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椅的三维(3D)按摩装置,尤指一种能自动适应人体背部曲线的变化进行揉搓、敲击、指压按摩的按摩装置,且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对按摩力度进行无级自由调节。
背景技术:
按摩椅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保健器具,它能模拟人手对人体尤其对人体背部进行按摩,以达到放松紧张肌肉、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效果,对保健强身有着很好的作用。 常规的按摩椅是以机械传动原理,模拟人手通过按摩轮对人体进行挤压、敲打、滚动来进行按摩。按摩轮可沿着人体背部上下和左右运动,但按摩装置不能按照人体背部曲线的变化进行贴体按摩,人体背部凹处按摩力度不够,凸部又觉得力度太大,虽然,也出现装有S形轨道的按摩椅,即按摩装置沿着S形轨道上下移动,对按摩装置贴合人体按摩有所改善,但是,不同的使用者身高不同、背部曲线不同,导致按摩效果不尽人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揉捏、捶打、上下行走及前后可调节按摩力度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它能自动适应人体背部曲线的变化进行无间隙的贴身按摩,且按摩力度可随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进行调节,实现了人性化的舒适按摩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维(3D)按摩装置,包括揉捏按摩装置、捶打按摩装置、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和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包括前后伸缩架、强度电机、第七皮带轮和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所述的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包括主动永磁体转盘、从动磁感应转盘;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安装在前后伸缩架上,由强度电机通过第五皮带轮和第六皮带轮驱动主动永磁体转盘转动,再由主动永磁体转盘驱动从动磁感应转盘转动,并通过第七皮带轮和第八皮带轮带动设置于齿轮轴上的齿轮旋转,而推动前后伸缩架运动。通过本发明的按摩强度装置可以在按摩的全过程中,在不需要进行形体的检测的情况下,能始终沿着人体的形体曲线进行按摩,且按摩力度可由使用者自行调节,按摩轨迹能和人体背部曲线完全吻合,真正达到贴身按摩之效果。本发明装置按摩力度可进行无级调节,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对按摩力度进行调节。
图I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摩椅靠背使用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下的按摩单元后方右侧观看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下的按摩单元后方左侧观看立体图4是图2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揉捏按摩装置变速箱结构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揉捏按摩装置揉捏偏心轴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揉捏按摩装置揉捏机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捶打按摩装置偏心轴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捶打按摩装置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前后伸缩架机构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前后伸缩架前推位置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前后伸缩架后退位置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磁感应传动机构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磁感应传动轮的剖面图;图15是图14的A-A剖面图;标号说明I行走小车、2揉捏电机、3第一皮带轮、4皮带、5第二皮带轮、6蜗杆、7涡轮、8揉捏偏心轴、9按摩臂、10按摩轮、11导轨、12前后伸缩架、13变速箱、14连接轴、15捶打电机,16第三皮带轮、17皮带、18第四皮带轮、19捶打偏心轴、20万向球杆组件、21轴承座、22强度电机、23第五皮带轮、24皮带、25第六皮带轮、26螺栓、27螺栓套、28第七皮带轮、29轴承、30支架、31主动永磁转盘、32永磁体、33铜片、34导磁片、35从动磁感应转盘、36轴承、37轴承座、38皮带、39第八皮带轮、40动力输入轴、41齿轮、42弧形齿条、43限位块、44齿轮轴、45散热风叶、46行走轮、47靠背。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机构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15所示,本发明包括揉捏按摩装置、捶打按摩装置、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和行走装置,所述的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包括前后伸缩架12、强度电机22、第八皮带轮39、齿轮41和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所述的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包括主动永磁体转盘31、从动磁感应转盘35和动力输入轴40 ;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安装在前后伸缩架12上,由强度电机22通过第五皮带轮23、第六皮带轮25和动力输入轴40驱动主动永磁体转盘31转动,再由主动永磁体转盘31驱动从动磁感应转盘35转动,并通过第七皮带轮28和第八皮带轮39及齿轮41驱动前后伸缩架12运动。所述的动力输入轴40位于主动永磁体转盘31的转动中心、与主动永磁体转盘31驱动连接,所述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上镶嵌有若干偶数个永磁体32,所述的主动永磁转盘31由非导磁材料构成。在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的从动磁感应转盘35由铜片33或铝或其它非导磁金属片与导磁片34叠合rfu 。在从动磁感应转盘35的一侧固定有动力输出的第七皮带轮28 ;从动磁感应转盘35通过轴承29与动力输入轴40连接。所述的永磁体32为若干偶数个,所述的永磁体32按N极、S极围绕转动中心均匀地相间分布镶嵌在由非导磁材料构成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上,相邻的两个永磁体32极性相反,而且为偶数排列。所述的从动磁感应转盘35由二组复合转盘通过螺栓26、螺栓套27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复合转盘是由铜片33或铝片或其它非导磁金属片与导磁片34叠合而成,左右二个复合转盘分别对称设置于主动永磁体转盘31的左右两侧,它们之间留有间隙,通过套在螺栓外的螺栓套27及螺栓26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设置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中间。所述的永磁体32沿圆周径向通透地均匀分布镶嵌在主动永磁转盘31内;主动永磁体转盘31通过楔键连接在动力输入轴上40上。所述的第七皮带轮28通过焊接或铆合固定在其中一个导磁片34上。所述的导磁片34为软铁或其他软磁材料。
实施例I :如图1-1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将本按摩装置装在按摩椅靠背内部,如图I所示,沿靠背47上下方向安装有左右平行设置的导轨11,导轨11的断面为U形,安装有按摩装置的行走小车I通过行走轮46在该导轨11上作上下移动运动,如图2所示。上下移动装置,可使用电机经变速后,带动丝杆或齿轮、齿条来实现,该部分在本发明说明中未作说明和图不。本发明实施如图2和图3所示,行走小车I上装有前后伸缩架12和磁感应传动机构,前后伸缩架12上装有按摩装置,按摩装置包括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如图2、5、6、7所示,揉捏按摩装置包括揉捏电机2,揉捏电机2通过第一皮带轮3、皮带4和第二皮带轮5,变速箱13内的蜗杆6,如图5所示,由蜗杆6再带动涡轮7旋转,在涡轮7的中心孔上装有揉捏偏心轴8,揉捏偏心轴8随涡轮7转动,由于揉捏偏心轴8两端的偏心方向和角度相同,如图6所示,在揉捏驱动轴8的二端各装有按摩臂9,在按摩臂9上安装有按摩轮10,图7所示,随着揉捏驱动轴8的转动,两按摩臂9上的按摩轮10就随着揉捏偏心轴8的偏心角度摆动,起到左右来回对人体的揉捏按摩作用。如图2、8、9所示,捶打按摩装置包括捶打电机15,第三皮带轮16、皮带17、第四皮带轮18、捶打偏心轴19、万向球杆组件20等组成,如图2、9所示,捶打电机15通过第三皮带轮16、皮带17,第四皮带轮18,驱动固定在第四皮带轮18中心孔上的捶打偏心轴19旋转,由于捶打偏心轴19两端的偏心方向相反但角度相同,如图8所不,在捶打偏心轴19的二端各装有万向球杆组件20,万向球杆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万向球与揉捏按摩臂9连接,当捶打电机15工作时,驱动捶打偏心轴19旋转,带动万向球杆20组件作偏心运动,从而带动了揉捏按摩臂9和按摩轮10作捶打动作,而达到按摩之效果。如图3、4、10所示,上述按摩装置包括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均安装于前后伸缩架12上,连接轴14沿横方向贯穿在前后伸缩架12两侧板之间,如图4、图10所示。前后伸缩架12以连接轴14为圆点,可进行旋转运动。如图3、10所示,在前后伸缩架12的上部两侧各装有弧形齿条42,弧形齿条42两端有限位块43,有与两弧形齿条42相啮合的两齿轮41,左右二个齿轮41固定在齿轮轴44上,齿轮轴44通过轴承座21固定在行走小车I上,在齿轮轴44的一端安装有第八皮带轮39,通过第八皮带轮39的转动带动齿轮轴44旋转,从而带动齿轮41转动,由于齿轮41与弧形齿条42相啮合,当齿轮41转动时,弧形齿条42即带动前后伸缩架12前进或后退,使得安装在前后伸缩架12上的按摩装置中的按摩轮10向前推出或后退缩进,如图11、图12所示,前后伸缩的位移多少,取决于弧线齿条42的长度,前后伸缩架12越往前倾,即按摩轮10越向前倾,给使用者提供的按摩力度就越大。磁感应传动机构如图13、图14所示,包括安装在支架30上的强度电机22、强度电机22通过第五皮带轮23和皮带24带动第六皮带轮25,动力输入轴40通过轴承36与轴承座37固定在支架30上,动力输入轴40的一端与第六皮带轮25连接,主动永磁体转盘31通过楔键固定在动力输入轴40上,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上镶嵌有按N极、S极偶数相间,均匀分布在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上的永磁体32,如图15所示。主动永磁体转盘31置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中间并留有气隙,从动磁感应转盘35由左右二个复合转盘通过螺栓26与螺栓套27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复合转盘是由铜片33或铝片或其它非导磁金属片与导磁片34叠合而成,在其中的一个复合转盘的导磁片34上装有第七皮带轮28,从动磁感应转盘35通过轴承29与动力输入轴40连接,在动力输入轴40的末端装有散热风叶45。磁感应传动机构工作原理当电机22通过第五皮带轮23和皮带24带动第六皮带轮25旋转,第六皮带轮25 的旋转又带动了动力输入轴40的转动,从而驱动了固定在动力输入轴40上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旋转,主动永磁转盘31由于置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中间,主动永磁体转盘31的旋转时,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产生相对运动,交变磁场通过气隙在铜片33产生涡流,同时涡流产生感应磁场与永磁体磁场相互作用,从而带动从动磁感应转盘35沿着主动永磁体转盘31相同的方向旋转,在从动磁感应转盘35的第七皮带轮28产生转矩,实现了磁感应传动。该输出转矩通过第七皮带轮28,带动皮带38驱动第八皮带轮39转动,如图2所示,由于强度电机22的旋转方向始终设置为逆时针方向,所以第八皮带轮39的旋转方向也为逆时针方向,从而,第八皮带轮39带动固定在齿轮轴44上的二个齿轮41作逆时针转动,由于齿轮41与弧形齿条42相啮合,弧形齿条42固定在前后伸缩架12上,齿轮41作逆时针转动(向后转动)时,推动了固定在前后伸缩架12上的弧形齿条42向前伸出,即按摩轮10向前伸出。当使用者躺在按摩椅上时,背部主要的受力由椅背两侧所支撑,按摩轮10位于人体背部脊椎两侧进行按摩,按摩轮10越往前推出,按摩力度也就越大。而推动按摩轮10前倾的驱动力来自磁感应传动装置,当按摩轮10与使用者背部相接触并继续往前推时,直至负载力超过所设定的推力时,按摩轮10受阻,停止了向前伸出,按摩轮10的受阻导致前后伸缩架12停止向前运动,因为弧形齿条42与齿轮41相啮合,弧形齿条42随前后伸缩架12停止前进,所以齿轮41也被堵转,由于齿轮41的堵转迫使第八皮带轮39也停止转动,导致从动磁感应转盘35的第七皮带轮28也被迫停止转动,最后使得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与主动永磁转盘31出现电磁滑脱现象,即主动永磁转盘31还继续保持旋转状态,而从动磁感应转盘35被迫停止了转动。但由于主动永磁转盘31还保持旋转状态,在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上将继续输出转矩,始终源源不断的通过第八皮带轮39和齿轮轴44传递给齿轮41,虽然,齿轮41被堵转,却保持着恒定的张力,此张力维持着前后伸缩架12处于某一平衡点,不前进也不后退,在此平衡点上,按摩轮10以此恒定的按摩力度对使用者进行按摩。上述可知,驱动前后伸缩架12向前倾,增大按摩轮10伸出量即要增大按摩力度,而增大按摩轮10伸出量取决于磁感应传动机构所输送的力矩,所述的强度电机22始终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调速装置可对强度电机22进行调速。在强度电机22的额定功率范围内,强度电机22的转速愈高,主动永磁转盘31的转速也愈高,从动磁感应转盘35的感应磁场强度愈大,驱动力矩就愈大,使齿轮41获得的堵转张力也越大。通过改变强度电机22的转速,即可改变按摩轮10的伸出量,即改变按摩力度的大小。根据上述原理,只要通过调节强度电机22的转速,就可达到控制按摩轮10的推出力矩即按摩力度的大小。在按摩的过程中,电机22转速一旦确定,按摩轮10始终会保持某一恒定的力矩作用于人体,当按摩装置随小车I上下行走时,按摩轮10接触到人体背部凸部时,由于受力增大,超过齿轮41的堵转张力,即负载力大于磁感应驱动力时,前后伸缩架12被迫自动后退,直至达到力矩平衡点时停止后退;当按摩轮10接触到人体凹部如腰部时,由于负载力减小,小于齿轮41的堵转张力,则按摩轮10即自动向前推出,直至达到负载力和齿轮41的堵转张力平衡为止,按摩轮10停止向前。由此可见,通过磁感应传动装置,只要改变强度电机22的转速,即可达到根据使用者的需要,任意设置按摩力度的效果。在按摩的过程中,按摩轮10始终按所设定的力矩紧贴着人体背部曲线形体进行按摩,不管按摩椅的靠背角度发生变化或人体坐姿的如何改变,按摩轮10始终能自动适应人体背部曲线的变化并保持恒定的按摩力矩,从而达到完全人性化的按摩效果。 本发明适用于作为具有该按摩机构的座椅式按摩椅。以上所述,通过图示与示例性说明描述了本发明,仅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之一,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记载的实施形态,凡依据本发明权利要求的精神所作的各种修改或等效变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包括揉捏按摩装置、捶打按摩装置、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和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包括前后伸缩架(12)、强度电机(22)、第七皮带轮(28 )和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所述的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包括主动永磁体转盘(31)和从动磁感应转盘(35);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安装在前后伸缩架(12)上,由强度电机(22)通过第五皮带轮(23)和第六皮带轮(25)驱动主动永磁体转盘(31)转动,再由主动永磁体转盘(31)驱动从动磁感应转盘(35)转动,并通过第七皮带轮(28)和第八皮带轮(39)带动设置于齿轮轴(44)上的齿轮(41)旋转,而推动前后伸缩架(12)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的中心设有动力输入轴(40)、它与主动永磁体转盘(31)驱动连接,所述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由非导磁材料制成,并镶嵌有永磁体(32),在主动永磁体转盘(31)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的从动磁感应转盘(35)由铜片(33)或铝片或其它非导磁金属片与导磁片(34)叠合而成。
在从动磁感应转盘(35)的一侧固定有动力输出第七皮带轮(28);从动磁感应转盘(35)通过轴承(29)活动连接在动力输入轴(4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体(32)为若干偶数个,所述的永磁体(32)按N极、S极围绕转动中心均匀地相间分布镶嵌在由非导磁材料构成的主动永磁转盘(31)上,相邻的两个永磁体(32)极性相反,而且为偶数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动磁感应转盘(35)由二组复合转盘通过螺栓(26)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复合转盘是由铜片(33)或铝片或其它非导磁金属片与导磁片(34)叠合而成,左右二个复合转盘分别对称设置于主动永磁体转盘(31)的左右两侧,通过套在螺栓外的螺栓套(27)及螺栓(26)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的主动永磁体转盘(31)设置于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中间,并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永磁体(32)沿圆周径向通透地均匀分布镶嵌在主动永磁体转盘(31)内;主动永磁体转盘(31)通过楔键连接在动力输入轴上(40)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动磁感应转盘(35)上设置有第七皮带轮(28);所述的第七皮带轮(28)通过焊接或铆合固定在其中一个导磁片(3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磁片(34)为软铁或其他软磁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包括揉捏电机(2),揉捏电机(2)通过第一皮带轮(3)、皮带(4)和第二皮带轮(5),驱动变速箱(13)内的蜗杆(6),由蜗杆(6)再带动涡轮(7)旋转,在涡轮(7)的中心孔上装有揉捏偏心轴(8),揉捏偏心轴(8)随涡轮(7)转动,揉捏偏心轴(8)两端的偏心方向和角度相同,在揉捏驱动轴(8)的二端各装有按摩臂(9),在按摩臂(9)上安装有按摩轮(10),随着揉捏驱动轴(8)的转动,两按摩臂(9)上的按摩轮(10)就随着揉捏偏心轴(8)的偏心角度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捶打按摩装置包括捶打电机(15),第三皮带轮(16)、皮带(17)、第四皮带轮(18)、捶打偏心轴(19)、万向球杆组件(20)组成,捶打电机(15)通过第三皮带轮(16)、皮带(17)、第四皮带轮(18),驱动固定在第四皮带轮(18)中心孔上的捶打偏心轴(19)旋转,捶打偏心轴(19)两端的偏心方向相反但角度相同,在捶打偏心轴(19)的二端各装有万向球杆组件(20),万向球杆组件(20)的另一端通过万向球与揉捏按摩臂(9)连接,当捶打电机(15)工作时,驱动捶打偏心轴(19)旋转,带动万向球杆(20)组件作偏心运动,从而带动了揉捏按摩臂(9)和按摩轮(10)作捶打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均安装于前后伸缩架(12)上,旋转轴(14)沿横方向贯穿在前后伸缩架(12)两侧板之间,前后伸缩架(12)以连接轴(14)为圆点,可进行旋转,在前后伸缩架(12)的上部两侧各装有弧形齿条(42 ),弧形齿条(42 )两端有限位块(43 ),有与两弧形齿条(42)相啮合的两齿轮(41),左右二个齿轮(41)固定在齿轮轴(44)上,齿轮轴(44)通过轴 承座(21)固定在行走小车(I)上,在齿轮轴(44)的一端安装有第八皮带轮(39),通过第八皮带轮(39)的转动带动齿轮轴(44)旋转,从而带动齿轮(41)转动,齿轮(41)与弧形齿条(42)相啮合,当齿轮(41)转动时,弧形齿条(42)即带动前后伸缩架(12)前进或后退,使得安装在前后伸缩架(12)上的按摩装置中的按摩轮(10)向前推出或后退缩进,前后伸缩的位移多少,取决于弧线齿条(42)的长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椅的三维按摩装置。它包括揉捏按摩装置、捶打按摩装置、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和行走装置,所述的按摩强度调节装置包括前后伸缩架、强度电机和磁感应式磁力传动装置,所述的揉捏按摩装置和捶打按摩装置安装在前后伸缩架上,由强度电机通过皮带轮驱动主动永磁体转盘转动,再由主动永磁体转盘驱动从动磁感应转盘转动,并通过第七皮带轮和第八皮带轮带动设置于齿轮轴上的齿轮旋转,而推动前后伸缩架运动。通过本发明的按摩强度装置可以在按摩的全过程中,在不需要进行形体的检测的情况下,能始终沿着人体的形体曲线进行按摩,且按摩力度可由使用者自行调节,按摩轨迹能和人体背部曲线完全吻合,真正达到贴身按摩之效果。
文档编号A61H1/00GK102860911SQ20121037787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林彬 申请人: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