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该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能够提高穿着时的贴合性。吸收性物品具有外装体和吸收性主体,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将穿过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
【专利说明】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将多个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裤型一次性穿着物品以集中到一起的状态进行包装的包装构造。如专利文献I的图5所示,将该一次性穿着物品以裤型一次性穿着物品的下裆部将一次性穿着物品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折痕作为基点而朝向前后方向内侧折叠的状态重叠多个的方式进行包装。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42029号公报
[0004]上述一次性穿着物品在下档部以沿着宽度方向的折痕为基点折叠一次,在比下档部靠上侧(腰围开口部侧)的部分不折叠。因而,比下档部靠上侧(腰围开口部侧)的部位维持平坦的状态。但是,一次性穿着物品所接触的穿着者的外形并不是平坦的形状,而是曲线形状。而且,穿着者的身体的前侧和后侧的外形不同。因而,平坦状态的一次性穿着物品有时难以贴合穿着者的身体。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穿着时的贴合性的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0006]本实用新型的第I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吸收性主体,其具备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沿着穿着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前后方向及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外装体,其具有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以及位于上述前身区域与上述后身区域之间的下裆区域,且该外装体配置于比上述吸收性主体靠上述穿着者的非皮肤抵接面侧的位置;通过使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前身区域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后身区域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接合,由此设置供上述穿着者的腰插入的腰围开口部,上述外装体及上述吸收性主体以穿过上述吸收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心且沿着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上述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上述外装体及上述吸收性主体将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并且将沿着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而以上述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由此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上述后身区域形成有凸折,在上述前身区域形成有凹折,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外形是在上述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棱柱形状。
[0007]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着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0008]本实用新型的第3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着上述吸收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0009]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特征在于,该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上述吸收性物品和用于收纳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袋体。[0010]本实用新型的第5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特征在于,上述袋体具有沿着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第I方向和与上述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述袋体由包装片构成,且形成有多个通过上述包装片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部,上述接合部具有:第I接合部,其沿着上述袋体的第I方向延伸,并且以跨越上述袋体的上述第I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以及第2接合部,其沿着上述袋体的第2方向延伸,且在上述袋体的上述第I方向两端部以跨越上述袋体的第2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
[0011]本实用新型的第6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特征在于,上述袋体以沿着上述第I方向的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在上述第I接合部中,上述包装片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包装片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接合,在上述第2接合部中,在以上述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的状态下层叠的包装片彼此接合。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及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能够提高穿着时的吸收性物品的贴合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0014]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0015]图3是沿图2所示的Xl - Xl ‘剖开而得到的示意剖视图。
[0016]图4是沿图2所示的X2 - X2 ‘剖开而得到的示意剖视图。
[0017]图5a~图5d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折叠工序的图。
[0018]图6是示出折叠后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图。
[0019]图7是示出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图。
[0020]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图。
[0021]图9是用于对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10、吸收性物品;1A、吸收性主体;1B、外装体;2、表面片材;3、背面片材;4、吸收体;6、侧方片材;7、腿侧弹性构件;10A、前侧端部;10B、后侧端部;11、外装顶层片材;11A、前侧端部;11B、后侧端部;12、外装底层片材;13A、前腰围弹性构件;13B、后腰围弹性构件;14A、前身弹性构件;14B、后身弹性构件;15A、前腿围弹性构件;15B、后腿围弹性构件;21、腰围开口部;22、腿围开口部;60、腿侧褶裥;63、自由端;70、袋体;71:线状孔眼;73:包装片;73A:连续包装片;75:第I接合部;76 --第2接合部;S1、前身区域;S2、后身区域;S3、下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I)吸收性物品的整体结构
[0025]参照图1~图4,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I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I例如是裤型卫生巾、裤型的尿不湿等。
[0026]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I是裤型卫生巾。吸收性物品I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前身区域S1、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后身区域S2、与穿着者的下裆对应且位于前身区域SI和后身区域S2之间的下裆区域S3。[0027]吸收性物品I包括吸收性主体IA和外装体IB。吸收性主体IA包括透液性的表面片材2、非透液性的背面片材3以及配置在表面片材2与背面片材3之间的吸收体4。吸收体4具有沿着穿着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前后方向L、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W、朝向穿着者的内方向(穿着者的皮肤抵接面侧)Tl以及朝向与内方向相反侧(远离穿着者的一侧)的外方向(穿着者的非皮肤抵接面侧)T2。外装体IB配置在比吸收性主体IA靠外方向Τ2的位置,且具有外装顶层片材11和外装底层片材12。
[0028]图2是示出将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展开后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2所示的展开俯视图是将伸缩性构件伸长至在构成吸收性物品I的表面片材2、侧方片材6等上不形成褶皱的状态的图。
[0029]从图2所示的状态以前后方向L上的中心作为起点以使前身区域SI和后身区域S2重叠的方式对吸收性物品I进行折叠,通过使前身区域SI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侧端部与后身区域S2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接合,从而形成图1所示的裤型卫生巾。
[0030]表面片材2位于比吸收体4靠内侧(穿着者侧)的位置。在表面片材2中使用无纺布、孔塑料薄膜等透液性的片材等。
[0031]背面片材3配置在比吸收体4靠外侧且比外装体IB靠内侧的位置。在背面片材3中使用非透液性的片材等。
[0032]吸收体4设置在表面片材2以及背面片材3之间,用于吸收来自穿着者的排泄物。在吸收体4中使用绒毛浆与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混合物等。浆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为IOOg / m2?800g / m2,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单位面积重量为Og / m2?IOOg / m2。此夕卜,既可以采用呈片状的无尘纸片,也可以采用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无尘纸片。关于吸收体,在之后的叙述中详细说明。
[0033]在吸收性物品I中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腰围插入的腰围开口部21和供穿着者的腿分别插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22。腰围开口部21由外装体IB的前侧端部IOA以及后侧端部IOB包围而形成。
[0034]外装体IB具有外装顶层片材11、配置在比外装顶层片材11靠外方向T2侧的位置的外装底层片材12以及以至少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配置的伸缩性构件。外装顶层片材11的前侧端部IlA配置在比外装体IB的前侧端部IOA靠后方的位置,外装顶层片材11的后侧端部IlB配置在比外装体IB的后侧端部IOB靠前方的位置。外装底层片材12以构成腰围开口部21的前侧端部IOA以及后侧端部IOB为基点分别向内方向Tl折回。
[0035]在外装体IB上配置有多个伸缩性构件。配置于外装体IB的伸缩性构件具有配置在腰围开口部21附近的腰围伸缩性构件、配置在穿着者的腰身处的腰身伸缩性构件以及配置在腿围开口部22附近的腿围伸缩性构件。
[0036]腰围伸缩性构件具有配置于前身区域SI的前腰围弹性构件13A和配置于后身区域S2的后腰围弹性构件13B。腰身伸缩性构件具有配置于前身区域SI的前身弹性构件14A和配置于后身区域S2的后身弹性构件14B。腿围伸缩性构件具有配置于靠近前身区域SI侧的位置的前腿围弹性构件15A和配置于靠近后身区域S2侧的位置的后腿围弹性构件15B。
[0037]前腰围弹性构件13A以及后腰围弹性构件13B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在前身区域SI和后身区域S2中分别设置有六条。前身弹性构件14A以及后身弹性构件14B沿着宽度方向配置。前身弹性构件14A设置有七条,后身弹性构件14B设置有九条。
[0038]前腿围弹性构件15A的一部分配置为沿着腿围开口部22以随着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内侧而从前侧向后侧延伸的方式弯曲。后腿围弹性构件15B的一部分配置为沿着腿围开口部22以随着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宽度方向内侧而从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式弯曲。前腿围弹性构件15A以及后腿围弹性构件15B以横穿吸收体的方式配置。前腿围弹性构件15A以及后腿围弹性构件15B分别设置有三条。
[0039]在吸收性主体IA上形成有腿侧褶裥部60。腿侧褶裥部60设置于吸收性主体IA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腿侧褶裥部60是配置在比吸收体4靠内方向的位置的站立性的褶裥部。腿侧褶裥部60由侧方片材6和配置在侧方片材6之间的腿侧弹性构件7构成。
[0040]侧方片材6配置在比表面片材2靠内方向的位置,且配置为分别覆盖表面片材2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两端部。在侧方片材6中使用非透液性的片材等。侧方片材6借助粘结剂粘结于表面片材2的皮肤抵接面侧。
[0041]侧方片材6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回,由此腿侧褶裥部60重叠成两层。该沿着前后方向的折痕成为腿侧褶裥部60的自由端63。腿侧弹性构件7以沿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粘结于两片侧方片材之间。腿侧弹性构件7在左侧的侧方片材和右侧的侧方片材各配置有四条。四条腿侧弹性构件7配置为以每两条为单位在宽度方向上分离。
[0042]腿侧弹性构件7沿前后方向伸缩,从而使侧方片材6沿前后方向伸缩,腿侧褶裥部60向穿着者侧立起。由于侧方片材6构成为具有疏水性,因此能够利用形成于吸收体4的宽度方向侧部的侧方褶皱防止从穿着者排出的经血等的横向渗漏。
[0043]腿侧弹性构件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侧方片材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腿侧弹性构件7设置于下裆区域S3。
[0044]( 2 )吸收性物品的包装构造
[0045]接着,根据图5a?图5d对吸收性物品I进行说明。图5a?图5d是用于说明吸收性物品I的折叠工序的图。图6是表示折叠后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I的图。
[0046]吸收性物品I被折叠多次而小型化。在折叠吸收性物品I时,从图5a所示的状态将吸收性物品I的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图5b是将吸收性物品I的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后的状态。
[0047]接着,如图5c所示,将外装体IB及吸收性主体IA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朝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在将外装体IB及吸收性主体IA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折叠时,将吸收性物品的前身区域侧作为内侧进行折叠。折痕FLl设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附近。另外,所谓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附近不仅指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还指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相距IOmm的范围内。
[0048]通过以此方式折叠吸收性物品1,能够得到折叠为如下状态的吸收性物品1,该吸收性物品I在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后的状态下,将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的状态折叠。以此方式折叠而成的吸收性物品I的外形为棱柱形状。
[0049]由于将外装体IB及吸收性主体IA以吸收性物品的前身区域侧作为内侧,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因此,在后身区域的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的非皮肤抵接面侧(远离穿着者的一侧)形成呈凸状的凸折,在前身区域的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的皮肤抵接面侧(朝向穿着者的一侧)形成呈凸状的凹折。
[0050]穿着者的身体的外形在臀部侧和腹侧不同。具体地讲,臀部鼓出成曲线状,腹侧比臀部侧平坦。由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后身区域形成有凸折,在前身区域形成有凹折,因此,能够沿着穿着者的臀部配置后身区域,并且能够沿着穿着者的腹部配置前身区域,从而能够提高穿着时的贴合性。而且,由于折痕FLl设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心附近,因此能够使凸折的顶点和凹折的顶点与穿着者的身体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重合,从而能够确保左右的平衡。
[0051]而且,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吸收性物品I的外装体I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时,可以沿着吸收性主体IA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也可以沿着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通过沿着与外装体IB相比刚性较高的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或者沿着具有吸收体且与外装体IB相比刚性较高的吸收性主体IA的外侧端部折叠外装体1B,由此能够适当地设置折痕,能够更紧凑地折叠吸收性物品。
[0052]由于将吸收性物品I沿着宽度方向折叠多次,因此,以此方式折叠而成的吸收性物品I在俯视中的面积变小,不会较大地占据收纳空间,能够方便携带。而且,由于该吸收性物品I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棱柱形状,因此,也能够酌情将该吸收性物品收纳在深度较深的收纳空间中。而且,由于吸收性物品I的外形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棱柱形状,因此,各易用手抓住,能够各易地搬动。
[005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虽以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的状态、并且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对于外装体以及吸收性主体,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也可以不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也可以在将沿着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方向中心附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后的状态下,使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0054]另外,虽未图示,但为了防止暂时折叠好的吸收性物品I展开,也可以利用接合带将吸收性物品I的腰围开口部附近与外装体IB的外侧的面接合起来,或者利用绳、橡皮筋等纵长状构件捆扎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I的周围。
[0055]而且,图7是示出吸收性物品I的包装体100的图。吸收性物品I的包装体具有上述的吸收性物品I和用于收纳吸收性物品I的袋体70。吸收性物品I以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且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并以前身区域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的状态收纳于袋体70。而且,在袋体70上形成有线状孔眼71,沿着线状孔眼打开袋体,能够将吸收性物品I从袋体取出。
[0056]如此,由于具有袋体70且将吸收性物品I收纳在袋体70内,从而能够防止暂时折叠好的吸收性物品I展开,能够维持紧凑的状态。而且,通过将吸收性物品I收纳到袋体70内,能够维持吸收性物品I的卫生状态。
[0057]接下来,对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1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101的图。
[0058]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袋体70具有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I方向Dl和与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D2。袋体70由包装片73构成。在袋体70中形成有多个通过包装片73彼此接合而得到的接合部。[0059]接合部具有:第I接合部75,其沿着袋体70的第I方向延伸,且以跨越袋体的第I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第2接合部76,其沿着袋体的第2方向D2延伸,且分别在袋体的第I方向两端部以跨越袋体的第2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
[0060]基于变形例的袋体70,也能够通过将吸收性物品I收纳到袋体70内来防止暂时折叠的吸收性物品I展开,能够维持紧凑的状态。而且,通过将吸收性物品I收纳到袋体70内,能够维持吸收性物品I的卫生状态。而且,袋体的第I接合部75以遍布袋体的前后方向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并且第2接合部76设置于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由此能够对包装片内的收纳空间进行密封,能够进一步良好地保持卫生状态。
[0061]另外,在变形例I的袋体中,也可以具备用于打开袋体的线状孔眼。并且,也可以采用通过使接合部处的包装片彼此分离来打开袋体的结构。
[0062]此类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例如能够利用以下方法制造。图9是用于对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沿输送方向输送连续形成有包装片73的连续包装片73A,将折叠状态的吸收性物品I配置在连续包装片上(SI)。另外,连续包装片73A的输送方向MD成为袋体的第I方向Dl。并且,以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L沿着第I方向Dl的方式将吸收性物品I配置在连续包装片73上。吸收性物品I以在输送方向MD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多个。
[0063]接下来,使连续包装片73A的与输送方向MD正交的交叉方向⑶上的两端部分别以一对折痕FL2作为基点而向交叉方向CD内侧弯折(S2)。另外,交叉方向CD成为袋体的第2方向D2。此时,包装片的交叉方向CD上的两端部以重叠的方式弯折。接下来,使包装片的交叉方向上的两端部重叠的区域接合(S3)。接合能够举例示出粘结剂、热熔接、超声波熔接等。由此,形成第I接合部75。在第I接合部75中,包装片的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与包装片的第2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接合。
[0064]接下来,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吸收性物品彼此之间,使以将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重叠的状态层叠的包装片彼此接合(S4)。由此,形成第2接合部76。第2接合部76沿着第2方向形成,以将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的状态层叠的包装片彼此接合。接下来,沿着交叉方向切断第2接合部内的区域。由此,能够制造独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0065]以上,利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确本实用新型并不现定于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内容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正及变更并加以实施。因而,本说明书所述的内容是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实用新型完全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0066]例如,对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虽在使包装片以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的状态下形成第I接合部以及第2接合部,并在袋体内收纳有吸收性物品,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预先将包装片形成为圆筒状,在该圆筒内配置吸收性物品,形成第2接合部来将吸收性物品收纳到袋体内。
[0067]而且,吸收性物品虽在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后的状态下,使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但是,也可以在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之前,使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从下裆区域侧朝向腰围开口部侧折叠。
[0068]S卩,也可以在外装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后的状态下,使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从下裆区域侧朝向腰围开口部侧折叠,而且,也可以在将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以外装体的下裆区域侧为中心朝向腰围开口部侧折叠后的状态下,使外装体及吸收性主体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
[0069]另外,所谓下裆区域侧是指在图1所示的裤形状的外装体IB中最靠下端侧(远离腰围开口部的一侧)的部位。在将外装体IB及吸收性主体IA从下裆区域侧朝向腰围开口部侧折叠时,以下裆区域侧作为中心朝向腰围开口部侧折叠。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性主体,其具备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沿着穿着者的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前后方向以及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以及 外装体,其具有前身区域、后身区域以及位于上述前身区域与上述后身区域之间的下裆区域,且该外装体配置于比上述吸收性主体靠上述穿着者的非皮肤抵接面侧的位置;通过使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前身区域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与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后身区域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接合,由此设置供上述穿着者的腰插入的腰围开口部,上述外装体及上述吸收性主体将穿过上述吸收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中心且沿着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以上述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 上述外装体及上述吸收性主体将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并且将沿着上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折痕作为基点而以上述前身区域侧成为内侧的方式折叠, 由此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上述后身区域形成有凸折,在上述前身区域形成有凹折,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外形是在上述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棱柱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着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上述览度方向内侧折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装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着上述吸收体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上述宽度方向内侧折叠。
4.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和用于收纳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袋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袋体具有沿着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第I方向和与上述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 上述袋体由包装片构成,且形成有多个通过上述包装片彼此接合而得到的接合部, 上述接合部具有:第I接合部,其沿着上述袋体的第I方向延伸,且以跨越上述袋体的上述第I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第2接合部,其分别在上述袋体的上述第I方向两端部以跨越上述袋体的第2方向两端部之间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袋体以沿着上述第I方向的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 在上述第I接合部中,上述包装片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包装片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接合, 在上述第2接合部中,在以上述一对折痕作为基点而折叠的状态下层叠的包装片彼此接合。
【文档编号】A61F13/496GK203436465SQ201320056400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
【发明者】小松慎平, 加藤伸亨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