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31663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包括供氧管、与供氧管连通的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腔体以及设于壳体前侧并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所述腔体包括相互连通的反流腔和回流腔,腔体的前侧设有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以使气体经反流腔反流并从出气罩出来后形成气团。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置于所需的位置,人体活动更自由;且采用反流形式形成气团,而非具有压力的风速,从出气孔出来的气团无压力,对人无直接的刺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炎症,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成呼吸不畅或憋闷;呼出的气体和从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出气孔出来的气体很难混合在一起,正像正常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一样自如顺畅。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类产品,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供氧罩用于日常生活,如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用于医疗中,这 种供氧罩的结构如图12和图13所示,包括,供氧管A,完全罩住鼻子和嘴的供氧面罩B,所 述供氧面罩的前侧上部设有出气孔C,供氧面罩的两侧还设有可通过吊带将供氧面罩固定 在鼻子和嘴上的吊带固定部件D,但是这种供氧罩具有如下缺点:
[0003] (1)这种供氧罩全罩在鼻子和嘴上,并且需要挂在脖子或头部,造成人体头部及其 他部分活动不自由;
[0004] (2)这种供氧罩采用直喷方式对人体肺部产生刺激,肺部易产生炎症,影响健康;
[0005] (3)这种供氧罩上面的出气孔所在的位置,使得出气和入气混合在一起,无法快速 的导出呼出的气体,呼吸不畅并憋闷。
[0006] 另外,医疗中还采用氧气管直接插入鼻孔处以供给氧气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直 喷方式,与上一种供氧罩一样会对人体肺部产生刺激,肺部易产生炎症,影响健康。
[0007] 上述两种供氧装置更不适合日常中的工作和学习的使用。
[0008]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供氧装置,以克服上述的各种缺陷。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 的缺陷。该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置于所需的位置,人体活动自由,并且该新型反流式供氧装 置采用反流形式形成气团,而非具有压力的风速,从出气孔出来的气团无压力,对人无直接 的刺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炎症,而且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 成呼吸不畅或憋闷。
[0010]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 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包括供氧管、与供氧管连通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 腔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前侧并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所述腔体包括相互连通的反流腔 和回流腔,所述腔体的前侧设有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以使气体经反流腔反流并 从出气罩出来后形成气团。
[0012]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腔靠近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远离供氧管的腔体一 端;所述反流腔和回流腔呈半个心形的形状。
[0013] 进一步的,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为平板式出气罩或弧面式出气罩,所述 平板式出气罩或弧面式出气罩上均布有密集的出气孔。
[0014] 优选的,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每个出气孔均为直孔或均为斜孔。
[0015] 更优选的,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所有斜孔的中心轴与平板式出气罩所在的平面 的夹角均为锐角,并且斜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外。
[0016] 优选的,所述弧面式出气罩上的每个出气孔均为直孔或均为斜孔。
[0017] 更优选的,所述弧面式出气罩上的斜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 夕卜;即所有斜孔的斜向是从出气罩内表面的右后方延伸到出气罩外表面的左前方的方向。
[0018] 当出气孔为直孔时,是指每个出气孔的中心轴与平板的平面垂直,或者指每个出 气孔的中心轴与该出气孔中心轴所在弧面位置的切线垂直。
[0019] 较佳的,所述腔体的反流腔和回流腔之间的腔体部分呈圆柱形或椭圆形。
[0020] 上述的壳体外形呈圆柱形,椭圆柱形或立体长方形等各种尺寸均可,只要其内部 的腔体具有上述的所描述的形状,并使得从出气孔出来的气体形成气团即可。
[0021]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氧气或具有一定氧气含量的空气从供氧管进入腔 体内,由于气体具有一定的压力,该气体经远离供氧管的腔体一端的反流腔的反流缓冲后, 气体受到反流腔的半心形形状的弧形壁缓冲作用,之后部分气体进一步经壳体内腔体的后 侧壁的阻挡缓冲,当然另一部分气体经反流腔的半心形形状的弧形壁缓冲作用之后进入回 流腔,受到回流腔的半心形形状的弧形壁缓冲作用(当然有很少一部分气体经回流腔之后 随进气在此进入上述的循环),这两部分由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缓冲后,经出气罩的出气孔 释放出来,形成无压力的气团。
[0022] 上述采用平板式出气罩,并且平板式出气罩上均布有密集的斜孔出气孔,具有更 好的效果,具有压力的气体进入壳体内的腔体后,由于斜孔的斜向角度,刚进入腔体并且未 经反流腔反流缓冲的气体不容易直接从出气孔释放出来,这样更能保证出来的气体所形成 的气团无压力,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0023] 上述形成的无压力的气团对人无直接的刺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 炎症,而且由于人的鼻子和嘴置于该装置的外面,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成呼 吸不畅或憋闷。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5]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置于所需的位置,如挂在适合人呼吸氧气的高度, 不需要采用吊带或吊绳挂在脖子或头部,人体活动更自由;并且该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采 用反流形式形成气团,而非具有压力的风速,从出气孔出来的气团无压力,对人无直接的刺 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炎症,而且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成呼 吸不畅或憋闷;由于不采用直接罩在鼻子和嘴上的面罩,因此呼出的气体和从新型反流式 供氧装置出气孔出来的气体很难混合在一起,正像正常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一样自如顺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8] 图3为不具有出气罩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剖面图。
[0029] 图4为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0030] 图5为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0031] 图6为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32] 图7为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33] 图8为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34] 图9为具有斜孔的弧面式出气罩的示意图。
[0035] 图10为具有斜孔的弧面式出气罩的剖面示意图。
[0036] 图11为采用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由供氧管进入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到从出气 罩出来形成无压力的气团的气体动态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
[0037] 图12为传统的供氧罩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3为传统的供氧罩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 发明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0]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该新型反流式供氧 装置包括供氧管1、与供氧管连通的壳体2、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腔体5 (如图3所示)以及设 于所述壳体前侧并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如图3所示,所述腔体5包括相互连通的 反流腔6和回流腔7,如图4所示,所述腔体5的前侧设有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 4,以使气体经反流腔6反流并从出气罩4出来后形成气团。
[0041]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回流腔7靠近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 6远离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6和回流腔6呈半个心形的形状。
[0042]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为平板式出气罩,所述 平板式出气罩4上均布有密集的出气孔3。
[0043] 优选的,所述平板式出气罩4上的每个出气孔3为直孔。
[0044]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 处在于: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为平板式出气罩,所述平板 式出气罩上均布有密集的出气孔,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每个出气孔为斜孔。
[0045] 更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斜孔的中心轴与平板式出气罩所 在的平面的夹角α为锐角,并且斜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外。
[0046]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该新型反流 式供氧装置包括供氧管1、与供氧管连通的壳体2、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腔体5(如图8所示) 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前侧并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如图8所示,所述腔体5包括相互 连通的反流腔6和回流腔7,所述腔体5的前侧设有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以 使气体经反流腔6反流并从出气罩4出来后形成气团。
[0047]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回流腔7靠近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6远离 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6和回流腔6呈半个心形的形状。
[0048]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3的出气罩4为弧面式出气罩,所述 弧面式出气罩4上均布有密集的出气孔3。
[0049] 优选的,如图7所示,所述平板式出气罩4上的每个出气孔3为直孔。
[0050]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其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 处在于: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弧面式出气罩4上的每个出气孔3为斜孔。
[0051] 更优选的,所述弧面式出气罩上的斜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 夕卜;即斜孔的斜向是从出气罩内表面的右后方延伸到出气罩外表面的左前方的方向。
[0052]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出气孔为直孔时,是指每个出气孔的中心轴与平板的平面 垂直,或者指每个出气孔的中心轴与该出气孔中心轴所在弧面位置的切线垂直。
[0053] 较佳的,所述腔体的反流腔6和回流腔7之间的腔体部分呈圆柱形或椭圆形。
[0054] 上述的壳体2外形呈圆柱形(如图1,图2,图7所示),椭圆柱形或立体长方形等 各种尺寸均可,只要其内部的腔体具有上述的所描述的形状,并使得从出气孔出来的气体 形成气团即可。
[0055]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如图11所示,氧气或具有一定氧气含量的空气从 供氧管1进入腔体5内,由于气体具有一定的压力,该气体经远离供氧管的腔体一端的反 流腔6的反流缓冲后,气体受到反流腔6的半心形形状的弧形壁61缓冲作用,之后部分气 体进一步经壳体内腔体5的后侧壁51的阻挡缓冲,当然另一部分气体经反流腔的半心形形 状的弧形壁缓冲作用之后进入回流腔7,受到回流腔7的半心形形状的弧形壁71缓冲作用 (当然有很少一部分气体经回流腔之后随进气在此进入上述的循环),这两部分由具有一 定压力的气体缓冲后,经出气罩4的出气孔3释放出来,形成无压力的气团8。
[0056] 上述采用平板式出气罩,并且平板式出气罩上均布有密集的斜孔出气孔,具有更 好的效果,具有压力的气体进入壳体内的腔体后,由于斜孔的斜向角度,刚进入腔体并且未 经反流腔反流缓冲的气体不容易直接从出气孔释放出来,这样更能保证出来的气体所形成 的气团无压力,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0057] 上述形成的无压力的气团对人无直接的刺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 炎症,而且由于人的鼻子和嘴置于该装置的外面,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成呼 吸不畅或憋闷。
[0058] 本发明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置于所需的位置,如挂在适合人呼吸氧气的高度, 不需要采用吊带或吊绳挂在脖子或头部,人体活动更自由;并且该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采 用反流形式形成气团,而非具有压力的风速,从出气孔出来的气团无压力,对人无直接的刺 激作用,更不会对肺部产生刺激并导致炎症,而且人呼出的气体能迅速的扩散,不会造成呼 吸不畅或憋闷;由于不采用直接罩在鼻子和嘴上的面罩,因此呼出的气体和从新型反流式 供氧装置出气孔出来的气体很难混合在一起,正像正常呼吸大气中的空气一样自如顺畅。
[0059]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 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 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 一种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包括供氧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供氧管连通的壳体、 设于所述壳体内的腔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前侧并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所述腔体包括 相互连通的反流腔和回流腔,所述腔体的前侧设有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气罩,以使气 体经反流腔反流并从出气罩出来后形成气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腔靠近供氧管的 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远离供氧管的腔体一端;所述反流腔和回流腔呈半个心形的形状。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密集出气孔的出 气罩为平板式出气罩或弧面式出气罩,所述平板式出气罩或弧面式出气罩上均布有密集的 出气孔。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每 个出气孔均为直孔或者均为斜孔。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式出气罩上的所 有斜孔的中心轴与平板式出气罩所在的平面的夹角均为锐角,并且斜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 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外。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式出气罩上的每 个出气孔均为直孔或者均为斜孔。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式出气罩上的斜 孔的斜向角度为斜向靠近供氧管一端的壳体外。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反流腔和回流 腔之间的腔体部分呈圆柱形或椭圆形。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反流式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形呈圆柱形、椭 圆柱形或立体长方形。
【文档编号】A61M16/06GK104147672SQ201410390705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发明者】徐升 申请人:得高健康家居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