滴斗2底部的,基于重力的存在,比重大于空气的液体无法直接进入管路 3,只能在滴斗2底部累积而逐渐抬高液位,直至其液位达到滤腔出口 2582的高度,然后从滤腔出口 2582依次进入壳体通管259、支架连接管255和管路3,再排出外界,其行进路径从液体进入滴斗2开始,是先向上,然后再向下的一个行进过程。如同上述第一种情形的道理,液体由于比空气比重大,在累积过程中将充斥于药液过滤介质21与滴斗2最终出口即滤腔出口 2582之间的任意角落而挤走缝隙中的空气,同时由于空气轻于液体,在被液体挤走的时候会上逸于液体行进方向的水头之前,在液体在重力驱动而行进过程中沿着管路3 被驱除推出外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中,为了消除气液流道2M通路上的死角,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方式,是过滤腔2581内腔两边的侧边2586设置成平顺或弧形而逐渐向上收窄至与滤腔出口 2582的宽度近似相等后连接滤腔出口 2582,其目的是为了在整个气液流道254中达到相对平顺,以消除死角,增加液体行进时能快速充满每一处,避免留有气泡。所述壳体通管259与管路3连通,是管路3插入壳体通管259的支架连接管2591内腔,此连接结构也基于同样的目的。其中,为了适应护理人员挤压滴斗2的传统习惯或运输时的非预期挤压,避免输液器封固于支架25上的药液过滤介质21因意外原因破损或泄漏,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外侧有一封固药液过滤介质21的封固件2584,其边缘以外部分可透过液体。其中,为提高药液过滤介质21的边缘密封性能,同时提高药液过滤介质21在加工时的应力耐受,或提高输液器在加压输液时压力耐受,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的一侧装置有一垫环2585。当然,采用上述类似方式实现本发明目的还有多种方案,将择优以具体实施例加以阐述。本发明应用支架25构建气液流道254的各方式中,有一个共同的有益之处在于, 当因环境温差比较大而产生明显的热胀冷缩现象,或因具体需要而应用到不同的材料制造输液器时,各材料的材质差异所造成的收缩率不同步,尤其是支架25与滴斗2底部之间的收缩率不同步时,会造成尽管药液过滤介质21与支架25封固完好,但支架25与滴斗2底部不密封的情况,这种情形会直接导致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药液过滤介质21产生泄漏,使其由于采用7. 85 25KPa起泡点值而具有分隔空气的性能失效。本发明在应用支架25 时,巧妙地将支架25设置成有一伸入滴斗2底部连接端23的支架连接管255,它是一个至少末端开口的直通管,实现与滴斗2底部的连接,通过紧配方式或粘接方式克服上述因热胀冷缩或材料收缩率不一致导致的性能失效的风险,在耐候性以及不同材料的情形下应用时,其安全和稳定性是一个显著的改进。本发明目的实现的原理是,利用输液器基于重力进行输液和排气和药液过滤介质 21湿润后可封闭分隔空气的特点,在滴斗2内构建一个迫使进入滴斗2的液体先累积抬高液位后再排出的自下而上的气液流道254,再利用空气比重小于液体的特点,驱使间隙中的空气上逸于液体行进方向的水头之前,在重力驱动液体行进的状态下,将空气沿管路3排出外界,并完成输液准备。本发明具有安全稳定、效果确切必然等优点,对提高输液安全,避免空气意外进入血管,降低护理人员的从业风险有显著意义。


图1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1的输液器结构示意图及气液流道局部放大图。图2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2的滴斗结构示意图及气液流道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3的滴斗结构示意图及气液流道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3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及A-A截面视图。图5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3的支架正视图及未安装过滤介质时的立体纵向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4的滴斗结构示意图及气液流道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4的支架纵向剖面图及A-A向截面视图。图8为本发明方案中实施例4的支架未安装过滤介质时的立体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优选实施方案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将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在滴斗2底部的典型构造示意图。如图ι所示,输液器包含瓶塞穿刺器1、进气件13、滴斗2、药液过滤介质21、排气管14、管路3 和调节器4,药液过滤介质21的起泡点压力大于7. 85kPa小于25. OOkPa,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直接封固安装于输液器的滴斗2的底部,并使其与滴斗2底部的边缘密合,其特征在于,与药液过滤介质21相连的滴斗2底部或与药液过滤介质相连的支架25,其独立或与滴斗2底部协同构造一有使液体经其行进时须自下向上再流出的气液流道254,且所述滴斗2 底部有一个高出滴斗2底部至少Imm的出液口 22。以此型式构建的气液流道254,是由滴斗2底部独立成型的,从单侧剖面的视角看,液体进入滴斗2后,经过药液过滤介质21到达滴斗2底部,再自下向上进入出液口 22, 经滴斗2的连接端23进入管路3,气液流道254的关键点在于出液口 22比滴斗2的底部尚。实施例2 图2是本发明将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在滴斗2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由于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滴斗2及气液流道254的型式不同,因此图2未给出其共性部分的图示,本实施例的输液器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于输液器的滴斗2的底部,并使其与滴斗2底部的边缘密合,与药液过滤介质相连的支架25,其独立构造一有使液体经其行进时须自下向上再流出的气液流道254。所述支架25 有一伸入滴斗2底部连接端23的支架连接管255,它是一个至少末端开口的直通管。支架 25由一碗状圆环253及与碗状圆环253底部密封相连的支架连接管255构成,支架连接管 255与管路3连通,所述支架连接管255上端为圆环管口 2551,其高出碗状圆环253底面至少 Imm0以此型式构建的气液流道254,其结构实际上是以支架25的碗状圆环253取代实施例1的滴斗2底部,以支架连接管255上端的圆环管口 2551取代实施例1中的出液口 22,液体在本实施例中的气液流道254的行进方式以及实现本发明目的之效果是完全一致的。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液体进入滴斗2后,会即时浸润药液过滤介质21,其下方的通路空隙所藏空气,在药液过滤介质21的气泡点特征压制下无法上逸,而在重力作用驱动下行的液体挤压下,以截面的单向视角来看,则是沿着本实施例中支架25所独立构建的气液流道2M流动的,其流动规则是,先穿越要约过滤介质21,向下行到达碗状圆环253并聚于其底部,然后再累积上溯至高出碗状圆环253底面至少Imm的圆环管口 2551后,向下经圆环管255,从管路3流出。在液体沿着本实施例的气液流道2M行进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存在的因素,液体所经过的流道均充分灌注气液流道254的每一处,也即充分挤压出了每一处空隙中所藏的空气,液体完全驱赶全部气体,再无气泡藏于液体通路的死角,因此在排气过程也实现如实施例1 一样无气泡在任意阶段被带下管路3的风险,可顺畅地完成输液前准备,完成与实施例1完全一致的性能。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显著益处在于,当因环境温差引起热胀冷缩或因具体需要而应用到不同的材料制造输液器时,各材料的材质差异所造成的收缩率不同步,尤其是支架25 与滴斗2底部之间的收缩率不同步时,会造成尽管药液过滤介质21与支架25封固完好,但支架25与滴斗2底部不密封的情况,这种情形会直接导致由于药液过滤介质21的气泡点特征而具有的空气分隔性能失效。本实施例巧妙地将支架25设置成一个碗状圆环253及碗状圆环253底部密封相连的圆环管255,并在圆环管255下端插入滴斗2的连接端23内腔,实现与滴斗2底部的连接,通过紧配方式或粘接方式克服上述因收缩率不一致导致的分隔空气失效的风险,在不同材料的情形下应用时,其安全和稳定性是一个显著的改进。实施例3如图3 所示,是本发明将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在滴斗2底部实施滴斗2排气的另一种实现型式,图示为体现该方法核心特征的滴斗2底部结构图,采用如图这种构型能实现与实施例2同等的性能。如图3、4和5所示,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可排除空气的气液流道254, 由本实施例的支架25与滴斗2底部共同构建,其特征在于,支架25安装在滴斗2底部,由一竖向的一侧开口的盖形壳体258及设置在盖形壳体258外侧的壳体通管259构成,药液过滤介质21竖向安装在盖形壳体258开口的一侧,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与所述盖形壳体 258内侧之间形成一个过滤腔2581,过滤腔2581经滤腔出口 2582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所述壳体通管259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并与管路3连通。其中,为构建气液流道邪4 一个向上部分的通道,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 连通,其连通位置是过滤腔2581和壳体通管259的顶端。为消除气液流道邪4通路上的死角,如图5所示,所述过滤腔2581与壳体通管259 连通方式,是过滤腔2581内腔两边的侧边2586设置成平顺或弧形而逐渐向上收窄至与滤腔出口 2582的宽度近似相等后连接滤腔出口 2582,而且,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通管259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并与管路3连通,其方式是管路3插入壳体通管259的连接管2591内腔, 这有助于避免在液体流动的方向中产生一个顺向的死角而容易藏有气泡。为提高材料配合上的适应性,克服如实施例2所述因环境温差引起的热胀冷缩或不同种材料的收缩率不一致导致药液过滤介质21所具有的空气分隔性能失效的风险,所述壳体通管259下端延伸出一段支架连接管255,支架连接管255伸入滴斗2的连接端23 的内腔。这样的构型可在不同材料搭配的情形下或不同的温差环境下应用时,都能显著提高其安全和稳定性。以上述本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制造的输液器,如图3 5所示,与实施例1或2除构建气液流道2M的上述支架25存在结构区别之外,在其它制造原理和具体应用方式及效果上是一致的,所以本实施例仅说明其区别之处。应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架25的输液器时,当液体进入滴斗2,会直接向下流到滴斗2底部,由于排气时挤压滴斗2,液体会瞬间完成在滴斗2底部的累积并向上抬高液面, 然后进入由药液过滤介质21与所述盖形壳体258内侧之间形成的过滤腔2581,液体是可以自由穿透药液过滤介质21的,所以在过滤腔2581内的液体液面也是随滴斗2的液面抬高而同步抬高的,直至上溯到达或淹没位于过滤腔2581上端的滤腔出口 2582后,从与过滤腔2581连通的壳体通管259流出至管路3,从而排出外界。与上述各实施例的排气方法一样,在液体沿着本实施例预设的气液流道2M行进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存在的因素,液体所经过的流道均充分灌注气液流道254的每一处,也即充分挤压出了每一处空隙中所藏的空气,液体完全驱赶全部气体,因此在排气过程也实现如上述各实施例一样无风险地顺畅完成输液前准备,实现与上述各实施例完全一致的性能。由于传统输液器的使用习惯中,滴斗2是供护理人员挤压以排气的,而本实施例中的药液过滤介质21是装置在滴斗2内腔的,且其安装方式为竖向安装,这种安装方式不会影响滴斗2的挤压,但存在因为挤压过度或在运输过程中非预期挤压而压迫药液过滤介质21导致密封失效的风险,因此,药液过滤介质21的外侧有一封固药液过滤介质21的封固件2584,其边缘以外部分可透过液体。封固件2584的设置,具有封固药液过滤介质21和保护药液过滤介质21不会因为过度挤压而损坏的双重效果。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其他各实施例中基于背景资料所述中国专利申请 201010290116. 5的输液器,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只要具有7. 85kPa 25. OOkPa的泡点值则即可选用,但是制造药液过滤介质21的材料是多样的,在满足输液器本身工艺以及输液药液的需要为前提制造本实施例所述的输液器时,也可能存在无法满足药液过滤介质21 的封固工艺,因此,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竖向安装在盖形壳体258开口的一侧时,在药液过滤介质21的一侧装置有一垫环2585,可克服密封和固定的工艺困难,同时有助于提高药液过滤介质21在加工时的应力耐受,或提高输液器在加压输液时压力耐受。实施例4如图6 8所示,是本发明将药液过滤介质21由支架25固定安装在滴斗2底部实施滴斗2排气的又一种实现型式。图示为体现该方法核心特征的滴斗2底部结构图,采用如图这种构型同样能实现与实施例1、2或3同等的性能效果。如图6、7和8所示,其与实施例2或3的区别在于,所述可排除空气的气液流道 254,由本实施例的支架25和滴斗2底部两者共同构建,所述支架25安装在滴斗2底部,由同轴的中空支架连接管255和支撑平板250构成,支撑平板250所在的面与支架连接管255 所在的轴垂直,支架连接管255上端设有管端入口 2504,其高于支撑平板250,所述支撑平板250由支撑外环2502与支撑内环2501构成,支撑内环2501连接支架连接管255,支撑内环2501与支撑外环2502之间由连接柱2503连接,支撑外环2502与支撑内环2501及连接柱2503之间构成的面镂空,所述药液过滤介质21安装在支撑平板250上或下的一侧,其与支撑内环2501及支撑外环2502的边缘密封,支撑平板250与支架连接管255上端覆盖有一个顶端密封的整流罩257,其内侧与支架连接管255上端的管端入口 2504之间留有空隙,且外缘与滴斗2的壁留有空隙,所述整流罩257的下垂边2571与支撑外环2502密封, 所述支撑平板250与滴斗2底部之间留有空隙。其中,所述支架连接管255下端伸入滴斗 2的连接端23的内腔,并与管路3连通。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或3除构建气液流道2M的上述支架25存在结构区别之外, 在其它制造原理和具体应用方式及效果上是一致的,所以本实施例仅说明其区别之处。应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架25时,液体进入滴斗2,会被置中安装的整流罩257分散从整流罩 257外缘与滴斗2内壁之间外缘与滴斗2的壁的空隙流下到达滴斗2底部,由于整流罩的保护,液体进入滴斗2时不会即时浸润药液过滤介质21,滴斗2经由药液过滤介质21,再顺次经整流罩257内腔、管端入口 2504、支架连接管255往管路3至外界的通路是畅通的,而且在液体进入滴斗2内腔底部但尚未浸润药液过滤介质21前,滴斗2内的空气是可上逸至滴斗2内腔上端或经上述整流罩257内腔的通路自由排出的,因此在液体可在滴斗2底部一直向上累积,直至液面接触并浸润药液过滤介质21使其固有的起泡点特性发生作用,这时尽管由于药液过滤介质21的泡点限制使气体无法继续经药液过滤介质21排出,但是液体会同时穿过药液过滤介质21继续上溯而进入整流罩257内腔,而在药液过滤介质21上方,即整流罩257内腔空隙所藏的空气,在重力作用驱动累积上行的液体挤压下,以截面的单向视角来看,则是继续沿着本实施例中的气液流道2M流动的,从液体进入滴斗2开始, 其流动规则是,先进入滴斗2内腔并在滴斗2内腔底部累积向上,经滴斗2底部与支架25 的底部空隙,穿越药液过滤介质21,继续上行至充满整流罩257、支架连接管255、支撑平板 250及药液过滤介质21所围成的整流罩257内腔,之后从支架连接管255的管端出口 2504 向下流入支架连接管255内腔,然后经管路3排出。流动过程是先下再上然后再向下,有一个完整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在液体沿着本实施例的气液流道邪4行进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存在的因素以及空气比重小于液体的原因,液体所经过的流道均充分灌注气液流道254 的每一处,也即充分挤压出了每一处空隙中所藏的空气,而这些空气被置于液体行进的水头之前,液体行进时完全驱赶全部气体,再无气泡藏于液体通路的死角,因此在排气过程也实现如实施例1 一样无气泡在任意阶段被带下管路3的风险,可顺畅地完成输液前准备,完成与实施例1或2或3完全一致的性能。其中,由于所述支架连接管255下端伸入滴斗2的连接端23的内腔,并与管路3 连通,此构型具有与实施例2或3所述可克服因收缩率不一致导致分隔空气失效风险的优势,具有环境和材料的广泛适应性,显著提高其安全和稳定性。尽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参照本发明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例如依据本发明的原理将药液过滤介质21及其承托的支架25独立分离成输液器过滤器的型式等这些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包含瓶塞穿刺器(1)、进气件(13)、滴斗O)、药液过滤介质、排气管(14)、管路C3)和调节器,药液过滤介质的起泡点压力大于 7.851tfa小于25.00kPa,所述药液过滤介质Ql)安装于输液器的滴斗O)的底部,由支架 (25)固定或直接封固在滴斗( 底部,并使其与滴斗(2)底部的边缘密合,其特征在于,滴斗(2)底部与支架0 分别独立或共同构造一有使液体经其行进时须自下向上再流出的气液流道(2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所述气液流道OM)由滴斗2独立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2)底部有一个高出滴斗(2)底部至少Imm的出液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0 有一伸入滴斗(2)底部连接端03)的支架连接管055),它是一个至少末端开口的直通管。
4.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所述气液流道由支架 (25)独立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0 由一碗状圆环(25 及与碗状圆环(25 底部密封相连的支架连接管(25 构成,支架连接管055)与管路C3)连通,所述支架连接管(255) 上端为圆环管口(2551),其高出碗状圆环(253)底面至少1mm。
5.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所述气液流道由支架 (25)与滴斗(2)底部共同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05)上覆盖安装有药液过滤介质(21), 支架05)竖向安装在滴斗(2)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和3和5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 (25)由一侧开口的竖向盖形壳体(258)及设置在盖形壳体(258)外侧的壳体通管(259)构成,药液过滤介质竖向安装在盖形壳体(258)开口的一侧,所述药液过滤介质与所述盖形壳体058)内侧之间形成一个过滤腔(2581),过滤腔0581)经滤腔出口 Q582) 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所述壳体通管(259)上端封闭下端开口并与管路C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 (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其连通位置是过滤腔0581)和壳体通管059)的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 (2581)与壳体通管(259)连通方式,是过滤腔0581)内腔两边的侧边0586)设置成平顺或弧形而逐渐向上收窄至与滤腔出口 058 的宽度近似相等后连接滤腔出口 0582)。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通管 (259)与管路C3)连通,是管路C3)插入壳体通管059)的支架连接管Q591)内腔。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药液过滤介质 (21)外侧有一封固药液过滤介质的封固件(2584),其边缘以外部分可透过液体,所述药液过滤介质的一侧装置有一垫环0585)。
11.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所述气液流道(254)由滴斗 (2)底部与支架05)共同构成,其特征在于,支架05)由同轴的中空支架连接管(255)和支撑平板(250)构成,支撑平板(250)所在的面与支架连接管(25 所在的轴垂直,支架连接管(25 上端设有管端入口(2504),其高于支撑平板05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支撑平板050)由支撑外环050 与支撑内环O501)构成,支撑内环O501)连接支架连接管055),支撑内环Q501)与支撑外环050 之间由连接柱050;3)连接,支撑外环050 与支撑内环(2501)及连接柱050;3)之间构成的面镂空,药液过滤介质安装在支撑平板(250)上或下的一侧,其与支撑内环O501)及支撑外环050 的边缘密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支撑平板 (250)与支架连接管(25 上端覆盖有一个顶端密封的整流罩057),其内侧与支架连接管 (255)上端的管端入口 O504)之间留有空隙,且外缘与滴斗2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整流罩057)的下垂边0571)与支撑外环050 密封,所述支撑平板O50)与滴斗(2)底部之间留有空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改进滴斗排气的安全输液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基于重力作用和液体比重大于空气比重的原理,在滴斗底部或利用药液过滤介质的承托支架构建一个使进入滴斗的液体以自下而上方式行进的气液流道,从而改进和克服具有一定泡点值可阻断空气穿越的药液过滤介质在应用时无法排出滴斗底部间隙所藏空气的缺陷,使宣称以起泡点性能分隔空气的安全输液器实现真正意义上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A61M5/14GK102284101SQ201110194630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7日
发明者李林风, 王铮, 陈志强 申请人:李林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