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78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夜用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着者躺倒的状态下被使用,与日用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较,被长时间使用。因此,在使用夜用的吸收性物品时,易于产生后漏。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防止后漏的夜用的吸收性物品。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排泄部相对部,其与穿着者的液体排泄部相对配置;和后方部,其配置于比排泄部相对部靠脊背侧的位置,在吸收体的位于后方部的部分形成有多条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在体液流动到后方之际利用密度比较高的高密度部保持体液,并且,密度比较低的低密度部柔软地变形,抑制后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6900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一般而言,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涂敷有用于固定于内衣的粘合剂的粘合区域。该粘合区域设置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若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固定于内衣,则在内衣根据穿着时的身体的变形而变形了时,吸收性物品也追随着变形。本申请人对躺倒状态的穿着者的身体的变形进行了各种调查,结果得知:躺倒状态的穿着者的身体由于身体压力而变形,吸收性物品变形成意料之外的状态。例如,仰卧状态的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被压塌。此时,若吸收性物品追随着内衣而变形,则存在如下情况:吸收性物品离开穿着者的身体,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褶皱而产生后漏。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穿着者仰卧的状态下抑制后漏的吸收性物品。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具有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宽度方向W),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体(吸收体30),其具有吸收材料层叠而成的吸收芯;肌肤面片(肌肤面片10),其位于比所述吸收体靠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非肌肤面片(非肌肤面片20),其位于比所述吸收体靠非肌肤相对面侧的位置;排泄口相对区域(排泄口相对区域R1),其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粘合区域(粘合区域60),其设置于所述非肌肤面片,涂敷有用于将所述吸收性物品固定于内衣的粘合剂,该吸收性物品的主旨在于,该吸收性物品具备:第1曲部(第1曲部41),其在所述排泄口相对区域的后侧与所述排泄口相对区域相邻,且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第2曲部(第2曲部42),其位于所述第1曲部的后侧,且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中间区域(中间区域R3),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曲部与所述第2曲部之间,所述第1曲部和所述第2曲部构成为使所述吸收性物品能够沿着厚度方向弯曲,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所述排泄口相对区域的所述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所述第1曲部、所述第2曲部以及中间区域在厚度方向上不与所述粘合区域重叠。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A-A截面的示意剖视图。图4的(a)、图4的(b)和图4的(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1)吸收性物品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图3对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不过,附图是示意性的,应该留意的是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比率不同。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间也可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图1是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图2是吸收性物品的后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A-A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是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吸收性物品1具有:沿着穿着者的前侧(腹侧)和后侧(背侧)延伸的前后方向L;与前后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W;以及沿着穿着者的肌肤相对面侧T1和非肌肤相对面侧T2延伸的厚度方向T。吸收性物品1具备:吸收体30,其具有吸收材料层叠而成的吸收芯;肌肤面片10,其位于比吸收体30靠肌肤相对面侧T1的位置;以及非肌肤面片20,其位于比吸收体30靠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位置。肌肤面片10具有:透液性的表面片11,其覆盖吸收体30的至少宽度方向中央;和侧片12,其覆盖表面片11的外侧缘(宽度方向的外端),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非肌肤面片20是不透液性的片。表面片11是体液等液体可透过的透液性的片。表面片11覆盖至少吸收体30的表面。表面片11只要是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片、网片等液体可透过的构造的片状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织布、无纺布的原材料,能够使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任意的材料。侧片12能够从与表面片11同样的材料选择。但是,为了防止经血越过侧片12而向吸收性物品1的外方流动,优选侧片12具有疏水性或拒水性。侧片12配置于随后论述的主体部2的外侧缘、翼部3以及臀部翼片(日文:ヒップフラップ)4。非肌肤面片20具有与肌肤面片10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非肌肤面片20能够使用将透气性的树脂膜接合于以聚乙烯片、聚丙烯等为主体的层压无纺布、透气性的树脂膜、纺粘无纺布或水刺无纺布等无纺布而成的片等。吸收体30具有:吸收材料层叠而成的吸收芯31;覆盖吸收芯31的芯包层32。吸收材料例如能够例示亲水性纤维、纸浆以及SAP。吸收性物品1具有主体部2、翼部3以及臀部翼片4。主体部2位于吸收性物品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央,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翼部3和臀部翼片4相对于主体部2的外侧缘2E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主体部2的外侧缘2E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对齐。主体部2具有肌肤面片10、非肌肤面片20以及吸收体30。更详细而言,主体部2具有表面片11、侧片12的一部分、非肌肤面片20、以及吸收体30。翼部3具有侧片12和非肌肤面片20。翼部3构成为能够向非肌肤面片20侧折回,在使用时向内衣的裆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臀部翼片4位于翼部3的后方。臀部翼片4构成为,在使用时不向内衣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而配置于内衣的肌肤相对面侧。侧片12的内侧缘12E沿着前后方向L向宽度方向W的外侧折回。在该折回来的侧片12之间配置有沿着前后方向L伸缩的伸缩性构件91。侧片12的内侧缘12E未接合于表面片11。侧片12的内侧缘12E和伸缩性构件91构成立起性的防漏罗口。伸缩性构件91在前后方向L上跨随后论述的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地配置。更详细而言,伸缩性构件91的前端缘91F位于比第1曲部41靠前方的位置,伸缩性构件91的后端缘91R位于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非肌肤面片20的非肌肤相对面设置有涂敷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固定于内衣S的粘合剂的粘合区域60。粘合区域60具有:配置于主体部2的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第2主体粘合区域62;配置于翼部3的翼部粘合区域63;以及配置于臀部翼片4的臀部翼片粘合区域64。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在前后方向上与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分开,配置于比第2主体粘合区域62靠前方的位置。在第1曲部41的前侧和第2曲部42的后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粘合区域分别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位于第1曲部41的前侧的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位于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位置的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具有多个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的粘合区域。第1主体粘合区域61中的粘合区域和第2主体粘合区域62中的粘合区域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粘合区域60在使用前的状态下被剥离片65覆盖着。剥离片65防止了粘接剂在使用前劣化。剥离片65在使用时被穿着者剥离。此外,在不具有剥离片的吸收性物品中,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将吸收性物品单独地包装的包装片来防止粘接剂在使用前劣化。在吸收性物品1设置有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位于比翼部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靠后侧且比吸收芯31的后端缘靠前侧的位置。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构成为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使吸收性物品1能够沿着厚度方向T弯曲。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30的吸收芯的后端缘与吸收体的后端缘大致对齐。第1曲部41在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后侧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相邻。第2曲部42位于第1曲部41的后侧。吸收性物品1具有:排泄口相对区域R1,其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后方区域R2,其在第2曲部42的后方与第2曲部42相邻;以及中间区域R3,其在前后方向L上位于第1曲部41与第2曲部42之间。排泄口相对区域R1是从中高部33的前端缘到第1曲部41的区域。后方区域R2是从吸收体30的后端缘30R到第2曲部42的区域。中间区域R3是第1曲部41与第2曲部42之间的区域。中间区域R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且比后方区域R2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此外,中间区域R3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排泄口相对区域R1等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的区域即可,既可以是单位面积重量为0的区域,也可以是设计为单位面积重量是0,但配置有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等混入的吸收材料的区域。第1曲部41成为刚度变化的边界。比第1曲部41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与比第1曲部41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不同。更详细而言,比第1曲部41靠前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比第1曲部41靠后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因而,比第1曲部41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高于比第1曲部41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第2曲部42位于比第1曲部41靠后方的位置。第2曲部42是刚度变化的边界。比第2曲部42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与比第2曲部42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不同。更详细而言,比第2曲部42靠前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比第2曲部42靠后侧的区域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因而,比第2曲部42靠前侧的区域的刚度低于比第2曲部42靠后侧的区域的刚度。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粘合区域60重叠。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设置于在俯视时没有配置粘合区域的非粘合区域。第1主体粘合区域61配置于比第1曲部41靠前方的位置,第2主体粘合区域62配置于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位置。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在厚度方向上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重叠。第1主体粘合区域61的后端缘61R位于比第1曲部41靠前方的位置,第2主体粘合区域62的前端缘62F位于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位置。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吸收体30的在排泄口相对区域R1与第1曲部41相邻的部分的厚度长。此外,对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吸收体30的厚度变化的结构,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与第1曲部41相邻的部分的吸收体30的厚度长地构成即可,也可以比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其他部分(例如,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厚度短地构成。另外,优选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且50mm以下。此外,对于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化的结构,中间区域R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且50mm以下即可。另外,更优选的是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且30mm以下。期望的是,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41WC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是25mm以上。另外,期望的是,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41WC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是80mm以下。此外,对于第1曲部41是沿着前后方向具有预定长度的结构,第1曲部41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与排泄口相对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25mm以上且80mm以下即可。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在俯视时朝向后方呈凸状弯曲。更详细而言,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比第1曲部41的外侧缘靠后方的位置。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是朝向后方的凸状。第2曲部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比第2曲部42的外侧缘靠后方的位置。第2曲部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是朝向后方的凸状。此外,第1曲部41与第2曲部42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既可以恒定,也可以变化。第1曲部41的外侧缘41E和第2曲部42的外侧缘42E位于吸收芯31的外侧缘。即,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在吸收芯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上形成。吸收芯31被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在前后方向L上分割开。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30的吸收芯31的外侧缘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大致对齐。因而,在附图中,以第1曲部41的外侧缘41E和第2曲部42的外侧缘42E与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对齐的方式表示。吸收体30具有位于比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中高部33。中高部33位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内,且位于比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的位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部分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在图1中,中高部33标注阴影来表示。中高部33的厚度比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的位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部分的厚度厚。中高部3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吸收体30的外侧缘30E的位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部分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中高部33位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内的后侧,并与第1曲部41相邻。中高部33的后端缘与第1曲部41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高部3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95mm。中高部33的前端缘成为从中高部33的后端缘向前方95mm的位置。优选的是,中高部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33LC成为与排泄口相对地配置的区域的前后方向中心。优选的是,中高部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33LC与翼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一致。另外,中高部3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33LC抵接于内衣的裆部分中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最短的部位。此外,对于吸收体具备两层吸收层的结构,也可以是,中高部的吸收体具有两层吸收层,吸收体的除了中高部以外的部分仅具有1层吸收层。另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中高部的吸收体具有吸引体液的辅助片、吸收体的除了中高部以外的部分不具有辅助片的结构。在图3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的沿着前后方向L的截面中,从中高部33的后端缘33R起沿着厚度方向T延伸的中高部33的后表面33RS与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α比从中高部33的前端缘33F起沿着厚度方向T延伸的中高部33的前表面33FS与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β大。角度α是中高部33的后表面33RS与从中高部33的后端缘33R向前方延伸的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另外,角度β是中高部33的前表面33FS与从中高部33的前端缘33F向后方延伸的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本说明书中的“吸收体的厚度”的测定可由以下的测定方法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从包装取出,在该状态下,使用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测定位置设为吸收体的产品宽度方向中央部。在进行测定之际,不是以吸收性物品收缩的状态,而是以使吸收性物品的伸缩性构件伸长了的状态来进行测定。另外,将吸收体以外的肌肤面片和非肌肤面片等吸收体以外的部分去除。使用株式会社尾崎制作所制的千分表PEACOCK,测头采用直径10mm的测头,准备大小为30mm×30mm的试样,对该试样的厚度进行测定。测定器以对试样的测定压力成为3g/cm2的方式进行调整。在此,对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长度。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吸收体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测定可由以下的测定方法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从包装取出,在该状态下,使用在20℃±2℃、相对湿度60%±5%RHの气氛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在由包装体包装好的吸收性物品中,将包装体开封,将折叠好的吸收性物品展开,对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厚度和面积进行测定。接下来,将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从吸收性物品切出,对切出来的部分的重量进行测定。接下来,从切出来的部分将表面片和背面片等吸收体以外的部分去除,对吸收体的重量进行测定。基于吸收体的重量和要测定单位面积重量和密度的部分的面积算出单位面积重量。基于单位面积重量和厚度算出密度。另外,本说明书中的“长度”的测定可由以下的测定方法进行。在吸收性物品1封入包装等的情况下,从包装取出,在状态下,使用在20℃±2℃、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了12小时的样品。接下来,使用日本亲和测定株式会社制的弹性卷尺(尺带部:以玻璃纤维为基材,以聚氯乙烯为覆盖层),沿着测定对象部位,对测定对象部位的该状态的长度进行测定。在此,对10个样品以各自的状态进行上述的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长度。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吸收体的中高部的角度”的测定可由以下的测定方法进行。在由包装体包装好的吸收性物品中,将包装体开封,将折叠好的吸收性物品展开,从吸收性物品的侧面拍摄照片,图3所示的α、β的角度由分度器测定。(2)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状态接下来,说明如此构成的吸收性物品1的穿戴状态。图4是以吸收性物品1穿戴于穿着者的状态的图1的A-A截面为基准的剖视图。图4的(a)表示穿戴有吸收性物品1的穿着者站立的状态。吸收性物品1的排泄口相对区域R1借助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固着于内衣的裆部(与穿着者的下裆区域相对的部分)。吸收性物品1的后方区域R2借助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固着于内衣的裆部的后方部分(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的部分)。在穿着者站立的状态下,穿着者的臀部处于鼓出的状态。图4的(b)是使图4的(a)所示的剖视图旋转了90度的状态,表示穿着者仰卧的状态。穿着者仰卧的状态表示穿着者的身体被寝具按压,但在图4的(b)中,为了方便说明,表示穿着者的身体没有被寝具按压的状态。在图4的(b)中图示表示寝具的线LB。寝具的线LB与身体重叠的区域是在身体被寝具按压、身体躺倒的状态下发生变形的区域。图4的(c)表示仰卧的穿着者的身体被寝具按压而变形了的状态。在图4的(c)所示的状态下,图4的(b)中的身体和寝具的线重叠的区域变形了。更详细而言,穿着者的臀部的鼓起被压塌,穿着者的臀部的一部分是平坦的形状。臀部的压塌的部分向下裆侧移动,从腿的腿根向腿前侧鼓起。在臀部的压塌的部分的靠臀部侧的端部配置有第2曲部42,在臀部的压塌的部分的靠下裆侧的端部配置有第1曲部41。因此,吸收性物品的中间区域R3沿着臀部的鼓起压塌的部分变形,沿着臀部的压塌的部分配置。(3)作用·效果排泄口相对区域是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的区域。在该翼部3的后方设置有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在吸收性物品1的比穿着者的排泄口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第1曲部41的变形起点和第2曲部42的变形起点。因而,吸收性物品1在躺倒状态的穿着者由于身体压力而变形了之际沿着臀部的变形柔软地变形。粘合区域60在厚度方向T上不与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重叠。吸收性物品1的固定于内衣的部分(设置有粘合区域的部分)易于追随着内衣而变形。在例如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借助粘合区域安装于内衣的情况下,若在仰卧状态下身体压塌,则吸收性物品追随着内衣而变形。吸收性物品追随着内衣而成为意料之外的变形,有时在穿着者与吸收性物品产生间隙。不过,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没有固定于内衣,因此,能够自由地变形。因而,即使是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后方区域R2与内衣一起变形了的情况,利用中间区域R3将从该内衣传递的力分割开,能够利用中间区域R3吸收穿着者的身体的变形。另外,在第1曲部41与第2曲部42之间设置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较低的中间区域R3。中间区域R3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低,因此,易于柔软地变形。在臀部的压塌的部分移动到下裆侧之际,利用中间区域R3吸收臀部的变形,易于使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后方区域R2与穿着者持续抵接。另外,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后方区域R2被中间区域R3分割开,可抑制力从排泄口相对区域R1向后方区域R2传递。在第1曲部41的前侧和第2曲部42的后侧,沿着前后方向L延伸的粘合区域分别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具体而言,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第2主体粘合区域62具有多个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宽度方向W的长度长的粘合区域,该粘合区域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如此具有多个粘合区域的结构在粘合区域间产生间隙,因此,与第1主体粘合区域61和/或第2主体粘合区域62被连续涂敷的结构相比较,在穿戴后存在能够在被保持于内衣的同时也能够追随身体的细微的运动的余地。因而,在吸收性物品产生较小的褶皱,但难以产生较大的褶皱,因此,具有使不舒服感降低的效果。另外,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10mm以上。例如,在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10mm的情况下,有时无法充分地吸收臀部的鼓起压塌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过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能够有效地吸收臀部的变形。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50mm以下。通过使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是50mm以下,能够利用中间区域R3吸收身体的变形、同时利用后方区域R2吸收已流动到臀部侧的体液。因而,能够抑制经血向臀部侧流动。另一方面,对于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50mm长的结构,使用者会感到经血向臀部侧流动的不安,难以获得穿戴时的安心感。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41WC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是25mm以上且80mm以下。本申请人进行了各种调查的结果,臀部处的下裆侧的变形起点大多位于比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方25mm以上的位置。因而,若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41WC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是25mm以上,则第1曲部41、中间区域R3位于臀部的下裆侧的变形起点。另外,若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41WC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超过80mm,则臀部最大程度地鼓起,第1曲部41、中间区域位于臀部的身体压力最大程度地施加的部分,有可能产生不适感。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在俯视时朝向后方呈凸状弯曲。朝向后方呈凸状弯曲了的部分在仰着时与内衣一起朝向后方呈凸状鼓起,向离开身体的方向挤出。通过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离开身体,能够利用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吸收仰着时的变形。因而,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后方区域R2被维持成追随身体的曲线的形状,吸收性物品整体沿着身体的曲线配置。中高部33在排泄口相对区域R1内与第1曲部41相邻。中高部33的厚度比吸收体30的除了中高部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厚。通过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中高部33与第1曲部41相邻,排泄口相对区域R1与中间区域R3之间的刚度差和厚度差变大,形成更明确的变形起点。因而,能够使中间区域R3和排泄口相对区域R1以不同的形状沿着身体配置。中高部33的后表面33RS与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α比中高部33的前表面33FS与中高部33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β大。吸收体的侧面与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较大的情况同吸收体的侧面与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较小的情况相比,吸收体易于以非肌肤相对面为起点弯曲。例如,在中高部33的前表面的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在中高部33的前表面形成弯折起点,中高部33的前表面的贴合性有可能降低。不过,中高部33的前表面与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比较小,因此,中高部33的前表面难以弯折,能够保持中高部33的前表面的贴合性。另一方面,中高部33的后表面与非肌肤相对面所成的角度比较大,因此,易于在中高部33的后表面形成弯折起点。伸缩性构件91在前后方向L上跨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地配置。因而,由于伸缩性构件91的收缩,比第1曲部41靠前侧的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后方区域R2能够靠近。因而,即使在由于第1曲部41等的变形而在中间区域R3产生了褶皱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褶皱集中。第1曲部41的外侧缘41E和第2曲部42的外侧缘42E位于吸收芯31的外侧缘。因而,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易于以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为起点变形。另外,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后方区域R2在前后方向L上被分割开,因此,能够抑制一者的变形状态向另一者传递。而且,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L的长度比吸收体30的在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与第1曲部41相邻的部分处的厚度长。利用中间区域R3吸收臀部的变形,在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后方形成吸收臀部的变形而成的台阶。由此,能够将比中间区域R3靠前侧的区域与穿着者的排泄口相对地配置,将比中间区域R3靠后侧的区域与穿着者的臀部相对地配置。因而,能够减小吸收性物品与身体之间的间隙,抑制后漏。(4)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接下来,说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此外,在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不具有翼部3和防漏罗口。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形成有压缩部80。另外,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的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的形状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的第1曲部41、第2曲部42以及中间区域R3的形状不同。变形例的吸收性物品1A具有将至少吸收体30沿着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压缩部80。本实施方式的压缩部80是表面片11和吸收体30沿着厚度方向压缩而成的。压缩部80具有配置于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第1压缩部81和配置于后方区域R2的第2压缩部82。第1压缩部81沿着中高部33的外侧缘形成。第2压缩部82形成于后方部34内。第1压缩部81具有:一对第1前后压缩部81L,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1宽度压缩部81W,其位于比第1前后压缩部81L靠前方的位置,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第1前后压缩部81L位于比排泄口相对区域R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此外,第1前后压缩部81L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前后方向L的直线倾斜,由沿着前后方向L的直线和第1前后压缩部81L形成的角度(锐角侧)是45度以下。另一方面,第1宽度压缩部81W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沿着宽度方向W的直线倾斜,由沿着宽度方向W的直线和第1宽度压缩部81W形成的角度(锐角侧)小于45度。中高部33由第1宽度压缩部81W、一对第1前后压缩部81L以及第1曲部41包围。一对第1前后压缩部81L沿着中高部33的外侧缘配置。压缩部80包围中高部33,因此,中高部33的鼓起易于维持,中高部33更贴合于穿着者的排泄口。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是沿着宽度方向的直线性状。另外,第1曲部41的外侧缘41E和第2曲部42的外侧缘42E位于比第1前后压缩部81L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此外,如图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对于第1前后压缩部81L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的结构,至少第1前后压缩部81L的后端缘(最靠近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的部分)位于比第1前后压缩部81L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即可。为了保持贴合于身体的构造,优选的是比第1曲部41靠前方的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比第2曲部42靠后方的后方区域R2被可靠地分割开的构造。在穿着有吸收性物品1的状态下,排泄口相对区域R1和第1曲部41被穿着者的腿夹着,缩幅而向肌肤相对面侧鼓起。因而,吸收性物品1贴合于身体。另一方面,第2曲部42和后方区域R2保持平坦的形状,兼顾贴合性和舒适度的良好。因此,若第1曲部41的外侧缘的宽度比第1前后压缩部窄,则导致与排泄口相对区域等的前侧的运动联动,在变形起点(主要是第1曲部41)附近产生褶皱,难以获得排泄口相对区域与后方区域之间的分割效果。不过,第1曲部41的外侧缘41E和第2曲部42的外侧缘42E位于比压缩部80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从中高部33到比压缩部80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区域形成由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形成的变形起点。因而,能够使中高部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容易地变形,另外,能够获得排泄口相对区域R1与后方区域R2之间的分割效果。另外,在第1曲部4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中间区域R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和第2曲部42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吸收芯31。因而,变形例的吸收芯在前后方向上未被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分割开。若例如吸收芯在前后方向上被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分割开,则在穿戴前的状态下有可能以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为起点进行变形,产生意料之外的褶皱。不过,吸收芯在前后方向上未被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分割开,因此,能够抑制在穿戴前的状态下以第1曲部41和第2曲部42为起点进行变形,抑制意料之外的褶皱的产生。(5)其他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是夜用的生理用卫生巾,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日用的生理用卫生巾。另外,生理用卫生巾也可以不具备臀部翼片。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就能够实施修改和作为变更形态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并不具有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的意思。(6)比较评价接下来,对中间区域的长度的比较评价进行说明。表1表示中间区域的长度的比较评价结果。在比较评价的试验中,对实施例1~4的吸收性物品和比较例1~3的吸收性物品进行比较,评价了贴合性的维持状态和由外观造成的对吸收性的不安感。对于实施例1~4的吸收性物品和比较例1~3的吸收性物品,中间区域R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同,但其他结构是相同的。[表1]中间区域的长度(mm)贴合性对吸收性的不安感实施例110○○实施例220○○实施例330○○实施例450○○比较例10×○比较例25×○比较例360○×使用卫生巾的女性20名实施了比较评价的试验。在评价试验中,使实施者辨认和使用作为对象的样品,并回答了以下的问题。问题1“与平常使用的卫生巾相比,是否能够维持贴合性”。针对该问题1回答为“能够维持”的人数的比率是65%以上的样品被认为感官评价良好,评价为○。另外,针对问题1回答为“能够维持”的人数的比率小于65%的样品被认为感官评价不良好,评价为×。问题2“与平常使用的卫生巾相比,由外观造成的对吸收性的不安感较少吗(或没有产生不安感吗)”。对该问题2的答案回答为“不安感较少”或“没有不安感”的人数的比率是65%以上的样品被认为感官评价良好,评价为○。另外,针对问题1回答为“不安感较少”或“没有不安感”的人数的比率小于65%的样品被认为感官评价不良好,评价为×。能够得出如下结果:实施例1~4的吸收性物品的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50mm,针对贴合性的维持评价以及对吸收性的不安感的评价都良好。根据该结果可知:优选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且50mm以下。更详细而言,可知:通过使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针对贴合性获得良好的结果。另外,可知:通过使中间区域的长度是50mm以下,能够抑制对吸收性的不安感。接下来,对仰卧的穿着者的臀部的压塌的部分的向下裆侧的推出量进行了测定。推出量设为仰卧的状态下的穿着者的臀部的压塌的部分的靠下裆侧的端部(图4的(c)的P1)与臀部的推出的腿侧端部(图4的(c)的P2)之间的距离。对5名试验者的推出量进行了测定。将测定结果表示在表2中。[表2]推出量(mm)试验者120试验者215试验者325试验者430试验者510根据测定结果可知:臀部的推出量是10mm~30mm。因而,可知:通过使中间区域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10mm以上,能够覆盖穿着者的臀部的从压塌的部分的靠下裆侧的端部到臀部的推出的腿侧端部的鼓起。此外,2014年10月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第2014-203197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穿着者仰卧的状态下抑制后漏的吸收性物品。附图标记说明1、吸收性物品;2、主体部;2E、外侧缘;3、翼部;4、臀部翼片;10、肌肤面片;11、表面片;12、侧片;20、非肌肤面片;30、吸收体;33、中高部;41、第1曲部;42、第2曲部;60、粘合区域;61、第1主体粘合区域;62、第2主体粘合区域;63、翼部粘合区域;64、臀部翼片粘合区域;80、压缩部;81、第1压缩部;82、第2压缩部;91、伸缩性构件;R1、排泄口相对区域;R2、后方区域;R3、中间区域;L、前后方向;T、厚度方向;T1、肌肤相对面侧;T2、非肌肤相对面侧;W、宽度方向。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