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将假体植入到组织中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用于将假体植入界定人体通道的组织中以便促使该通道变窄,即减小相对横截面的装置。本发明还涉及ー种用于该装置的操作方法。例如在期望降低相对横截面的尺寸以便治疗受大便失禁影响的患者时,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紧靠肛管植入假体。可替代地,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将假体植入到界定尿道的组织中。源于此的变窄有助于治疗受小便失禁影响的患者。 另外,在期望治疗受胃食道返流影响的患者时,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将假体植入到食道粘液组织中。
背景技术:
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植入的假体可以用已知的聚合材料(诸如hyexpan),即具有吸收大量液体并由此膨胀的能力的材料形成。当该类型的假体植入到界定患者身体通道的组织中吋,构成假体的材料吸收体液,促使假体自身膨胀。这样,产生通道变窄,其自由横截面变小。堵塞物质、液体或固体穿过通道。US2002/0052653描述ー种用于靠近患者的胃食管结合处植入假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中空件,在其内部设置有通路,在该通路中可以接纳一个或更多个要植入到患者身体中的假体。该装置还包括推动件,其布置在中空件内并且相对中空件是可移动的,从而可以使假体通过中空件的远端离开,以便将假体定位在患者身体的期望部位处。为了使假体从中空件的远端向外离开,可以朝向所述远端推动推动件。作为上述的替代方案,还可以在推动件保持与假体接触的同时朝操作者撤回中空件。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装置的第一个缺陷是,该装置不能确保假体精确定位在患者身体中,尤其是当中空件相对推动件撤回吋。事实上,中空件可能没有充分撤回,在该情形中,中空件停止而假体的一部分仍然位于中空件中。如果该情形发生,当操作者远离患者身体移动装置吋,假体趋于受到中空件的驱动,并且其位置由此以非期望方式改变。也可能发生与这相反的情形,S卩,中空件相对推动件过度撤回。该情形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如果多个假体存在于中空件内的话,这些假体ー个位于另ー个后方以便在接下来的情形中插入到患者身体中。事实上,如果中空件向后移动太多,不仅期望的假体从中空件离开,而且后续假体的一部分也会离开。后续假体与体液接触,膨胀并且不再能完全重新插入到中空件内。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装置的第二个缺点是,在患者体内准备插入假体的步骤中,该装置没有使假体隔离。在将中空件插入以及定位在患者组织内过程中,血液、有机液以及组织碎片可能进入到中空件内,直到它们接触到假体。血液和有机液与假体的接触会在假体已经从中空件向外离开之前出现假体的膨胀,由此带来在中空体内的滑动困难。
在一些情形中,假体的膨胀会导致中空体的堵塞以及假体在中空体内定向(pointing)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预先执行中空体的插入以及将中空体定位在人体组织中,以及随后将假体插入到中空体中。从细菌学角度来说,该方法摆脱不了假体感染的风险。另外,之前所述的假体的后续装填致使外科手术操作困难并且不精确、延长手术时间以及使手术的操作步骤复杂。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装置的另ー缺点是,末端部分的构造适于穿刺身体组织以便在身体组织内生成假体插入通道。末端部分的中空构造不允许管状体内部结构与血液、有机液和组织碎片隔离。 另外,中空内部构造和非対称的外部构造不便于中空件插入到身体组织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ー个目的是改进用于在人体组织(尤其是界定身体通道的组织)中植入假体的装置,所述假体尤其是能够吸收液体并且由此膨胀从而导致通道变窄的类型的假体。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允许在组织中精确定位假体的装置。另ー目的是减少在将假体植入到组织中时假体没有完全释放在组织内的风险,或者減少可能的后续假体的一部分也会释放的风险。第二目的是提供ー种在将假体置于人体组织内之前允许隔离假体的装置。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至少ー个假体的装置,其适于尽可能地限制假体和由身体组织释放的有机液之间的接触。第三目的是提供ー种允许将管状体容易地插入到身体组织中以保护假体的完整性的装置。
參照附图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本发明,附图示出了其例证性和非限制性实施例,其中图I是示出用于将假体植入到界定患者身体通道的组织中的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包括在图I装置中的施用枪(applicator pistol)的前部分以及可插入到施用枪中的管壳(cartridge)的中断透视图;图3是沿着竖直纵向平面所取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前部分处于第一触发位置;图4是沿着图3的平面IV-IV所取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前部分在装置根据第一实施例形成时处于静止位置,或在装置根据第二实施例形成时处于前进位置;图5是类似于图3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的前部分处于向后位置;图6是类似于图3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的前部分处于装填位置;图7是类似于图4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处于释放位置;
图8是类似于图3的截面,示出了图I装置的上部分处于前述释放位置的末端处。图9a是沿图3平面1_1所取的横截面,示意了处于第一位置的管壳的特定结构细节。图9b是沿图5的平面II-II所取的横截面,示意了处于第二位置的管壳的结构细节。图9c是相对于图9a的时刻和图9b的时刻处于中间时刻的管壳的第二变型的横截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出了一种用于将假体植入到身体组织中的装置1,尤其是植入到界定患者身体通道,如肛管或尿管或食管的组织中。假体在图8中进行了特别示出,其中由參考数字12来指示。假体12能够具有细长形状,如圆柱形或棱柱形,并且其可以由所谓的hyexpan材料形成。所述假体12优选具有沿着轴线Y-Y的延伸方向的细长形式。所述假体12具有面积T的横截面,并且优选具有圆柱形。假体12具有前端19,其首先从装置I向外离开;以及后端20,其最后从装置I向外离开。前端19和后端20处于相互距离DL处,其限定了假体12的纵向尺寸。装置I包括施用枪2,出于清晰目的,其边界在图I中由虚线来指示。施用枪2设置有握持部3,适于由操作者来握持;以及可操作部4,允许移动假体12的机构容纳在可操作部中。握持部3从可操作部4的ー侧横向于主方向突出,可操作部4沿该主方向延伸。装置I包括管壳5 (在图2中更加直观),其适于安装到施用枪2的前末端区域6中。管壳5包括管状件7,其在使用中从前末端区域6突出。所述管状件7在其内部限定了通道Z ;该通道具有沿着第一轴线X-X的延伸方向以及面积A的横截面,假体12可以在管状件内滑动。管状件7设置有开ロ端18,假体12可以通过该开ロ端向外离开。开ロ端18是管状件7的布置在远离施用枪2的位置中的端部。管壳5还包括支撑体8,其适于被引导至在前末端区域6中形成的孔9内。管状件 7从支撑体8的第一端突出。所述支撑体8在其内部限定腔C ;该腔与通道Z流体连通并且包括基座31,基座容纳假体12,能在腔C内移动并将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支撑体8能够装配有固定设备10,其适于允许管壳5固定至施用枪2。固定设备10包括舌状物,其从支撑体8的第二端突出,舌状物适于与施用枪2的层状件11接合,例如卡扣接合,如图3所示。管状件7能够在支撑体8内沿着基本平行于管状件7的延伸轴线X-X的方向滑动,这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装置I包括压カ件16,其适于作用在假体12的后端20,以便向着必须被插入进去的身体组织推动假体12。由圆柱体限定的所述压カ件16具有沿着轴线K-K的延伸方向,该轴线平行并且重合于管状件的延伸轴线X-X。压カ件16能够在管状件7内滑动。
换句话说,压カ件16能够在通道Z内移动,以便移动假体12。在第一实施例中,装置I能够直接设置有组装好的管壳5。在该情形中,压カ件16插入在管状体7内(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装置I能够设置有拆卸的管壳5。在该情形中,压カ件16最初可以如下方式容纳在施用枪2中,即当管壳5安装在施用枪2上时,压カ件16对准管状件7 (图3)。如图4所示,压カ件16能够成形为类似于针并且设置有适于穿刺身体组织的尖端17。
所述尖端17优选是闭合的,以便阻止血液和身体组织进入到管状体7内并接触到假体12。所述尖端17相对压カ件16的延伸轴线K-K具有轴向对称延伸。换句话说,尖端部17优选具有截头圆锥形,其对称轴线与压力件16的延伸轴线K-K重合。另外,管状件7的开ロ端18具有朝着压カ件16的尖端17的顶点渐缩的构造。尖端17和开ロ端18的构造阻止身体组织的碎片在将管状件插入到组织内期间进入管状件7内。这样,在假体12在管状件7内滑动期间,碎片不会占据假体12的外表面与管状件7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因此,假体12在管状件内滑动而无需定向并且无需通过使用低功率机动部件。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支撑体8还包括锁定件15(可见于图3和4中),例如具有圆柱体形式,可能地内部中空。锁定件15以可滑动方式容纳在管状件7内,以便与压カ件16对准。尤其是,锁定件15能够由压力件16朝着开ロ端18推动,以便从装置I移除。更确切地说,锁定件15具有至少ー个中空末端截面15a,其朝向压カ件16,以便在压カ件16的运动期间允许尖端17接合锁定件15,从而将锁定件推动到管状件7外。换句话说,当压カ件16撞击锁定件15时,其尖端17插入到中空末端截面15a内,便于压カ件16与锁定件15接合。锁定件15的功能将在下面进行更多地说明。如图3所示,在支撑体8内形成基座31,准备植入到患者身体中的假体12可以容
纳基座中。所述基座31具有沿着与假体12的延伸轴线Y-Y重合的轴线H-H的延伸方向以及面积为V的横截面。在管壳5内,推动件13作用在基座31上。所述推动件13便于基座31在腔C内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更确切地说,所述推动件13由弾性部件14来形成,其适于产生将基座31从第一位置推动到第二位置的推力。所述弹性部件14有助于根据入射在通道Z的第一轴线X-X上的推动方向S推动基座31。在第一位置,基座31不朝向通道Z。如图9a所示意的,在所述第一位置,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外侧。换句话说,基座31的面积V不会与管状件的面积A交叉。在这样的时刻,假体12的横截面面积T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外側。在假体12具有细长形式、容纳在合适的对应形状的基座31中的情形下,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通道Z的轴线X-X与基座31的轴线H-H不对准。更加详细地,基座31的轴线H-H以及进而假体12的轴线Y-Y平行于通道Z的第ー轴线X-X但不会与其重合。基座31的轴线H-H以及进而假体12关于通道Z的该布置允许阻止通道Z和基座31之间的流体连通。
这阻止了有机液在管状件7插入到组织内的操作期间在通道Z内流动并到达基座31由此接触到假体12。在第二位置,基座31与通道Z流体连通。如图9c所示,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至少部分与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交叉。在这样的时刻,促进了通道Z和基座31之间的连通,适于在接到压カ件16的指令时将假体12容易地插入到通道Z内。如果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大于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则由基座31采取的第二位置在图9c中示出。如果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小于或基本等于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则由基座31采取的第二位置在图9b中示出。在两种情形下,当假体12的横截面面积T完全包含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中时,完全达到所述第二位置。在细长假体12被容纳在合适地对应成形的基座31中并处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通道Z的第一轴线X-X对准基座31的轴线H-H。更详细地,基座的轴线H-H以及进而假体12的轴线Y-Y平行于通道Z的轴线X-X
并且与其重合。假体12的轴线以及进而基座31关于通道Z的该布置允许获得通道和基座之间的流体连通。由于随后压カ件16的作用(将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允许便于将假体12插入到通道Z内并且随后从通道Z离开。下面,对装置I的两个实施例进行描述,它们具有多个共同的部件;出于该原因,在实施例讨论中只对其进行一次描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基座31定位在压カ件16的上方,该压カ件可以至少部分布置在腔C中。更具体而言,在第一实施例的背景下,在施用枪开始运行之前,压カ件16布置在静止位置(如图4所示意)。在所述静止位置,压カ件16可以至少部分处于腔C内。在所述静止位置,通过将基座31保持在第一位置,推动件13抵抗压カ件16推动基座31。在所述静止位置,压カ件16阻碍准动件13沿着方向S推动基座31。如图4所示意,压カ件16与其尖端17 —起从管状件7向外离开Dl的量。
在该情形中,压カ件16完全插入到腔C内并且穿过腔C,以便到达管状件7的通道Z,完全穿过通道Z。装置I还包括第一移动设备21,以便将压カ件16平行于轴线X-X移动到管状件7内。两个实施例中共用的第一移动设备21可以包括第一马达22(如电动类型),其适于旋转第一蜗杆23。第一蜗杆23转而啮合托架24,压カ件16安装在托架24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压カ件16在第一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可以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撤回位置以及从撤回位置移动至装载位置。在所述撤回位置,压カ件16与腔C分离,从而允许推动件沿着方向S将基座31移
动至第二位置。
第一移动设备21便于压カ件16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撤回位置(后者在图6中可见)。换句话说,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用于将压力件16向后移动到管状体7和腔C外,从而在基座31和通道Z之间形成流体连通并且允许推动件13将基座31推动到第二位置,由此便于假体12和通道Z之间的对准。在装载位置,压カ件16横穿腔C并且接近将假体12推动到管状件7内,即通道Z内(參见图6中最后时刻的位直)。压カ件16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撤回位置以及从撤回位置移动至装载位置通过移动设备21的作用进行,下面将对移动设备21进行更好地描述。在第二实施例中,压カ件16初始容纳在施用枪2内,而在管壳5中,在管状件7内存在闭合件15。基座31定位在支撑体8中形成的通路35的顶部上,锁定件15定位该通路中。尤其是,在施用枪2开始运作之前,锁定件15在初始时刻定位在之前所述通路35内。更特别的是,锁定件15位于管状件7内,并且至少部分地横穿腔C内部,从而阻碍推动件13的动作。在这样的时刻,基座31被限制在第一位置,并且压力件16置于触发位置,在触发位置,压カ件16与通道Z和腔C分离(图3)。还是在该实施例中,压カ件16的移动委托给第一移动设备21。所述移动设备21便于压カ件16从触发位置移动至前进位置,从前进位置移动至撤回位置以及从撤回位置移动至装载位置。压カ件16在第一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在管状体7内从触发位置滑动到前进位置,从而推斥锁定件15。在这样的时刻,压カ件16将闭合件15推动至管状件7外并且上面提及的通路35同时并且逐渐被压カ件16占据。这样,推动件13继续行进以便这时抵抗占据之前由闭合件15占据的位置的压カ件16,并且基座31保持在其第一位置。当压カ件16已经达到前进位置时(图4),其将横穿整个腔C、管状件7的通道Z,直到它从管状件7的通道Z向外离开预定的量Dl。从附图中可以看出的是,图4中所示的装置I的第一实施例的静止位置与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前进位置重合。压カ件16在通道Z内的穿刺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允许尖端17从管状件7离开,并且还被设定为允许闭合件15从管状件7中自动离开以入随后允许通过压カ件16的尖端17刺穿身体组织。已经达到前进位置的压カ件16将阻碍推动件13的动作。接下来,根据已经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模式,压カ件16将在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继续运动,以从前进位置移动至撤回位置以及从撤回位置移动至触发位置。在撤回位置,没有部件存在于腔C中,没有锁定件15 (之前被逐出)也没有压カ件16 (位于撤回位置中),即位于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道35内的假体12可以在推动件13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已经达到第二位置的假体12以及尤其是基座31的轴线H-H与管状体7的轴线 X-X重合。在该位置,压カ件16在第一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达到装载位置并且继续将假体12插入到通道Z内,直到假体从管状件7排出。在两个实施例中都设置有第二移动设备25,以便相对压カ件16来移动管状件7。第二移动设备25可以包括第二马达26 (如电动类型的),适于旋转第二蜗杆27。支撑管壳5的滑块28与第二马达26接合。第一马达22和第二马达26固定至支撑凸缘29上,该凸缘布置在施用枪2的可操作部4的后部区域中。第一蜗杆23和第二蜗杆26优选彼此平行并且沿着可操作部4的主要尺寸延伸。在压カ件16接纳在施用枪2内时,第一蜗杆23和第二蜗杆26布置在压カ件16的两侧上。装置I还包括控制单元30,用于控制第一移动设备21和第二移动设备25。在所描述的实例中,控制单元30容纳在施用枪2的握持部3内。控制单元30允许对第一移动设备21和第二移动设备25的行进以及由此而来的压カ件16和管状件7的行进进行精确地编程。可以提供对两个实施例而言共有的致动设备,用于致动第一移动设备21和第二移动设备25。致动设备可以包括定位在施用枪2的握持部3中的按钮32。在一个方案中,致动设备还可以包括后部按钮34,如图8所示,其定位在可操作部4的后部区域中。装置I还可以包括两个实施例共有的发信号设备33,适于将装置I的状况发信号给操作者。发信号设备33可以例如通知操作者如下信息,即装置I准备执行某种操作、或因为装置I当前正在工作所以操作者在执行任何操作之前必须等待数秒。发信号设备33可以定位在可操作部4的后部区域中。发信号设备33可以是光学类型的并且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彩色LED。在工作期间,操作者必须致动根据意欲用其进行手术的装置I的预备操作。通过利用第一实施例而获得的第一装置I设有已经组装在一起的施用枪2和管壳5。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置I达到如图4所示的初始可操作位置,在该位置中压カ件16处于静止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使用闭合体15,这是因为管状体7的通道Z和管壳5的腔C通过压力件16而彼此隔离;压力件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C中,并且由此阻止推动件13使假体12的基座31从第一位置进入第二位置。压カ件16处于静止位置,在该位置中压カ件与其尖端17 —起从管状件7离开。在该位置,压カ件16还处于支撑体8的腔C内,阻止推动件13,从而将基座31保
持在第一位置。在静止位置,处于第一位置的基座31由弾性部件14抵抗阻挡基座31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S的压カ件16的推力。
在这样的时刻,在通道Z和腔C之间不存在流体连通,即假体12是被隔离的。在该步骤,装置1,尤其是管状件7准备插入到身体组织中。尖端17的对称构造便于打开身体组织并且由此插入管状件7。管状件7的插入由于外部的表面处理而进ー步得以促进,该外部涂有TEFLON 或陶瓷材料。该涂层类型減少了管状件7外部和组织之间的摩擦,以如此方式阻止管状件7外部粘附到组织上。当达到用于假体释放的正确位置时,操作者致动致动设备,例如通过按压按钮32。控制单元30通过使用已知电子发信号装置而自动识别装置利用第一实施例,即装置是施用枪和管壳已经由制造者组装在一起的的类型。控制单元30驱动第一马达22,其沿着使得托架24向后移动到可操作部4内的方向相应地旋转第一蜗杆23。压カ件16由此沿着撤回方向Fl移动。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向后移动压カ件16。这样,压カ件16首先从管状件7内离开,接下来向后移动直到其离开腔C。在达到撤回位置时确定这种可操作位置。在该位置,基座31、尤其是假体12沿着移动方向S移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移动在推动件13的作用下发生,推动件将不再碰到障碍。在这样的时刻,假体12处于其轴线Y-Y与通道Z的轴线X-X对准的位置。该位置在图5中示出。 在压カ件16已经达到撤回位置之后,控制单元30再次致动第一移动设备21,用于沿着前进方向F移动压カ件16前迸,从而达到装载位置。在压カ件16已经达到装载位置之后,随后驱动移动设备21和22,这将在装置I的第二实施例中进行描述。通过利用第二实施例获得的第二装置I设有初始拆卸开并且封装在分离外壳内从而两者处于无菌状态的施用枪2和管壳5。压カ件16定位在施用枪2内,与通道Z和腔C完全分离。所述压カ件16由此定位在触发位置。管壳5在其内部容纳至少部分横穿腔C的锁定件15,从而阻碍推动件13,将基座
保持于第一位置中。将管壳5安装在施用枪2上将支撑体8定位在孔9内并且朝向可操作部4的内部推动管壳5。这样,与管壳5相关的固定设备10与施用枪2中获得的相应固定设备相接合,例如与层状件11接合,因此将管壳5锁定在施用枪2上。
由此达到图3中所示的初始可操作位置。在该位置,压カ件16在管壳5的后部仍旧容纳在施用枪2内,处于触发位置。锁定件15定位支撑体8内,在腔C内,并且还部分地处于管状件7内,在通道Z内。锁定件15关闭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路35,由此在通道Z和基座31之间提供流体连通,并且克服弾性部件14的抵抗力。换句话说,锁定件15阻碍推动件13的移动S,该推动件13保持在第一位置中。在这样的时刻,基座31与管状件7的通道Z隔离。
操作者现在致动致动设备,例如通过按压后部按钮34并且保持其被按压直到发信号设备33的第一发信号元件,例如红色LED接通。控制单元30由此得到通知,即管壳5正确定位在施用枪2中。控制单元30致动第一移动设备21,用于使压力件16在管状件7内前移。尤其是,控制单元30作用在第一马达22上,其转而驱动蜗杆23旋转。该蜗杆朝向施用枪2的前末端区域6移动托架24。相对托架24固定的压カ件16由此沿着前进方向F前进并且穿透到管状件7内,从而从触发位置移动至前进位置。这里,压カ件16与锁定件15相互作用。压カ件16推动锁定件15并且其尖端17被插入到中空末端部分15a内,便于压カ件16与锁定件15的接合。尖端17和末端部分15a之间的耦合便于锁定件的移动而不用在管状件内定向。在压カ件16从触发位置移动至前进位置过程中,压カ件16继续在管状件7内逐渐前进,压カ件16沿着前进方向F推动锁定件15,直到锁定件完全通过开ロ端18离开。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沿着受控行程移动压カ件16。事实上,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在压カ件16的尖端17突出到管状件7外侧预定量Dl时停止。这样,达到图4所示的前进位置;在该位置,装置I准备与患者的身体交互作用。然后操作者可以刺穿假体12必须在期望位置处插入其中的身体组织。由此可以在身体组织中首先引入从管状件7离开的压カ件16的一部分,并且然后通过朝着患者继续按压枪2来引入具有期望长度的管状件7部分。可以看出的是,因为在该步骤中压カ件16的尖端17从管状件7离开,压カ件16像针ー样穿刺身体组织。另外,尖端17的轴向对称构造便于促进组织的打开。管状件7外表面的由Tef Ion 或者陶瓷材料制成的涂层尽可能地減少摩擦并且促进管状件自身容易插入到身体组织。在如图4所示的前进位置,假体12仍旧容纳在基座31内,该基座不会导致与通道Z的流体连通。事实上,在前进位置中定位在管状件7内的压カ件16代替锁定件15与假体12接触。因此压カ件16保持假体12被向前推动,克服由弾性设备14向下施加的力。当压カ件16已经刺穿身体组织并且管状件7已经到达假体12必须植入其中的位置时,操作者再次作用于致动设备上,从而致动第一移动设备21。出于该目的,操作者例如可以按压设置在施用枪2的握持部3上的按钮32。控制单元30沿着与第一马达22受到驱动以驱逐锁定件15的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第一马达22。第一马达22相应地沿着如下方向旋转第一蜗杆23,S卩,使得托架24向后移动到可操作部4内。压カ件16由此沿着与前进方向F相反的撤回方向Fl移动,而操作者保持施用枪2与患者身体接触,这样管状件7留在身体组织中。这样,压カ件16首先返回到管状件7内,然后向后移动至可操作部4内,直到其到达撤回位置,在撤回位置,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路35自由。该位置在图5中示出。当压カ件16处于撤回位置吋,由于推动件14所施加的力,假体12从基座31移动到与管状件7对准的通路内。该カ不再被压カ件16抵抗。假体12现在与压カ件16对准。尤其是,基座31的轴线H-H与通道Z的轴线X-X对准。在压カ件16已经到达撤回位置后,控制单元30再次致动第一移动设备21,用于沿着前进方向F向前移动压カ件16,从而到达装载位置。由此压カ件的尖端17接触到假体12的后端20,并且随着压カ件16沿着前进方向F逐渐移动,假体12朝着管状件7的开ロ端18被推动。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用以前移压カ件16,直到假体12的前端19处于距离管状件7的开ロ端18预定距离D处,假体12仍旧容纳在管状件7内。距离D可以基本为零,如图6的实例中所示,在该情形中,假体12的前端19基本上与管状件7的开ロ端18 剂平。在替代、未描述的方案中,距离D能够大于零,在该情形,压カ件16将在假体12的前端19仍旧处于管状件7内时停止。在压カ件16已经将假体12定位在距离开ロ端18的期望距离D处,达到图6所示的前进位置之后,控制单元30致动第二移动设备25。尤其是,控制単元30作用于第二马达26,其旋转第二蜗杆27,从而沿着撤回方向Fl向后移动滑块28。因为滑块28相对管壳5固定,整个管壳5向后移动至可操作部4内。因此,管状件7沿着向后方向Fl相对压カ件16移动,压カ件反而保持在固定位置。由此达到如图7所示的释放位置;在该位置,假体12释放在压カ件16插入的身体组织中。第二移动设备25被编程为当假体12的后端20从开ロ端18中离开时停止压カ件16沿着撤回方向Fl的行进。尤其是,第二移动设备25可以被编程为向后移动管状件7 —定量,该量等于假体12的纵向尺寸DL加上如图6所示的距离D。这样,管状件7在其开ロ端18与假体12的后端20齐平时停止。当假体12释放在身体组织中之后,基于第二移动设备25,可以再次前移管状件7 (尤其是如果管状件7没有包含其它假体的话),从而将管壳5带到初始位置。第一移动设备21可以在可操作部4内再次向后移动压カ件16,使得压カ件16与管壳5脱离。这样,达到图8所示的最終位置。操作者现在可以将管壳5从施用枪2移除。第一移动设备21和第二移动设备25允许精确地控制顺序,通过该顺序,压カ件16和管状件7移动各自的行程/路径。这样,在图7所示的释放位置,可以阻止管状件7相对压カ件16向后移动过小或过大造成假体12的部分释放。即使如图1-8所示的管壳5包含单ー假体12,在未描述的方案中,可以提供包含多个假体的管壳,例如这些假体ー个定位在另ー顶上,以便在相继时刻引入至管状件7内。然后通过多次重复之前所述循环,将这些假体植入到患者身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假体(12)植入到身体组织中的装置,包括 管状件(7),在其自身内部界定通道(Z),该通道具有沿着轴线(X-X)的延伸方向以及横截面面积(A),具有横截面面积(T)的假体(12)能够在通道内滑动; 压力件(16),其能够在通道(Z)内移动,用于移动所述假体(12); 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设置有与通道(Z)连通的腔(C)的管壳(5),其包括基座(31),该基座具有沿着轴线(H-H)的优选延伸方向以及横截面面积(V)并被构造成容纳假体(12)且能够在腔(C)内移动; 推动件(13),其被构造成在基座(31)上操作以便于基座(31)在腔(C)内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外面,基座(31)不面向通道(Z),在第二位置,基座(31)的横截面面积(V)至少部分地与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相交,引起通道(Z)和基座(31)之间连通,用于在接收到压力件(16)的指令时方便将假体(12)插入到通道(Z)内。
2.根据权利要求I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容纳在基座(31)内的所述假体(12)在推动件(13)的作用下能够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假体(12)的横截面面积(T)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外面,在第二位置,假体(12)的横截面面积(T)被完全包含在管状件(7)的横截面面积(A)内,从而方便通过压力件(16)将假体(12)插入到通道(Z)内。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优选具有沿着轴线(Y-Y)的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假体(12)在推动件(13)的作用下能够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轴线(Y-Y)与通道(Z)的轴线(X-X)未对准,在第二位置,轴线(Y-Y)与通道(Z)的轴线(X-X)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I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第一实施例中处于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压力件插入到腔(C)内,以便阻碍推动件(13),从而将基座(31)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使得压力件从通道(Z)向外离开预定量(Dl)。
6.根据权利要求I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包括处于管状件(7)内的闭合件(15),闭合件至少部分地横穿腔(C)内部,以便阻碍推动件(13)的动作,由此将基座(31)保持在第一位置;所述压力件(16)定位在触发位置,在触发位置,压力件与通道(Z)和腔(C)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处于静止位置时能够在第一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从撤回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在撤回位置,压力件(16)从腔(C)分离从而允许基座(31)达到第二位置,在装载位置,压力件(16)横穿腔(C),在管状件(7)内推动假体(12)。
8.根据权利要求6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处于触发位置时能够在第一移动设备(21)的作用下从前进位置移动到撤回位置再移动到装载位置,在前进位置,压力件(16)横穿腔(C)和管状件(7)的通道(Z),致使闭合件(15)从管状件(7)向外离开,在撤回位置,压力件(16)与腔(C)分离,从而允许基座(31)达到第二位置,在装载位置,压力件(16)横穿腔(C),在管状件(7)内推动假体(12)。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用于将压力件(16)向后移动到腔(C)外,以便在基座(31)和通道(Z)之间形成连通并且允许推动件(13)将基座推动到第二位置,从而便于假体(12)和通道(Z)之间的对准。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21)被编程为用于在管状件(7)内前移压力件(16),从而导致闭合件(15)从管状件向外离开并且随之将闭合件移除。
11.根据权利要求I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13)由弹性部件(14)限定,该弹性部件适于产生将基座(31)从第一位置推到第二位置的推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14)沿着入射在通道(Z)的轴线(X-X)上的方向(S)产生对基座(31)的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5和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处于静止位置时被构造成抵抗由弹性部件(14)施加在基座(31)上的推力,从而将基座约束在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6和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件(15)在插入到管状件(7)中时被构造成抵抗由弹性部件(14)施加在基座(31)上的推力,从而将基座约束在弟一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和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处于前进位置时被构造成抵抗由弹性部件(14)施加在基座(31)上的推力,从而将基座约束在第一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7、8和1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件(16)在处于撤回位置时被构造成释放弹性部件(14),从而允许基座(13)到达第二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将假体植入到身体组织中的装置,包括管状件,在其自身内部界定通道,通道具有沿着轴线的延伸方向以及横截面面积,具有横截面面积的假体能够在通道内滑动;压力件,能够在通道内移动,用于移动假体;装置包括设置有与通道连通的腔的管壳,包括基座,该基座具有沿着轴线的延伸方向以及横截面面积并被构造成容纳假体且能够在腔内移动;推动件,被构造成在基座上操作以便于基座在腔内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基座的横截面面积在管状件的横截面面积外面,基座不面向通道,在第二位置,基座的横截面面积至少部分地与管状件的横截面面积相交,引起通道和基座之间连通,用于在接收到压力件的指令时方便将假体插入到通道内。
文档编号A61F2/02GK102670273SQ20121016905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F·巴斯蒂亚 申请人:Thd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