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丹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9478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种毒素的中药外用丸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不同的毒素会有选择性地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引发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这些病症往往顽固难愈,令医患双方窘然。例如妇科炎症的外阴瘙痒,肛周湿疹的顽固不愈,三叉神经的剧烈疼痛,长年不愈的偏头痛,顽固不愈的手部湿疹等。对于这些病症,虽然目前有相应的治疗药物,但是疗效均不明显,很难完全治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颈椎病、哮喘、外阴瘙痒、肛周湿疹等疾病的中药外用丸剂。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拔毒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

优选的是,所述各组分的配比分别为:

优选的是,所述各组分的配比分别为:

优选的是,所述各组分的配比分别为:

优选的是,所述各组分的配比分别为:

所述拔毒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斑蝥去掉头、足和翅,所述白芥子、甘遂生用;

2)按比例称取冰片和步骤1)所述的斑蝥、甘遂、白芥子,研磨,过100-120目筛;

3)将过筛后的组分混合物用45-60度的白酒调和,每100g药粉加入55-65毫升白酒,以能团成丸为度,团成重0.3-0.4g的药丸,制得所述拔毒丹。

所述拔毒丹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所述药丸贴敷于相应的穴位处,用粘膏贴敷固定,贴敷8-12小时后,将药丸去掉,优选贴敷10小时后将药丸去掉。

2)将敷药处出现的水泡用消毒过的针尖刺破,排出毒水,消毒包扎3-5天,待其干燥结痂。

上述的穴位为蠡沟穴、承山穴、列缺穴、大椎穴、定喘穴或膻中穴。

本发明的拔毒丹直接贴敷在人体穴位上,有两大特性:一是起效迅速;二是穴位对药物的功效有放大效应。与现有的内服及外用药相比,本发明的拔毒丹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拔毒丹、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4个实施例的配方见表1,其中各组分的配比均以重量份计。

表1

将上述4个实施例的组分分别按以下方法制成药丸:

1)所述斑蝥去掉头、足和翅,所述白芥子、甘遂生用;

2)按比例称取冰片和步骤1)所述的斑蝥、甘遂、白芥子,研磨,过100目筛;

3)将过筛后的组分混合物用45度的白酒调和,每100g药粉加入60毫升白酒,混合均匀,团成重约0.3g的药丸,制得拔毒丹。

所制得的拔毒丹为豆粒大小,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关的特效穴位,将丸药置于该穴位,再用粘膏贴敷固定,贴敷10小时,将药丸去掉,此时,敷药处会起一小水泡,然后用消毒过的针尖刺破水泡,毒素即可排出,症状当即消失。排出毒水后,局部消毒包扎3-5天,可干燥结痂。(注意:重症糖尿病者慎用。)

典型病例:

1)孙某,女,35岁,慢性宫颈炎多年,外阴瘙痒异常,遍尝中西,内服外用乏效。予拔毒丹2丸,贴双侧蠡沟穴,30分钟后痒止,敷10小时后起泡,去药。随访五年未发。

2)李某,男,42岁,石油工人,患左侧偏头痛多年。予拔毒丹1丸,敷左侧列缺穴,一次治愈。随访十年未发。

3)王某,女,23岁,突发哮喘,诊后未用内服药物,单用拔毒丹2丸,贴双侧定喘穴,10小时缓解症状,次日症状消失,一次治愈。

4)杨某,男,72岁,患肛周湿疹多年,遍用中西,皆无效果。予拔毒丹2丸,贴于双侧承山穴,一次性痊愈,无复发。

5)李某,女,40岁,患颈椎病,颈项拘急,头痛手麻,贴拔毒丹1丸于大椎穴,一次性治愈。

将本方药试用于临床,疗效甚佳,具体如下:

外阴瘙痒:贴蠡沟穴,共治258例,痊愈190例,减轻者50例,无效者18例;

肛周湿疹:贴承山穴,共治90例,随访2年无复发者68例,22例有反复,复用有效;

偏头痛:贴列缺穴,共治193例,全部痊愈,无复发;

颈椎病:贴大椎穴,共治832例,一次治愈者521例,二次治愈者241例,70例效果不显著;

哮喘:贴定喘穴和膻中穴,共治12例,9例为青少年(10-23岁),全部治愈,3例为中老年(45-71岁),2例减轻,1例无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