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及其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5076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及其使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治疗设备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及其使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药熏蒸设备普遍使用电蒸锅来进行加热,电蒸锅具有功率大、电耗高的缺点,同时在使用时会使周围温度显著升高,一般只能仰卧在床上熏蒸。而超声雾化熏蒸仪将中药超声雾化,只需蒸锅十分之一左右的功耗,不会使室温显著升高,更重要的是产生的雾粒直径较电蒸锅产生的雾粒小,平均只有3-5微米,经远红外加热雾粒直径可到纳米级,有利于中药渗透到人体内。但是现有的超声雾化器一般为冷喷雾气,少数可以喷热雾的仪器也只是用电阻加·热器来完成,而且喷雾量较小,每次加药只能供一人使用,不具备一次加药连续供多位患者治疗,无法长期恒定气雾温度,且无红外线治疗的功效。另外,现有的熏蒸仪在进行熏蒸之前都是事先将药液直接倒入储药罐,但是对药量没有定量的控制,容易造成药液不够或浪费的问题,另外对于熏蒸的温度也没有给出精确控制的措施,从而容易破坏雾化液里的成份,影响治疗效果。另外,现在的熏蒸仪在使用时要求使用者必须仰卧在床上,对使用者行动进行限制,造成诸多不便。因此,从实际应用出发,需要提供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使其具有节能降耗且对环境温度无显著影响的优点,同时研究一种能够使熏蒸仪灵活应用在各种场合的使用装置也极具实际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该装置具有节能降耗且对环境温度无显著影响的优点,且可同时进行远红外射线治疗,对人体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装置还能精确控制药液温度、液位和时间,能够保证熏蒸仪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的使用装置,使用者使用该装置可卧可坐,减少对使用者的行动限制,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包括箱体、超声雾化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和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依次相连,超声雾化装置用于将药液进行雾化,然后将雾化后的雾气送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用于将雾化后的雾气进一步加热,然后从锥形喷口喷出,并同时发出远红外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该装置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相连,用于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喷出的雾气温度维持在一定温度。[0009]优选的,所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送风机、加热筒、热电偶和锥形喷口,送风机和锥形喷口分别设置在加热筒的两端,加热筒与超声雾化装置相连,加热筒由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石英玻璃管、纳米级保温毡、加热筒筒体按照由内至外的顺序套接而成,热电偶安装在锥形喷口内壁,与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连接,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另一端还连接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更进一步的,所述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通过SSR (固态继电器)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通电状态。更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筒内部还安装一导引灯,灯中心与加热筒筒体中心轴线重合,射向锥形喷口 ;导引灯发出波长为650nm的红光。波长为650nm的红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通过红光还便于观察从锥形喷口喷出的雾气流向,以便更好地使雾气喷向熏蒸部位。更进一步的,所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发出的远红外光波长在O. 76-25 μ m范围内。这种波长范围的远红外光对人体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加热管与其它类型的·加热管相比节能30%以上,电热转换效率达95%以上。优选的,所述箱体包括用于显示温度和输入温度设定值的智能温控表、定时器和上盖板,智能温控表和定时器均安装在箱体前端,且均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箱体底部安装有支撑脚。定时器与超声雾化器电源相连,通过设置定时器时间控制超声雾化器通电状态,从而实现每一疗程时间的控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本专利所述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在家用领域,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室、鼓风机、鼓风罩、超声雾化器和抽雾罩,鼓风机和鼓风罩安装在雾化室一侧,鼓风罩安装在鼓风机出风端上方,鼓风罩上端侧面有一出风口,与雾化室侧面进风口相连,抽雾罩设置在雾化室上方,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筒入口相连;超声雾化器的压电陶瓷雾化片与超声振荡电路分离,压电陶瓷雾化片置于雾化室的药液内,超声振荡电路置于雾化室外。从而超声雾化器可在高达80°C下使较浓药液也能充分雾化。为了便于倒入药液,所述加热筒前端安装有一个支撑柱,支撑柱另一端与箱体上盖板连接,加热筒、支撑柱、抽雾罩三者安装为一体,能够整体抬起拿开。拿开后即可往雾化室内倒入药液。对于医用领域,一次加药可能要连续治疗十几位病人,所以对给药量要求较大,因此需要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所述熏蒸仪还包括储药罐,储药罐设置在箱体外侧,包括储药罐筒体、储药罐盖、液体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液体加热管放置在储药罐筒体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储药罐侧壁,温度传感器和液体加热管均与控制装置中的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相连,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当前药液温度与设定的目标药液温度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对液体加热管进行调节。从而可使储药罐里的中药液体保持恒定的温度,温度可控范围为室温至80°C,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超声雾化器均可以工作在最佳的温度条件下。在医用领域,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包括液位开关、雾化室、鼓风机、鼓风罩、超声雾化器和抽雾罩,超声雾化装置和储药罐通过电磁阀连接,电磁阀与液位开关相连,液位开关和超声雾化器均设置在雾化室内部,鼓风机安装在雾化室一侧,鼓风罩安装在鼓风机出风端上方,鼓风罩上端侧面有一出风口,与雾化室侧面进风口相连,抽雾罩设置在雾化室上方,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筒入口通过波纹管相连;超声雾化器的压电陶瓷雾化片与超声振荡电路分离,压电陶瓷雾化片置于雾化室的药液内,超声振荡电路置于雾化室外。使用前将药液倒入储药罐,储药罐中的药液经电磁阀流入雾化室,电磁阀的闭合由液位开关控制,当雾化室内液面低于低液位时,电磁阀开,药液从储药罐注入雾化室,当雾化室内液面达到高液位时,电磁阀闭合,停止向雾化室注入药液,从而使超声雾化器始终工作在最佳的工作液面状态下,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优选的,所述加热筒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加热筒座耳,箱体上盖板上设置有加热筒支座,加热筒通过加热筒座耳固定在加热筒支座上。从而加热筒可在垂直方向做一定程度的俯仰,改变喷射位置。一种基于上述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的使用装置,该装置为一推车,推车上设置一个可升降机构,可升降机构顶端设有一个可旋转平台,在使用时,超声雾化远红外加 热熏蒸仪放置在该平台上。整体结构可使熏蒸仪方便地实现上下升降和平面旋转,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均可将熏蒸仪调节到最佳的高度与角度进行熏蒸。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是将中药溶液雾化成纳米级气雾,更容易被皮肤吸收。而适宜温度的热雾有助于皮肤毛细血管的开放,使药液更好的渗入皮下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药液被重复超高温加热所导致的药物成份破坏,对腰椎、颈椎间盘突出以及肩周炎、腰膝疼痛等病症通过中药蒸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实用新型分为家用和医用两种,医用的设备设有专门的储药罐,给药量大(1000mL/H), 一次加药可以连续治疗十多位病人。3、本实用新型在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设置有热电偶,能够保证喷口的雾气有稳定的温度并同时进行远红外射线治疗。4、本实用新型中储药罐设置有药液温度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使储药罐里的中药液体保持恒定的温度,温度可控范围为室温至80°C,因为中药的黏稠度随温度而变,采用这个装置可以使进入雾化室的药液处于最佳的雾化温度。5、本实用新型中的使用装置,可以在使用时不必仰躺在床上,减少对使用者行动的限制,治疗仪放在使用装置上可旋转,高度可升降,配有四轮小车移动方便。6、本实用新型中超声雾化器的压电陶瓷雾化片与超声振荡电路分离,压电陶瓷雾化片置于雾化室的药液内,超声振荡电路置于雾化室外。从而超声雾化器可在高达80°C下使较浓药液充分雾化。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加热筒的截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超声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储药罐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中使用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外观示意图。其中图1-8中1 一箱体;2—储药罐;3—抽雾罩;4一波纹管;5—加热筒;6—智能温控表;7—定时器;8—加热筒座耳;9—加热筒支座;10—鼓风罩;11—鼓风机;12—雾化室;13 —电磁阀;14一温度传感器;15—超声雾化器;16—液位开关;17—送风机;18—锥形喷口 ;19一加热筒筒体;20—纳米级保温租;21—石英玻璃管;22—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3—储药罐筒体;24—储药罐盖;25—可升降机构;26—可旋转平台;27—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I本实施例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为医用型熏蒸仪,具体结构如图I和2所示,包括箱体I、超声雾化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具体包括箱体I、储药罐2、雾化室12、波纹管4、加热筒5、鼓风机11、鼓风罩10。箱体I包括用于显不温度和输入温度设定值的智能温控表6、定时器7、上盖板和加热筒支座9,智能温控表6和定时器7均安装在箱体I前端,且均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上盖板上设置有加热筒支座9。加热筒5通过加热筒座耳8固定在加热筒支座9上。雾化室12、鼓风机11及鼓风罩10均安装在箱体I内部;箱体I底部安装有支撑脚,使箱体I与支撑面有一定空隙。鼓风罩10安装在鼓风机11出风端上方,鼓风罩10上端侧面有一出风口,与雾化室12侧面进风口相连。抽雾罩3经波纹管4与加热筒5入口相连,超声雾化器15产生的雾气在鼓风机11的鼓风作用下,经波纹管4进入到加热筒5内部,送风机17将雾气往锥形喷口 18方向送去,最后从锥形喷口 18喷出。储药罐2用于存放药液,安装在雾化室12—侧,通过一电磁阀13连接在一起,电磁阀13的通断由雾化室12内的高低液位开关16控制,从而使超声雾化器15始终工作在最佳的工作液面状态下。如图3和4所示,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送风机17、加热筒5、热电偶和锥形喷口 18,送风机17和锥形喷口 18分别设置在加热筒5的两端,加热筒5由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石英玻璃管21、纳米级保温毡20、加热筒筒体19按照由内至外的顺序套接而成,如图4所示,热电偶安装在锥形喷口 18内壁,与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连接,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另一端还连接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所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发出的远红外光波长在O. 76-25 μ m范围内。所述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通过SSR (固态继电器)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通电状态。送风机17将从雾化室12进入加热筒5的雾气送至加热筒锥形喷口 18,雾气通过加热筒筒体19内部时,经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加热,雾气到达锥形喷口 18时具有一定的温度。锥形出口内壁的热电偶将锥形喷口 18处的雾气温度实时传递给箱体I内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中的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根据接收温度与智能温控表输入的目标温度的差值,输出控制SSR (固态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再由SSR (固态继电器)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22的工作状态,最终使锥形喷口 18处的雾气温度维持在设定的温度。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的最佳温度控制范围为40-70°C。加热筒5内部还安装有一导引灯(发出波长为650nm的红光),用于观察从锥形喷口 18喷出的雾气流向,以便更好地使雾气喷向熏蒸部位,此灯中心与加热筒筒体19中心轴线重合,射向锥形喷口 18。如图5所示,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室12、抽雾罩3、鼓风机11、鼓风罩10、超声雾化器15、液位开关16。液位开关16控制雾化室12内的药液液面高度,使超声雾化器15工作在最佳的工作液面状态下,从而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安装在雾化室12—侧的鼓风机11,通过鼓风罩10,源源不断地向雾化室筒体内部吹入空气,雾化室内部由超声雾化器15产生的雾气在此空气的作用下经上方的抽雾罩3出口进入加热筒5入口。如图6所示,储药罐2包括储药罐筒体23、储药罐盖24、液体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14,液体加热管放置在储药罐筒体23内,温度传感器14安装在储药罐侧壁,温度传感器14和液体加热管均与控制装置中的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相连,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14采集的当前药液温度与设定的目标药液温度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对液体加热管进行调节。使储药罐里的中药液体保持恒定的温度,温度可控范围为室温至80°C,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超声雾化器15均可以工作在最佳的温度条件下。使用前将药液倒入储药罐,储药罐中的药液经电磁阀13流入雾化室12,电磁阀13的闭合由液位开关16控制,当雾化室12内液面低于低液位时,电磁阀13开,药液从储药罐注入雾化室12,当雾化室12·内液面高于高液位时,电磁阀13闭合,停止向雾化室12注入药液。如图7所示,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放置在一使用装置上,该装置为一推车,推车上设置一个可升降机构25,可升降机构25顶端设有一个可旋转平台26,该平台能够旋转,在使用时,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放置在该平台上。整体结构可使熏蒸仪方便地实现上下升降和平面旋转,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均可将熏蒸仪调节到最佳的高度与角度进行熏蒸。实施例2本实施例除下述特征外其他结构同实施例I :本实施例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为家用型熏蒸仪,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箱体I、雾化室12、加热筒5、鼓风机11、鼓风罩10。与实施例I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熏蒸仪主要是没有储液罐,超声雾化装置中也没有液位开关。加热筒5安装在箱体I上方,加热筒5前端安装有一个支撑柱27,支撑柱27另一端与箱体I上盖板连接,加热筒5、支撑柱27、抽雾罩3三者安装为一体,且可整体抬起拿开,拿开后即可往雾化室12内倒入药液。雾化室12内的超声雾化器15产生的雾气在鼓风机11的鼓风作用下,经抽雾罩3进入到加热筒5内部,然后由送风机17将雾气往锥形喷口 18方向送去,最后从锥形喷口 18喷出。家用型的熏蒸仪结构与医用型结构大致相同,只是省去了储药罐等部件使体积缩小了。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ー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超声雾化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和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依次相连,超声雾化装置用于将药液进行雾化,然后将雾化后的雾气送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用于将雾化后的雾气进一步加热,然后从锥形喷ロ喷出,并同时发出远红外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喷ロ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该装置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相连,用于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喷出的雾气温度維持在一定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送风机、加热筒、热电偶和锥形喷ロ,送风机和锥形喷ロ分别设置在加热筒的两端,加热筒与超声雾化装置相连,加热筒由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石英玻璃管、纳米级保温毡、加热筒筒体按照由内至外的顺序套接而成,热电偶安装在锥形喷口内壁,与喷ロ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连接,喷ロ雾气温度控制装置另一端还连接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 所述喷ロ雾气温度控制装置通过SSR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通电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内部还安装ー导引灯,灯中心与加热筒筒体中心轴线重合,射向锥形喷ロ ;导引灯发出波长为650nm的红光; 所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发出的远红外光波长在0. 76-25 ii m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用于显示温度和输入温度设定值的智能温控表、定时器和上盖板,智能温控表和定时器均安装在箱体前端,且均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箱体底部安装有支撑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干,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室、鼓风机、鼓风罩、超声雾化器和抽雾罩,鼓风机和鼓风罩安装在雾化室ー侧,鼓风罩安装在鼓风机出风端上方,鼓风罩上端侧面有一出风ロ,与雾化室侧面进风ロ相连,抽雾罩设置在雾化室上方,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筒入口相连;超声雾化器的压电陶瓷雾化片与超声振荡电路分离,压电陶瓷雾化片置于雾化室的药液内,超声振荡电路置于雾化室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前端安装有一个支撑柱,支撑柱另一端与箱体上盖板连接,加热筒、支撑柱、抽雾罩三者安装为一体,能够整体抬起拿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干,所述熏蒸仪还包括储药罐,储药罐设置在箱体外侧,包括储药罐筒体、储药罐盖、液体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液体加热管放置在储药罐筒体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储药罐侧壁,温度传感器和液体加热管均与控制装置中的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相连,药液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当前药液温度与设定的目标药液温度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对液体加热管进行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包括液位开关、雾化室、鼓风机、鼓风罩、超声雾化器和抽雾罩,超声雾化装置和储药罐通过电磁阀连接,电磁阀与液位开关相连,液位开关和超声雾化器均设置在雾化室内部,鼓风机安装在雾化室ー侧,鼓风罩安装在鼓风机出风端上方,鼓风罩上端侧面有ー出风ロ,与雾化室侧面进风ロ相连,抽雾罩设置在雾化室上方,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筒入ロ通过波纹管相连;超声雾化器的压电陶瓷雾化片与超声振荡电路分离,压电陶瓷雾化片置于雾化室的药液内,超声振荡电路置于雾化室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筒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加热筒座耳,箱体上盖板上设置有加热筒支座,加热筒通过加热筒座耳固定在加热筒支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的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为一推车,推车上设置一个可升降机构,可升降机构顶端设有ー个平台,该平台能够旋转,在使用吋,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放置在该平台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声雾化远红外加热熏蒸仪及其使用装置,包括箱体、超声雾化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超声雾化装置和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依次相连,超声雾化装置用于将药液进行雾化,然后将雾化后的雾气送到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包括远红外碳纤维加热管,用于将雾化后的雾气进一步加热,然后从锥形喷口喷出,并发出的远红外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喷口雾气温度控制装置,该装置与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相连,用于控制远红外碳纤维加热装置喷出的雾气温度维持在一定温度。本实用新型将超声雾化和远红外射线治疗相结合,能够对人体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H33/06GK202751578SQ201220432849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8日
发明者王昕 , 冯小明, 田蕾 申请人:广州市昆德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