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适形于身体的结构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83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具有适形于身体的结构的吸收制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吸收制品被设计成吸收体液同时让穿着者舒服,但改进的渗漏防护和增加的舒适性是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在穿着者活动增加的情况下更加困难,因为护垫可能不贴合并随着穿着的轮廓和运动最佳地移动。具体地讲,护垫靠近穿着者臀裂的背面是一个需要进行贴合改进的区域。一些之前的吸收制品已包括了背面保护特征部,以尝试更好地适形于穿着者的臀裂。然而,这些特征部并未消除在行走或奔跑时的一些聚拢、扭转和/或扭绞体验。因此,仍然需要在活动增加期间适形于身体并维持相对于臀裂的密切接触而聚拢、扭转和/或扭绞得以减少的吸收制品。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具有顶部片材、背面片材、定位在背面片材与顶部片材之间的吸收组件和定位在吸收组件与顶部片材之间的流体吸入层。流体吸入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流体吸入层长度,并且吸收制品在纵向方向上限定吸收制品长度。流体吸入层长度为吸收制品长度的30-60%。流体吸入层还限定外周边。外周边具有位于流体吸入层的背部中的向后弓。

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一侧边缘延伸的第一侧向加强筋,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二侧边缘延伸的第二侧向加强筋,和在吸收制品后部中的第一弯曲部,其中第一弯曲部以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一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并以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二弯曲部,该第二弯曲部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一侧部,该第一侧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弯曲部侧向向外。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三弯曲部,该第三弯曲部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对。第三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二侧部,该第二侧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第三弯曲部侧向向外。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其间限定吸收制品的中部。

任选地,吸收制品包括在第一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第一紧固件和在第二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第二紧固件。任选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中部基本上不含紧固件。

任选地,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相对于纵向中心线向后分开。任选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靠近流体吸入层的向后弓的前点处终止。任选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是吸收组件中的压花。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是在第一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机械钩材料,并且第二紧固件是在第二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机械钩材料。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是在第一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粘合剂,并且第二紧固件是在第二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粘合剂。

任选地,流体吸入层由具有双组分纤维和纸浆纤维的气纺材料制成,并且向后弓在纵向方向上限定7-15mm的长度尺寸。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具有顶部片材、背面片材和定位在背面片材与顶部片材之间的吸收组件。吸收组件包括上吸收层和下吸收层。下吸收层定位在上吸收层与背面片材之间。流体吸入层定位在上吸收层与顶部片材之间。流体吸入层限定外周边。外周边具有位于流体吸入层的背部中的向后弓。流体吸入层具有开口。开口限定内径。开口在纵向方向上限定长度并且流体吸入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长度,其中开口长度为流体吸入层长度的25-75%,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一侧向加强筋,该第一侧向加强筋是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一纵向侧边缘的大部分延伸。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二侧向加强筋,该第二侧向加强筋是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二纵向侧边缘的大部分延伸。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一弯曲部,该第一弯曲部是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以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

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二弯曲部,该第二弯曲部是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一侧部,该第一侧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弯曲部侧向向外。任选地,该吸收制品包括第三弯曲部,该第三弯曲部是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对。第三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二侧部,该第二侧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第三弯曲部侧向向外。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其间限定吸收制品的中部。第一紧固件在第一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并且第二紧固件在第二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在中部中基本上不含紧固件。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是在第一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机械钩材料,并且第二紧固件是在第二侧部中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机械钩材料。任选地,第一紧固件在第一侧部中并相对于纵向中心线成角度地施加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并且第二紧固件在第二侧部中并相对于纵向中心线成角度地施加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

任选地,流体吸入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为吸收制品长度的25至50%的流体吸入层长度,并且开口在纵向方向上限定为流体吸入层长度的40至75%的开口长度。

任选地,流体吸入层在侧向方向上限定流体吸入层宽度,上吸收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上吸收层长度并在侧向方向上限定上吸收层宽度,并且下吸收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下吸收层长度并在侧向方向上限定下吸收层宽度。任选地,上吸收层宽度大于下吸收层宽度,上吸收层宽度大于流体吸入层宽度,上吸收层长度大于流体吸入层长度,上吸收层长度大于下吸收层长度,流体吸入层长度小于下吸收层长度,和/或流体吸入层宽度小于下吸收层宽度。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具有顶部片材、背面片材和定位在顶部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组件。吸收组件包括上吸收层和下吸收层。下吸收层定位在上吸收层与背面片材之间。该吸收制品包括定位在上吸收层与顶部片材之间的流体吸入层。流体吸入层定位在吸收制品的中部中并限定外周边。外周边具有位于流体吸入层的背部中的向后弓。向后弓在纵向方向上限定7-10mm的长度。流体吸入层具有开口,该开口在纵向方向上限定长度并且流体吸入层在纵向方向上限定长度,其中开口长度为流体吸入层长度的25-75%,上吸收层中的第一压花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一侧边缘的大部分延伸,上吸收层中的第二压花沿着流体吸入层的第二侧边缘的大部分延伸。第一弯曲部是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以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弯曲部是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在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一侧部,该第一侧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弯曲部侧向向外。第二弯曲部相对于纵向中心线向后分开。第三弯曲部是在吸收制品的后部中的压花并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对。第三弯曲部限定吸收制品的第二侧部,该第二侧部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弯曲部侧向向外。第三弯曲部相对于纵向中心线向后分开。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在其间限定中部。紧固系统附连到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紧固系统覆盖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前部的大部分。紧固系统包括在第一侧部中定位在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上的第一紧固件和在第二侧部中定位在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上的第二紧固件。背面片材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中部基本上不含紧固件。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是从前部穿过中部延伸到后部中的连续钩材料。

任选地,第二弯曲部包括相对于纵向中心线以第一角度向后会聚的第一返回部分,并且第三弯曲部包括相对于纵向中心线以第二角度向后会聚的第二返回部分。

任选地,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是上吸收层中的压花并在流体吸入层之下延伸。

任选地,吸收制品限定侧向侧边缘并且吸收制品包括从侧向侧边缘延伸的附连护翼。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集体在纵向方向上限定前点。护翼在纵向方向上限定后部护翼位置。后部护翼位置比集体前点更靠近吸收制品的前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的面向身体的表面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多个部分被切掉以示出下面的结构。

图2是图1的制品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多个元件被移除且多个部分被切掉以示出下面的结构。

图3是图1的吸收制品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多个元件被放大以更好地示出细节。

图4是沿着线4-4截取的图1的吸收制品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吸收制品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俯视平面图。

图6是图1由点划线矩形6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是图2由点划线矩形7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8是处于帐篷状构型的图1的吸收制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有助于维持与穿着者的臀裂的密切接触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聚拢、扭转和扭绞。本发明的吸收制品被构造成在穿着者移动时通过在制品后部中呈现并维持升高的帐篷形状而适形于身体。升高的帐篷形状适形于臀裂并响应于腿部的交替移动而移动,从而有助于将护垫的中央区和前区与腿部的移动隔离并有助于这些区保持在位而防止渗漏并保持舒适。

现在参见图1-7,以各种视图和构型示出了吸收制品10。图1是吸收制品1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多个部分被切掉以示出下面的结构。图2是图1的吸收制品10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多个元件被移除且多个部分被切掉以示出下面的结构。图3是图1的吸收制品10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多个元件被放大以更好地示出细节。图4是沿着线4-4截取的图1的吸收制品10的剖视图。图5是图1的吸收制品10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俯视平面图。图6是图1由点划线矩形6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以更好地示出细节。图7是图2由点划线矩形7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以更好地示出细节。

吸收制品10包括顶部片材16、背面片材18和定位在顶部片材16与背面片材18之间的吸收组件20,如图3中所见。顶部片材16和背面片材18均可延伸超过吸收组件20并使用已知的结合技术围绕周边完全或部分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密封的周边区22,如在图1和图4中最佳地示出。例如,顶部片材16和背面片材18可通过粘合剂结合、超声波结合或任何其他合适的结合方法或它们的组合结合在一起。

吸收制品10限定纵向方向24、侧向方向26、厚度方向28(也称为Z方向)、纵向中心线30和侧向中心线31。吸收制品10包括前部32、后部34和在前部32与后部34之间延伸的中部36。吸收制品10还如图1所示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吸收制品长度38,如图4所示在侧向方向26上限定吸收制品宽度40,以及如图4所示在厚度方向28上限定吸收制品厚度42。吸收制品包括第一侧边缘44、第二侧边缘46、前部32中的前边缘48和后部34中的后边缘50。一般来讲,制品的前部32适于朝着穿着者正面穿戴,中部36适于靠近穿着者裆部穿戴,并且后部34适于朝着穿着者后部穿戴。任选地,吸收制品长度38为200至320mm、210至280mm或220至240mm。任选地,对于具有护翼的吸收制品而言,如在侧向中心线31上测得的吸收制品宽度40为130至160mm、135至155mm或140至150mm。任选地,对于不具有护翼的吸收制品而言,如在侧向中心线31上测得的吸收制品宽度40为50至90mm、60至80mm或65至75mm。任选地,前部32定义为吸收制品长度38的前三分之一,中部36定义为吸收制品长度38的中间三分之一,并且后部34定义为吸收制品长度38的后三分之一。

顶部片材层16限定吸收制品10的面向身体的表面12,并且适于接触穿着者的身体,且是液体可透过的以接纳身体流出物。顶部片材层16有利地为舒适性和贴合性而提供,并起到将身体流出物穿过其自有结构并朝向吸收组件20导离穿着者的身体的功能。顶部片材层16有利地在其结构中保留很少的液体或不保留液体,以使得其提供紧挨着吸收制品10的穿着者的皮肤的相对舒适、干燥且无刺激的表面。

顶部片材层16可以是单层材料,或者备选地可以是已层合在一起的多个层。顶部片材层16可由任何材料构造而成,诸如一个或多个织造片材、一个或多个纤维非织造片材、一个或多个薄膜片材(诸如吹塑或挤出的薄膜,其本身可以具有单个或多个层)、一个或多个泡沫片材(诸如网状、开孔或闭孔泡沫)、带涂层的非织造片材或任何这些材料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可以粘合性地、传热地或超声地层合成一体化的平面片材结构以形成顶部片材层。

在多种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可由多种非织造网构造而成,诸如熔喷网、纺粘网、水缠绕水刺网或空气穿透粘合梳理网。合适的顶部片材层材料的例子可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纤维网(诸如棉花);人造丝;聚酯、聚丙烯、聚乙烯、尼龙或其他可热结合的纤维的粘合梳理网;聚烯烃;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共聚物;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以及诸如聚乳酸的脂族酯。也可使用打细孔的薄膜和网材料,还可使用这些材料的层合物或它们的组合。

在多种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可以包含穿过其中形成的多个孔口(未示出),以允许身体流出物更容易地传输到吸收组件20中。孔口可以贯穿顶部片材层随机地或均匀地布置。开孔的大小、形状、直径和数量可以变化以适应各种需求。

任选地,顶部片材层16可具有范围从约5、10、15、20或25gsm至约50、100、120、125或150gsm的基重。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可由具有范围从约15gsm至约100gsm的基重的空气穿透粘合梳理网构造而成。在另一个例子中,顶部片材层16可由具有从约20gsm至约50gsm的基重的空气穿透粘合梳理网构造而成,诸如易于从非织造材料制造商获得的空气穿透粘合梳理网。

任选地,顶部片材层16可以为至少部分亲水的。在多种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的一部分可以是亲水的,并且顶部片材层16的一部分可以是疏水的。在多种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可为疏水性的那些部分可以是固有疏水的材料,或者可以是用疏水性涂层处理的材料。

在多种实施例中,顶部片材层16可以是多组分顶部片材层,诸如通过具有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非织造或薄膜材料,其中不同的材料被放置在吸收制品10的横向方向上的单独位置中(未示出)。例如,顶部片材层16可以是两层或多组分材料,其具有沿着吸收制品的纵向中心线定位且骑跨纵向中心线的中部,且侧向侧部侧接并结合到中部的每个侧边缘(未示出)。中部可由第一材料构造而成,并且侧部可由可与中部的材料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构造而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中部可以是至少部分地亲水的,并且侧部可以是固有疏水的,或者可以用疏水性涂层处理。多组分顶部片材层的构造的例子大体上描述于授予Coe的美国专利号5,961,505、授予Kirby的美国专利号5,415,640和授予Sugahara的美国专利号6,117,523中,这些专利中的每一份均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吸收制品10还包括液体可透过的流体吸入层52,其在Z方向28上定位在顶部片材层16与吸收组件20之间,如图3中所见。流体吸入层52在纵向方向24和侧向方向26上的相对位置在图2中示出。图2是图1的吸收制品10,但顶部片材层16被移除以更好地示出下面的结构。另外,流体吸入层52的细节可在图7中看到,该图是图2由点划线矩形7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流体吸入层52包括前部54和后部56,它们部分地由侧向中心线31限定。流体吸入层52的前部54定位在吸收制品10的侧向中心线31与前边缘48之间。流体吸入层52的后部56定位在吸收制品10的侧向中心线31与后边缘50之间。

流体吸入层52限定第一侧边缘58、第二侧边缘60、前端边缘62和后端边缘64。第一侧边缘58、第二侧边缘60、前端边缘62和后端边缘64集体限定流体吸入层周边66。流体吸入层52可由能够在Z方向28上快速转移递送到顶部片材层16的身体流出物的材料制成。流体吸入层52通常可具有任何所需的形状和/或大小。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可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其长度68(图7)等于或小于吸收制品的总长度38(图1),宽度70小于吸收制品10的宽度40(图4)。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可具有约70至120mm、80至110mm或90至100mm的长度68和约20至40mm、25至35mm或30至35mm的侧向中心线31上的宽度70(图7)。任选地,流体吸入层长度68为吸收制品长度38的25至60%、25至50%或25至40%。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在Z方向28上的厚度72为从约0.5mm至约3mm。

多种不同材料中的任一种均可用于流体吸入层52以实现上述功能。该材料可以是合成的、纤维素的或合成材料与纤维素材料的组合。流体吸入层52可由任何织造或非织造材料构造而成。例如,流体吸入层52可以气纺或TABCW材料构造而成。例如,气纺纤维素纤维可以适用于流体吸入层。气纺纤维素纤维可具有范围从约10或100gsm至约250或300gsm的基重。气纺纤维素纤维可由硬木和/或软木纤维形成。气纺纤维素纤维材料可具有细孔结构并可提供优异的芯吸能力,特别是对于月经而言。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可以是与气纺材料层合的TABCW材料,其中TABCW/气纺材料层合物具有125gsm至168gsm的基重、1.7mm至2.8mm的厚度和约0.06g/cc的密度。该层合物的TABCW部分可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聚丙烯双组分纤维或它们的组合。该层合物的气纺部分可包含绒毛浆纤维和约15-20重量%的双组分纤维。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可以是具有157至202gsm的基重、2.2至2.6mm的厚度和约0.08g/cc的密度的适形材料。该适形材料可包含绒毛浆纤维和约31重量%的双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可以是聚丙烯纤维。该适形材料可在纺粘载体片材上形成。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可以是具有约125至160gsm的基重、2.25至2.75mm的厚度和约0.06g/cc的密度的热结合网。该热结合材料科包含绒毛浆纤维和约21重量%的双组分纤维。双组分纤维可以是聚丙烯纤维。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吸收制品10在Z方向28上从顶部片材层16向吸收制品10中的任何下层转移身体流出物的能力以及为了增强流体吸入层52基于其弯曲能力而适形于穿着者身体的能力,流体吸入层52可任选地具有开口74,如图2和图7中所示。开口74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形状,诸如卵形、圆形、矩形、方形、三角形等。在多种实施例中,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为细长的,并且可在吸收制品10的纵向方向24上取向。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由周边76界定,该周边可形成流体吸入层52的内边缘78。

开口74可位于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纵向方向24和侧向方向26的多种位置,具体取决于主要的身体流出物吸入位置或使用吸收制品10的目的。例如在多种实施例中,可定位流体吸入层52和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使其基本上与吸收制品10的纵向中心线30和侧向中心线31对齐,如图2中所示。这可让开口74设置在中央,使其可定位在主要身体流出物排放点的下方,并且使其可用作吸收制品10的主要身体流出物接收区域。但是流体吸入层52以及流体吸入层52的开口74不需要居中定位,并且在多种实施例中,取决于可能发生身体流出物吸入的主要位置,流体吸入层52以及流体吸入层52的开口74可仅基本上与纵向中心线30对齐。

如在图7中最清楚地看出,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任选地具有从约40至70mm、50至60mm或53至57mm的纵向长度80,并可任选地具有从约15至30mm、20至25mm或21至23mm的侧向宽度82。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由周边76限定,并可任选地具有为流体吸入层52的总纵向长度68的约15、20或25%至约70、75或80%的长度80。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由周边76限定,并可具有可任选地为流体吸入层52的宽度70的约20、25或30%至约70、75或80%的宽度82。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可用来将身体流出物在深度(Z)方向28上从顶部片材层16朝吸收制品10的下层汇集并导向。流体吸入层52中的开口74也可形成类似杯或井的结构,以用于容纳身体流出物并防止其远离吸收制品10的中央区并朝吸收制品10的边缘渗漏。

另外,流体吸入层52具有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后端边缘64定位的向后弓84。据信,向后弓84增强吸收制品10在后部34中形成向上的帐篷状构型的能力,如下文更详细地讨论。还据信,向后弓84增强流体吸入层52基于其弯曲能力而适形于穿着者身体的能力。向后弓84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最大长度86。最大长度86可任选地为5至40mm、6至30mm、7至20mm或8至10mm。任选地,向后弓84的最大长度86可位于纵向中心线31附近,如图7中所示。任选地,向后弓84的最大长度86可大致与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弯曲部对齐。

任选地,流体吸入层5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托肩182。托肩182可通过对流体吸入层52进行压花、穿孔、结合、刻划或以其他方式操纵而形成。据信,托肩182改善身体贴合。托肩182还可以与吸收制品10的其他结构相结合而发挥作用,以帮助在后部34中形成和/或维持升高的帐篷状构型。托肩182可大致与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弯曲部对齐。

吸收组件20可定位在顶部片材层16与背面片材层18之间。吸收组件20可在吸收制品10的Z方向28上定位在流体吸入层52之下,如图3中所见。吸收组件20通常可以是任何单层结构或多层部件,其可呈现一定水平的压缩性、适形性和吸收并保留液体及其他身体流出物的能力。另外,吸收组件20可提供额外的容量以吸收并保留诸如月经的身体流出物。在多种实施例中,吸收组件可由多种不同的材料形成并可包括任何数量的所需层。例如,吸收组件20可包括以下吸收网材料的一层或多层(例如两层):纤维素纤维(例如,木浆纤维)、其他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织造或非织造片材、稀松布结网或其他稳定化结构、超吸收性材料、粘结剂材料、表面活性剂、选定的疏水性和亲水性材料、颜料、洗剂、气味控制剂等以及它们的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收网材料可包括纤维素绒毛的基质并且还可包括超吸收性材料。纤维素绒毛可包括木浆绒毛的共混物。木浆绒毛的一个例子可以可得自Weyerhaeuser Corp.的商品名NB 416标识,并为经漂白的、高度吸收性的主要含软木纤维的木浆。

在多种实施例中,如果需要,吸收组件20可包括可选量的超吸收性材料。合适的超吸收性材料的例子可包括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基醚)、马来酸酐与乙烯基醚和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基吗啉酮)、聚(乙烯醇)、以及它们的盐和共聚物。其他超吸收性材料可包括未改性的天然聚合物和改性的天然聚合物,例如水解丙烯腈接枝淀粉、丙烯酸接枝淀粉、甲基纤维素、脱乙酰壳多糖、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以及诸如藻胶、黄原胶、刺槐豆胶的天然胶等等。也可使用天然和完全或部分合成的超吸收聚合物的混合物。超吸收性材料可以按任何所需量存在于吸收组件20中。

无论在吸收组件20中使用的吸收材料的组合如何,吸收材料都可通过采用各种常规方法和技术形成为网结构。例如,吸收网可通过例如但不限于下列的技术形成:干法成形技术、空气成形技术、湿法成形技术、泡沫成形技术等、以及它们的组合。也可采用共成形非织造材料。用于执行这样的技术的方法和设备在本领域中是熟知的。

吸收组件2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变化,并可包括多种形状中的任一种,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矩形、狗骨形和椭圆形形状。在多种实施例中,吸收组件20可具有与如本文所示的吸收制品10的总体形状大体上对应的形状。吸收组件20的尺寸可基本上类似于吸收制品10的尺寸,但应当理解,吸收组件的尺寸在类似的同时常常会小于整个吸收制品10的尺寸,以便充分地包含在其中。

举例来说,用于吸收组件20的合适的材料和/或结构可包括但不限于在下列专利中描述的那些:授予Weisman等人的美国专利号4,610,678、授予Yahiaoui等人的美国专利号6,060,636、授予Latimer等人的美国专利号6,610,903、授予Krueger等人的美国专利号7,358,282、以及授予Di Luccio等人的美国公开号2010/0174260,这些专利中的每一份均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如上文所述,在多种实施例中,吸收组件20可为单层结构并且可包括例如纤维素绒毛和超吸收材料的基质(未示出)。在多种实施例中,诸如本文所示,吸收组件20可具有至少两层材料,比如上吸收层88和下吸收层90。上吸收层88定位在下吸收层90与流体吸入层52之间。下吸收层90定位在上吸收层88与背面片材18之间。在多种实施例中,这两层可彼此相同(未示出)。在多种实施例中,这两层可彼此不同,如图3中所示。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这两层可为吸收制品10提供被视为合适的不同吸收性质。在多种实施例中,吸收组件20的上吸收层88可由气纺材料构造而成,并且吸收组件20的下吸收层90可由包含超吸收聚合物的压缩片材构造而成。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气纺材料可具有从约40gsm至约200gsm的基重,并且包含超吸收聚合物的压缩片材可为基于纤维素绒毛的材料,该材料可为纤维素纸浆和由薄纸载体包封且基重为约40gsm至约400gsm的SAP的组合。

吸收组件20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吸收组件长度92(图2)、在侧向方向26上限定吸收组件宽度94(图4)并在Z方向28上限定吸收组件厚度96(图4)。上吸收层88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上吸收层长度98(图2)、在侧向方向26上限定上吸收层宽度100(图4)并在Z方向28上限定上吸收层厚度。任选地,上吸收层长度98为180至300mm、190至260mm或200至230mm。任选地,如在侧向中心线31上测得的上吸收层宽度100为40至80mm、50至70mm或60至65mm。

下吸收层90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下吸收层长度104(图2)、在侧向方向26上限定下吸收层宽度100(图4)并在Z方向28上限定下吸收层厚度。任选地,下吸收层长度104为140至250mm、150至225mm或170至190mm。任选地,侧向中心线31上的下吸收层宽度106为30至70mm、40至60mm或40至50mm。

任选地,上吸收层宽度100大于下吸收层宽度106。任选地,上吸收层宽度100大于流体吸入层宽度70。任选地,上吸收层长度98大于流体吸入层长度68。任选地,上吸收层长度98大于下吸收层长度104。任选地,流体吸入层长度68小于下吸收层长度104。任选地,流体吸入层宽度70小于下吸收层宽度106。

背面片材18通常为液体不可透过的,并为吸收制品10的面向穿着者的衣服且通常限定吸收制品10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那部分。背面片材层18可允许空气或蒸气流出吸收制品10,而仍阻挡液体的经过。任何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通常都可以用来形成背面片材层18。背面片材层18可由单层或多层构成,并且这些一个或多个层自身可包括类似的或不同的材料。可以使用的合适的材料可以是微孔聚合物薄膜,诸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聚烯烃薄膜、非织造物和非织造层合物以及薄膜/非织造层合物。背面片材层18的特定结构和组成可选自多种已知的薄膜和/或织物,特定的材料被适当地选择为提供所需水平的液体阻隔、强度、耐磨性、触觉特性、美观性等。在多种实施例中,可使用聚乙烯薄膜,该薄膜可具有在从约0.2或0.5密耳至约3.0或5.0密耳的范围内的厚度。背面片材层的例子可以是聚乙烯薄膜,诸如可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绍姆堡的Pliant Corporation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另一个例子可包括填充了碳酸钙的聚丙烯薄膜。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背面片材层18可以是具有水阻隔性质的疏水性非织造材料,诸如非织造层合物,该材料的一个例子可以是纺粘-熔喷-熔喷-纺粘四层层合物。因此,背面片材层18可具有单层或多层构造,诸如具有多个薄膜层或薄膜层与非织造纤维层的层合物。合适的背面片材层18可由诸如下列专利中所描述的材料构造而成:授予Whitehead等人的美国专利号4,578,069、授予Tusim等人的美国专利号4,376,799、授予Shawver等人的美国专利号5,695,849、授予McCormack等人的美国专利号6,075,179、以及授予Cheung等人的美国专利号6,376,095,这些专利中的每一份均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任选地,吸收制品可包括一根或多根侧向加强筋110。侧向加强筋110可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侧边缘58、60施加,如图2中所示。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侧边缘58、60定位的侧向加强筋110可将腿部在吸收制品10的中部36施加的压缩力转移到吸收制品10的希隆起和/或弯曲的其他部分。例如,侧向加强筋110可将腿部在中部36施加的压缩力转移到吸收制品10的希望动态贴合穿着者身体的后部34。

侧向加强筋110可通过添加坚硬的材料、压花、折叠、成褶、结合等以及它们的组合而产生。任选地,侧向加强筋110可通过压花吸收制品10的一个或多个元件诸如吸收组件20而产生。同样,侧向加强筋110可通过施加热熔性粘合剂的线或塑料条而产生。侧向加强筋110可通过折叠吸收制品10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比如衬里和/或背面片材18而形成。诸如钩环紧固条带的坚硬附连构件可充当侧向加强筋或可向侧向加强筋110增加硬度。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第一侧边缘58延伸的第一侧向加强筋112。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沿着流体吸入层52的第二侧边缘60延伸的第二侧向加强筋114。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和/或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以是向吸收制品10提供刚度的任何合适的结构。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和/或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以是吸收组件20中的压花。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和/或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以是如图4中所示的多层吸收组件20的上吸收层88中的压花。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和/或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以是上吸收层88和下吸收层90两者中的压花(未示出)。

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可沿着流体吸入层52第一侧边缘58的大部分延伸。任选地,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沿着流体吸入层52第二侧边缘60的大部分延伸。任选地,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可如图1所示延伸超过流体吸入层52的第一侧边缘58。任选地,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可如图1所示延伸超过流体吸入层52的第二侧边缘60。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定位在后部34中的一个或多个弯曲部116。弯曲部116的相对位置在图1中示出。另外,弯曲部116的细节可在图6中看到,该图是图1由点划线矩形6界定的区域的放大视图。弯曲部116有助于使吸收制品10在后部34中形成帐篷状构型并影响该成型。弯曲部116形成横跨吸收制品10的不同的弯曲抗性。弯曲部116可通过吸收制品10中和/或吸收制品元件中的物理不连续性而形成。例如,弯曲部116可通过进行预折叠、刻划、压痕、穿孔、压花、结合或它们的组合而形成。任选地,弯曲部116可通过对吸收组件20的一层或多层进行刻划、折叠、压痕、穿孔、压花或结合而形成。弯曲部116也可因吸收制品10和/或吸收制品元件的高度和/或密度的变化而形成。任选地,弯曲部116有助于引发并调节吸收制品10的后部34中的动态移动。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吸收制品10的后部34中的第一弯曲部118。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可以按大致平行于如图1中所示的纵向中心线30的方向延伸。第一弯曲部118限定如图6中所示的前点120和后点122。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可大致与向后弓84的最大长度86对齐,如图所示。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吸收制品10的后部34中的第二弯曲部126。第二弯曲部126可在第一方向128上与第一弯曲部118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弯曲部126限定吸收制品10的第一侧部130。第一侧部130如图1中所示在第一方向128上相对于第二弯曲部126侧向向外定位。第二弯曲部126限定如图6中所示的前点132和后点134。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包括吸收制品10的后部34中的第三弯曲部138。第三弯曲部138可在第二方向140上与第一弯曲部118侧向向外间隔开。第二方向140与第一方向128相对。第三弯曲部138限定吸收制品10的第二侧部142。第二侧部142如图1中所示在第二方向140上相对于第三弯曲部138侧向向外定位。第三弯曲部138限定如图6中所示的前点144和后点146。

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三弯曲部138在其间限定吸收制品10的动态区150。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一弯曲部118限定动态区150的第一侧152。第三弯曲部138和第一弯曲部118如图6中所示限定动态区150的第二侧154。

任选地,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可以按大致平行于纵向中心线30的方向取向(未示出)。备选地,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成角度地定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可如图6中所示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以第一角度156向后分开。任选地,第一角度156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为1至10度、2至7度或3至5度。备选地,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成角度地定位并可与一个或多个托肩182大致对齐。例如,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三弯曲部138如图6中所示均与托肩182对齐。

任选地,第二弯曲部126可包括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以第二角度160向后会聚的第一返回部分158。任选地,第三弯曲部138可如图6中所示包括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以第二角度160向后会聚的第二返回部分162。据信,第一返回部分158和/或第二返回部分162通过帮助将侧向压缩转变形成向上的帐篷状而有助于在吸收制品10的后部34中形成帐篷状构型。

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三弯曲部138是吸收组件20中的压花。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是多层吸收组件20的上吸收层88中的压花。

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在流体吸入层52之下延伸(未示出)。任选地,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或第三弯曲部138如图6中所示在靠近流体吸入层52的向后弓84的相应前点120、132和144处终止。相应前点120、132和144与向后弓84之间的纵向间距限定具有过渡区长度186的过渡区184。任选地,过渡区184提供比弯曲部116和流体吸入层52密度更低的区。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包括紧固系统166,如图5中最清楚地示出。紧固系统166可适于将吸收制品10固定到穿着者的内衣。具体地讲,紧固系统166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独的紧固件168,该紧固件以任何合适的布置方式定位在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上。任选地,紧固系统166可包括在第一侧部130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第一紧固件170和在第二侧部142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第二紧固件172。任选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中部174在后部34中基本上不含紧固件。任选地,中部174可在侧向方向26上具有15至60mm、20至50mm或30至45mm的宽度175。当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中部174基本上不含紧固件时,中部174基本上不附连到穿着者的内衣并可响应于腿部的交替移动而移动,从而将吸收制品10的中部36和后部32隔离并允许这些区在穿着者移动过程中保持在位。

在多种实施例中,紧固件168可包括任何合适的附连构件,诸如粘合剂、粘结剂、钩、按扣、夹子等或它们的组合。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可以是在第一侧部130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机械钩材料,并且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在第二侧部142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机械钩材料。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可以是在第一侧部130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粘合剂,并且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在第二侧部142中附连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的粘合剂。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和/或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如图5中所示从吸收制品10的前部32延伸穿过中部36并进入后部34中的连续材料。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和/或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从前部32延伸穿过中部36并进入后部34中的连续钩材料。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和/或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从吸收制品10的前部32延伸穿过中部36并进入后部34中的连续粘合剂材料。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和/或第二紧固件172可以是仅定位在后部34中的单独且不同的材料。

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可在第一侧部130中并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以角度156施加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未示出)。任选地,第二紧固件172可在第二侧部142中并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0以角度156施加到背面片材1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14(未示出)。任选地,第一紧固件170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1以角度156施加以大致与第二弯曲部126平行(未示出)。任选地,第二紧固件172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31以角度156施加以大致与第三弯曲部138平行(未示出)。

任选地,吸收制品10可如图1和图4中所示包括从侧向侧边缘44、46延伸的附连护翼176。护翼176可由上文结合顶部片材层16和背面片材层18描述的材料构造而成。在多种实施例中,护翼176可包括在顶部片材层16和/或背面片材层18内的材料层的延伸部。举例来说,护翼176可由顶部片材层16和背面片材层18的延伸部形成。这样的护翼可与吸收制品10的主体部分一体地形成。备选地,护翼176可独立地形成并单独地附接到吸收制品10的中部36(未示出)。独立于吸收制品10的其他部件制造的护翼176可结合到顶部片材层16和/或背面片材层18的一部分。用于制造吸收制品10和护翼176的工艺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专利中描述的那些:授予Richards的美国专利号4,059,114、授予Hassim等人的美国专利号4,862,574、授予Heindel等人的美国专利号5,342,647、授予Alcantara等人的美国专利号7,070,672、授予Venturino等人的美国公开号2004/0040650、以及授予Emenaker等人的国际公布WO1997/040804,这些专利中的每一份均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护翼176在纵向方向24上限定护翼后部178(图1)。任选地,护翼后部178可比前点120、132和/或144更靠近吸收制品10的前边缘48(图6)。

现在参见图8,图1的吸收制品10以帐篷状构型180示出。当吸收制品10受到侧向压缩力时,帐篷状构型180在后部34中形成。帐篷状构型180相对于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三弯曲部138形成(在该视图中不可见)。帐篷状构型180适合适形于外阴后方的会阴区,以拦截沿着皮肤移动的流体和/或防止流体超过外阴区顺着身体流动。帐篷状构型180包括背面片材18、吸收组件20、流体吸入层52和顶部片材16。帐篷状构型180通过流体吸入层52的向后弓84、第一弯曲部118、第二弯曲部126和第三弯曲部138成型。帐篷状构型180由于在背面片材18的中部174中缺乏附连(卫生衬垫至护垫)而是动态的。在没有向后弓84的情况下试图实现可靠的向上变形和所需的帐篷状构型180尚未令人满意。流体吸入层的倒圆或方形后部不能可靠地产生向上变形和帐篷状构型180。据信,第一弯曲部118充当帮助升起帐篷状构型180以提供对会阴和外阴后部的接触的“杠杆”。升力通过腿部的往复运动而产生。该往复运动将动态区150的第一侧152和动态区150的第二侧154(该视图中不可见)向臀裂方向推动。一般来讲,腿部的压缩力在行走或奔跑时交替。在这些情形中,压缩力在吸收制品10的两侧之间交替。压缩力交替推动第一侧向加强筋112和第二侧向加强筋114。压缩力转移到吸收制品的后部34中的动态区150。动态区的第一侧152充当与第一侧向加强筋112配合作用以将第一侧152向上推动形成帐篷状构型的平面。同样,动态区150的第二侧154充当与第二侧向加强筋114配合作用以将第二侧154向上推动形成帐篷状构型180的平面,如图8中所示。因为背面片材18的中部174基本上不含紧固件,所以第一侧152和第二侧154响应于侧向力而自由移动。因为第一紧固件170定位在第一侧部130中,所以第一侧152在撤去压缩力时被拉回。同样,因为第二紧固件172定位在第二侧部142中,所以第二侧154在撤去压缩力时被拉回。该构型允许帐篷状构型的基部在穿着者行走时扩展和收缩,并允许帐篷状构型的峰在穿着者行走时维持直立。

虽然本发明已经就其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将领会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获得前述内容的理解后可以容易地设想出这些实施例的替代形式、变型形式和等同方案。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评估为所附权利要求及其任何等同方案的范围。此外,所公开的实施例、范围、实例和替代形式的所有组合和/或子组合也是可以想到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