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经皮肤的气管造口术的插入辅助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91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经皮肤的气管造口术的插入辅助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插入辅助件将气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气管造口内的装置,该插入辅助件具有可导入穿过气管造口管子的主杆和可以是主杆或连接到主杆的锥形末端。
背景技术
气管造口术是医学史上最古老的手术之一。该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在标准的气管造口术中,采用外科手术将通向气管的人造通道形成在喉部下面,通常在第一和第二或第二和第三气管环之间。所谓的气管造口管子围绕该人造开口配装以维持呼吸。诸如 需要长时间的呼吸那样的内科适应症使得该技术至今仍然需要。作为对外科手术的替代,近几十年来已经开发出最小创伤的打孔技术。因此,尤其是Ciaglia的经皮肤的扩张气管造口术、Griggs的扩张气管造口术以及Fantoni的横过喉部的气管造口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Ciaglia的经皮肤的扩张气管造口术中,用钢套管首先在一合适点处对气管打孔。该手术的实施常伴随支气管窥镜的监视,以防止伤害到敏感的气管后壁。通过将空气吸入到充满液体的配装好的注射器内,可检查套管末端的正确位置。如果位置正确,则位于钢套管上方的特氟龙导管远端地插入到气管内I至2cm。在移去钢套管之后,J形的引导钢丝(大约I. 3_直径)穿过该特氟龙导管前进到气管内。特氟龙导管可在以后移去。相反,带有安全止挡的管状塑料导管然后在引导钢丝上推进,其目的在于加强。一个或几个连续的扩张器可借助于转动运动在加强的引导钢丝上推入到气管腔内以拓宽打孔的开口。因为扩张器呈锥形,由于由润滑剂湿润的气管造口管子借助于特殊的插入辅助件(闭塞器)可在引导钢丝上插入,由此组织被展开。用支气管窥镜来检查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可移去引导钢丝,气管造口管子上的气囊用空气填充以密封该气管。在Griggs的扩张气管造口术中,采用镊子来代替锥形扩张器展开组织。在最小创伤扩张技术中,所作的气管造口非常狭窄。为了仍然能插入气管造口管子,采用了插入辅助件,其末端与扩张器类似是锥形的。该插入辅助件是柔性杆或管子,其长度应使它能完全地推进穿过气管造口管子腔,其结果,锥形末端在远端处伸出气管造口管子外。在此状态中,气管造口管子插入到气管造口内并推进通过缩窄处,其中,锥形末端因而拓宽了缩窄部分。在气管造口管子插入之后,插入辅助件必须自然地再次拉出套管。这必要地意味着,包括锥形末端区域在内的全部插入辅助件必须小于套管的内直径。由于套管必须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它还具有至少为0. 5至1_的相应壁厚。这又意味着,在插入辅助件的锥形末端底部处,或者,如果插入辅助件在其相应的主杆部分处进一步伸出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则从套管的内直径到外直径有台阶形的过渡。换句话说,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表面暴露出来。这又意味着,具体来说在气管造口的紧缩处,尽管锥形末端最初将直径拓宽到套管的内直径,但剩下的拓宽必须由气管造口管子的端部表面来形成,实际上它不是真正为此设计的。有时,这可导致受伤,且无论如何使得套管的插入更为困难。借助于气管造口管子I远端的示意性图示,图I示出了插入辅助件的锥形末端8从气管造口管子I伸出的情形,其中,气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边缘9暴露出来,使得插入更加困难,尤其在气管造口的缩窄处。具体来说,在厚壁套管的情形中,这突然的过渡可以是真正的问题。因此,当医生力图插入套管时,医生常会将套管壁绊住在气管环上。这可导致环状软骨碎裂。
尽管气管造口管子I的边缘9也可在锥形末端8范围内斜切,但这意味着,在插入辅助件和由此的锥形末端8被移去之后,相当锋刃的内边缘形成了气管造口管子I的远端,如果它与敏感的气管接触,那么这又可造成受伤或创伤,由此还造成痛苦,对于病人来说,这种痛苦使得长时间地插着如此一个气管造口管子令人甚至更加不快。

发明内容
与现有技术的状态相比,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具有开端所列举特征的引入气管造口管子的装置,其在引入气管造口管子期间大大地降低受伤的风险,并方便于插入的程序,其中,即使是长时间使用,由此插入的套管也具有很好的插入舒适性,并将气管内的受伤或创伤风险保持在很低。该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装置具有锥形末端,该末端可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和底部大直径的状态,其中,在底部小直径的状态中,锥形末端的直径和相邻部分的直径至多等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其结果,在此状态中,插入辅助件可穿过气管造口管子拉回,而在底部大直径的状态中,锥形末端底部至少部分地覆盖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表面,因为底部直径在此状态中大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且最好大致对应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径。底部小直径的状态和底部大直径的状态两者可根据需要予以设定。在此状态中,术语“锥形”不应按严格的几何意义来理解,但其基本上涉及到从末端到底部增加的直径,没有任何的突然拓宽,其中,“圆锥”的轮廓可以通体弧形凹陷或凸出。此外,适用于锥形末端的术语“底部”首先字面意义上只涉及到锥形末端的下平面,其具有最大的圆锥直径并确定覆盖套管远端表面的程度。然而,根据上下文,术语“底部”也可有选择地覆盖下部,毗邻圆锥的该高度,只要圆锥穿过套管之前,其在底部大直径的状态中的直径同样地大于套管的内直径就可。为了曳拉插入辅助件穿过套管,该区域(在底部小直径的状态中)还必须包括至多对应于套管内直径的直径。在锥形末端具有底部小直径的状态中,如此一个插入辅助件最初从近侧引入到气管造口管子内,其中,至少在锥形末端穿过套管到达远端时,锥形末端变化到底部大直径的状态,其结果,锥形末端完全地从远端露出来。或者,相应设计的插入辅助件也可从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插入到其中,然后再引入到气管造口内。如果从远端插入的话,锥形末端可从开始起就处于底部大直径的状态。然而,近端必须用插入辅助件的主杆配装穿过套管。一般来说,致动装置设置在插入辅助件的近端处,装置至少一体地局部连接到插入辅助件,其通常太大而不能配装穿过气管造口管子,其结果,插入辅助件一般地从近端侧插入到气管造口管子内。在实践中,带有插入辅助件的相应套管可以预先组装在消毒包内予以供应。在锥形末端具有底部大直径的状态中,气管造口管子然后连同插入辅助件一起插入到气管造口内,其中,锥形末端确保小心的拓宽,而气管造口拓宽到气管造口管子的全部外直径,其结果,气管造口管子可以相应容易地插入,不会绊住在紧缩处,也不会造成任何附加的受伤。一旦气管造口管子已经插入并到达其要求的最终位置,锥形末端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其结果,它可在此状态中曳拉穿过气管造口管子,同时,气管造口管子保持固定在位置上。如果对应的缩窄尤其是喉部的软骨被刺破且套管的远端已到达气管,当然,锥形末端也可早一些准备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然后,也可实施套管进一步插入到气管内进入到其最终位置内,没有锥形末端,其因此可早一些准备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并进行曳拉。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至少锥形末端,更精确地说,至少锥形末端的底部,以及插入辅助件的主杆相邻部分可以用弹性材料制造,当施加相应的力时,该弹性材料可膨胀到底部大直径的状态,而当力减小时,由于固有的弹性恢复力,弹性材料收缩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在如此一实施例的情形中,锥形末端和相邻主杆部分设置有基本上中心的纵向孔,其中,提供移位器,其具有的直径远大于中心纵向孔(在卸载状态中),其可移入到该孔内直到锥形末端的区域,又可被曳拉,其结果,当移位器被推入孔内时,锥形末端拓宽为底部大直径的状态,在移位器从孔的该区域中拉出之后,锥形末端再次收缩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类似的实施例具有分成若干个部分的锥形末端,该若干个部分被弹性的外套筒夹持和保持在一起,并较佳地还紧紧地聚集在圆锥的末端。对于该部分,个别部分元件包围一内腔,其如以前那样可被对应的移位器拓宽,其中,个别部分可向外推移,并在过程中膨胀弹性外套筒,直到全部的锥形末端达到大直径的状态为止。在拉出移位器之后,弹性套筒确保个别部分元件又被压在一起,其结果,全部的锥形末端达到小直径的状态。在如此实施例的情形中,插入辅助件的主杆邻近于锥形末端的部分不需是弹性可膨胀的,而可以具有至多对应于套管内直径的恒定不变的直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锥形末端由内芯和柔性材料的外套筒组成,其中,套筒和内芯在锥形末端的前端结合,其中,在锥形末端的底部上,外套筒具有一径向厚度,其至少近似地对应于相关气管造口管子壁厚的一半,或者也可选择稍许大些,而内芯具有至多等于气管造口管子内直径的最大直径。该内芯连接到柔性主杆上,气管造口管子的内芯通过该柔性主杆可被曳拉到套管内。由于内芯末端连接到弹性外套筒上,通过曳拉内芯使锥形末端内翻,同时,弹性外套筒的底部如以前那样搁置在气管造口管子的前边缘上。弹性外套筒的内表面搁置在内芯的外表面上,由于外套筒的底部搁置在内芯区域上,该内芯区域在曳拉内芯时直径不断地变小,所以当曳拉内芯时,套筒可进一步收缩。最后,达到这样一状态,其中,内芯被曳拉以使搁置在锥形末端的内芯上的外套筒的底部外直径小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在此状态中,当内芯被进一步曳拉时,套筒连同内芯也滑入气管造口管子内,然后,插入辅助件可完全地从套管拉出。当引入气管造口管子时,程序实际上与初始描述的实施例的情形相同。只是锥形末端从底部大直径的状态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状态的方式不同于以前所描述的实施例。上述变型的优点在于,当如曳拉主杆和内芯时,即使外套筒最初用其底部搁置在套管的端部表面上且不充分地收缩而滑入到在此对齐中的套管的开口内,锥形末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绊住在套管的远端表面上,最终它完全地翻转,其结果,底部表面则指向相反的方向,而套筒的锥形末端指向远端套管开口的方向。在此状态中,插入辅助件可在任何情况下被曳拉,使翻转的套筒进入到套管的远端内,其中,如果需要的话,套筒弹性地受压缩。在最后所述实施例的情形中,内芯自然可以用相当刚性和僵硬的材料制成,而套筒至少在其底部和相邻部分的区域内必须是足够弹性的,这样,如果内芯对应地暴露出内直径,则它整体收缩到一直径,或者可压缩到某一状态,该状态至多对应于套管的内直径。总之,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优选的,利用该实施例,插入辅助件(包括任何的致动元件,假定它们中心地布置,诸如根据图2和3的移位器)在每一情形下具有中心孔以容纳引 导钢丝。然后,根据本发明的插入辅助件合适地完全可置换传统的扩张器,因为插入辅助件的锥形末端已经起作为扩张器。


从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描述,将会使本发明其它的优点、特征和可能的应用变得清晰,附图显示如下图I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状态的带有气管造口管子的插入辅助件,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插入辅助件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气管造口管子处于有一大底部直径的锥形末端的状态中,图3示出根据图2的实施例,其有一小直径的锥形末端,图3a示出类似于图2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替代实施例的插入辅助件的锥形末端底部和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的详图,图4示出带有内芯和外弹性套筒的实施例,通过内芯的抽拉该套筒可向内内翻,图5不出根据图4的实施例,其中内芯部分地拉出,以及图6示出根据图4的实施例,其中,对部分地翻转的外套筒充分地缩回内芯,以在底部具有对应于套管内直径的外直径,图7示出图4-6中所示实施例的变型,以及图8示出处于缩回状态中的根据图7的变型。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在纵向截面图中示出气管造口管子1,其中,插入辅助件呈带有锥形末端8的柔性塑料杆或最好为塑料管的形式,该插入辅助件延伸穿过气管造口管子内部并在远端处从气管造口管子I伸出。由于锥形末端8必须在套管I插入之后缩回且没有可能来减小该直径,所以,底部上的锥形末端的直径近似地对应于气管造口管子I的内直径,其结果,必须插穿过气管造口的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的端表面9被暴露出来。应该理解到的是,所有图再现了个别的元件和仅示意地表示的特征,例如,这些图中的壁厚对气管造口管子I内直径之比是夸大的。此外,气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上的边缘实际上不需形成为横截面上带有矩形角部的锋利边缘,但可以倒圆为小的半径。然而,对于已知的插入辅助件,最终总是有台阶形的过渡,其从锥形末端8的底部或插入辅助件的邻近主杆部分过渡到气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相比之下,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处于锥形末端具有一大的底部直径的状态中。如图中所示,插入辅助件由管子或管形主杆6组成,它的中心腔或中心孔5—直延伸到插入辅助件的锥形末端2内并终止在锥形末端2形成为盲孔或盲端孔。图3示出同一实施例,其处于锥形末端2具有一小的底部直径的状态中。从图中可见,移位器4设置成可在中心孔5内轴向地移动。在图3所示的状态中,该移位器4已经拉出一段距离进入到插入辅助件的主杆6内,进入到主杆6的区域内,尽管移位器有足够的柔性来适应气管造口管子的形状,但它不需要显示任何特别的弹性,因此,当移位器4曳拉到该区域内或拉出该区域时,其收缩到不足道的程度或根本不收缩。然而,毗邻锥形末端2底部3的主杆前端6’用有足够弹性的材料制成,在没有外力的状态中,其呈现如图3所示的形状,其中,锥形末端2的底部3的直径也最多等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所谓“外力”这里不是指那些从插入辅助件的外侧沿径向作用的力,但像插入辅助件的 材料的弹性力那样不是插入辅助件的固有力的所有力,而是最终从插入辅助件材料外面作用在插入辅助件上的所有力。尤其是,由移位器4作用在孔5内壁上的力因此是以上描绘含义内的“外力”。因此,根据图3的状态是没有外力的状态,或简而言之“无力”状态。在实践中,处于无力状态中的底部3的直径应选择为略小于气管造口管子I的内直径。如果气管造口管子I准备引入到气管造口内,则锥形末端2必须处于2所示的状态。为此目的,移位器4在孔5内沿轴向前移入锥形末端2内。柔性主杆部分6’就像锥形末端的整个底部和邻近部分那样被拓宽,因为在无力状态中移位器4的直径在锥形末端2的区域内远大于孔5的直径,如图3所示。因此,底部3的直径拓宽,其中,移位器4和孔5这样确定尺寸使图2所示状态中的底部直径基本上对应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径。无论如何,气管造口管子I的远端或整个远端表面9的外边缘可以倒圆,就像锥形末端底部的外边缘也可以稍许倒圆,以便于锥形末端拉入到气管造口管子的远端开口内和穿过气管造口管子腔曳拉锥形末端。在此情形中,例如,锥形末端底部的直径只需对应于套管远端内外直径之间的平均值,或稍许大一些,例如可见根据图3a的详图。在此实例中,套管I的端部表面9的倒圆外部大致遵循于末端2锥形变化过程的延伸。此外,图2和3中的虚线表示该实施例的优选变型给出的中心孔10。该孔10类似地也固有地存在于该实施例中需加以描述,该孔用来容纳插入辅助件可推向其上的引导钢丝。根据本发明的气管造口管子的另一实施例显示在图4至6中。在此情形中,锥形末端由相对结实和刚硬的材料制成的内芯11和由非常柔软弹性的材料制成的外套筒13组成。内芯11和外套筒13仅在锥形末端的前端处相聚,其中,在此状态中,末端具有稍微倒圆的形状,并带有略微的中心凹陷,然而,如果该末端总地具有一足够小的直径,那么这并不不利地影响其使用。在图4所示的状态中,气管造口管子I以与根据图2实施例的插入辅助件相联系进行描述的完全相同的方式插入到气管造口内。由于有缓和的锥形过渡,锥形末端拓宽任何的收缩,尤其在喉部软骨的区域内,直到这些收缩被拓宽到气管造口管子I的外直径为止,其结果,气管造口管子I随后可推进。一旦气管造口管子I的远端到达气管内或其最后位置,借助于形成为软管或柔性管的邻近主杆14,通过曳拉内芯11可缩回插入辅助件。外套筒13的底部16搁在气管造口管子I的端部表面9上,其结果,外套筒13必须内翻或翻转在锥形末端的区域内。由于外套筒13用弹性材料制成,所以,当锥形内芯11缩回之后底部支承在其内部的直径不断减小的内芯区域上时,底部16在其间沿径向方向收缩。图5示出套筒13翻转和曳拉内芯11的中间状态。在图6所示的状态中,内芯区域11收缩,于是,弹性地收缩的外套筒13用其底部16搁置在具有相应小直径的内芯11的区域上,其结果,外套筒13底部16的外直径现已达到气管造口管子I的内直径值。在此状态中,插入辅助件10可穿过气管造口管子I在近端处缩回。如果外套筒13在上述过程期间不足够地收缩,或套筒偏心地皱褶或曲屈,结果使套筒13的底部16保持与套管I的端部表面9接触,由于主杆14和内芯11不断地曳拉,这就最终导致在套筒13内完全地翻转。在此情形中,套筒底部16指向与图4至6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而锥形套筒13的末端同样地指向与图4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此状态中,套筒13也可完全地拉入到套管I的远端开口内,即使弹性套筒13底部16的外直径仍应大于和对应于套管I的内直径。在此情形中,套筒13的锥形外表面先前曾是该套筒的内表面, 且其以套管I与远端开口的边缘接触,由于套筒13的锥形外表面,套筒13充分地压缩而能被推入到套管I内和在近端处将其拉出。用于插入辅助件或轴6或14的近端的合适操作设备可以显而易见的方式根据所述的程序进行操作,以设定不同状态的锥形末端,且无需在这里作进一步描述。例如,轴6或14的近端可设置有一手指可引入到其中的环形的抓持部分以便曳拉插入辅助件,同时,使气管造口管子I保持就位。根据图2和3的实施例,对移位器4也可提供呈抓持环或类似形式的对应致动器。然而,不采用抓持环,也可设置便于抓持插入辅助件或移位器的突缘或其它装置。图4至6所示实施例的变型示于图7和8中。在此情形中,外套筒13’不搁置在锥形内芯11’的末端上,而离该末端有一定距离。然而,该实施例的程序与图4至6所述的相同。这里,图示也仅是示意的,绘图在尺寸大小、图7和8中个别元件的正确定位方面的不精确性(也与前述的附图一样),不能被看作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陈述相矛盾。因此,例如,在图7所示的状态中,外套筒13’底部由于其弹性而紧紧抵靠在锥形内芯11’上,以便突出两个元件为彼此可相对移动的零件,在图中套筒底部和内芯之间似乎存在着一距离。由于套筒13’与图4至6的套筒13相比轴向上较短,且搁置在与根据图4至6的实施例相比为较大直径的内芯11’的一部分上,所以,当主杆14曳拉到套管I内时,其更趋于变得完全地翻转或内翻,如图8所示。为了原始揭示的目的,应该指出的是,根据目前的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尽管它们仅结合一定的其它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但所有的特征已揭示给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这些特征既可以个别地组合也可以与这里所揭示的其它特征或特征组组合在任何结构中,只要这在表达上不排斥或技术条件不使这样的组合成为不可能或无意义。仅为了简明和描述内容的可读起见,这里省却了所有对可以构想的特征组合的全面、清楚的叙述。
权利要求
1.用于将气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气管造口内的装置,其具有插入辅助件,所述插入辅助件具有能穿过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主杆(6、6’、14)和能够或已连接到所述主杆的锥形末端(2、1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辅助件具有锥形末端(2、13),该末端能变化到底部小直径的第一状态和底部大直径的第二状态,其中,所述插入辅助件具有邻近于所述锥形末端(2)的部分(6’、14),所述部分的直径至多相当于待用所述插入辅助件插入的气管造口管子(I)的内直径,其中,所述锥形末端的所述底部小直径同样地至多等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内直径,而所述锥形末端的所述底部大直径大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内直径,且最好近似地对应于待用其插入的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径。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锥形末端(2)和毗邻区域(6’)用弹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插入辅助件具有延伸入所述锥形末端和穿过弹性的邻近部分(6’)的中心孔(5),而且,还设置能沿着所述中心孔的纵向方向移动的移位器(4),该移位器能插入到所述中心孔(5)内进入到所述锥形末端(2)内,并能从所述末端缩回,其中,所述移 位器(4)和所述中心孔(5)在所述锥形末端内的尺寸使得所述锥形末端(2)的底部(3)在所述移位器(4)缩回时具有小于或近似地等于待插入的所述气管造口管子(I)的所述内直 径的小直径,且当所述移位器(4)插入到所述锥形末端(2)内时,其具有近似地对应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I)的前端的外直径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末端(2)从底部观看的至少大致下半部以及邻近于所述锥形末端的所述插入辅助件的至少一部分(6’)由通过移位器(4)的插入而拓宽的弹性材料组成,所述下半部和所述部分(6’)的长度相当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内直径的至少一半。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锥形末端在内的所述插入辅助件的前部至少在所述锥形末端底部附近由若干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能以弹性或关节方式弯曲离开,它们通过与锥形匹配的公共的弹性外套筒而保持在一起,且较佳地在所述锥形末端的区域内结合。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大直径状态中的所述锥形末端的底部,其直径近似地相当于或略大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I)的远端的内外直径的平均值,其中,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所述远端最好倒圆,而倒圆端的半径近似地相当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壁厚的一半。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末端由内芯(11、11’)和外套筒(13、13 ’)组成,其中,所述套筒(13 )和所述内芯(11)在所述锥形末端上或所述锥形末端的附近彼此连接,且所述锥形末端底部上的所述外套筒的径向厚度近似地相当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前端处的壁厚,所述内芯(11、11’)在底部区域内具有最大直径,该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I)的所述内直径,且所述内芯(11、11’)连接到延伸穿过待插入的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柔性主杆或牵引元件(14、14’),其中,逆着由所述锥形末端预定的方向牵引所述牵引元件的作用效果在于,支承在所述气管造口管子前端上的所述套筒从附连点翻转到所述内芯上,并由于其弹性的预张力而收缩,直到其外直径近似地等于或小于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的所述内直径为止,其结果,带有所述至少部分地翻转的套筒(13)的所述锥形末端能穿过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缩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3’)和所述内芯(11’)彼此连接在离所述锥形末端的一距离处,该距离近似地相当于所述锥形内芯轴向长度的1/4至1/2。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11’)和所述外套筒(13’)设计成且彼此连接成,使逆着由所述锥形末端预定的方向对所述牵引元件(14’)的曳拉效果在于,支承在所述气管造口管子(I)前端上的所述套筒(13’)从附连点完全地翻转到所述内芯上,其结果,带有所述翻转的套筒(13’)的所述锥形末端可穿过所述气管造口管子缩回。
全文摘要
用于将气管造口管子引入到气管造口内的装置,其具有插入辅助件,插入辅助件具有可插穿过气管造口管子的轴(6、6’、14)和可以是气管造口管子或连接到气管造口管子的锥形末端(2、13)。为了提供用来插入气管造口管子的装置,在插入气管造口管子时该气管造口管子可显著减小受伤的风险,其使得插入过程更加容易,即使在长时间使用中插入管也高度舒适,在气管内保持低的受伤危险或痛点,根据本发明的插入辅助件具有锥形末端(2、13),该末端可在第一状态中具有底部小直径和在第二状态中具有底部大直径。插入辅助件包括邻近于锥形末端(2)的部分(6’、14),锥形末端的直径至多对应于待用插入辅助件进行插入的气管造口管子(1)的内直径,锥形末端的底部小直径还至多等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而锥形末端的底部大直径大于气管造口管子的内直径,且最好近似地对应于待用其插入的气管造口管子的外直径。
文档编号A61M16/04GK102743810SQ20121019955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0日
发明者R·施奈尔 申请人:特拉蔻医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