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1109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脂肪肝是目前全球常见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酗酒,肥胖,糖尿病等。其肝纤维化的发病率可高达25%,且约I. 5% 8. O %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前期病变。脂肪肝还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原发疾病在肝脏表现,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痛风、胆囊结石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对脂肪肝病机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包括肝组织结构改变、胰岛素抵抗(IR)、多种细胞因子释放、肝脏炎性损伤、铁颗粒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糖脂代谢紊乱、CYP2E1高表达等组织学与病理学改变,并提出了“二次打击”学说。治疗方面,迄今为止,尚无疗效满意的药物,虽然脂肪肝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但许多降脂药物,可能促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进行代谢,加重脂质肝内蓄积、损坏肝功能,因此,降脂药物对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仍有异议。另外,多种降糖药物,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多伴有肝损伤作用。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当属“肥胖”、“胀满”、“痰炊”、“积聚”、“胁痛”、“酒疸”等
病范畴。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等。我们依据祖国医学理论,通过总结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因素、病变发展的规律以及临床证候特点,提出①素体脾虚运化无カ是脂肪肝发生的根本的内在基础,过度饮酒、嗜食肥甘厚味等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病因,②肝郁脾虚、痰瘀互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③其发生与发展是ー个由虚至实、由脾及肝、由气及血的病理过程,④健脾行气、化痰散结是基本治疗方法的学术论点。脂肪肝与血脂水平有相关性,但无必然性,单纯降脂可能趋使血脂更集中于肝脏进行代谢,反而促使脂质贮积并损害肝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种中药多靶点调节脂质代谢,恢复肝脏正常超微结构,使紊乱的肝脏脂肪代谢复常,正本清源,不降脂而脂自消。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6 12份,黄芩6 18份,炒积实6 18份,获茶18 30份,陈皮3 15份,半夏6 12份,豆蘧6 12份,海蛤粉8 30份,丹參18 30份,茵陈18 30份,甘草3 6份,竹茹6 18份,冬瓜仁18 30份,薏苡仁18 30份,赤芍18 30份。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优选为黄连6 10份,黄芩6 12份,炒枳实6 15份,茯苓20 30份,陈皮3 10份,半夏6 10份,豆蘧6 10份,海蛤粉20 30份,丹參18 25份,茵陈18 25份,甘草3 6份,竹茹6 10份,冬瓜仁20 30份,薏苡仁20 30份,赤芍18 25份。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进ー步优选为黄连9份,黄芩12份,炒枳实12份,茯苓30份,陈皮9份,半夏9份,豆蘧9份,海蛤粉30份,丹參24份,茵陈24份,甘草3份,竹茹9份,冬瓜仁30份,薏苡仁30份,赤芍24份。上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如下(I)将豆蓮、陈皮提取挥发油,水液与药渣另器保存;(2)将半夏、炒枳实、黄连用50-70% (v/v)こ醇加热回流提取2_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こ醇,浓缩提取液至50-80°C相对密度I. 10-1. 35,浓缩液和药渣另器保存;(3)将黄芩、茯苓、海蛤粉、丹參、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以及步骤 (I)和步骤(2)所得的药渣加水煎煮2-4次,合并煎煮液,减压浓缩至50-100°C相对密度
I.03-1. 35,浓缩液与步骤(I)的水液及步骤(2)的浓缩液合并,再次浓缩并干燥成干膏粉后备用;(4)将干膏粉碎后喷入步骤(I)提取的挥发油,加入辅料淀粉、糊精、阿司帕坦,制成颗粒,无菌分装,即得。步骤(I)所述的提取挥发油为加豆蓮、陈皮重量6 12倍的水,提取时间4 8小时。步骤(2)所述的50-70% (v/v)こ醇每次加入量为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的6-12倍,姆次提取1_2小时。步骤(3)所述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6-12倍,每次煎煮1-2小时。若所述的干燥方法采用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风温度100 200°C,出风ロ温度60 120°C,雾化器调速38 40,进液转速10 60Hz,可得稳定连续喷出干燥粉末。若所述的干燥方法采用减压干燥的条件为50 100°C,压カ2. 67KPa以下。步骤(4)中各辅料的加入量范围糊精与干膏粉末的重量比例为5% 20% ;阿司帕坦与干骨粉末的重量比例为O. 1% O. 6%。淀粉与干骨粉末的重量比例为5% 100%。本发明药物配方中茯苓、陈皮、半夏为君药,共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功。其中,半夏燥湿化痰以和胃、陈皮理气化痰以调中,脾健运则湿自化,湿去则痰自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湿。黄连、黄芩、豆蓮、海蛤粉、茵陈、竹茹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散结之功。黄连、黄芩清热与燥湿并举,达到湿去而热孤、热去湿亦化的目的。炒枳实、丹參、赤芍、冬瓜仁、薏苡仁为佐药,辅佐君臣疏肝行气、活血通络散结、健脾利湿。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调畅则肝气条达、脾气健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发明药剂药味较多,单剂量药材量大,出膏率较高,片剂、胶囊等含药量小的剂型不适,应选择含药量较大,又保持汤剂优点的颗粒剂,且颗粒剂稳定,生产、运输、服用均较方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ー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I
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9g,黄芩12g,炒枳实12g,茯苓30g,陈皮9g,半夏9g,豆蓮9g,海蛤粉30g,丹參24g,茵陈24g,甘草3g,竹茹9g,冬瓜仁30g,薏该仁30g,赤苟24g。制备方法为白蓮、陈皮提取挥发油,水液和药渣另器保存,备用;半夏、枳实、黄连以70%(v/v)こ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10倍的こ醇提取2小时,第二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8倍的こ醇提取I小时,合并二次提取液,减压回收こ醇,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10,浓缩液和药渣分别另器保存,备用;黄芩、茯苓、海蛤粉、丹參、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以及前两项所得药渣加水煎煮3次,分比为药材10倍质量水煎煮I. 5小时,药 材8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药材6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10,浓缩液与前两项水液及浓缩液合并,浓缩得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5°C,出风温度85 90°C ),得干膏,粉碎后喷入挥发油,加入淀粉、糊精、阿司帕坦辅料,制成颗粒(在RH < 40%条件下,干压制粒机调节压カ,以2. O 2. 5Mpa为宜,过60目振荡筛,细粉二次干压成粒,经二次制粒,粒度即可合格),无菌分装,即得;颗粒中质量含量阿司帕坦O. 2%,糊精5%、淀粉50%。实施例2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6g,黄芩6g,炒枳实6g,获茶18g,陈皮3g,半夏6g,豆蘧6g,海蛤粉8g,丹參18g,茵陈18g,甘草3g,竹苑6g,冬瓜仁18g,薏苡仁18g,赤芍18g。制备方法为白蓮、陈皮提取挥发油,水液和药渣另器保存,备用;半夏、枳实、黄连以70% (v/v)こ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8倍的こ醇提取2小时,第二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6倍的こ醇提取I小时,合并二次提取液,减压回收こ醇,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20,浓缩液和药渣分别另器保存,备用;黄芩、茯苓、海蛤粉、丹參、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以及前两项所得药渣加水煎煮3次,分比为药材10倍质量水煎煮I. 5小时,药材8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药材6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20,浓缩液与前两项水液及浓缩液合并,浓缩得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5°C,出风温度85 90°C ),得干膏,粉碎后喷入挥发油,加入淀粉、糊精、阿司帕坦辅料,制成颗粒(在RH <40%条件下,干压制粒机调节压力,以2. O 2. 5Mpa为宜,过60目振荡筛,细粉二次干压成粒,经二次制粒,粒度即可合格),无菌分装,即得;颗粒中质量含量阿司帕坦O. 5%,糊精10%、淀粉40%。实施例3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10g,黄芩12g,炒枳实15g,茯苓30g,陈皮10g,半夏10g,豆蓮IOg,海蛤粉30g,丹參25g,茵陈25g,甘草6g,竹茹10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赤芍25g。制备方法为白蓮、陈皮提取挥发油,水液和药渣另器保存,备用;半夏、枳实、黄连以70% (v/v)こ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第一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12倍的こ醇提取2小时,第二次用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10倍的こ醇提取I小时,合并二次提取液,减压回收こ醇,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30浓缩液和药渣分别另器保存,备用;黄芩、茯苓、海蛤粉、丹參、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以及前两项所得药渣加水煎煮3次,分比为药材10倍质量水煎煮I. 5小时,药材8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药材6倍质量水煎煮I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浓缩至相对密度I. 30浓缩液与前两项水液及浓缩液合并,浓缩得稠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5°C,出风温度85 90°C ),得干膏,粉碎后喷入挥发油,加入淀粉、糊精、阿司帕坦辅料,制成颗粒(在RH < 40%条件下,干压制粒机调节压力,以2. O 2. 5Mpa为宜,过60目振荡筛,细粉二次干压成粒,经二次制粒,粒度即可合格),无菌分装,即得;颗粒中质量含量阿司帕坦1%,糊精15%、淀粉35%。实施例4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12g,黄芩18g,炒枳实1此,茯苓3Og,陈皮1如,半夏1 ,豆蓮12g,海蛤粉3Og,丹參3Og,茵陈3Og,甘草6g,竹苑18g,冬瓜仁3Og,薏该仁3Og,赤苟30go制备方法同实施例I。实施例5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6g,黄芩6g,炒枳实6g,获茶20g,陈皮3g,半夏6g,豆蘧6g,海蛤粉20g,丹參18g,茵陈18g,甘草3g,竹苑6g,冬瓜仁20g,薏该仁20g,赤苟18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I。临床试验一.研究对象(一)病人的一般资料I.病例来源所有83例观察病例全部来源于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人。2.分组方法男性73例,女性10例,所有病人B超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其中有明显饮酒史者67例。83例患者按2 1的比例,随机分为肝脂清组(本发明药物治疗组)、东宝肝泰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病种、饮酒史、临床症状体征等情况均经统计学分析(X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 I)各组性别构成比较见表I表I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分析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6 12份,黄岑6 18份,炒积实6 18份,获茶18 30份,陈皮3 15份,半夏6 12份,豆蘧6 12份,海蛤粉8 30份,丹参18 30份,茵陈18 30份,甘草3 6份,竹茹6 18份,冬瓜仁18 30份,薏苡仁18 30份,赤芍18 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6 10份,黄芩6 12份,炒枳实6 15份,茯苓20 30份,陈皮3 10份,半夏6 10份,豆蘧6 10份,海蛤粉20 30份,丹参18 25份,茵陈18 25份,甘草3 6份,竹苑6 10份,冬瓜仁20 30份,薏该仁20 30份,赤苟18 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其原料药的重量份比组成为黄连9份,黄芩12份,炒枳实12份,茯苓30份,陈皮9份,半夏9份,豆蘧9份,海蛤粉30份,丹参24份,茵陈24份,甘草3份,竹茹9份,冬瓜仁30份,薏苡仁30份,赤芍24份。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步骤如下 (1)将豆蘧、陈皮提取挥发油,水液与药渣另器保存; (2)将半夏、炒枳实、黄连用50-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提取液至50-80°C相对密度I. 10-1. 35,浓缩液和药渣另器保存; (3)将黄芩、茯苓、海蛤粉、丹参、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以及步骤(I)和步骤(2)所得的药渣加水煎煮2-4次,合并煎煮液,减压浓缩至50-10(TC相对密度1.03-1. 35,浓缩液与步骤(I)的水液及步骤(2)的浓缩液合并,再次浓缩并干燥成干膏粉后备用; (4)将干膏粉碎后喷入步骤(I)提取的挥发油,加入辅料淀粉、糊精、阿司帕坦,制成颗粒,无菌分装,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I)所述的提取挥发油为加豆蘧、陈皮重量6 12倍的水,提取时间4 8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所述的50-70%乙醇每次加入量为半夏、枳实、黄连总质量的6-12倍,每次提取1-2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所述的加水量为药材总质量的6-12倍,每次煎煮1-2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干燥方法采用喷雾干燥的条件为进风温度100 200°C,出风口温度60 120°C,雾化器调速38 40,进液转速10 60Hz ;所述的干燥方法采用减压干燥的条件为50 100°C,压力2.67KPa 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中各辅料的加入量范围糊精与干骨粉末的重量比例为5% 20% ;阿司帕坦与干骨粉末的重量比例为O. 1% O. 6%,淀粉与干膏粉末的重量比例为5% 10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黄连、黄芩、炒枳实、茯苓、陈皮、半夏、豆蔻、海蛤粉、丹参、茵陈、甘草、竹茹、冬瓜仁、薏苡仁、赤芍为原料药,将豆蔻、陈皮提取挥发油,将半夏、炒枳实、黄连乙醇提取,将其他原料药煎煮,然后合并各成分喷雾干燥,加入辅料制成。本发明药物配方中茯苓、陈皮、半夏为君药,共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功。黄连、黄芩、豆蔻、海蛤粉、茵陈、竹茹共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散结之功。炒枳实、丹参、赤芍、冬瓜仁、薏苡仁为佐药,辅佐君臣疏肝行气、活血通络散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2671106SQ20121018648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7日
发明者孙欢娜, 李勇, 牛术仙, 胡冬青 申请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