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2512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易反复。在青春9 5 %男孩和8 3 %女孩患过不同程度的座疮。痤疮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严重的痤疮易形成瘢痕和色素沉着。因此,患痤疮后,会严重影响人的美貌,有时还会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身心疾病,因而研究痤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仍是临床及美容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炎症等因素相关。痤疮在中医中被称为“肺风粉刺” 、“嗣面”、“酒刺”或“面疤”。中医认为座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致使肺胃火热,蕴积成毒,上蒸头面,血热瘀滞而成,而饮食辛辣油腻之品、外用化妆品刺激等均可引起本病。目前,对痤疮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西医主要是针对于痤疮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对症治疗。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抗雄激素类药;②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的药物;③抗皮脂溢出类药;④抗微生物类药等。而中医大多根据患者证型采用内服中药或施以针灸等方法。在痤疮治疗过程中和治愈后,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即色素沉着和瘢痕硬节。痤疮虽然治好了,而痤疮愈后色素沉着往往要存留很长的时间才能消褪,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还有一部分痤疮存在着治愈后出现较硬的皮下硬节或凹痕。这种“旧病刚好又得新病”的现象,长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中医对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的认识和治则,采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托毒祛腐、收敛生肌、凉血止痒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为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制备和使用简单、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外用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具体配方是沙棘20 40份、煅珍珠母10 30份、炉甘石10 30份、化橘红6 15份、白芨6 15份、黄柏3 12份、当归3 12份、鸭跖草3 9份、香附3 9份、木香3 9份、墨旱莲3 9份、紫草3 6份、冰片O. 5 1. O份。
优选配比为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炉甘石20份、化橘红9份、白芨15份、黄柏12份、当归12份、鸭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莲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油剂、膏剂、涂膜剂、酊剂或凝胶剂等外用制剂。制备方法可按剂型的需要通过浸提有效成分后按常规方法制成需要的剂型。其中油剂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原料按配比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将过筛后的细粉置于4倍体积的50°C植物油中浸泡8小时,过滤取油,冷却,得目标产品。关于植物油建议优选麻油、花生油、豆油、红花籽油。本发明所用的中药原料药均在国家药典中记载的常用中药,容易从中医药店购买。本发明根据中医的理法方药整体性原则组方,各种原料药相互协调以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托毒祛腐、收敛生肌、凉血止痒止痛,有效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此外,该发明还具有起效快、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疗程短、用药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经90例痤疮患者临床观察,痊愈率为90%,总有效率95. 5%,复发率为6%。所有痊愈的81例,全部未出现瘙痒、箍紧感、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弹性差、颜色与正常皮肤不同等现象;在显效和好转的病例中,已痊愈的皮肤部位也未见皮肤瘙痒、箍紧感增长、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弹性差、颜色与正常皮肤不同等现象。说明该发明具有显著的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 :外用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按以下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材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炉甘石20份、化橘红9份、白芨15份、黄柏12份、当归12份、鸭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莲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将上述原料按一定重量比例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将过筛后的细粉末置于4倍体积的50°C麻油中浸泡8小时,过滤取油,冷却后外涂于患处。外用中药组合物用于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90例的临床治疗总结1、一般资料治疗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34岁,平均16. 6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2个月。2、病例选择2.1入选标准临床表现符合寻常性痤疮诊断标准,近I个月内未服过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近2周内未外用过其它治疗痤疮的药物,能配合治疗,密切合作,定期复诊者。2. 2排除标准面部合并过敏性皮炎或有严重心、肝、肾等内脏系统疾病或肿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痤疮的患者,不纳入治疗观察对象。3、治疗方法于痤疮患处涂药,每天3次,7天为I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4、疗效判定标准按痤疮的西医诊疗标准,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的症状(粉刺、丘疹、脓疱、炎性结节)进行客观评分以评价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皮损评分-治疗后总皮损评分)/(治疗前总皮损评分)X 100%。临床疗效评价根据症状改善率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痊愈皮损全部消失;显效皮损消退疗效指数70%以上;好转皮损消退疗效指数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疗效指数30%以下。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好转数)/总病例数X 100%。同时观察治疗后患者面部皮肤的瘙痒、箍紧感、瘢痕范围、硬度、弹性、颜色等症状。以评价该发明对痤疮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的防治效果。5、不良反应及预后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并在治疗后半年复诊及电话随访以观察患者预后。6、治疗结果90例患者经2个疗程结束时,痊愈81例;显效3 ;好转2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90%,总有效率95. 5%。所有痊愈的81例,全部未出现瘙痒、箍紧感、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弹性差、颜色与正常皮肤不同等现象;在显效和好转的病例中,已痊愈的皮肤部位也未见皮肤瘙痒、箍紧感增长、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弹性差、颜色与正常皮肤不同等现象。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轻度的红斑、灼热感,发生在治疗第2天,减少涂药次数未作特殊处理,4天后自行消退,继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I年,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6%,继续用药症状可很快缓解或治愈。说明该发明具有显著的防治痤疮及后遗 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沙棘20 40份、煅珍珠母10 30份、炉甘石10 30份、化橘红6 15份、白芨6 15份、黄柏3 12份、当归3 12份、鸭跖草3 9份、香附3 9份、木香3 9份、墨旱莲3 9份、紫草3 6份、冰片O. 5 1. O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重量份配比是沙棘30份、煅珍珠母20份、炉甘石20份、化橘红9份、白芨15份、黄柏12份、当归12份、鸭跖草6份、香附6份、木香6份、墨旱莲6份、紫草6份、冰片1. O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外用油剂、膏剂、涂膜剂、酊剂或凝胶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上述原料按配比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将过筛后的细粉置于4倍体积的50 V植物油中浸泡8小时,过滤取油,冷却,得目标产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选自麻油、花生油、豆油或红花籽油。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组合物由沙棘20~40份、煅珍珠母10~30份、炉甘石10~30份、化橘红6~15份、白芨6~15份、黄柏3~12份、当归3~12份、鸭跖草3~9份、香附3~9份、木香3~9份、墨旱莲3~9份、紫草3~6份、冰片0.5~1.0份;制细粉后用植物油温浸、取油制得。经90例痤疮患者2周的临床治疗及观察,痊愈率为90%,总有效率95.5%,复发率为6%。所有痊愈患者或痊愈的皮肤部位未见皮肤瘙痒、箍紧感增长、瘢痕形成、硬度增大、弹性差、颜色与正常皮肤不同等现象。说明该发明具有显著的防治痤疮及后遗色斑、瘢痕形成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文档编号A61P17/02GK103055148SQ20131003491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9日
发明者李沛波, 苏薇薇, 王永刚, 彭维, 吴忠 申请人:中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