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及服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及服用方法。
背景技术: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表现不一,如有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 5亿人为慢性感染 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 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 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中国每年因乙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但迄今对慢性乙肝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乙肝仍是21世纪将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乙肝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或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导致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定居复制,因此对于乙肝患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也常常引发肝外损伤,其原因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如急性乙肝可以致血清样病变,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和关节腔滑膜并激活补体所致,慢性乙型肝炎则是由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膜性肾小球肾炎伴发肾病综合征,临床叫肝肾综合征。给广大的乙肝患者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和沉重的心理痛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或进一步出现明显持续的临床症状,如纳差、腹胀、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I或2项轻度异常,但实验室检查HBV-DNA定量明显升高,这样表明病毒性肝炎处于活动期。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目前,普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I、干扰素(包括新近的长效干扰素PEG)。其临床应用时间较久,资料丰富、疗效确切、疗程短,可以改善肝细胞学指标,但适应干扰素治疗的理想病例较少。禁用于肝硬化失代偿者,不良反应较多、耐受性差、并需注射给药,目前临床已经较少使用。2、核苷类。以拉咪呋啶为代表。能迅速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干扰素禁忌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口服给药,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但服用时间较长(1-2年以上),部分病例易产生病毒变异,不适当停药可导致病情反复或恶化,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及停药指征。3、基因治疗。包括反义核苷酸、核酶、缺陷病毒的干扰剂、细胞自杀基因等。从理论上讲,这是最终解决慢性乙肝的疗法。但由于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基因转移效率和表达率低,以及治疗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随机整合,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灭活抑癌基因,导致细胞恶变等安全性问题,估计在相当长时间内尚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方法用于临床。近几年来,许多新的核苷类药,如阿德福韦酯、因替洛韦、依曲西地平、克力呋啶等,不良反应较少,疗效显著,目前被临床普遍采用。但也有很强的潜在肾毒性,而其一旦停药,病人很可能会出现肝炎加重的现象。4、免疫调节剂。通过调控机体免疫功能可达到抑制/清除肝炎病毒的目的。以胸腺素Thymosinal (tal)为代表,隔日肌注6个月,HBeAg和HBVDNA的抑制率约为41. 2%和 45. 3%。无不良反应,且有后延作用,可用于混合感染病例,与IFN合用可提高远期疗效。但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使应用受到限制。5.中医中药。长期以来,尤其是70年代之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报道日益增多,且取得疗效。其优越性表现在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且能通过多靶点作用发挥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抗病毒的作用,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但治疗法则的多样性、疗效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使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的可靠性和推广应用有效性尚有局限。中药抗病毒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辨证施治、固定复方和单味中草药;客观评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必须以确切的、客观的疗效作为依据。其中,苦参素和双环醇是目前临床应用方法中具有抗乙肝病毒的新制剂;苦参素(碱)是从苦豆子中提炼而得,已经证实其有效成分为氧化苦参碱、临床应用表明具有保肝降酶作用,可改善肝功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但用药初期可使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人难以依从,给药方法有待改进;双环醇(百赛诺,BicyclOl)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抗肝炎新药。与联苯双酯比较有降酶(ALT/AST)作用明显,有一定抗HBV作用,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其降酶有效率53%,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9%和45. 7 %,但肝功能失代偿者慎用,尚需更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目前西医治疗的几种方案均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内病毒,且几种治疗方案都有适用范围窄、或长时间服用(1-2年以上)产生病毒变异形成耐药,停药后容易出现反弹或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灭活抑癌基因,导致细胞恶变等严重问题,且价格昂贵不易普及的缺陷。中医中药目前的方法均能通过多靶点作用发挥保肝护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抗病毒的作用,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治疗法则的多变性、疗效的不确定性、以及重复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无论是西药或是中药,各种抗病毒药物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总的来说,方法不断增多,疗效不断提高,但是尚无突破性的进展;相对而言,中医药抗病毒的疗效尚未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因此有专家提出观点“谁能阻止/逆转肝纤维化,谁就能治疗大多数的肝病”,由此推论“谁能够真正抑制/清除肝炎病毒,谁就能够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亢一种新型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为解决上述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比组成,包括以下原料,败酱草4. 5-10%、薏苡仁4. 5-10%、人参4. 5_5%、白术4. 5_5%、炙黄芪4. 5-5%,杜仲4. 5-5%、菟丝子9-10%、黄连1-2%、制半夏2-3%、陈皮2_3%、白芍5_6%、 熟地9-10 %、丹参2. 8-3. I %、红花2. 8-3. I %、桃仁2. 8-3. I %、甘草4_5 %、青皮2· 8-3. I %、柴胡6-6. 5 %、佛手4· 5-5 %、制鳖甲9_10 %、茯苓3_3· 7 %、泽泻I. 6-1. 9%。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优选的,将上述的原料混合烘干粉碎研细后制成水丸。为解决上述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采取口服方法,每次服用12g,每日二次,为早晚空腹服用,以3个月为一疗程。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I、慢性乙肝的根本病因在于正气虚,湿热趁虚入侵,久致肾水不涵肝木、肝木不养心火;长期湿热中阻、致肝脏气血淤滞、肝肾双虚。依中医急着治表缓着治本的治疗原则,治则应扶正祛邪、活血祛瘀、疏肝理气为主,故以人参、白术、炙黄芪、杜仲、菟丝子、败酱草、黄连为君药,补气温阳扶正、清湿热;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薏米为臣药,清痰祛湿(痰湿易留邪);佐以、白芍、熟地、丹参、红花、桃仁养血活血破於,并以甘草、青皮、柴胡、佛手和药破气行气、制鳖甲滋阴潜阳(使补气扶正时不留热)为使等20余味药组成方药、制成药丸予以治疗。2、根据现代中药研究,败酱草、黄连、甘草均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且败酱草又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能力;人参、白术、炙黄芪、茯苓、泽泻、薏米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半夏、陈皮、丹参、红花、桃仁有清除沉积于血管壁免疫复合物作用;白芍、熟地、青皮、柴胡、佛手、制鳖甲有补血和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3、本发明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可从根本上治疗慢性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比组成,取以下原料败酱草15-20份、薏苡仁15-20份、人参15-20份、白术15-20份、炙黄芪15-20份、杜仲15-20份、菟丝子20-30份、黄连2-3份、制半夏6-9份、陈皮6_9份、白芍15-20份、熟地20-30份、丹参9_10份、红花9_10份、桃仁9_10份、甘草20-30份、青皮9_10份、柴胡15-20份、佛手10-15份、制鳖甲20-30份、茯苓9-12份和泽泻6-9份。
将以上诸药按量称取,烘干、粉碎、研细后加工制成药丸,然后将药丸给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采用口服方法,每次口服12g、每日二次(早晚空腹服用),以3个月为一疗程服用。通过对29例随机患者的治疗观察,服用本发明的药丸1-2周后,乏力、头晕、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纳差、腹胀、便溏及肝病面容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服用2-4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总有效率达90 %以上,且无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产生。并通过对其中6例、3个月治疗效果的实验室生化检查跟踪观察如下表I : 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比组成,包括以下原料,败酱草4. 5-10%、薏苡仁4. 5-10%、人参4. 5_5%、白术:4. 5_5%、炙黄芪4.5-5%、杜仲4. 5-5%、菟丝子9-10%、黄连1-2%、制半夏2-3%、陈皮2_3 %、白芍5-6 %、熟地9-10 %、丹参2· 8-3. I %、红花 '2. 8-3. I %、桃仁2· 8-3. I %、甘草4_5 %、青皮2. 8-3. 1%、柴胡6-6.5%、佛手4. 5_5%、制鳖甲9_10%、茯苓3_3.7%、泽泻I.6-1. 9%。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原料烘干粉碎研细后制成水丸。
3.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口服方法,每次服用12g,每日二次,为早晚空腹服用,以3个月为一疗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比组成,包括以下原料,败酱草4.5-10%、薏苡仁4.5-10%、人参4.5-5%、白术4.5-5%、炙黄芪4.5-5%、杜仲4.5-5%、菟丝子9-10%、黄连1-2%、制半夏2-3%、陈皮2-3%、白芍5-6%、熟地9-10%、丹参2.8-3.1%、红花2.8-3.1%、桃仁2.8-3.1%、甘草4-5%、青皮2.8-3.1%、柴胡6-6.5%、佛手4.5-5%、制鳖甲9-10%、茯苓3-3.7%、泽泻1.6-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中药药剂的服用方法。本发明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可从根本上治疗慢性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P31/20GK102813855SQ20121033438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冯小明 申请人: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