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眩晕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6740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药品的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眩晕宁。



背景技术:

眩晕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疑难病症,素有“眩而又玄”之说,临床有特效而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少见;

临床实验证明,导致眩晕有身体外部的物理因素、自身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原因,要治疗眩晕,往往要分型对症下药,而大多数眩晕是由多种原因结合造成的。为了治疗眩晕及其附带病症,经诊断病因后,市面上往往采用吸氧、手术、服用前庭神经镇静药、防呕吐制剂、激素、维生素等方法,疗程长、慢,治疗效果不理想,费用高昂且毒副作用明显。因此,针对眩晕及其附带病症,急需一种有效、平和、费用低廉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针对眩晕及其附带病症有效、平和、费用低廉的药物,它由天麻、钩藤、川牛膝、杜仲、桑寄生、栀子、当归、石决明、杭菊、牡丹皮、珍珠母、黄芩、茯神、朱砂等十四味药组成。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下:

按以下重量份配取药材制成片、颗粒或浸膏:天麻8~12份、钩藤12~18份、川牛膝12~18份、杜仲12~18份、桑寄生12~18份、栀子8~12份、当归8~12份、石决明16~24份、杭菊12~18份、牡丹皮8~12份、珍珠母16~24份、黄芩8~12份、茯神8~12份、朱砂1~2份。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药物优选实施例按重量份包含以下原料:天麻10份、钩藤15份、川牛膝15份、杜仲15份、桑寄生15份、栀子10份、当归10份、石决明20份、杭菊15份、牡丹皮10份、珍珠母20份、黄芩10份、茯神10份、朱砂1份。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为预防、治疗眩晕及其所引起的各类病症,现提供一种药物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燥湿祛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各原料药的品性功效如下:

天麻:性味甘、平,入脾、肾、肝、胆、心经,功能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对治疗头痛、中风、眩晕等病状具有特效。

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常绿藤本植物,味甘,性凉,入肝、心包经。功能: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能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不下,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等证,《临床常用中药手册》:川牛膝苦重于甘,攻破之力较胜,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治瘀血实证多用川牛膝。

杜仲: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现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血球药理作用。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咸平,入肝、肾经。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於目,石决明清肝火而明目退翳,为治目疾之常用药。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虚劳骨蒸、吐血、青盲内障等症。

杭菊花:为管状花亚科植物杭菊的花朵,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还用于目赤昏花。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多与桑叶、决明子、龙胆草、夏枯草等同用,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若肝肾不足,目暗昏花,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用于眩晕惊风。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热平肝,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等功效。

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考证。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多用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茯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性味甘、淡平。归心、脾经。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朱砂: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甘,微寒。归心经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本方以栀子清热,泻火,凉血为臣;天麻主头风为君;川牛膝能引其气血下行及浮越之火下行;钩藤舒筋除眩,下气宽中;杜仲润肝燥,补肝经风虚;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当归补血和血,治血虚头痛,眩晕;石决明镇肝、明目,治眩晕;杭菊花清热、疏风,治头痛、眩晕;牡丹皮清热、凉血、和血、消瘀;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止血;茯神宁心,安神;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止血;朱砂安神定惊。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安神补脑定眩之功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均为中药,中药是以草本为主,附以矿物药和动物药,每种药物从形态、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上都有其独特性。在应用时,可因人、因症等不同随意加减而灵活运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可根据所用药物的性味、质量轻重、药物的部位不同来随时确定煎煮的时间、火候等,不会导致过度用药。中药材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提炼成不同的剂型而服用。这两种途径很少有化学反应,故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中药药材大多取于天然矿、植物,除本身副作用小外,价格低廉。中药历史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其疗效好、根治快等特点已得到公众证实。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重量份数取:天麻8份、钩藤18份、川牛膝12份、杜仲18份、桑寄生12份、栀子12份、当归8份、石决明24份、杭菊12份、牡丹皮8份、珍珠母24份、黄芩8份、茯神12份、朱砂1份。炮制成颗粒、粉状或浸膏。

实施例2:按重量份数取:天麻10份、钩藤15份、川牛膝15份、杜仲15份、桑寄生15份、栀子10份、当归10份、石决明20份、杭菊15份、牡丹皮10份、珍珠母20份、黄芩10份、茯神10份、朱砂2份。制成颗粒、粉状或浸膏。

实施例3:按重量份数取:天麻8~12份、钩藤12份、川牛膝18份、杜仲12份、桑寄生18份、栀子8份、当归12份、石决明16份、杭菊18份、牡丹皮12份、珍珠母16份、黄芩12份、茯神8份、朱砂4份。制成颗粒、粉状或浸膏。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g,或温开水送服,每日三次;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注意事项:

(1)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失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忌服;

(2)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3)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经稳定性实验考察表明,在干燥的贮存条件下,药品有效期可暂定为一年。

本品部分实验:

(1)镇静作用:钩藤煎剂0.1g/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实验动物用茯神10-20g/公斤灌胃后,进入安静欲睡状态,但无睡眠现象;对于苯甲酸钠咖啡因兴奋之小鼠,以茯神煎剂5克/公斤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镇静,镇静率为90%;

(2)降压作用:钩藤煎剂对麻醉犬(0.05g/公斤)、兔子(2-3g/公斤)和实验性大鼠(5g/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压作用。

毒理: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g/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mg/公斤;钩藤碱为162.3mg/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mg/公斤。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液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钩藤总碱50mg/公斤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病例一:

周某,女,59 岁。主诉:半月前出现眩晕症状,一周前加剧,头晕眼花,动则加剧,伴有食量减少等症状。查体:神色疲倦,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眩晕。给予本发明中药,服用1 周后,头昏目眩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继续服用1 周,巩固疗效。

病例二:

王某,女,65 岁,罗田人。主诉:一月前有轻微眼花症状,近期,眩晕眼花加重,动则加剧,并且还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查体:神疲懒言,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眩晕。给予本发明中药,服用10 天后,心悸失眠症状消失,眩晕症状缓解。继续服用10 天,眩晕症状消失,患者恢复健康。

病例三:

朱某,女,62 岁,黄梅人。主诉:两个月前有眼花症状,近期,开始眩晕,并且动则加剧,还伴有胃口小,食量少等症状。查体:神态疲倦,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中医诊断为气阴两虚型眩晕。给予本发明中药,服用10 天后,心悸失眠症状消失,眩晕症状缓解。继续服用20 天,眩晕症状消失,患者恢复健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