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风湿骨病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47932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五种针法配合中药治疗风湿骨病的方法。其特点是分别利五种针法温通经脉、行气活血配合中药的温肾健脾、益气升阳完全可以治愈的。本案多例临床实验采用针法配合中药治疗风湿骨病的方法,能够清楚找准病理,直达根源,双向结合,取长补短、疗效佳、周期短等。

技术背景

风湿骨病症被列为人类十大病症,属于常见病症,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全球风湿骨病患者约3.5亿,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庞大的一类疾患。2002年至今,我国每年的风湿骨病患者用药金额都越过2000亿,平均每年都在以6.8%的速度递增,中国至少有1.3亿人群受此顽症折磨,65%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屡治不愈,病情恶化,被逼向瘫痪的边缘。因为风湿骨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直接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所谓风湿骨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还时常伴有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等。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不通畅,导致肌肉或者组织所需要的营养无法通过血液循环来输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营养而加速老化变得僵硬,严重的会导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缩,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从这庞大的数字和严峻的现实来看,解决这一课题也刻不容缓的。

目前现状:人们对风湿骨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拔火罐、打针灸、用膏药等直接作用患处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不很理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继承中华传统民间医学利用五种针法与中药物配合治疗风湿骨病上有较大突破,并趋向成熟。在治疗上,特别重视运用综合疗法、中药结合法和各种针刺激法同时应用,其治愈率在90.6~98.7%之间。临床表明此法基本能治愈,使患者能够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工作能力。

具体实施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五种针法温通经脉、行气活血配合中药:羌活25、独活20、桑寄生15g、木瓜20g、防己20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0g、杜仲10g、牛膝10g、白术15g、乌梢蛇15g、黄芪20g、伸筋草15g、鹳草10g、稀莶草20g、防风15g、细辛10g(水煎服,日1剂3次服,10日为1疗程)的温肾健脾、益气升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及其附属结构的伴有全身疾患的免疫性等引发的疾病,避免了治疗途径的单一性、治疗作用的局限性、以及长期用药的毒副性。

三棱针点刺法:取穴曲池、尺泽、手三里;腕关节痛,取阳池、外关、合谷;髋关节痛,取秩边、环跳、殷门;膝关节痛,取阳陵泉、犊鼻、伏兔、足三里;踝关节痛,取丘墟、昆仑、解溪、太溪、承山。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加强刺激,穿透表皮,直达病灶,提高疗效。早期患者留针20分钟,日1次。

体针刺法:取穴,主穴: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配穴:风池、合谷、血海、阴陵泉、太冲、八邪、八风。晚期加大椎、至阳、筋缩、大抒、曲泽、委中。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谨守勿失,全神贯注于针尖,将针小幅度徐进疾退提插3~5次,以插针结束;然后用拇、食指朝向心方向微捻其针约180度,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直不颤动,意守针尖,以意行气至病所后守气,使气聚生热。八邪、八风点刺出血,曲泽、委中刺络放血;余穴施平补平泻法。早期患者留针20分钟,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牵引针刺法:取穴:主穴:1、上肢组: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组:阳陵泉、绝骨、解溪;3、腰背组:大椎、身柱、大杼、至阳、阳关、命门,或上述穴位之夹脊穴。配穴:上肢加八邪、阳溪、中渚、手三里;下肢加八风、复溜、丘墟、照海。每次选主穴3~6穴,快速刺入选定之穴位,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留针期间,间断予以运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顺势伏针法:取穴:主穴:水沟、极泉、委中。配穴:分3组。1、上肢组:八邪、阳溪、曲池、阳谷、小海、天井、肩贞;2、下肢组:八风、解溪、丘墟、照海、申脉、昆仑、阳陵泉、秩边、环跳;3、腰背组:华佗夹脊。主穴每穴必取,采用毫针刺,法如下:水沟,进针后行雀啄术,使局部针感强烈:极泉,将上肢举过头取穴,直刺,行针1分钟即出针,不留针。上述针法,每日1次,配穴轮换进行,12次为一疗程。

剌血针法:取穴:主穴:大椎、腰俞、阿是穴。配穴:足三里、合谷、血海。一般仅取主穴剌血,效不显时加配穴针剌。先以粗毫针在大椎、腰俞浅剌数针。阿是穴用针将血络剌破,使出血至血色变浅为止,压痛点点剌后停留5分钟。每次出血量控制在30ml左右,配穴针剌,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剌血每周1次,四次为一疗程。

羌活:羌活具有解热止痛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伤风咳嗽,头痛无汗等症状,风湿类风湿,痛风,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功效:祛风胜湿,通痹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重,屈伸不利等病症。

桑寄生: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木瓜:木瓜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防己: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的功效。治水肿臌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癣疥疮肿。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赤芍: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之功。因此赤芍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

白芍:白芍功能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故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治胁痛,常与柴胡、枳壳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挛,常与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与黄连、木香等同用。

杜仲:杜仲是选用具有“补肝肾、壮筋骨、降血压”等功效的杜仲为主要原料,辅以十余种纯天然药食两用植物,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精制而成,是一种纯天然全绿色保健饮品,降压效果明显,对高血压有很好的作用。

牛膝:牛膝属于中药材的一种,归肝、肾经,可以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对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症状也有好处。

乌梢蛇:乌蛇是治疗关节炎的常用药,对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病酸痛.均有一定的效果。

黄芪: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伸筋草:伸筋草辛温能行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淤肿疼痛。

鹳草: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等有中等度的抗菌作用。

稀莶草:善化湿热、除风痒,为湿热疮疡及皮肤风疹、湿毒瘙痒的要药。于祛风逐湿之中寓有补益肝肾之效,故可用于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腰膝酸软等证。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本发明说明了针刺、药物二者结合是治疗的最佳良方。故针刺、中药二者合用,能标本兼治,温通气血,祛风通络,扶正祛邪,以达到最终治愈患者之目的、减少因风湿骨病带来的痛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