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83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治疗仪器,公开了一种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隔离膜为管状,隔离膜下端设有与隔离膜一体式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隔离膜上设有第二环形气囊,隔离膜上设有纵向气囊,纵向气囊与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均相通。本实用新型研制管状隔离膜在结肠腔内对结肠吻合口起到腔内隔离和保护作用,术后肠腔内容物(粪便)的移动通过隔离膜腔内,避免粪便与吻合口组织接触,有效保护吻合口受到污染,也减小了来自肠腔内部(粪便)对吻合口的张力,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达到因战伤导至急诊左半结肠破裂或结肠肿瘤造成完全性肠梗阻等,在无条件进行有效的肠道准备的情况下Ⅰ期病灶切除吻合目的。
【专利说明】
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治疗仪器,尤其涉及了一种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

【背景技术】
[0002]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现今临床对急诊右半结肠癌继发肠梗阻,选择一期切除吻合已取得肯定的一致意见,但对左半结肠战、创伤或癌肿继发完全性肠梗阻则不能选择相同的一期切除吻合术。由于左半结肠肠壁薄、血运差,含菌量多,其内容物多且为半固体或固体状,难以清除,加之患者多为高龄患者,体质衰弱、伴发多种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较多困难。迄今为止处理方法有:
[0003](1)传统的盲肠或梗阻近端结肠造口术:此法的目的是先解决梗阻症状,待肠道排空、全身状况改善后再行二期肿瘤切除手术。该术式的最大弊端是延误癌肿根治性切除的时间,5年生存率低于20%,目前临床已不主张应用。
[0004](2)传统的三期手术,这种术式包括:一期结肠造口缓解梗阻;二期切除肿瘤,三期关闭造口恢复肠道的连续性。本手术的缺点:①延误癌肿根治性切除的时机甚至造成肿瘤医源性播散,患者住院时间长,增加了腹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反复手术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费用。③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因此目前这种术式也已很少施行。
[0005](3) 二期皿式)手术,经腹左半结肠癌切除,近端结肠造口,远端结肠封闭并放回腹腔,二期造口还纳并恢复结直肠的连续性。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以来,该手术被认为是处理肿瘤性急性左半结肠梗阻较理想的经典术式。该术式的进步是一期根治性切除了肿瘤,同时又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肠道排空,便于日后有充分的肠道准备下将造口还纳腹腔并恢复结直肠的连续性。但皿式手术的单腔造口相关的并发症仍较多,如皮肤糜烂、造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感染、肠梗阻、造口脱垂、造口位置不良、脓肿、肠瘘,甚至不能还纳而形成永久性造口。据卜虹—皿一丨报道只有22%的造口还纳率。
[0006](4) 一期切除吻合术,在无条件或不能肠道准备的情况下行急性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是很危险的,易发生肠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手术死亡率高,曾被视为禁忌。
[0007]011(1167于1980年提出术中全结肠道灌洗快速完成肠道准备,为左半结肠急诊一期切除吻合创造了条件。多数作者应用该法取得良好疗效。吻合口瘘低于3%。但术中全结肠灌洗烦琐费时、常污染术野与手术环境。还有结肠全切或次全切除、带蒂浆肌瓣包绕覆盖加固吻合口、经内镜结肠腔内放置金属内支架扩张肠管、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在结肠吻合中的运用等。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和并发症,如频繁腹泻及营养不良、放置金属支架脱落、出血、穿孔等,给患者造成创伤和精神痛苦。如何能够避免上述缺点,为实现当今微创外科与加速康复外科的新理念要求,设计出更为理想、安全、有效、可行的外科治疗方式,是当今外科领域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0008]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结肠癌的患者失去根治的机会,及避免结肠外伤的患者遭受二次手术创伤的打击,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在无条件肠道准备的前提下,采用结肠腔内管状乳胶膜隔离技术一期结肠吻合。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10]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隔离膜为管状,隔离膜下端设有与隔离膜一体式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隔离膜上与隔离膜上端相距0.2-0.30.11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气囊,隔离膜上设有纵向气囊,纵向气囊与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均相通。
[0011]作为优选,隔离膜上端设有与隔离膜一体式连接的第三环形气囊,纵向气囊与第三环形气囊相通。
[0012]作为优选,隔离膜上端设有与隔离膜一体式连接的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为实心的环形凸台。
[0013]作为优选,纵向气囊为两个,对称设置在隔离膜的左右两端。
[0014]作为优选,隔离膜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与第三环形气囊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缝合部的厚度在0.04-0.10111之间。
[0015]作为优选,隔离膜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与环形凸台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缝合部的厚度在0.04-0.1(^1之间。
[0016]作为优选,隔离膜的直径在2-5(^之间、长度在8-12(^之间、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之间的壁厚在0.005-0.04(^1之间。
[0017]作为优选,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的气囊壁的厚度均在0.1-0.15(^之间。
[0018]本实用新型研制管状隔离膜在结肠腔内对结肠吻合口起到腔内隔离和保护作用,术后肠腔内容物(粪便)的移动通过隔离膜腔内,避免粪便与吻合口组织接触,起到结肠内旁路的作用,有效保护吻合口受到污染,也减小了来自肠腔内部(粪便)对吻合口的张力,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吻合口愈合后,隔离膜随着可吸收线的降解大约在4?6周左右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达到急诊对左半结肠肿瘤、破裂伤等在无条件进行有效的肠道准备的情况下I期病灶切除吻合目的。具体如下:
[0019](1)减少了患者多次手术,避免了三期手术而延误癌肿根治性切除的时机;
[0020](2)避免了 2或3次手术导至肿瘤医源性播散;
[0021](3)减轻了反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0022](4)减少了本手术后吻合口瘦、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闻5年生存率;
[0023](5)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0024](6)极大地提高了结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0026]图2是图1的部分剖面图。
[0027]图3是实施例2的部分剖面图。
[0028]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 一第一环形气囊、2—第二环形气囊、3—第三环形气囊、4 一纵向气囊、5—缝合部、6—隔离膜、7—环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实施例1
[0031]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如图1至图2所示,隔离膜6为管状,管状的隔离膜6的直径在2-5(^之间、长度在8-12(^之间、隔离膜6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2下方的壁厚在0.005-0.04(^之间,隔离膜6为乳胶膜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隔离膜6的直径为3挪,隔离膜6的长度为10(3%隔离膜6上位于第一环形气囊1和第二环形气囊2之间的部位的壁厚为 0.
[0032]管状的隔离膜6下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1,隔离膜6上与隔离膜6上端相距0.2-0.30.11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气囊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气囊2设置在距离隔离膜最上端0.250.11的位置上。隔离膜6上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第三环形气囊3,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和第三环形气囊3的气囊壁的厚度均在0.1-0.150.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和第三环形气囊3的气囊壁的厚度均为0.1201隔离膜6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2与第三环形气囊3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5,缝合部5的厚度在0.0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缝合部5的厚度为
0.080.11,缝合部5用于将隔离膜6与结肠缝合,厚度厚于隔离膜6的其他部位,方便缝合,防止针线穿破隔离膜6,影响隔离作用。第三环形气囊3的设置方便将隔离膜6缝在结肠内,防止针线在缝合的过程中穿出隔离膜6上端,第三环形气囊3相当于对针线起了一个边界的作用,且防止针线穿透隔离膜6上端。
[0033]管状的隔离膜6上设有纵向气囊4,纵向气囊4与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和第三环形气囊3均相通。纵向气囊4沿着隔离膜6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隔离膜6,即纵向气囊4上端与第三环形气囊3相接,纵向气囊4下端与第一环形气囊1相接。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气囊4为两个,对称设置在隔离膜6的左右两端。设置两个纵向气囊4,一方面可撑开隔离膜6,另一方面保证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和第三环形气囊3均可充气。只设置两个是为了保证可撑开隔离膜6的情况下,在隔离膜6脱落的时候能够被结肠压扁而被排出体外,防止因设置太多的纵向气囊4而不能被压扁,排出体外困难。
[0034]隔离膜6下端设有注气接口,注气接口在第一环形气囊1上,注气接口为第一环形气囊1上一段长约1挪的带有进针点的实心部分,用充气针经此实心部分穿入第一环形气囊1内注气,从而为所有气囊充气,充气完成后再拔掉充气针即可,操作简单方便。实心部分采用乳胶或聚氨酯制成,其密封性可靠。
[0035]适量充气后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和两条纵向气囊4因张力可将管状的隔离膜6撑起形成空心柱状结构。第一环形气囊1将隔离膜6下端撑开,第二环形气囊2将隔离膜6上部撑开,纵向气囊4将隔离膜6撑开成一个长条形,从而可将隔离膜6缝合在结肠腔内,达到将粪便等与结肠隔离的目的。
[0036]隔离膜6的外侧保护肠壁,隔离膜6的内部通过粪便。隔离膜6要求采用无毒、无味、质地柔软的材质制成。在切除左半结肠病灶后,将合适口径的隔离膜6的缝合部5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在吻合口于近端肠腔内三层,不穿透浆肌层,距预吻合缘近侧约3 — 4挪。具体操作如下:
[0037]当结肠对端吻合好后,隔离膜6下端经注气接口注入适量气体,使管状的隔离膜6在注气张力的作用下,形成柱状,用可吸收线将管状的隔离膜6缝合在吻合口近端约3 —40111结肠腔内,隔离膜6下端通过吻合口自然游离在远侧结肠腔内。术后粪便经管状的隔离膜6腔内通过吻合口排出体外,实现粪便经结肠内旁路不接触吻合口组织,有效保护吻合口不受污染,同时也借用隔离膜6的弹力有效减轻了肠腔内部(粪便)对吻合口的张力。吻合口愈合后隔离膜6随可吸收线的吸收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0038]隔离膜6对结肠吻合口起到腔内隔离和保护作用,有利于吻合口愈合,避免肠瘘发生,达到急诊对左半结肠肿瘤、结肠破裂伤等在无条件进行有效的结肠准备的情况下I期病灶切除吻合目的。吸收线可采用微荞缝线。
[0039]实施例2
[0040]如图3所示,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管状的隔离膜6上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环形凸台7,环形凸台7为实心的环形凸台7,隔离膜6下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1,隔离膜6上与环形凸台7相距0.2-0.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环形气囊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气囊2设置在距离隔离膜6最上端0.30.11的位置上。第一环形气囊1和第二环形气囊2的气囊壁的厚度均在0.1-0.15(^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1和第二环形气囊2的气囊壁的厚度为0.15^。环形凸台7的横截面为三角形。隔离膜6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2与环形凸台7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5,缝合部5的厚度在0.04-0.1(^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缝合部5的厚度为0.04^,缝合部5用于将隔离膜6与结肠缝合,厚度厚于隔离膜6的其他部位,方便缝合,防止针线穿破隔离膜6,影响隔离作用。实心的环形凸台7的设置方便将隔离膜6缝在结肠内,防止针线在缝合的过程中穿出隔离膜6上端,环形凸台7相当于对针线起了一个边界的作用,且防止针线穿透隔离膜6上端。环形凸台7为实心,可防止在缝隔离膜6时针线穿透空心的气囊,从而破坏隔离膜6上的所有的气囊,导致第一环形气囊1、第二环形气囊2、纵向气囊4不能撑开隔离膜6,将隔离膜6撑开成一个管状的结构。纵向气囊4沿着隔离膜6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隔离膜6,即纵向气囊4上端与环形凸台7相接,纵向气囊4下端与第一环形气囊1相接。
[004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为管状,隔离膜(6)下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第一环形气囊(I),隔离膜(6)上与隔离膜(6)上端相距0.2-0.3cm的位置设有第二环形气囊(2),隔离膜(6)上设有纵向气囊(4),纵向气囊(4)与第一环形气囊(I)和第二环形气囊(2)均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上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第三环形气囊(3),纵向气囊(4)与第三环形气囊(3)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上端设有与隔离膜(6) —体式连接的环形凸台(7),环形凸台(7)为实心的环形凸台(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纵向气囊(4)为两个,对称设置在隔离膜出)的左右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2)与第三环形气囊(3)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5),缝合部(5)的厚度在0.04-0.1cm 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上位于第二环形气囊(2)与环形凸台(7)之间的部分命名为缝合部(5),缝合部(5)的厚度在0.04-0.1cm 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隔离膜(6)的直径在2-5cm之间、长度在8-12cm之间、第一环形气囊(I)和第二环形气囊(2)之间的壁厚在0.005-0.04cm 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肠腔系列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第一环形气囊(I)和第二环形气囊(2)的气囊壁的厚度均在0.1-0.15cm之间。
【文档编号】A61B19/00GK204169927SQ201420542274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杨昌平, 王伟国, 邹丽华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