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治疗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疾病的中
药
背景技术: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如肾阴偏衰不能制阳,就出现阴虚阳亢的病变,即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等表现。而肾阳偏衰则为肾阳虚,表现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冷、精神不振,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遗尿浮肿、五更泄泻等。肾虚则藏精不充,或命门火衰,肾气虚寒,或恐惧伤肾,均可导致阳痿。不射精肾藏精,精液不能射出,实为肾气虚弱之一种表现。中医讲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证候分析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目前,中药治疗上述类病症的方法及药品种类繁杂,疗效不一,也有些患者未经医师诊断自行在药房购买药物,效果不佳。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性关节破坏,引起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残废。典型的表现是游走性多关节炎,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但不化脓。部分病人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手、足小关节或脊柱关节等也可累及。其次病变还使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发生广泛的炎症,造成多脏器损害,所以又称类风湿病。但它毕竟以关节病变为主,因此,现沿袭国际上习惯名称,叫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在国内外仍属病因不明的难治之症,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等范畴。妇女血寒,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血量、血色、经质等某一方面超过正常范围所出现的症候,表现为月经提前、月经延迟、月经不准、月经过多或过少等。寒证痛经是因为月经前后、经期或产后感受寒邪(淋雨涉水,或贪吃寒凉生冷食物,或居住环境潮湿寒冷)引起。表现为月经前或经期下腹冷痛,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按压局部则疼痛加重,月经血色暗而有血块。此类痛经生活调理非常重要平时注意保暖,随气候变化加减衣物,避免受凉、淋雨,少吃生冷、冰冻食物,少喝冷水,经期则更应多加注意。宫寒不孕、习惯性流产,这是现在常见的西医所谓 不明原因不孕之一。由于科技进步,生活富裕,家家有冰箱,生冷的食物吃得太多,常使下身(小腹)冰冷。小腹冰冷难以温暖胞胎,是以子宫虚冷,以致不能摄精成孕。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达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每次流产往往发生于同一妊娠月,具有“应期而堕”,屡孕屡堕的特征,中医称之为“滑胎”。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胞脉系于肾;母体肾气是胎儿发育的动力,而胎儿的成长,又要靠气血的充养,气血是由脾胃所化生,因此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主要病机。肾气不足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精气,若不足则阴阳虽能结合成形,但是胎元不固,或有畸形,终致流产,甚或频坠;二是母体虚弱,肾气不足。脾胃虚弱主要导致气血的不足,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故而流产。流产的主要症状为出血和腹痛,阴道出血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在已确定诊断为妊娠者当中,流产的发生率为10% - 18%,而其中92% - 95%的患者有阴道出血。大部分流产被认为是月经过期而未加注意。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见腹坠腰酸。大多女性都存在因寒引起的妇科类疾病,治疗方法甚多,大多用口服类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一。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疝气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的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保婴撮要 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柿子、大枣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酸馒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 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小儿因为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差,加之饮食不节,很容易发生消化道的疾病。有的小儿感冒后出现腹泻,有的则因脾胃失调,饮食不当引起腹泻,还有的是因为久病体虚或用药不当,或肠炎、痢疾之后而久泻不止。小儿腹泻对于小儿健康危害性很大,直接影响小儿营养物质的吸收,造成发育不良。这里谈的小儿腹泻不包括因为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急性传染性腹泻。是指小儿因脾胃功能失调造成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证,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更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愈高。本病属现代医学“消化不良”或“小儿肠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主要病变在脾胃。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以夏秋季节多见。中医认为夏秋暑湿当令,容易湿困脾胃而发病。夏秋天气炎热,食物易于变质,小儿误食后致使脾胃损伤而发生腹泻。一般根据中医辨证把腹泻分为五种类型。伤食泻本型症状主要有不思饮食,打嗝酸馊味大,甚则呕吐,腹泻,腹疼,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小儿夜睡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本症是由小儿饮食不节,乳食积滞造成,脾胃运化失常。风寒泻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湿热泻症见泻下水分较多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疲劳不爱动,有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脾虚泻主要症状有大便稀溏,经常食后作泻,色淡不臭。面色萎黄,消瘦,容易疲劳,舌质淡,苔薄白。本症主要是小儿脾虚,运化失职所致。故应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脾肾阳虚泻症状有久泻不止,粪质清稀或为不消化食物,有的脱肛,小婴儿可见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治法以补脾温肾为主。目前国内外婴幼儿用药非常谨慎,药品种类也比较局限,大多口服类药物婴幼儿服用困难。治疗效果亦不是很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实际针对性强、使用方便的治疗风寒湿类疾病的药物。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称计)透骨草10 30克、生南星5 15克、白附子5 20克、木别子5 15克、火麻仁10 30克、大枫子5 25克、广边桂5 25克、大黄5 15克、良姜5 15克、川椒10 30克、桃仁10 30克、皂角5 15克、苏木5 15克、麻黄5 15克、威灵仙5 15克、蜂房10 30克、广木香5 15克、白胡椒5 25克、没药5 15克、青粉5 15克、母丁香5 25克、冰片5 25克、乌药20 40克、生草10 30克、元芩5 15克、苍术10 30克、枳壳10 30克、白芷20 40克、加皮5 25克、香附5 25克、防风5 15克、全归10 30克、申姜5 15克、江虫5 15克、青皮20 40克、艾叶20 40克、藏红花5 15克、穿山甲5 15克、独活5 15克、姜活5 15克、细辛5 15克、地肤子5 15克、全蝎5 15克。本发明药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将上述四十三种药物无需碾碎和植物油直接放入铁锅内进行熬制,熬制完成,将中药过滤后,放入重量比例为三比一的章丹(章丹为一)。使用方法视患处帖用,周身穴位可用,常用穴位大椎一穴、肩井、肩贞、肩龋各二穴、曲池二穴、神闕一穴、肾俞二穴、命门一穴、腰俞一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足三里二穴、阴陵泉二穴、委中、委阳二穴、承山二穴、三阴交二穴、其它为阿是穴。
中医治疗风寒引起的各种疾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仍被广泛而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现代临床,并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此方源自武林教师秘方,数百年经历代官准立案化验贴祛风寒之功效;传至近代由刘庆稹老先生(生于1901年9月29日)继承,刘老先生系张作霖大帅府的武术教师,在府内任教十多年中,用此方专治帅府上下因风寒引起的各种疾病。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刘老先生离开帅府,回到老家法库县双台子乡大房申村,用此药贴继续行医多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对因风寒引起的疾病效果显著,在对使用本发明临床病例有记录的三十多年,已治愈患者逾万人;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有效率达99. 9%,治愈率达99%以上。本发明搜风驱邪,舒筋活血,散寒行气,消肿止痛,用于治疗因风寒引起的多种疾病。且使用方便,不需内服,将其贴至患处即可。本发明内科主治因风寒引起的男子肾虚、肾寒、尿频、肾囊潮湿、阳痿早泄、胃寒、酒寒、茶寒等。本发明外科主治因风寒引起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腰间盘突出;此中药制剂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作用缓和,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对风湿疼痛症状明显者疗效显著。此中药制剂对红伤(跌、打、损伤)的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本发明妇科主治因风寒引起的妇女血寒、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宫寒久不受孕、习惯性流产等。本发明儿科主治因风寒引起的小肠疝气、气卵偏坠、脐疝、食积奶积、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腹痛肠炎、红白痢疾等。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透骨草20克、生南星10克、白附子15克、木别子10克、火麻仁20克、大枫子15克、广边桂15克、大黄10克、良姜10克、川椒20克、桃仁20克、皂角10克、苏木10克、麻黄10克、威灵仙10克、蜂房20克、广木香10克、白胡椒15克、没药10克、青粉10克、母丁香15克、冰片15克、乌药30克、生草20克、元芩10克、苍术20克、枳壳20克、白芷30克、加皮15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全归20克、申姜10克、江虫10克、青皮30克、艾叶30克、藏红花10克、穿山甲10克、独活10克、姜活10克、细辛10克、地肤子10克、全蝎10克。实施例2 :透骨草10克、生南星5克、白附子5克、木别子5克、火麻仁10克、大枫子5克、广边桂5克、大黄5克、良姜5克、川椒10克、桃仁10克、皂角5克、苏木5克、麻黄5克、威灵仙5克、蜂房10克、广木香5克、白胡椒5克、没药5克、青粉5克、母丁香5克、冰片5克、乌药20克、生草10克、元芩5克、苍术10克、枳壳10克、白芷20克、加皮5克、香附5克、防风5克、全归10克、申姜5克、江虫5克、青皮20克、艾叶20克、藏红花5克、穿山甲5克、独活5克、姜活5克、细辛5克、地肤子5克、全蝎5克。
实施例3 :透骨草30克、生南星20克、白附子20克、木别子15克、火麻仁30克、大枫子20克、广边桂20克、大黄15克、良姜15克、川椒30克、桃仁30克、皂角15克、苏木15克、麻黄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30克、广木香15克、白胡椒20克、没药15克、青粉15克、母丁香20克、冰片20克、乌药40克、生草30克、元芩15克、苍术30克、枳壳30克、白芷40克、加皮20克、香附20克、防风15克、全归30克、申姜15克、江虫15克、青皮40克、艾叶40克、藏红花15克、穿山甲15克、独活15克、姜活15克、细辛15克、地肤子15克、全蝎15克。内科病例。病例I :袁洪岭、男、45岁,已婚,患胃寒六年,不能食用生冷食物;自行服用口服药物未见好转,于1980年就诊,诊断胃寒;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敷神闕穴,每十天换一次药,三个月后痊愈。病例2 :张国民、男、36岁,已婚,患肾虚、肾寒两年;在中医院口服汤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于1983年就诊,诊断肾虚、肾寒;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四处,每十天换一次药,两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四个月痊愈。病例3 :李佳德、男、32岁,已婚,患尿频、肾囊潮湿、阳痿早泄三年;在男科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于2008年就诊,诊断尿频、肾囊潮湿、阳痿早泄;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一次药,三个月后治愈。病例4 :郭连山、男、58岁,已婚,腰膝酸软疼痛遇凉症状加重半年;自行用药(具体药物不明)未见好转,于1985年就诊,诊断肾虚、肾寒;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因病患症状较重故每七天患一次药,用药两个月后痊愈,回访未复发。病例5 :李海成、男、37岁,已婚,腰膝酸软,房事不理想一年,近两个月症状加重;在中医男科医院诊断肾虚、肾寒,及阳痿早泄,口服汤药后效果不佳,于1983年就诊,诊断肾虚、肾寒;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七天患一次药,用药三个月后治愈。病例6 :张亚斌、男、43岁,已婚,胃痛不能食用生冷食物一年症状加重一个月;在地方医院诊断为胃寒,服药后症状未见改善,于1982年前来就诊,诊断胃寒;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至神闕穴(肚脐),每十天患一次药,连续贴敷两个月后疼痛症状消失,食用生冷食物亦未见复发。病例7 :徐树林、男、62岁,已婚,患肾虚、肾寒,及阳痿早泄二十多年之久;自行各种治疗效果不佳,于1988年就诊,诊断肾虚、肾寒、阳痿早泄;给予处置见此贴分别帖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十八个月后,痊愈。
病例8:韩帅、男、20岁,未婚,患尿频尿急三个月;在医院治疗二个月未见效,于2000年就诊,诊断肾寒;给予用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双侧肾俞穴、命门穴,用药十天后症状明显好转,后继续用药两个月,痊愈。外科病例。病例I :张美玲、女、43岁,已婚,患右侧肩周炎三年;在医院治疗未见好转,于1981年就诊,诊断肩周炎;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于肩井、肩贞及疼痛部位,每十天换一次药,三个月后疼痛治愈活动自如。病例2 :王树清、男、50岁,已婚,患腰间盘突出十年;在医院手术术后症状缓解两年后又复发,于1987年就诊,诊断腰间盘突出;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于腰椎突出部位,每十天患一次药,贴敷一疗程(100天)后痊愈;后从未复发。病例3 :梁金凤、女、51岁,已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五年,加重一年卧床不起,周身大关节疼痛明显;自行服用各种药物未见好转,于2012年就诊,查体小关节形态未见改变;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于四肢各大关节及疼痛明显部位,每十天患一次药,两个月后,疼痛治愈活动自如。病例4 :郭宝中、女、56岁,已婚,患腰间盘突出五年,近三个月下肢行走不便,需要旁人搀扶,在地方医院就诊,诊断为腰间盘突出压迫双腿部神经,院方给予做腰部牵引,物理疗法,效果不佳,于1988年前来就诊,诊断腰间盘突出;给予本发明药贴贴敷,每次用五帖,分别脱出部位一帖,双侧肾俞穴各一帖,双侧环跳穴各一帖;每七天换一次药,连续使用两个月后,行动自如。病例5 :戴国武、男、39岁,已婚,患腰间盘突出三年,近两个月腰部疼痛明显,不能转动;未作任何相关治疗,于1984年就诊,诊断腰间盘突出;给予本发明药贴贴敷在腰部突出部位,每次十天换药一贴,连续用药六帖,两个月痊愈。病例6 :汪秀珍、女、37岁,已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年,各个关节疼痛明显,晨起关节僵硬,生活不能自理;在医院口服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于1982年就诊,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查体小关节形态未见改变,给予每次周身二十七个穴位全部贴敷本发明药贴,每七天换一次药,连续贴敷半年后痊愈。病例7 :郭淑芝、女、57岁,已婚,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六年,生活不能自理,晨起关节僵硬,病患各个关节疼痛难惹,需每日口服激素类止痛药缓解疼痛;于1993年就诊,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初诊时由家人抬入,查体各关节生理反射存在,指骨形态轻度改变;给予每次周身二十七个穴位全部帖敷此贴;七天后,家人搀扶复诊,诉贴敷本发明药贴后,隔日疼痛明显减轻,已停用口服止痛药物;一个月后,家人陪同赴诊,诉晨起僵硬症状消失,生活基本恢复自理。每七天换一次药,持续贴敷八个月后疼痛消失,各关节活动自如,痊愈。病例8 :张淑琴、女、58岁,已婚,患腰椎骨质增生七年,腰部疼痛四个月;自行在药房购买狗皮膏贴敷,疼痛未见好转;于1984年就诊,诊断腰椎骨质增生;无外伤病史,给予本发明药贴增生处贴敷,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贴敷三个月后痊愈。
病例9 :林淑芬、女、60岁,已婚,患双膝关节行动困难,伴有轻微疼痛感两个月;在医院做CT检查,诊断为双膝关节骨质增生;医院给予患者局部物理疗法理疗,效果不佳;于1992年前来就诊,诊断双膝关节骨质增生;查未见其他疾病,各关节生理反射正常,给予本发明药贴贴于增生患处,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使用两个月后痊愈。
病例10 :严仁杰、男、48岁,已婚,因休息时颈部着凉,疼痛不能转动两天;于1987年前来就诊,诊断风湿。给予本发明药贴贴敷患处,隔日来电诉疼痛减轻,颈部可轻度转动,嘱其避免着凉;持续贴敷此贴,十天后痊愈。病例11 :韩文柱、男、35岁,已婚,因长期开车患颈椎病,近两个月颈部疼痛,伴左肩麻木;去医院检查为颈椎增生压迫局部神经,给予脱水,营养神经治疗,效果不佳,于1994年前来就诊,诊断颈椎增生。给予本发明药贴贴于患处,每十天换一次药,两个月后痊愈。病例12 :杜成武、男、28岁,已婚,因运动时不慎扭伤右脚踝部,伴局部红肿疼痛、不能行走三小时;于20 11年就诊,诊断急性右踝部扭伤。给予右脚踝部用本发明药贴全部包扎,一小时后诉疼痛减轻,嘱其避免活动,卧床休息,抬高右下肢,由家人搀扶回家;十天后复诊,诉疼痛不明显,能自行走动,但右下肢不能用着地力,查体见右踝部红肿消失,给予局部换药;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贴敷两个月后痊愈。妇科病例。病例I :潘珍、女、30岁、已婚,患宫寒不孕不育,在各个医院治疗无效,于1980,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于神闕穴,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患一次药,半年后怀孕。病例2:李丽丽、女、25岁,未婚,患痛经,自月经来潮就小腹疼痛、腰痛,自行口服乌鸡白凤丸无明显效果,于1987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于神闕穴、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患一次药。一疗程(100天)后治愈。病例3 :张琴、女、36岁、已婚,患妇女血寒,月经不调七年,去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10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于神闕穴、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患一次药。一疗程(100天)后治愈。病例4 :蒋淑霞、女、22岁,未婚,自幼四肢冰冷,16岁月事初期时,腹部疼痛难忍,伴腰部疼痛;每次行经期间都口服止痛药物缓解;于1982年就诊,诊断妇女血寒。给予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药一次,连续帖敷三个月后痊愈。病例5 :李新、女、23岁,未婚,经期小腹冷痛两年;自行口服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于1985年就诊,查无其它妇科疾病,诊断妇女血寒。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一疗程(100天)后痊愈。病例6 :王英、女、18岁,未婚,诉月经周期不稳两年,未做任何相关治疗。于1992年就诊,诊断月经不调。给予本发明药贴贴敷神闕穴(肚脐)治疗,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用药六帖,三个月回访时诉经期稳定。病例7 :白淑兰、女、17岁,未婚,诉经期不稳,伴经期疼痛两年;在中医院口服汤药效果不佳,于1993年就诊,诊断月经不调。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于神闕穴(肚脐),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使用三个月后,经期稳定,疼痛症状消失。病例8 :张琳、女、40岁,已婚、诉经期疼痛、伴赤白带下,自行口服和外洗药物未见好转;于1995年就诊,诊断痛经,赤白带下。给予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药一次,连续帖敷三个月后痊愈。病例9 :李春丽、女、24岁,已婚、诉体寒怕冷,经期小腹和腰部疼痛;在妇科医院口服药物未见好转;于1996年就诊,诊断妇女血寒、赤白带下。将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药一次,连续贴敷三个月后痊愈。病例10 :孙淑华、女、39岁,已婚、经期不稳,行经时小腹疼痛,赤白带下;于2000年就诊,查无其它妇科疾患,诊断妇女血 寒、赤白带下;将本发明药贴贴敷于神闕穴(肚脐),每十天换药一次,连续贴敷一疗程(100天)后痊愈。病例11 :胡丽娟、女、36岁,已婚、宫寒久不受孕、习惯性流产,在医院检查无其它妇科及生殖系统疾病,于2002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连续用药十帖后、怀孕,另五帖巩固。病例12 :孙晓华、女、28岁,已婚、宫寒久不受孕、习惯性流产,有堕胎史,无其它妇科及生殖系统疾病,在地方医院治疗半年未见效果,于2005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连续用药十帖后,怀孕。病例13 :宋丽群、女、30岁,已婚、宫寒久不受孕、习惯性流产,有痛经病史,无其它妇科及生殖系统疾病,在妇科医院治疗一年未见效果,于2009年就诊,给予本发明药贴分别贴敷于神闕穴(肚脐),双侧肾俞穴,每十天换药一次,三个月后怀孕,另五帖巩固。儿科病例。病例I :范国玉、男、5岁,患小肠拉!气,每次哭闹时病情加重,于1980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敷神闕穴,每十天换一次药,一个疗程(100天)后痊愈。病例2:陈英、女、2岁,患消化不良,腹痛泄泻,在儿童医院治疗症状未见缓解,于1994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敷神闕穴,每十天换一次药,两个月后痊愈。病例3 :郭天宇、男,刚刚满月,患脐疝、食积奶积,于2005年就诊,给予处置将本发明药贴贴敷神闕穴,每十天换一次药,三个月后痊愈。病例4 :李俊、男、出生十五天,患脐疝,于1980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用药一疗程(100天)后痊愈。病例5 :侯亮、男、五个月,患小肠疝气,哭闹时加重,在儿科医院住院,建议患儿符合手术条件后,给予手术治疗。其父母未同意手术,于1982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连续用药四个月后痊愈。病例6 :刘思宇、女、四个月,患小肠疝气,于1983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三个月后痊愈。病例7 :陈元元、女、十二天,脾胃虚寒,于1984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六帖,两个月痊愈。病例8 :赵佳、女、一个月,肚痛肠炎,于1989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六帖,两个月痊愈。病例9 :韩雪、女、四个月,肚痛肠炎,于1992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六帖,两个月痊愈。病例10 :王胜开、男、十五个月,消化不良,于1987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三帖,一个月痊愈。病例11 :彭立新、女、一个月,消化不良,于1988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两帖,一个月痊愈。病例12 :柏思旭、男、两个半月,气卵偏坠,于1989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十帖,三个月后痊愈。病例13 :袁立伟、男、一个月,气卵偏坠,于1990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十帖,三个月后痊愈。病例14 :雷毅、男、十个月,气卵偏坠,于1993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十二帖,四个月痊愈。病例15 :李极峰、男、3岁,红白痢疾,于1995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三帖,一个月痊愈。
病例16 :郎晓山、男、两个月,红白痢疾,于1997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四帖,一个多月后痊愈。病例17 :赵玉海、男、5岁,红白痢疾,于2000年就诊,给予神闕穴(肚脐)贴敷本发明药贴,每十天换一次药,用药六帖,两个月痊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称计):透骨草10 30克、生南星5 15克、白附子5 20克、木别子5 15克、火麻仁10 30克、大枫子5 25克、广边桂5 25克、大黄5 15克、良姜5 15克、川椒10 30克、桃仁10 30克、皂角5 15克、苏木5 15克、麻黄5 15克、威灵仙5 15克、蜂房10 30克、广木香5 15克、白胡椒5 25克、没药5 15克、青粉5 15克、母丁香5 25克、冰片5 25克、乌药20 40克、生草10 30克、元芩5 15克、苍术10 30克、枳壳10 30克、白芷20 40克、加皮5 25克、香附5 25克、防风5 15克、全归10 30克、申姜5 15克、江虫5 15克、青皮20 40克、艾叶20 40克、藏红花5 15克、川山甲5 15克、独活5 15克、姜活5 15克、细辛5 15克、地肤子5 15克、全蝎5 15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是由以下成分组成透骨草20克、生南星10克、白附子15克、木别子10克、火麻仁20克、大枫子15克、广边桂15克、大黄10克、良姜10克、川椒20克、桃仁20克、皂角10克、苏木10克、麻黄10克、威灵仙10克、蜂房20克、广木香10克、白胡椒15克、没药10克、青粉10克、母丁香15克、冰片15克、乌药30克、生草20克、元芩10克、苍术20克、枳壳20克、白芷30克、加皮15克、香附15克、防风10克、全归20克、申姜10克、江虫10克、青皮30克、艾叶30克、藏红花10克、川山甲10克、独活10克、姜活10克、细辛10克、地肤子10克、全蝎10克。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是由以下成分组成透骨草10克、生南星5克、白附子5克、木别子5克、火麻仁10克、大枫子5克、广边桂5克、大黄5克、良姜5克、川椒10克、桃仁10克、皂角5克、苏木5克、麻黄5克、威灵仙5克、蜂房10克、广木香5克、白胡椒5克、没药5克、青粉5克、母丁香5克、冰片5克、乌药20克、生草10克、元芩5克、苍术10克、枳壳10克、白芷20克、加皮5克、香附5克、防风5克、全归10克、申姜5克、江虫5克、青皮20克、艾叶20克、藏红花5克、川山甲5克、独活5克、姜活5克、细辛5克、地肤子5克、全蝎5克。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是由以下成分组成透骨草30克、生南星20克、白附子20克、木别子15克、火麻仁30克、大枫子20克、广边桂20克、大黄15克、良姜15克、川椒30克、桃仁30克、皂角15克、苏木15克、麻黄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30克、广木香15克、白胡椒20克、没药15克、青粉15克、母丁香20克、冰片20克、乌药40克、生草30克、元芩15克、苍术30克、枳壳30克、白芷40克、加皮20克、香附20克、防风15克、全归30克、申姜15克、江虫15克、青皮40克、艾叶40克、藏红花15克、川山甲15克、独活15克、姜活15克、细辛15克、地肤子15克、全蝎15克。
5.权利要求I 4所述的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将上述四十三种药物无需碾碎和植物油直接放入铁锅内进行熬制,熬制完成,将中药过滤后,放入重量比例为三比一的章丹(章丹为一);使用方法视患处帖用,周身穴位可用,常用穴位大椎一穴、肩井、肩贞、肩龋各二穴、曲池二穴、神闕一穴、肾俞二穴、命门一穴、腰俞一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足三里二穴、阴陵泉二穴、委中、委阳二穴、承山二穴、三阴交二穴、其它为阿是穴。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因风寒引起的疾病的中药属于中药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实际针对性强、使用方便的治疗风寒湿类疾病的药物。本发明的成分为透骨草10-30克、生南星5-15克、白附子5-20克、木别子5-15克、火麻仁10-30克、大枫子5-25克、广边桂5-25克、大黄5-15克、良姜5-15克、川椒10-30克、桃仁10-30克、皂角5-15克、苏木5-15克、麻黄5-15克、威灵仙5-15克、蜂房10-30克、广木香5-15克、白胡椒5-25克、没药5-15克、青粉5-15克、母丁香5-25克、冰片5-25克、乌药20-40克、生草10-30克、元芩5-15克、苍术10-30克、枳壳10-30克、白芷20-40克、加皮5-25克、香附5-25克、防风5-15克、全归10-30克、申姜5-15克、江虫5-15克、青皮20-40克、艾叶20-40克、藏红花5-15克、穿山甲5-15克、独活5-15克、姜活5-15克、细辛5-15克、地肤子5-15克、全蝎5-15克。
文档编号A61K35/36GK102631613SQ20121014247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0日
发明者刘德中 申请人:刘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