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2472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禽病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等病变。大肠杆菌是健康畜禽肠道中的常在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 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此病的发生。大肠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附着在粪便、土壤、圈舍的尘埃或孵化器的绒毛、碎蛋皮等的大肠杆菌能长期存活。各种年龄的家禽都可感染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不同。不良的饲养管理、应激或并发其它病原感染都可成为大肠杆菌病的诱因。在雏禽和青年禽多呈急性败血症,而成年家禽多呈亚急性气囊炎和多发性浆膜炎。本病感染途径有经蛋传染、呼吸道传染和经口传染。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严格控制饲料、饮水的卫生和消毒,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严格控制饲养密度过大,做好舍内通风换气,定期进行带家禽消毒工作。避免种蛋粘染粪便,凡是被粪便污染的种蛋一律不能作种蛋孵化,对种蛋和孵化过程严格消毒。此外,定期对家禽投喂乳酸菌等生物制剂对预防大肠杆菌有很好作用。用本场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制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本场家禽对预防大肠杆菌病有一定作用。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敏感,但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在大肠杆菌病发病后期,若出现了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时,使用抗生素疗效往往不显著甚至没有效果。中药以其特有的优势对该病具有特殊优势和显著疗效。实践中应用黄芪、赶黄草、 白头翁、茯苓、防风配伍制备成中药“双黄” 口服液,临床中显示出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作用具有化学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按中兽医的辨证理论,禽大肠杆菌病为湿热拥积肠道引起的内热症,宜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双黄” 口服液具有补气固表、清热渗湿、解毒退黄、保肝抗菌之功效。方中黄芪扶正去邪药,茯苓健脾和胃,加上防风解表祛风,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赶黄草具有清热解毒、退黄化湿,活血散瘀,利水消肿之功效,与以上5味中药相得益彰、标本兼治,不但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而且可以抗菌消炎,消除病原体。该产品具有成本较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等特点。可在养禽生产业中推广应用。 目前,中药在家禽保健中广泛使用,厂家多以药典规定处方进行生产。禽用中药剂型多以散剂为主,主要是把中药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粉碎。生产上进行拌在饲料中让禽口服或者对其进行煎煮,药液过滤后饮水。对大肠杆菌的治疗用多种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兽药生产厂家按照药典规定进行生产而对家禽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不能灵活变化。同时,规定处方中有的中药种类繁多,价格高昂,限制了中药的使用。 而禽用中药多以散剂为主,但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使部分药物易起变化;挥发性成分易散失。养殖户使用的时候,如果用散剂拌料,用于禽肠道短,对中药吸收不完全;而进行煎煮、过滤,制备又不方便,延误治疗时间。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在大肠杆菌病发病后期,若出现了气囊炎、 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时,使用抗生素疗效往往不显著甚至没有效果。同时,过量的抗菌药物使用还会残留在家禽体内和蛋制品等,影响人类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采用如下中药材制备黄芪25重量份、赶黄草25重量份、白头翁20重量份、防风15重量份、茯苓15重量份。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照黄芪25重量份、赶黄草25重量份、白头翁20重量份、防风15重量份、茯苓15重量份称重中草药;对中药材进行回流提取共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 5小时,过滤;第二次,8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放置过夜,合并两次回流提取所得滤液,浓缩,乙醇沉淀,取上清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矫味剂,调节Ph值到5,用注射用水调整总量,相当于原药材lg/mL,搅勻,灌装;灭菌。本发明根据家禽大肠杆菌的发病特点,结合中兽医辨证采用补气固表、清热渗湿、 解毒退黄、保肝抗菌的进行组方,制成“双黄” 口服液。本发明药物有效的避免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改善了散剂拌料、煎煮中药繁琐、口感差的问题,同时本发明药物的剂型结合禽类生殖道短,不能消化木质纤维的特殊生理结构,将药物制成口服液,对患病家禽可通过饮水、灌服、拌药饵的方式进行给药,方便且利于吸收,能够达到迅速起效的目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按照黄芪25重量份、赶黄草25重量份、白头翁20重量份、防风15重量份、茯苓 15重量份称重中草药;例如,取黄芪25g、赶黄草25g、白头翁20g、防风15g、茯苓15g,原药材共100g,IOOg中药材进行回流提取。共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重量的水(即IOOOg 水),回流提取1. 5小时,过滤;第二次,8倍重量的水(即800g水),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放置过夜,合并两次回流提取所得滤液,将滤液浓缩至IOOml,加乙醇使滤液中乙醇浓度达70%,静止沉淀,取上清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矫味剂(例如重量百分比 0. 6%的甜菊甙),用2mol/L的Hcl调节Ph值到5,用注射用水调整总量,相当于原药材Ig/ mL(100克中药煎水后,最终得药液100ml,就相当于原药材lg/mL),搅勻,灌装;灭菌。即得本发明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久置可有微量沉淀,轻摇易散;味甜,微苦。质量要求为无酸败、异臭或其它变质现象,按照卫生 部《药品卫生检验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PH值为 5. O 7. 0,相对密度不低于1. 02。实施例2对“双黄” 口服液采用用管碟法和微量肉汤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管碟法,制备好含大肠杆菌培养基,然后在培养基表面放置不锈钢管,用滴管小心往钢管内滴加lg/ml的药液,然后放到35°C恒温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并用游标卡尺测定抑菌圈的大小,反复测3次,取平均值。判定标准按照抑菌圈直径> 19mm为高度敏感;14 19mm为中度敏感;10 14mm为低度敏感IOmm为耐药。微量肉汤法进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先把药液倍比稀释到1000mg/ml-3. 9mg/mL在无菌条件下,使用经环氧乙烷灭菌的96微孔反应板,每排由第1孔到第10孔按高浓度到低浓度的顺序加入100 μ L稀释好的药液,第11孔为生长对照不加药物,第12孔为阴性对照孔。在调好菌接种液15min后取IOOyL加入相应的微孔内,这将使每一梯度的药物和菌液(2倍终浓度)分别被1 1 稀释至终浓度。经35°C培养24h后观察结果。体内实验时,治疗试验组、预防组、感染对照组每只鸡分别按每IOOg体重胸肌注射鸡大肠杆菌6X 10_6CFU/mL菌液0. 25mL,约含1. 5亿个菌。预防组在染毒前提前给药 0.6ml/只.天。在接种前和接种后观察鸡的临床症状,对死鸡进行剖检,取肝、脾及心作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以确定是否成功诱发疾病。处理组鸡攻毒7h后,表现为精神不振、被毛脏乱、逆立,扎堆、缩颈、翅膀下垂、排黄白稀粪,饮、食欲减退。剖检病死鸡,观察内脏病变, 主要表现为肝周炎和心包炎,肝肿大、充血,严重肝脏表面有纤维状渗出物,气囊增厚、混浊,肝包膜增厚并有出血点或出血条带,心包膜增厚,小肠黏膜有出血点。从肝脏、脾脏及心脏均分离出大量典型的大肠杆菌,表明成功诱发疾病。于攻毒后每只鸡每天口服上述中药口服液0.8ml,上午集中拌料给药,连续用药 5d,停药后观察5d。用药期间每日观察各组鸡的临诊症状情况,记录死亡鸡数。测得对禽大肠杆菌的抑菌圈为20. 5mm,为高敏。测定得到它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其对大肠杆菌的MIC为62. 5mg/mL。以lg/ml的药物浓度进行试验,其中,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的育成鸡进行按照0. 8ml/只.天,治疗3天后,病情已控制,死亡率8.8%, 有效率91. 2%,而感染对照死亡率65% ;预防组的育成鸡进行按照0. 6ml/只.天,死亡率 4%,有效率96%,效果显著,和抗菌素治疗组治愈率相当。临床上对发病1. 5万只鸡进行治疗,治愈率为88. 5% ;对发大肠杆菌的鸭1. 4万只进行治疗,治愈率为86. 2%中药口服液建议用量幼禽,0. 2-0. 6ml/只;中禽0. 4-0. 8ml/只;成年禽 0. 8-1. 2ml/只。混饮,每IL鸡饮水兑加中药口服液ImL连用3_5日,重症加倍或遵医嘱。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 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中药材制备黄芪25 重量份、赶黄草25重量份、白头翁20重量份、防风15重量份、茯苓15重量份。
2.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黄芪25重量份、赶黄草25重量份、白头翁20重量份、防风15重量份、茯苓15重量份称重中草药;对中药材进行回流提取共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 5小时,过滤;第二次, 8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放置过夜,合并两次回流提取所得滤液,浓缩,乙醇沉淀,取上清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矫味剂,调节Ph值到5,用注射用水调整总量,相当于原药材lg/mL,搅勻,灌装;灭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回流提取共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5小时,过滤;第二次,8倍重量的水,回流提取1小时,过滤,滤液放置过夜,合并两次回流提取所得滤液,浓缩,乙醇沉淀,取上清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矫味剂,调节Ph值到5,用注射用水调整总量,相当于原药材1g/mL,搅匀,灌装;灭菌。结合禽类生殖道短,不能消化木质纤维的特殊生理结构,将药物制成口服液,对患病家禽可通过饮水、灌服、拌药饵的方式进行给药,方便且利于吸收,能够达到迅速起效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P31/04GK102342981SQ201110309289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3日
发明者吕程, 张伟, 林居纯, 符华林, 舒刚, 赵小玲 申请人:四川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