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热敷中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1882阅读:1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骨热敷中药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骨热敷中药包。
背景技术
骨折按骨断端和软组织的关系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按骨折断端骨折线的形态可分为裂缝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造成骨折的外力原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牵拉力和积累劳损等。无论属于何种骨折,无论因何原因引起骨折,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临床表现是相似的。现有技术中,人们在骨折后,通常采用打石膏、开刀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其疗程通常比较长,治愈率较低,给病患者带来了较多的痛苦,且治疗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疗效好的接骨热敷中药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接骨热敷中药包,其10包量是按以下方法制成的按下述重量取原料药冰片5克雄黄5克艾叶5克土鳖虫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独活3克桂枝5克没药2克血竭100克元胡100克将上述原料药碾成粉后与4000克沙泥土搅拌均匀后,平均分10个布包缝好即成。上述原料药中,冰片,又名片脑、桔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等,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的树脂和挥发油加工品提取获得的结晶,是近乎于纯粹的右旋龙脑。亦有用化学方法合成。其可用于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质软,性脆,通常为粒状,紧密状块,或者粉末,条痕呈浅桔红色。其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功能主治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艾叶,又名艾蒿,灸草,蕲艾,家艾等。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 肾经。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 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土鳖虫,又称土鳖,簸箕虫,地鳖虫、地蜱虫,山账螂,地乌龟,土元等。其性寒、味咸,有毒,能入心肝脾三经,具有逐瘀、破积、通络、理伤以及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下乳通经等功效,是理血伤科要药,适用于癌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等病症。川芎,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要栽培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阳亢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月经过多、孕妇亦忌用。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青海、陕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辛。 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炕至半干,堆置2 3天,发软后再炕至全干。切片,生用。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没药,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的干燥树脂,又名末药。主产于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以及印度等地。采集由树皮裂缝处渗出的白色油胶树脂,于空气中变成红棕色而坚硬的圆块。打碎后,炒至焦黑色应用。主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血竭,别名海蜡、麒麟血、木血竭。药材基源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和藤茎中的树脂。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的功效。元胡,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白术、芍药、贝母等并称“浙八味”,为大宗常用中药。性温,味辛苦,入心、脾、肝、肺,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 沙泥土,宜采用长年河底污沙泥,去污洗净。上述药包,专门治疗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伤筋断骨、腰腿痛、风寒关节炎的独门疗法。不开刀、不打石膏,此疗法不分老少、骨折轻重,根据骨折部位不同,愈合期不同,能确诊骨折、骨坏死愈合期。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接骨热敷中药包,其10包量是按以下方法制成的按下述重量取原料药冰片5克雄黄5克艾叶5克土鳖虫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独活3克桂枝5克没药2克血竭100克元胡100克将上述原料药碾成粉后与4000克沙泥土搅拌均匀后,平均分10个布包缝好即成。使用方法将上述制成的药包在蒸笼中用蒸汽蒸30-60分钟后,置于患处或患处上下两侧或患处左右两侧,每小时I次,每天连续四次。10天一个疗程,3-6个疗程痊愈。本发明以热敷活血促代谢。对于热敷的功效,古代名医都留下许多记载。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以解除疼痛,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减轻深部组织充血。一代外科名医华佗曾经说过,“热,以去肿,以祛疼也”。本发明配以沙泥土袋高温热敷,还能起到让药效更快发挥,完全发挥,让肌体患处充分吸收的特殊功效。其中以沙泥土伴药的目的,一是因沙泥土质性平和,与药物配方无副作用;二是沙泥土高温蒸煮后保温更长久,让药方充分发挥效用。本方为祖传中药秘方,精心研制,科学配方,并经过数万例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而成。秘方伴以沙土,蒸热后以热气携药效缓缓渗入体内,如细雨润大田,似春风拂柳枝,具有活血化於、消炎止痛、调动人体潜能,促进骨痂愈合,推进骨质再生的神奇功效。下面通过经典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病例I1973年秋天,白皂乡韩李庄,一男12岁,右腿股骨中段骨折错位,当时没有拍片机,只用手摸复位后,采用上述药包,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治愈后一切正常,还参军多年。病例2公兴村一青年,35岁,肋骨骨折4根,形成气胸,呼吸困难,不断咳嗽。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当时疼痛感消失,4天后能在床上跟人家打牌取乐,21天康复出院。病例3响水县小尖镇的刘太太,1995年摔成股骨颈骨折错位,多次因疼痛而昏厥,因老人已是88岁的高龄,几家医院均婉言拒绝治疗,在灌南县农机公司上班的儿子刘某把老人抬到我处,请求我们务必收治。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28天后坐三轮车出院回家,锻炼几天后扶方竟行走。病例42007年5月15日,涟水县灰墩一位100岁老徐奶,左股骨颈骨折错位。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保守治疗28天,当天下午可以扶床走路,共治了 31天,下午高高兴兴出院回家。病例52001年夏天,我县小窑乡一个出生不足四个月的男婴,因车祸造成股骨中段骨折, 整夜啼哭躁动。我们以纱布夹板固定好,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21天伤愈出院。病例6涟水县陈兆雨,男,48岁,从手扶拖拉机上翻跌下来,当时到涟水医院检查,颈椎骨折,膨隆水肿,四肢失去知觉,头皮发麻,讲话无力,当时医生诊断有可能全身瘫痪,在涟水县医院治疗5天后转到我处;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第三天就能双手抬起,有所好转, 28天康复出院,正常劳动。病例7灌南县龙沟河闸刘桂香,女,46岁,从楼梯上摔下,当时到医院拍片检查,经医生诊断,腰椎粉碎性骨折,下肢失去知觉,引起下肢瘫痪,在医院治疗20多天无效,经运输公司郑经理介绍转到我处;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五天后右腿活动自如,三星期后双腿活动自如,治疗28天后完全康复,正常劳动。病例8原灌南县王副县长母亲88岁,患老年痴呆症,1998年跌伤后经灌南县人民医院拍片确诊为左股骨颈骨折错位,无法治疗;最后到我处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28天就能扶方凳着地走路。病例9
西藏自治区农贸厅周某某腰椎骨折,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卧床治疗50天,回家后继续用药近6个多月还弯腰不便,不能自如活动及大步行走;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经过21天的治疗后,康复上班。病例10灌南县供电局驾驶员陈某,43岁,2004年被跌左、右肩锁骨粉碎性骨折错位,当时来我处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18天康复出院。骨坏死病例病例I灌南县张店镇二庄村吴在富,患双股骨头坏死9年半,经过很多医院治疗无效,卧床两年半,最后来我诊所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接治,经过治疗6个月,起床走路,巩固治疗4 个月完全康复。病例2涟水县灰墩许季梅,左腿患左股骨头坏死8年多,经过很多医院治疗无效,来我处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治疗6个月,起床走路,巩固治疗4个月完全康复。病例3涟水县李士奎左腿患骨刺细胞瘤,经医院专家确诊要15万元人民币即可手术,最后听他朋友介绍来我诊所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治疗6个月康复走路。病例4灌南县张店乡二庄村高爱丽,右腿股骨患骨质疏松症,正常走路时突然右股骨中段骨折错位,当时来我诊所,我们用木夹板固定,采用上述药包和方法治疗28天后能扶床走路,连骨质疏松都治好了,现在以经几年了,一切正常,无后遗症。还有很多病例无法--说明。本发明的药包经过数万例成功的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功效突出。对骨折、骨坏死、 骨质疏松、风寒关节炎等病症均有疗效。
权利要求
1.一种接骨热敷中药包,其特征在于,其10包量是按以下方法制成的取下述重量取原料药冰片5克雄黄5克艾叶5克土鳖虫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独活3克桂枝5克没药2克血竭100克元胡100克;将上述原料药碾成粉后与4000克沙泥土搅拌均匀后,平均分10个布包缝好即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接骨热敷中药包。为解决现有技术疗效差等问题而发明。本发明的接骨热敷中药包,其10包量是按以下方法制成的按下述重量取原料药冰片5克,雄黄5克,艾叶5克,土鳖虫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独活3克,桂枝5克,没药2克,血竭100克,元胡100克;将上述原料药碾成粉后与4000克沙泥土搅拌均匀后,平均分10个布包缝好即成。
文档编号A61K36/889GK102600328SQ20121007475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0日
发明者冯玉霞, 冯锦州, 朱冯兰, 纪洪伟 申请人:纪洪伟, 纪洪林, 纪洪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