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9120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活血化瘀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活血化瘀汤,用来治疗气虚血瘀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炒白术、川芎、白芍、赤芍、柴胡、葛根、升麻、丹参、丹皮、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甘草、姜黄、地龙、千年健、钻地风、何首乌、夜交藤。 根据症状辨证加减,头昏、目眩,加蔓荆子、白菊花;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烦躁失眠,加琥珀。制备方法: 取上述原料药( 琥珀除外 ),加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30分钟,加入 琥珀,继续煎煮 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本发明 药效直接,标本兼治。
【专利说明】
活血化瘀汤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活血化瘀汤。

【背景技术】
[000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症状表现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等。还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治疗、推拿、牵引、器械理疗等,基本不用手术治疗,上述方法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治标不治本,治后容易复发。中医研究证明,中药通过活血化瘀,促进局部的代谢机能,从而使肌体吸收和代谢已形成的增生,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活血化瘀汤。
[0004]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人体颈部损伤,劳累过度及局部感受风寒湿之邪,颈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随年龄增大,均可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此外,钩椎关节错位也可成为眩晕等症状的发病机理。这些病理改变不仅可引起颈周围软组织痉挛、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使供血受阻,导致交感神经丛甚至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而且还可直接压迫椎动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导致脑内微循环障碍而致病。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有:①血管痉挛,管腔变窄;②先天性血管变异,管腔狭窄;③管壁炎性变增厚,内膜损伤;④血液瘀滞,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管退变或硬化等。这些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具体表现,
实践证明,中医辨证论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以补气活血,祛瘀和营,平肝熄风为主,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活血化瘀汤,用来治疗气虚血瘀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
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根据症状辨证加减,头昏、目眩,加蔓荆子10克、白菊花10克;恶心呕吐,加竹茹10克,半夏10克;烦躁失眠,加琥珀1.5克。
[0006]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琥珀除外),加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30分钟,加入琥珀,继续煎煮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0007]本发明原料药的药理药效为:
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0008]党参:健脾补肺、益气生津。《本草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科学的民间药草》:补血剂。适用于慢性贫血,萎黄病,白血病,腺病,佝偻病。
[0009]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
[0010]熟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当归与熟地搭配,有两大好处,一是通过补血达到养阴的目的,滋阴又是补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当归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活血功能,补而不滞,熟地和当归结合在一块用远胜于一药单用。
[0011]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0012]川芎: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
[0013]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本草经疏》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用药法象》)2①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
[0014]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0015]葛根:解肌退热;发表透诊;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隔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放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看,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0016]升麻: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0017]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0018]丹皮:清热;活血散瘀。《本经疏证》:牡丹皮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特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
[0019]王不留行: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用于瘀血肿块及疮痈肿毒。
[0020]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本经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
[0021]红花:活血能经;祛瘀止痛。《本草衍义补遗》: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0022]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0023]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本草求真》: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胞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0024]地龙: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
[0025]千年健:祛风湿;舒筋活络;止痛;消肿。
[0026]钻地风:舒筋活络,祛风活血。
[0027]何首乌: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0028]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0029]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品化义》: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
[0030]白菊花: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0031]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0032]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0033]琥珀:琥珀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
本发明诸药配伍,健脾平肝,益气活血,舒筋活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切中病理,药效直接,标本兼治。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5]实施例1:活血化瘀汤,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取上述原料药,力口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0036]实施例2:活血化瘀汤,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蔓荆子10克、白菊花10克。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37]实施例3:活血化瘀汤,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38]实施例4:活血化瘀汤,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琥珀1.5克。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琥珀除外),加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30分钟,加入琥珀,继续煎煮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0039]临床实践资料
(一)基本资料。2010年-2013年来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156例,其中,男81例,
女75例。30?49岁22例;50?75岁134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曲度改变。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曾经做过手法复位治疗32例。
[0040](二)疗效评定标准康复:病人眩晕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复正常工作。显效:病人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有轻度症状,基本正常工作。无效:病人临床症状没有减轻。(三)治疗方法:服用本发明中药一活血化瘀汤30天。(四)治疗效果:康复123例,占78.8%;显效31例,占19.9% ;无效2例,占1.28%。总有效率98.7%。(五)结论:本发明活血化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明显。
[0041]典型病例:
病例1:吴恩平,女,51岁。
[0042]2010年2月22日初诊。自诉头痛头晕、健忘视物不清半年,曾有3次猝倒,无意识障碍,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夜间睡眠差,精神差、饮食少,未规律治疗。
[0043]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一),四肢肌力、肌张力可、颈神经根挤压试验( + ),旋颈试验( + ),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BP130/80mmH克。
[0044]辅助检查:颈椎三位片、T⑶证实椎动脉型颈椎病。
[0045]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每日一剂。
[0046]2010年3月I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症状,一般情况好转,继上方10付,水煎服,日一剂。
[0047]2010年3月11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好,未出现头痛头晕,精神、饮食、睡眠好。继上方7付巩固疗效。
[0048]2010年3月18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好,未出现不适症状,临床治愈。
[0049]病例2:王万峰,男,42岁。
[0050]2010年6月5日初诊。自述反复眩晕、头痛I年,颈部活动时加重,伴视物不清,右上肢麻木I周,精神饮食可。
[0051]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一),四肢肌力、肌张力可、右侧颈神经根挤压试验( + ),旋颈试验(+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BP120/70mmH克。
[0052]辅助检查:颈椎间盘CT、T⑶证实。
[0053]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
[0054]2010年6月12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症状,眩晕头痛情况好转。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
[0055]2010年6月19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可,眩晕头痛、右上肢麻木情况明显好转。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
[0056]2010年6月26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好,未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颈部活动后无不适,临床治愈。
[0057]病例3:马香红,女,58岁。
[0058]2010年7月29日初诊。自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记忆力下降年余,曾以“颈椎病’推拿及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近I周来,症状加重,I天前曾猝倒I次,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无肢体抽搐。
[0059]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一),四肢肌力、肌张力可,BP130/70mmH克,苔薄白、舌质淡、脉虚弱。
[0060]辅助检查:颈椎三位片、T⑶证实。
[0061]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2010年8月5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头晕目眩等情况好转。继上方10付,水煎服,日一剂。
[0062]2010年8月15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明显好转,精神饮食好。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以巩固疗效。
[0063]2010年8月22日复诊。病人服药24剂后诸症悉除,临床治愈。
[0064]病例4:张洪军,男,55岁。
[0065]2012年9月11日初诊,自述头痛头晕,有时猝倒半年,发作无规律,无晕厥,无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平系耳鸣、记忆力下降,视物不清,近半月来,症状加重,伴右上肢麻木,颈部活动时加重,未规律服药治疗。
[0066]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一),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可,无肌萎缩,BP128/80mmH克,右侧神经根牵拉试验(+ ),苔薄白、苔薄白、脉细弱。
[0067]辅助检查:颈椎三位片、T⑶证实。
[0068]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
[0069]2012年9月18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未发现猝倒,头痛头晕情况好转。继上方10付,水煎服,日一剂。
[0070]2012年9月28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好,头痛头晕,视物不清等情况明显好转,颈部活动自如,精神饮食好。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以巩固疗效。
[0071]2012年10月4日复诊,病人无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无视物不清,颈部活动时无不适,精神饮食好,临床治愈。
[0072]病例5:韩丽,女,42岁。
[0073]2013年6月20日初诊,反复头痛头晕年余,甚时恶心呕吐,每于颈部活动时加重或复发,近3日来记忆力下降,耳鸣、视力模糊,精神饮食可。
[0074]查体:一般情况可,四肢活动可,肌力、肌张力可,心肺(一),BP126/70mmH克,颈神经根挤压试验( + ),旋颈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0075]辅助检查:颈椎间盘CT、T⑶证实。
[0076]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
[0077]2013年6月27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头痛头晕症状好转,继上方7付,水煎月艮,日一剂。
[0078]2013年7月4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未出现头痛头晕及其他不适,精神饮食好。继上方5付。水煎服,日一剂,以巩固疗效。
[0079]2013年7月9日复诊。病人无头痛头晕及耳鸣,无视物不清,颈部活动时无不适,精神饮食好,临床治愈。
[0080]病例6:康振山,男,47岁。
[0081]2013年12月26日初诊,眩晕,头痛头晕半月,颈部活动时加重,甚时恶心呕吐、耳鸣,颈部疼痛不适,左上肢麻木。
[0082]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一),四肢活动可,肌力、肌张力正常,BP120/76mmH克,左侧颈神经根挤压试验( + ),旋颈试验阳性,苔薄白、脉弱。
[0083]辅助检查:颈椎间盘CT、T⑶证实。
[0084]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虚血瘀性)
治疗:服用活血化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
[0085]2014年I月2日复诊。病人服药后无不适症状,未出现眩晕头痛,颈部疼痛症状好转。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
[0086]2014年I月9日复诊。病人一般情况好,未出现旋晕头痛头晕,颈部疼痛及左上肢麻木情况明显好转。继上方7付。水煎服,日一剂,以巩固疗效。
[0087]2014年I月16日复诊。病人无眩晕,无头痛头晕、耳鸣,颈部活动无不适,左上肢无麻木。临床治愈。
【权利要求】
1.活血化瘀汤,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加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2.活血化瘀汤,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弯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蔓荆子10克、白菊花10克;制备方法同权利要求1。
3.活血化瘀汤,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弯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制备方法同权利要求1。
4.活血化瘀汤,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药配制而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熟地30克、炒白术10克、川弯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丹参30克、丹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姜黄10克、地龙1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何首乌30克、夜交藤10克、琥珀1.5克;制备方法:取上述原料药,琥珀除外,加水2000ml,浸泡半个小时后,文火煎煮30分钟,加入琥珀,继续煎煮至药液剩300ml,滤出药液,再次加水1000ml,文火煎煮至药液剩200ml,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合,平均分成二份,分早晚二次服用。
【文档编号】A61K35/62GK104491675SQ201410651193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7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周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