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76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包括引流球、引流管和吸引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所述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量筒,其进口处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至少设有一进口与一出口,所述进口通过所述引流管与引流球容腔连通,引流球与量筒之间的引流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闭的阀门;支撑板,其设有一定位量筒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前面设有与量筒筒形相契合的弧形凹槽,所述板体背面设有支撑板体的支架部件。本实用新型极大方便了医护人员观察记录患者每天排出的引流液量,具有易于操作、使用安全、安装收纳方便、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专利说明】 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为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

【背景技术】
[0002]对于乳房整形、扩张器手术的患者,临床常用的引流装置是体积为10ml的负压引流球,主要由引流球和引流管两部分组成。手术时,使吸引器呈负压状态,用穿刺针引导引流管至所需引流处,去掉穿刺针,将引流管口与Y型口开端连接,打开夹子,引流液即进入球内。引流管上带一个夹子,若引流液满时可用夹子夹住引流管,排除内容物,再把引流球压缩盖盖上,解开夹钳继续引流。
[0003]医护人员定期清理引流液,观察引流管有无折叠、松脱,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保持引流球持续负压,如果引流液较多或球鼓起,为引流球内负压不足,应及时清理引流液,检查此装置是否完好,有无漏气。同时,医护人员应观察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手术后24小时引流液较多,红色血性液。随着伤口的愈合引流液逐渐减少,颜色变淡,为暗红色、淡红色,有时带有脂肪颗粒。引流管放置3-5天,乳房再造患者保留时间较长。当引流液24小时少于1ml时,根据引流液性状判断是否可给予拔除引流管。
[0004]目前,这种方法需要医护人员多次打开引流球盖,以排除引流液。在这过程中,医护人员难以完全避免接触到引流液,并不够安全卫生。同时,为了方便监测患者一天内的液体排出量,通常是将排出的引流液收集在病床下的容器内,医护人员记录数据时,需要蹲下身来低头观察,极为不便,且需要人员时时注意容器不被碰到。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医用术后引流器械,改进其引流液收集和观察装置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包括引流球、引流管和吸引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所述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包括:
[0008]一个以上用于收集引流液的量筒,优选采用细高型的量筒。量筒进口处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至少设有一进口与一出口,所述进口通过所述引流管与引流球容腔连通,引流球与量筒之间的引流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闭的阀门;
[0009]支撑板,其设有一定位量筒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前面设有与量筒筒形相契合的弧形凹槽,板体背面设有支撑板体的支架部件。
[0010]使用时,首先将支撑板撑起立着,量筒与引流球连接好后,将量筒嵌入支撑板的弧形凹槽内,打开引流球出液管上的阀门,引流液即可被收集到量筒中。倾倒量筒时,将阀门关闭,引流液积存在弓I流球内。
[0011]作为优选,所述支架部件与支撑板板体之间最大夹角不大于90°。过大的夹角,会影响量筒的液面读数精准度,同时板体占地面积也较大。
[0012]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
[0013]所述支撑板在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相较于量筒刻度放大的刻度标示。
[0014]所述支撑板包括左右两面板体,两板体之间通过合页结构铰接,可合起来收纳。
[0015]所述支撑板一侧板体设置所述弧形凹槽,另一侧板体设有一高度大于所述量筒的第一矩形凹槽,所述第一矩形凹槽的宽度大于任意两弧形凹槽外侧边之间的距离,第一矩形凹槽的深度大于量筒的半径,以方便两板体合页后,板体对量筒凸起部位的收纳保护。
[0016]两板体的边沿部位设有可对接的卡扣结构。
[0017]所述支撑板在弧形凹槽的上方设有与所有弧形凹槽相连通的第二矩形凹槽,所述量筒嵌入所述弧形凹槽内后,量筒上部位于第二矩形凹槽内。
[0018]所述支架部件包括支撑件和连接件,所述支撑件顶端铰接在板体背面,支撑件中部镂空,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中间的镂空部,连接件底端铰接在支撑件镂空部的下方,连接件的顶端为自由端,连接件中部镂空或顶部设有连接孔。所述板体背面下方对应所述连接件倒下的方向设有卡勾,连接件倒下后,其镂空部或连接孔挂接在所述卡勾上。所述连接部用于控制板体与支撑架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0019]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将支撑板立起放在靠墙面的位置。从患者身体部位流出的引流液被积存在引流球和量筒中,无需医护人员频繁排出引流球内的液体,且倾倒量筒与拆装引流球相比,可更有效地避免医护人员接触到引流液,更为安全卫生。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1](I)将引流液收集在被支撑板保护的量筒中,避免人员意外碰倒容器,造成环境污染;
[0022](2)将容器(即量筒)倾斜放置,方便医护人员俯视观察;
[0023](3)量筒等容器上的刻度一般在一定距离外,不易被观察到,且量筒受形状限制,其刻度也不方便改变,故通过支撑板上的辅助刻度,极大方便了医护人员的记录工作;
[0024](4)支撑板结构安装拆卸方便,容易收纳,占用空间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撑开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介绍。
[0029]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包括引流球2、引流管、吸引器、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等部件。
[0030]所述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包括若干个细高型的量筒3和一支撑板I。细高型的量筒可减少液面倾斜对人员观察的影响,同时拉开数字标示之间的距离。
[0031 ] 每个量筒3进口处均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至少设有一进口与一出口,所述进口通过引流管与引流球2容腔连通,引流球2出液口的引流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闭的阀门201。量筒出口用于与空气连通,保持量筒内压强稳定,使进液顺畅,或与其它非封闭的容器连通。
[0032]所述支撑板I包括左右两块板体,两板体之间通过合页结构102铰接,使两板面可合起收纳,两板体背面均设有支撑板体的支架部件
[0033]如图1所示,左侧板体为定位量筒3的板体,该板体的前面设有与量筒3主体筒形相契合的弧形凹槽104。所述支撑板I在各弧形凹槽104的一侧均设有辅助刻度标示(105 ),采用显眼颜色和较大字号,其数值标示密度可小于量筒的标示。
[0034]弧形凹槽104的上方设有与所有弧形凹槽104相连通的第二矩形凹槽103,所述量筒3嵌入弧形凹槽104内后,量筒上部位于第二矩形凹槽103内,方便对量筒2端部密封盖和管线的收纳。
[0035]右侧板体作为保护盖板使用,设有第一矩形凹槽101,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01的面积、体积设置必须能够覆盖嵌入左侧板面上的所有量筒3。故,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01高度应大于所述量筒3,宽度大于左侧板体上任意两弧形凹槽104外侧边之间的距离,其深度大于量筒3的半径。两板体展开后,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01还可用做临时放置记录材料的容腔,方便医护人员拿取。两板体的边沿部位对应位置设有可对接的卡扣结构(未图示),使两板体合页后不会轻易打开。
[0036]如图2、图3所示,支撑板板体背面下方设有卡勾108,支撑板板体背面对应各凹槽的位置为凸起部位,所述卡勾108位于凸起部位的下方,向后伸出的长度不宜超出所述凸起部位的厚度。
[0037]所述支架部件包括支撑件106和连接件107,所述支撑件106顶端铰接在板体背面,支撑件106中部镂空,所述连接件107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06中间的镂空位置,连接件107底端铰接在支撑件106镂空部的下方,连接件的顶端为自由端,连接件107中部镂空或设有连接孔,连接件107倒下后,其镂空部或连接孔挂接在所述卡勾上。所述连接件107抵在板体与支撑件106之间,用于控制板体的倾斜角度,使所述支撑件106与板体之间最大夹角不大于90°,板体的竖直倾斜角度不大于45°。
[00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包括引流球(2)、引流管和吸引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所述引流液收集及观察装置包括: 一个以上的量筒(3),其进口处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至少设有一进口与一出口,所述进口通过所述引流管与引流球(2)容腔连通,引流球(2)与量筒(3)之间的引流管上设有控制管路通闭的阀门(201); 支撑板(1 ),其设有一定位量筒(3)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前面设有与量筒(3)筒形相契合的弧形凹槽(104),所述板体背面设有支撑板体的支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在所述凹槽的一侧设有相较于量筒(3)刻度放大的刻度标示(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包括左右两面板体,两板体之间通过合页结构(102)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一侧板体设置所述弧形凹槽(104),另一侧板体设有一高度大于所述量筒(3)的第一矩形凹槽(101),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01)的宽度大于任意两弧形凹槽(104)外侧边之间的距离,第一矩形凹槽(101)的深度大于量筒(3)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两板体的边沿部位设有可对接的卡扣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件与支撑板(1)板体之间最大夹角不大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项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在弧形凹槽(104)的上方设有与所有弧形凹槽(104)相连通的第二矩形凹槽(103),所述量筒嵌入所述弧形凹槽(104)内后,量筒上部位于第二矩形凹槽(10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项所述的一种医用术后引流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件包括支撑件(106)和连接件(107),所述支撑件(106)顶端铰接在板体背面,支撑件(106)中部镂空,所述连接件(107)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06)的镂空部中,连接件(107)底端铰接在支撑件(106)镂空部的下方,连接件的顶端为自由端,连接件(107)中部镂空或顶部设有连接孔; 所述板体背面下方对应所述连接件(107)倒下的方向设有卡勾(108),连接件(107)倒下后,其镂空部或连接孔挂接在所述卡勾上。
【文档编号】A61M1/00GK204246562SQ201420714532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5日
【发明者】张晓薇, 彭南海, 赵玉萍, 李培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