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包装片包装着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中,通过将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生理用卫生巾以配置在包装片上的状态折叠多次而单个包装生理用卫生巾,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不透液性的背面片、和配置在表面片与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对于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把配置在包装片上的生理用卫生巾,以沿生理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的2条长度方向折痕为基点,将生理用卫生巾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朝内侧折返后,再以沿生理用卫生巾宽度方向的2条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将生理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朝长度方向中央折返,从而单个包装生理用卫生巾。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3-176376号公报(从第2页的下段到第3页的上段,图I和图3)。
实用新型内容但是,上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存在以下问题。生理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以沿宽度方向的2条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被朝长度方向内侧折叠。因此,在展开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时,以一方的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将包装片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朝长度方向外侧折返,然后,再以另一方的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将包装片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朝长度方向外侧折返。这样,在把包装片和吸收性物品展开的状态下,通常,在包装片上留有折痕印,包装片难以保持平滑状态。因此,在将包装片的一方端部折返的状态下,若包装片的另一方端部接近一方宽度方向折痕,则使用者难于捏住包装片的长度方向端部,难于展开包装片。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容易地将包装片展开、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具有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I)和包装片(包装片70);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表面片10)、不透液性的背面片(背面片20)、和配置在上述表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吸收体30);上述包装片单个包装上述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沿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长度方向L)和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W);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后端部70D)和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后端部1D)以沿上述宽度方向的第I宽度方向折痕(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为基点朝前方折叠后,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前端部70C)和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前端部1C)以沿上述宽度方向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朝后方折叠;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和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之中的、至少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及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一起,以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返。[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是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及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一起,以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返的,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上述吸收性物品及上述包装片,以沿上述长度方向的第I长度方向折痕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为基点从上述宽度方向外侧朝宽度方向内侧折返,在此基础上,以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及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折叠;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表面片侧朝背面片侧折返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端部,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中央部,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 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上述吸收性物品还具有从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折翼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形成在折翼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与该折翼部的长度方向端部在长度方向之间的区域;上述第I长度方向折痕及上述第2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述折翼部,是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在上述折翼部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翼粘接部和非粘接部;在翼粘接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在非粘接部并未涂敷粘合剂;上述非粘接部设于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折翼部的衣服接触面。在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中,优选在上述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粘合部,在该粘合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上述粘合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侧的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的前方。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使用者可容易地展开包装片且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图I是从第I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肌肤接触面侧看的平面图。图2是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背面图。图3是图I中的A-A剖面的示意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折叠工序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折叠工序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将图I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打开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开封状态的图。图8是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肌肤接触面侧看的平面图。图9是从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肌肤接触面侧看的平面图。[0026]附图标记的说明I...吸收性物品,IA...吸收性本体,IB...翼部,1C...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1D...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10...表面片,20...背面片,22...压缩部,30...吸收体,
31...吸收片,32...吸收芯,32A..·下侧吸收芯,32B...上侧吸收芯,41...侧片,43···折翼部,43L...长度方向端部,43M...最大宽度位置,44...臀翼部,51...本体粘合区域,
52...翼粘合区域,61...本体片,62...翼片’65···本体粘接区域,66...翼粘接区域,
67...非粘接区域,70...包装片,70A...包装片的第I宽度端部,70B...包装片的第I宽度端部,70C...包装片的前端部,70D...包装片的前端部,71...相向面,72...非相向面, 75...粘合带,90.·.接合区域,91...非接合区域,100、101、102. .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FLl...第I长度方向折痕,FL2...第2长度方向折痕,FWl...第I宽度方向折痕,FW2...第2宽度方向折痕,L...长度方向,T...厚度方向,W...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I实施方式)参照图I至图7,说明第I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图I是从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肌肤接触面侧看的平面图,图2是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背面图。图3是图I中的A-A剖面的示意剖面图。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具有吸收性物品I和包装该吸收性物品I的包装片70。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I例如是生理用卫生巾。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是通过在吸收性物品I配置在包装片70上的状态下折叠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而单个包装吸收性物品I的。图I和图2示出了用包装片70单个包装了吸收性物品I后将吸收性物品I打开的展开状态。关于该吸收性物品I的包装形态,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吸收性物品I具有吸收性本体IA和较之吸收性本体IA朝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翼部1B。吸收性本体IA具有透过液体的透液性的表面片10、不透过液体的不透液性的背面片20和吸收体30。吸收性本体IA是表面片10、背面片20和吸收体30层积的部分,翼部IB是位于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吸收体30配置在表面片10与背面片20之间。因此,在图I中用虚线表示吸收体30。吸收体30配置在吸收性物品I的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分。翼部IB具有折翼部43和臀翼部44。折翼部43配置在与使用者的排泄口接触的排泄口接触区域的宽度方向外侧。臀翼部44配置在折翼部43的后方。另外,吸收性物品I具有在宽度方向W设在吸收体30外侧的侧片41。另外,排泄口接触区域是在吸收性物品I中与使用者的阴道口接触的区域,例如是当吸收性物品I被用于使用者的内裤时配置在内裤的2个腿围开口之间的区域。另外,排泄口接触区域的中心是使用者的排泄口所接触的区域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心。例如,在具有折翼部的吸收性物品中,折翼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是排泄口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另外,在不具有折翼部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最短的位置是排泄口接触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表面片10是用于透过体液等液体的透液性片。表面片10至少覆盖吸收体30的表面。表面片10若是无纺布、纺织布、有孔塑料片、网眼片等透过液体的构造的片状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纺织布、无纺布的素材,可以任意使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为了抑制液体在表面片10上流淌,可以在表面片10的肌肤接触侧的面上实施凹凸加工;也可以在成形由无纺布构成的表面片10时通过吹喷空气而在无纺布上形成不均匀的单位面积重量。另外,也可在表面片10与吸收体30之间设置用于将体液从表面片10侧引入吸收体30侧的第二片。背面片20的长度与表面片10的长度大致相同。背面片20可采用以聚乙烯、聚丙烯等为主体的薄膜、透气性的树脂薄膜、将透气性树脂薄膜接合在纺粘型或射流喷网型等无纺布上的片等。背面片20优选采用具有在使用时无不适感程度的柔软性的材料。本实施方式的背面片20由不透液性的聚乙烯薄膜构成。吸收体30含有由薄纸或无纺布构成的吸收片31、和浆料纤维层积而成的吸收芯32。吸收芯32较之吸收片31配置在肌肤接触侧。吸收芯32具有下侧吸收芯32A和上侧吸收芯32B。下侧吸收芯32A与吸收片31的肌肤接触侧的面相接。上侧吸收芯32B较之下侧吸收芯32A与肌肤接触侧的面相接。吸收片可用薄纸或无纺布形成。作为构成吸收片的无纺布,可采用由热塑性纤维构成并经亲水性处理的无纺布、或由亲水性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另外,构成吸收片31的无纺布也可以采用通过气流成网法将亲水性纤维或粉体形成为片状的气流成网片。吸收芯32,在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比吸收片31小。另外,上侧吸收芯32B,在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比下侧吸收芯32A小。上侧吸收芯32B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下侧吸收芯32A的大。上侧吸收芯32B配置在包含排泄口接触区域的中央区域。上侧吸收芯32B,从图I所示的平面图看,设在由在厚度方向压缩表面片10和吸收体30而形成的压缩部22所包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吸收芯32B和下侧吸收芯32A是一体化的。上侧吸收芯32B和下侧吸收芯32A可以分开形成,也可以一体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吸收芯32是通过将上侧吸收芯32B和下侧吸收芯32A —体化而形成的。在吸收片31和吸收芯32形成为分体的构造时,可以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的粘接剂加以粘合。表面片10、吸收体30、背面片20,为了防止其层间分离,优选接合起来。它们的接合可单独或组合地采用压花加工、超声波、热熔型粘接剂等。另外,为了防止使用时吸收体的压溃、卷曲,或为了调节吸收体的厚度,也可以对吸收体实施压花加工。侦彳片41配置在表面片10的两侧。侧片41可选用与表面片10同样的材料。但是,为了防止经血越过侧片41流到吸收性物品I的外方,该侧片41优选具有疏水性或防水性。具体地说,例如有纺粘型无纺布、SMS无纺布等,尤其是,为了减轻摩擦对肌肤的刺激,优选采用气穿型无纺布。侦彳片41覆盖吸收体30的侧缘的一部分和翼部1B。侦彳片4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41E,在后述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的宽度方向外侧,与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相邻地配置着。在吸收性物品I中,表面片10、侧片41和背面片20的周缘接合而将吸收体30封在其内。作为表面片10和背面片20的接合方法,可组合热压花加工、超声波或热熔型粘接剂的任一种或多种。在背面片20的与内裤接触的表面上,设有多个涂敷了粘合剂的粘合区域。粘合区域包含本体粘合区域51 (见图3)和翼粘合区域52 (见图3)。本体粘合区域51设在吸收性本体IA的非肌肤接触侧的面上。翼粘合区域52设在翼部IB的非肌肤接触侧的面上。另夕卜,本实施方式的翼粘合区域52只设在折翼部43,但也可以设在臀翼部44上。在使用前的状态下,本体粘合区域51,被作为剥离片的本体片61覆盖着;翼粘合区域52被作为剥离片的翼片62覆盖着。由本体片61和翼片62来防止粘接剂在使用前劣化。本体片61配置在本体粘合区域51 与包装片70之间。本体片61的本体粘合区域51侧的面被实施了剥离处理,可与本体粘合区域51分离。翼片62的翼粘合区域52侧的面被实施了剥离处理,可与翼粘合区域52分离。本体片61和翼片62分别通过粘接剂与包装片70粘接着。在包装片70的本体片及翼片侧的面上,分别设有多个本体粘接区域65和翼粘接区域66。在本体粘接区域65涂敷了用于粘接本体片61的粘接剂。在翼粘接区域66涂敷了用于粘接翼片62的粘接剂。另外,本体片61配置在后述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和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的宽度方向内侧,作为内侧剥离片起作用;翼片62配置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和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的宽度方向外侧,作为外侧剥离片起作用。本体粘接区域65是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条状,以比本体粘合区域51短的宽度且比本体粘合区域51数量多的方式并排配置着。另外,翼粘接区域66以比翼粘合区域52短的宽度且比翼粘合区域52数量多的方式并排配置着。包装片70单个包装吸收性物品I。包装片70具有相向面71和非相向面72。相向面71在吸收性物品I的背面片20侧,与吸收性物品I相向。非相向面72在收容着吸收性物品I的状态下位于外侧。包装片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是配置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侧的第I宽度端部70A、和配置在第2长度方向折痕侧的第2宽度端部70B,都沿长度方向配置着。另外,包装片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是配置在前侧的前端部70C和配置在后侧的后端部70D,都沿宽度方向配置着。另外,包装片70,出于提高质感等的目的,也可在包装片70的表面实施圆点状压花、绉纹状压花那样的表面加工。作为包装片70的材质,例如可以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的塑料薄膜、尼龙薄膜等各种薄膜、使无纺布层叠而成的薄膜等。由于本体片61和翼片62与包装片70粘接着,所以,若使吸收性物品I从包装片70分离,则本体片61和翼片62与包装片70 —起从吸收性物品I分离,从而本体粘合区域51和翼粘合区域52露出。另外,粘合剂和粘接剂例如可采用热熔型粘接剂。另外,本体片和翼片可用不降低粘合剂的粘合力地实施了可剥离的剥离处理的纸、薄膜、无纺布构成。例如,可以把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丙烯薄膜上涂敷了硅酮树脂的片、在纸上层叠涂敷了硅酮树脂的聚乙烯薄膜的片,作为本体片61和翼片62使用。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I和包装片70,在沿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的预定折叠位置,把吸收性物品I的表面片10作为内侧地折叠起来。在吸收性物品I折叠的状态下,包装片70的长度方向L的一个端部粘贴在包装片70上。包装片70的端部用粘合带75粘贴在包装片70的一部分上。吸收性物品等的硬度例如可用JIS-1096规定的格利(Gurley)法测定。另外,吸收体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例如可用下述测定方法来测定。在用包装体包装着的吸收性物品中,打开包装体,将折叠着的吸收性物品展开,对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测定其厚度和面积。接着,从吸收性物品切出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测定切出的部分的重量。接着,从切出的部分去掉表面片和背面片等吸收体以外的部分,测定吸收体的重量。根据吸收体的重量、和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及密度的部分的面积,算出单位面积重量。根据单位面积重量和厚度,算出密度。另外,厚度可用以下测定方法测定。具体地说,使取样的吸收性物品含浸液体氮、冻结后,用切刀切断,恢复到常温后,用电子显微镜(例如々-二 > 7社制VE7800),用50倍的倍率测定。这里,之所以要将取样的吸收性物品冻结是为了防止切断时的压缩引起厚度变动。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I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对于未说明的方法,可以采用已知的方法。在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作为第I步,进行表面片生成工序。具体 地说,例如通过热熔接来粘接表面片与侧片41。接着,作为第2步,进行吸收片成形工序。作为第3步,进行吸收体成型工序。具体地说,用成型滚筒,把作为吸收体的材料的浆料成型而成型吸收芯32。另外,从第I步到第3步的制造工序也可以是与上述不同的顺序。在第4步中,进行接合工序。具体地说,把在第I步中接合的表面片及侧片、在第2步中成型的吸收片31、和在第3步中成型的吸收芯32接合起来。在第5步中,进行压缩工序。具体地说,在厚度方向压缩吸收体30和表面片10而形成压缩部22。在第6步中,进行背面片接合工序。具体地说,把形成了压缩部的吸收体及表面片等与背面片接合。在接合了背面片后,具有涂敷粘接剂的工序。经过上述工序,可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下面,基于图4和图5来说明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的折叠方法。图4是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的折叠工序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折叠形态的示意立体图。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的折叠工序具有吸收性物品载置工序、第I折叠工序、第2折叠工序、切断工序、第3折叠工序、第4折叠工序和带粘贴工序。在吸收性物品载置工序SlOl中,将吸收性物品I、本体片61和翼片62配置在包装片70上。可以把吸收性物品I配置在单个包装I个吸收性物品I的尺寸的包装片70上,也可以例如隔开预定间隔地把多个吸收性物品配置在沿运送方向连续的包装片上。在第I折叠工序S102中,从宽度方向的、包含吸收性物品I的一个端部侧的端部区域侧,以沿长度方向L的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 (见图I)为基点,将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朝内侧折返。图5(a)示出了经第I折叠工序成为折叠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第2折叠工序S103中,从宽度方向W的、包含吸收性物品I的另一个端部侧的端部区域侧,以沿长度方向L的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 (见图I)为基点,将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朝内侧折返。图5 (b)示出了经第2折叠工序成为折叠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接着,在切断工序S104中,以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为基点被折返的吸收性物品I和包装片70的连续体,沿着如下的切断线被切断,该切断线沿着宽度方向。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通过被切断而成为单个产品的长度。另外,在图5 (b)所示的状态下,对于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和后端部70D,相向配置着的包装片70彼此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图6中用斜线表示该接合区域90。接合区域90设在包装片70的后端部70D的整个宽度方向区域和包装片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在第3折叠工序S105中,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以沿宽度方向W的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为基点折返。具体地说,包装片的后端部70D和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1D,以沿宽度方向的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为基点,朝前方折叠。在该状态下,包装片的后端部70D伸出到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的前方。在第3折叠工序S105中,用折叠板P从上方推压来折叠运送的吸收性物品I及包装片70。在第4折叠工序S106中,包装片70和吸收性物品I以沿宽度方向W的第2宽度 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折返。具体地说,包装片的前端部70C、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IC和包装片的后端部70D,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朝后方折叠。在第4折叠工序S106中,用折叠板P从侧方推压来折叠运送的吸收性物品I及包装片70。这时,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的接合区域90并不设在整个宽度方向区域上,而只设在宽度方向中央,在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有包装片彼此并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91。例如,在第4折叠工序S106中,在包装片折叠的状态下,如果在包装片的前端部70C的整个宽度方向区域和后端部70D的整个宽度方向区域设置接合区域90,则在第4折叠工序S106中折叠时,包装片70内部的空气受挤压,包装片有时会破裂。另外,即使在包装片不破裂的情况下,包装片内部的空气也难于排出,从而无法使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紧凑。但是,由于在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了包装片彼此并不接合的非接合区域91,所以,在第4折叠工序S106中折叠包装片时,包装片内部的空气容易排出,可防止折叠时包装片的破裂且可使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紧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在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设置了非接合区域91,但并不限定于该构造。例如,可以在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设置非接合区域91,也可以在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和后端部70D 二者上都设置非接合区域91。在带粘贴工序S107中,用粘合带75把包装片的长度方向前端部粘贴在包装片的表面上。图5 (c)示出了粘贴了粘合带75的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粘合带75以一端接合在包装片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而另一端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折返的状态,可剥离地粘贴在包装片的表面上。根据该折叠方法,可以用包装片70将吸收性物品I紧凑地包装。具体地说,与把吸收性物品和包装片的平面面积展开时相比,可成为大约1/9,所以,能使吸收性物品紧凑。通过使吸收性物品I小型化,在收纳在装饰包、小手提袋等的包内时,可不大幅占用包的收纳空间,便于携带。另外,通过把吸收性物品I紧凑地包装,在使用时携带到卫生间等内时,即使以不折返的状态拿在手中,也可不被他人看见。下面,基于图6详细说明这样折叠着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的开封形态。图6是表示打开由包装片70单个包装着的吸收性物品I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打开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时,例如,在用一只手控制住包装片70的长度方向端部和吸收性物品I的长度方向端部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把持粘合带75,把粘合带75朝着离开由一只手控制住的包装片70的方向拉。在拉粘合带75时,粘贴着粘合带75的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与粘合带75 —起被拉,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展开。在图5 (d)所示的状态下,包装片的后端部70D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IC及包装片的前端部70C —起,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朝后方折返,所以,在图6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包装片的后端部70D形成了从表面片侧朝向背面片侧的凸折痕,包装片70的后端部70D立起。 在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的开封作业中,接着,把持包装片70的后端部70D,以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为基点展开。这时,由于包装片的后端部70D是立起的,所以,容易抓住包装片的后端部70D,可提高安装时的操作性。图7是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展开状态时的折痕的示意图。在图7中,用点划线表示从表面片侧朝向背面片侧的折痕、即凸折痕MF,用双点划线表示从背面片侧朝向表面片侧的折痕、即凹折痕VF。如图7所示,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与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之间,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1C,在展开状态下用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从背面片侧朝表面片侧折返。另外,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与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之间,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间的中央部也在展开状态下用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从背面片侧朝表面片侧折返。由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和中央部是凹折痕,所以,中央部的前侧和后侧容易朝表面片侧立起,从而容易使吸收性物品从使用者的腹侧沿着背侧配置。另外,由第I宽度方向折痕形成的折痕,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与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之间是凹折痕,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和第2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是凸折痕。如上所述,由于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与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之间是凹折痕,所以,可在前后方向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沿着身体配置。但是,如果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与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之间、凹折痕伸出到宽度方向外侧,则因凹折痕产生的间隙一直形成到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端部,反而存在不沿着身体配置吸收性物品的危险。但是,由于在第I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和第2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是凸折痕,所以,翼部以朝向身体侧的方式变形,可以埋住间隙。在折翼部的衣服接触面上设有翼粘接区域66和非粘接区域67。在翼粘接区域66涂敷着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在非粘接区域67没有粘接剂。非粘接区域67设在通过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从表面片侧朝背面片侧折返的折翼部和臀翼部的衣服接触面上(见图2)。S卩,第I宽度方向折痕不与翼粘接区域66重合。例如,如果第I宽度方向折痕与翼粘接区域66重合,则在把吸收性物品I安装到内裤上时,形成有第I宽度方向折痕的部分被粘合剂固定在内裤上,不能发挥折痕印的作用。但是,由于该部分不被粘合部粘接在内裤上,所以,可容易发挥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的折痕印的作用。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在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折叠的状态下,形成在包装片70后端部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位于厚度方向的最内侧。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折痕印因形成在包装片70后端部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位于厚度方向内侧而增强,其它的折痕因较之形成在包装片70后端部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位于厚度方向外侧而减弱。因此,可减轻残留在吸收性物品自身上的折痕印。(第2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8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1。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注以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第2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1构成为,包装片70的后端部70D及吸收性物品I的后端部1D,与包装片70的前端部70C及吸收性物品I的前端部IC 一起,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折叠。因此,在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展开的状态下,包装片70的后端部70D 和吸收性物品I的后端部ID在凸折痕的作用下朝背面片侧折返。通常,在安装吸收性物品时,是把吸收性物品装在内裤的裆部后再提起内裤而安装的。这时,如果要安装吸收性物品I的后端部70D立起状态的吸收性物品,则在提起内裤时,存在将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卷入而导致吸收性物品弯折的危险。尤其是,由于使用者的臀部外凸且在使用时不容易看见,所以,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ID在安装时容易卷入。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一旦被卷入,则用于将吸收性物品安装到内裤上的粘合剂就会粘到身体上、吸收性物品的其它部分上,或者导致吸收性物品弯曲,从而存在不能恰当地安装吸收性物品的危险。但是,由于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ID朝内裤侧折返,所以,在把吸收性物品粘到内裤上后进行安装时,可以防止吸收性物品后端部的卷入。另外,在图8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用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从表面片侧朝背面片侧折返,而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用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从背面片侧朝表面片侧折返。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是凸折痕而宽度方向两端部是凹折痕,所以,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以宽度方向中央为中心朝使用者侧立起,从而易于沿着使用者臀部的弧度配置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形成在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位于折翼部43的宽度方向长度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43M与折翼部的长度方向端部43L的长度方向之间。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和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折翼部,用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从表面片侧朝背面片侧折返。折翼部具有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朝着折翼部的宽度方向长度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长度方向外侧渐渐变短,倾斜区域相对于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倾斜。另外,折翼部的厚度比配置着吸收体的区域薄,折翼部在内裤上难于保持平坦的状态。另外,在折翼部的背面设有翼粘接区域66,在将折翼部朝着内裤的非接触面侧折返时,会产生粘接剂相互粘接的问题但是,通过把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设在倾斜区域,用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在折翼部上形成凸折痕,在该凸折痕之间形成凹折痕。由于凸折痕和凹折痕交替地形成在折翼部上,所以,折翼部容易保持水平状态。因此,在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的作用下,折翼部容易保持为水平,可抑制折翼部的两端部被卷入或粘合剂相互粘接的问题。在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上设有本体粘接区域65。在该本体粘接区域65,涂敷了用于把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的粘合剂。本体粘接区域65配置在位于后方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的前方。如果在用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折返的部分上有粘合剂,则在安装到内裤上之前,会有产生粘合剂粘到背面片上的问题的危险。但是,由于在朝背面片侧折返的部分上没有粘合剂,所以,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第3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9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2。第3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2不以第I长度方向折痕 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折叠,而仅以第I宽度方向折痕及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折叠。如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对成为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和图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该公开显然可以想到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和运用技术。例如,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可以构成为,以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为基点折叠后,以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及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折叠。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也可以构成为,不以第I长度方向折痕FLl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FL2为基点折叠,而仅以第I宽度方向折痕FWl及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折叠。另外,吸收性物品也可以不具有折翼部。另外,吸收性物品也可以不具有作为剥离片的本体片和/或翼片。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除了生理用卫生巾外,还可以是内裤衬垫(白带片)、失禁垫等。本实用新型还包含这里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仅由从上述说明适当而来的权利要求书中的实用新型特定事项所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吸收性物品和单个包装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不透液性的背面片和配置在上述表面片与上述背面片之间的吸收体;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沿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和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构成为,在上述吸收性物品配置于上述包装片的状态下,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和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的第I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前方折叠,在此基础上,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和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以沿上述宽度方向的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叠;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和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之中的、至少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是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及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一起,以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返的。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是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及上述包装片的前端部一起,以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返的,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及上述包装片,以沿上述长度方向的第I长度方向折痕及第2长度方向折痕为基点从上述宽度方向外侧朝宽度方向内侧折返,在此基础上,以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及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折叠; 在展开状态下,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央,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的上述宽度方向两端部,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中央部,在展开状态下是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背面片侧朝上述表面片侧折返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还具有从上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朝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折翼部; 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形成在折翼部的宽度方向尺寸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与该折翼部的长度方向端部在长度方向之间的区域; 上述第I长度方向折痕及上述第2长度方向折痕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上述折翼部,是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折翼部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翼粘接部和非粘接部;在翼粘接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在非粘接部并未涂敷上述粘合剂; 上述非粘接部设于用上述第I宽度方向折痕从上述表面片侧朝上述背面片侧折返的折翼部的衣服接触面。
7.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粘合部,在该粘合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 上述粘合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侧的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的前方。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粘合部,在该粘合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 上述粘合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侧的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的前方。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粘合部,在该粘合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 上述粘合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侧的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的前方。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背面片的衣服接触面设有粘合部,在该粘合部涂敷了用于将吸收性物品粘贴到衣服上的粘合剂; 上述粘合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包装片的后端部侧的上述第2宽度方向折痕的前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使用者能容易地将包装片展开且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0)具有吸收性物品(1)和单个包装吸收性物品的包装片(70)。包装片的后端部(70D)和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1D)以第1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前方折叠后,包装片的前端部(70C)和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1C)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FW2)为基点朝后方折叠,吸收性物品的后端部和包装片的后端部之中的、至少包装片的后端部,与吸收性物品的前端部及包装片的前端部一起,以第2宽度方向折痕为基点朝后方折返。
文档编号A61F13/551GK202654323SQ20122024153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柏木政浩, 小松慎平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