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石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1601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取石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医用诊疗器械,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胆道和胰腺结石手术用的取石导管。
背景技术
人体的消化器官中的胆道和胰腺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结石、狭窄以及梗阻等病变,如果长期不进行诊断和治疗,轻则发生腹部疼痛、体重减轻、黄疸等症状,进而引发炎症,最后演变为胆管癌,胰腺癌,严重威胁人体生命安全。目前,内窥镜技术由于其不开腹、创伤小风险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取代传统的开腹腔手木,已成为胰胆管疾病诊断、进行微创手术的主要手段。手术时将内窥镜通过消化腔道入到目标位置后,接着将导丝和其它医疗器械(如造影导管,高频切开刀等)穿过内窥镜通道,再将导丝放置于胆道中;然后其它器械(如取石网篮,扩张球囊,取石导管,引流管,支架等)通过预定置入胆管中导丝的导引,进行取石,扩张腔道或者引流等手木,到达恢复胆道和胰腺通畅的目的。随着内窥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内窥镜技术配套的球囊扩张器械和取石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发展。目前胆结石主要分布于胆总管中,同时部分结石还分布于远端的肝内胆管中,对于胆总管中的结石一般可通过取石导管进行去除,目前我们普遍使用取石导管的均是等径结构的导管,这种等径管体直径较粗且柔顺性较差,一般只能进入到比较平直和直径较大的胆总管腔道;却很难进入到远端较细较弯曲的肝内胆管,因而肝内胆管中的结石很难通过此种结构的取石导管进行去除。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良好推送性能和穿越性能的取石导管。这种取石导管由外管体1、设于外管体前端的顺应性球囊3、显影点5、连接件6、两通阀8和导丝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I由分为两部分其后部为一等径、并经连接件6与两通阀8连接,其前部位为一段口径逐渐变小的前端管体2。所述的前端管体2设于整个外管体远端顶端后的20-100cm位置。根据以上技术方案设计ー种取石导管的特点是导管前后段柔顺性不同,导管前段柔顺性好,20-100cm处为ー个渐变逐渐变小结构,而导管后端尺寸较粗,刚性较好,导管前后段柔顺性不同,导管前段逐渐过渡变小结构提供 了足够的柔顺性和穿越性,而导管后端较粗较硬的结构可提供足够优良的推送性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管体2-前段管体3-顺应性球囊4-喷液ロ 5-显影点6-连接管7-导丝8-两通阀9-球囊扩张ロ 10-通液ロ 11-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取石导管由外管体1、设于外管体前端的顺应性球囊3、显影点5、连接件6、两通阀8和导丝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I由分为两部分其后部为一等径、井经连接件6与两通阀8连接,其前部位为一段口径逐渐变小的前端管体2。所述的前端管体2设于整个外管体远端顶端后的20-100cm位置。在实际应用中,顺应性球囊可用聚氨酯弾性体,硅胶,尼龙弾性体,天然乳胶,其他高分子弾性体材料制作。显影点可用不透射线金属及合合金,如不锈钢,金,银,钼金材料制作。外管体尼龙类,聚氨酷,硅胶,聚氯こ烯,聚こ烯,聚丙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连接件、通液ロ、球囊扩张ロ、导丝ロ均可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取石手术步骤如下取石导管沿着导丝进入到胆管中,由于导管前段直径较小较柔远,继续向前输送导管,导管甚至可进入到远端的肝内胆管中,导管前端的显影点5可确定导管前进到达的位置;向连接件上的喷液ロ 10注入造影液,造影液从与外管体连接成一体前端管体2的端部的喷液ロ 4喷出,通过造影液可确定胆管的构造以及结石的位置,继续输送导管直至导管越过结石的位置;然后往两通阀8中注入空气,空气沿着外管体I内腔从位于顺应性球囊3部位的出气孔11出来使球囊膨胀,旋转两通阀上旋钮使球囊保持充气状态,最后将导管回拉,结石从胆管中拉出,完成取石步骤。如果一次没有完全将结石全部取出,可重复进行以上步骤,重复取石动作。
权利要求1.一种取石导管由外管体(I)、设于外管体前端的顺应性球囊(3)、显影点(5)、连接件(6)、两通阀(8)和导丝(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I)由分为两部分其后部为一等径、并经连接件(6)与两通阀(8)连接,其前部位为一段口径逐渐变小的前端管体(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取石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管体(2)设于整个外管体远端顶端后的20_100cm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取石导管由外管体(1)、设于外管体前端的顺应性球囊(3)、显影点(5)、连接件(6)、两通阀(8)和导丝(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1)由分为两部分其后部为一等径、并经连接件(6)与两通阀(8)连接,其前部位为一段口径逐渐变小的前端管体(2)。所述的前端管体(2)设于整个外管体远端顶端后的20-100cm位置。
文档编号A61B17/22GK202843702SQ20122056564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郑忠伟, 严航, 袁庆, 沈静红 申请人:上海英诺伟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