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313343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及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重量百分比计,由1~25%曲酸双棕榈酸酯、0.1~5%磷脂、2~15%固体脂质、3~20%液体脂质、3~20%固态乳化剂、2%~20%多元醇添加剂、0.01~0.8%防腐剂和余量去离子水组成。还提供了上述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制备方法,将曲酸双棕榈酸酯、磷脂、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固态乳化剂组成的油相在75~95℃熔融并分散均匀得到油相,将由去离子水和多元醇添加剂组成的水相加热到75~95℃,搅拌水相,加入油相,混合均匀后高压均质,再搅拌冷却,形成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本发明促进了曲酸双棕榈酸酯在皮肤上的渗透,提高了利用率,增强了美白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曲酸双棕榈酸酯,具体来说是一种包覆曲酸 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皮肤的自然美白,这为抑制皮 肤黑素合成,进而达到皮肤自然美白的各种活性物质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按不同的 作用原理,将美白活性物分为:(1)抑制黑素细胞增殖;(2)①抑制黑素形成:抑制酪氨酸 酶、多巴互变酶,二羟基吲哚氧化酶活性,②还原黑素形成过程各中间体或与之结合以阻断 黑色素形成;(3)抑制黑素颗粒转移至角朊细胞;(4)加速角朊细胞中黑色向角质层转移, 软化角质层和加速角质层脱落;(5)减少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氧自由基等对黑色素形成 生理过程的负面影响。
[0003] 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剂有曲酸及其衍生物、氢醌衍生物、Vc及其衍生物、熊果苷、 果酸、甘草提取物等。与其它美白剂相比,曲酸是一种能同时抑制多种酶的单一美白剂,但 曲酸对光、热以及金属粒子不稳定,因此人们开发了曲酸衍生物来改进使用性能,改善了曲 酸的易变性,同时美白效果也得到增强。但曲酸双棕榈酸酯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一方面在 油脂中的分散能力弱,容易在储存过程中析出,尤其在高温环境中不稳定;另一方面与皮肤 的亲和性差,不容易渗透进入皮肤而被皮肤所吸收。
[0004] 纳米固体脂质载体(NLC),是固体油脂在冷却或相分离过程中固化和结晶形成的 固体微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载体,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具备生理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载药 能力强、物理化学存储稳定、成本低、利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作用于化妆品中,可以增强活 性成分的渗透性、靶向性,提高闭合作用和水合作用,同时作为包覆载体可以提高活性成分 的稳定性,并减少活性成分对皮肤的刺激性。同时在载体中融入磷脂成分,增强了载体与皮 肤的亲和性,进一步促进了活性成分的吸收。
[0005] 关于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尚未见公开。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 固体脂质载体及制备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曲酸双棕榈酸酯在油脂中的分散能力弱、 容易在储存过程中析出、高温环境中不稳定、与皮肤的亲和性差,不容易渗透进入皮肤的技 术问题。
[0007] 本发明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份 组成: 曲酸双棕榈酸酯1?25% 磷脂 0. 1?5% 固体脂质 2?15% 液体脂质 3?20% 固态乳化剂 3?15% 多元醇添加剂 2?20% 防腐剂 0. 01?0. 8%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磷脂为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氢化磷脂或者脱油磷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组合;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饱和脂肪酸类、类固醇、甘油酯、蜡质类、氢化蓖麻油、鲸蜡硬酯醇、 硬酯醇或者季戊四醇二硬脂酸酯,其中饱和脂肪酸类为硬脂酸、棕榈酸、癸酸或二十二酸; 类固醇类为胆固醇;甘油酯类为单硬脂酸甘油酯、三硬脂酸甘油酯或三月桂酸甘油酯;蜡 质类为季戊四醇四山俞酸酯、季戊四醇四辛酸/癸酸酯、季戊四醇四油酸酯、季戊四醇四 硬脂酸酯、肉豆蘧酸十四烷酯、、乳酸鲸蜡酯、蓖麻油酸鲸蜡酯、肉豆蘧酸肉豆蘧酯、棕榈酸 十六酯、十八酸十八酯、鲸蜡醇棕榈酸酯或者二季戊四醇六辛酸/癸酸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植物油脂、矿物油脂和合成油脂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其中植 物油脂为霍霍巴油、澳洲坚果油、橄榄油、甜杏仁油、椰子油、蓖麻油、向日葵仔油或小麦胚 芽油;矿物油脂为白油;合成油为异构十六烷烃、棕榈酸异辛酯、棕榈酸异丙酯、月桂酸异 戊酯、硬酯酸丁酯、油酸癸酯、椰油酸乙基己酯/椰油酸异辛酯、辛酸/癸酸三甘油酯、二甲 基硅油、角鲨烷、油酸乙酯或者硬脂酸十三酯或异硬脂酸异辛酯;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C20-22烷基磷酸酯、C20-22脂肪醇、十六十八烷基醇及十六十八 烷基糖苷、十六十八烷基醇及椰子基烷基糖苷、十六十八烷基醇及二十烷基葡糖苷、C14-22 烷基醇、C12-20烷基葡糖苷、椰子基葡萄糖苷、椰油醇、硬酯醇醚-25、月桂醇醚-7、硬酯 醇醚-20、鲸蜡硬脂醇聚醚-25、鲸蜡硬脂醇聚醚-6、鲸蜡硬脂醇聚醚-12、鲸蜡硬脂醇聚 醚-20、鲸蜡硬脂醇聚醚-30、硬脂醇聚醚-2、硬脂醇聚醚-21、聚甘油-6双硬脂酸酯、三鲸 蜡硬酯醇醚-4磷酸酯、PEG-20三山嵛酸甘油酯、PEG-8蜂蜡、PEG-硬脂酸酯或PEG-32硬脂 酸酯;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甘油、丙二醇、1,3 丁二醇,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聚乙二 醇1000、山梨醇或者十聚甘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防腐剂为苯甲酸类、山梨酸类、尼泊金酯类、杰马类、卡松类、二羟甲基海因、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苯甲酸甲酯、甲基异噻唑啉酮、三氯对称二苯脲、2-溴-2-硝 基-1. 3-丙二醇、甘油单月桂酸酯、重氮烷基脲、丙二醇-5-溴-5硝基-1,3-二惡烷、脱氢 醋酸、丙二醇-5-溴_5硝基-1,3-二惡烷、丙二醇-双咪唑烷基脲、双咪唑烷基脲/羟苯甲 酯/丙二醇、双咪唑烷基脲、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粒径在50?200nm之 间。
[000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具 体包括如下步骤: (1)、一个制备油相体系的步骤,将曲酸双棕榈酸酯、磷脂、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固态乳 化剂加入到一个反应容器中,在75?95°C的温度下熔融并分散均匀,得到分散均匀的油 相; (2) 、一个制备水相体系的步骤,将多元醇添加剂和去离子水组成加入到另外一个反应 容器中,形成水相,加热到75~95°C ; (3) 、一个初乳化水相和油相的步骤,以800r/min的速率搅拌步骤(2)所得的水相,同 时加入步骤(1)所得的油相体系,搅拌3~6min ; (4) 、一个高压均质乳化的步骤,将步骤(3)得到的乳化体系在20(T800bar的压强下, 均质1?5次; (5) 、一个冷却的步骤,将步骤(4)得到的体系以20(T800r/min的速度搅拌冷却,降温 到4(T60°C,加入防腐剂并搅拌均匀,随后冷却到室温,即得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 体脂质载体。
[0010] 具体的,本发明将磷脂作为其中一种油相成分,增强了载体与皮肤之间的亲和性。 本发明的这种包覆量高、稳定性好的包覆曲酸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解决了现有 曲酸棕榈酸酯耐热性差,容易析出的问题。本发明增强了载体与皮肤之间的亲和性,通过将 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粒径控制在50?200nm范围内,从而促进曲酸双 棕榈酸酯的吸收性和渗透性。
[0011] 本发明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由于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不 完整晶型结构,提高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包覆量;曲酸棕榈酸酯被包覆于纳米结构中,避免 直接与高温环境接触,提高了稳定性;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粒径控制在50?200nm,促进了 曲酸双棕榈酸酯在皮肤上的渗透,提高了利用率;磷脂与皮肤脂质结构相似,因此增强了曲 酸双棕榈酸酯与皮肤的亲和性,促进皮肤对曲酸双棕榈酸酯的吸收,增强美白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实施例1所得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粒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0014] 本发明采用的原料,如曲酸双棕榈酸酯、磷脂、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固态乳化剂及 多元醇添加剂等,均为化妆品中常用原料,为市售。
[0015] 实施例1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〇〇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 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lg (1%) 磷脂 0. lg(0. 1%) 固体脂质 2g (2%) 液体脂质 3g ( 3%) 固态乳化剂 3g (3%) 多元醇添加剂 2g (2%) 防腐剂 0.01g(0.01%)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述的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硬酯醇;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硬酯酸丁酯;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椰子基葡萄糖苷及椰油醇;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甘油; 所述的防腐剂为苯甲酸甲酯;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 、油相体系的制备 将曲酸双棕榈酸酯、磷脂、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固态乳化剂在75?95°C熔融并分散均 匀,得到油相; (2) 、水相体系的制备 将多元醇添加剂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水相加热到75~95°C ; (3) 、初乳化水相和油相 以800r/min的速率搅拌步骤(2)所得的水相,同时加入步骤(1)所得的油相体系,搅拌 3~6min ; (4) 、高压均质乳化 将步骤(3)得到的乳化体系20(T800bar的压强,均质1飞次; (5) 、冷却 将步骤(4)得到的体系以20(T800r/min的速度搅拌冷却,降温到4(T60°C,加入防腐剂 并搅拌均匀,随后冷却到室温,即得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
[0016] 实施例2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〇〇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 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3g (3%) 磷脂 lg(l%) 固体脂质 5g (5%) 液体脂质 6g ( 6%) 固态乳化剂 6g (6%) 多元醇添加剂 5g(5%) 防腐剂 0.03g(0.03%)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述的磷脂为蛋黄磷脂;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肉豆蘧酸肉豆蘧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椰油酸乙基己酯/椰油酸异辛酯;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C20-22烷基磷酸酯及C20-22脂肪醇;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丙二醇; 所述的防腐剂为重氮烷基尿;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7] 实施例3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〇〇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 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6g (6%) 磷脂 1.5g(1.5%) 固体脂质 10g (10%) 液体脂质 10g ( 10%) 固态乳化剂 10g (10%) 多元醇 12g (12%) 防腐剂 0.6g(0.6%)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诉的磷脂为氢化磷脂;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季戊四醇四辛酸/癸酸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澳洲坚果油;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聚甘油-6双硬脂酸酯;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1,3- 丁二醇; 所述的防腐剂为甘油单月桂酸酯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8] 实施例4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〇〇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 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l〇g (10%) 磷脂 3g(3%) 固体脂质 12g (12%) 液体脂质 15g ( 15%) 固态乳化剂 12g (12%) 多元醇添加剂 12g(12%) 防腐剂 0.8g(0.8%)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述的磷脂为脱油磷脂;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氢化蓖麻油;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棕榈酸异辛酯;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鲸蜡硬脂醇聚醚-20 ;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丙二醇; 所述的防腐剂为双咪唑烷基脲;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9] 实施例5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OO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 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18g (18%) 磷脂 4g (4%) 固体脂质 14g (14%) 液体脂质 16g ( 16%) 固态乳化剂 15g (15%) 多元醇添加剂 15g(15%) 防腐剂 0.8g(0.8)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述磷脂为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的混合物;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角鲨烷;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鲸蜡硬脂醇聚醚-30 ;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甘油; 所述的防腐剂为尼泊金甲酯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20] 实施例6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按lOOg的总量计算,其组成及含量如下: 曲酸双棕榈酸酯25g (25%) 磷脂 5g(5%) 固体脂质 15g (15%) 液体脂质 20g ( 20%) 固态乳化剂 15g (15%) 多元醇添加剂 10g(10%) 防腐剂 0.8g (0.8%) 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曲酸双棕榈酸酯为一种美白剂; 所诉的磷脂为大豆磷脂;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季戊四醇二硬脂酸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异构十六烷烃;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PEG-20三山嵛酸甘油酯;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丙二醇和甘油的混合物; 所述的防腐剂为双咪唑烷基脲; 上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21] 运用Nano-ZS (Malvern)粒径仪测量上述所得的包覆曲酸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 质载体的粒径,所得的粒径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粒径分布均一,大部分的颗 粒粒径在100nm左右。
【权利要求】
1. 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 份组成: 曲酸双棕榈酸酯1?25% 磷脂 0. 1?5% 固体脂质 2?15% 液体脂质 3?20% 固态乳化剂 3?15% 多元醇添加剂 2?20% 防腐剂 0. 01?0. 8% 余量为去离子水; 其中,所述的磷脂为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氢化磷脂或者脱油磷脂中的一种或一种 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固体脂质为饱和脂肪酸类、类固醇、甘油酯、蜡质类、氢化蓖麻油、鲸蜡硬酯醇、 硬酯醇或者季戊四醇二硬脂酸酯; 所述的液体脂质为植物油脂、矿物油脂或者合成油脂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固态乳化剂为C20-22烷基磷酸酯、C20-22脂肪醇、十六十八烷基醇及十六十八 烷基糖苷、十六十八烷基醇及椰子基烷基糖苷、十六十八烷基醇及二十烷基葡糖苷、C14-22 烷基醇、C12-20烷基葡糖苷、椰子基葡萄糖苷、椰油醇、硬酯醇醚-25、月桂醇醚-7、硬酯 醇醚-20、鲸蜡硬脂醇聚醚-25、鲸蜡硬脂醇聚醚-6、鲸蜡硬脂醇聚醚-12、鲸蜡硬脂醇聚 醚-20、鲸蜡硬脂醇聚醚-30、硬脂醇聚醚-2、硬脂醇聚醚-21、聚甘油-6双硬脂酸酯、三鲸 蜡硬酯醇醚-4磷酸酯、PEG-20三山嵛酸甘油酯、PEG-8蜂蜡、PEG-硬脂酸酯或PEG-32硬脂 酸酯; 所述的多元醇添加剂为甘油、丙二醇、1,3 丁二醇,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聚乙二 醇1000、山梨醇或者十聚甘油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防腐剂为苯甲酸类、山梨酸类、尼泊金酯类、杰马类、卡松类、二羟甲基海因、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苯甲酸甲酯、甲基异噻唑啉酮、三氯对称二苯脲、2-溴-2-硝 基-1. 3-丙二醇、甘油单月桂酸酯、重氮烷基脲、丙二醇-5-溴-5硝基-1,3-二惡烷、脱氢 醋酸、丙二醇-5-溴_5硝基-1,3-二惡烷、丙二醇-双咪唑烷基脲、双咪唑烷基脲/羟苯甲 酯/丙二醇、双咪唑烷基脲或者碘代丙炔基丁基甲氨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饱和脂肪酸类为硬脂酸、棕榈酸或者癸酸或二十二酸;所述的类固醇类为胆固醇; 所述的甘油酯类为单硬脂酸甘油酯、三硬脂酸甘油酯或三月桂酸甘油酯;所述的蜡质类为 季戊四醇四山俞酸酯、季戊四醇四辛酸/癸酸酯、季戊四醇四油酸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 酯、肉豆蘧酸十四烷酯、、乳酸鲸蜡酯、蓖麻油酸鲸蜡酯、肉豆蘧酸肉豆蘧酯、棕榈酸十六酯、 十八酸十八酯、鲸蜡醇棕榈酸酯或者二季戊四醇六辛酸/癸酸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植物油脂为霍霍巴油、澳洲坚果油、橄榄油、甜杏仁油、椰子油、蓖麻油、向日葵仔油 或小麦胚芽油;所述的矿物油脂为白油;所述的合成油为异构十六烷烃、棕榈酸异辛酯、棕 榈酸异丙酯、月桂酸异戊酯、硬酯酸丁酯、油酸癸酯、椰油酸乙基己酯/椰油酸异辛酯、辛酸 /癸酸三甘油酯、二甲基硅油、角鲨烷、油酸乙酯、硬脂酸十三酯或异硬脂酸异辛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粒径在50?200nm之间。
5. 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体脂质载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 、一个制备油相体系的步骤,将曲酸双棕榈酸酯、磷脂、固体脂质、液体脂质、固态乳 化剂加入到一个反应容器中,在75?95°C的温度下熔融并分散均匀,得到分散均匀的油 相; (2) 、一个制备水相体系的步骤,将多元醇添加剂和去离子水组成加入到另外一个反应 容器中,形成水相,加热到75~95°C ; (3) 、一个初乳化水相和油相的步骤,以800r/min的速率搅拌步骤(2)所得的水相,同 时加入步骤(1)所得的油相体系,搅拌3~6min ; (4) 、一个高压均质乳化的步骤,将步骤(3)得到的乳化体系在20(T800bar的压强下, 均质1?5次; (5) 、一个冷却的步骤,将步骤(4)得到的体系以20(T800r/min的速度搅拌冷却,降温 到4(T60°C,加入防腐剂并搅拌均匀,随后冷却到室温,即得包覆曲酸双棕榈酸酯的纳米固 体脂质载体。
【文档编号】A61K8/55GK104116643SQ201410327196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张婉萍, 朱海洋, 刘晓慧 申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