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血双补丸的新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8190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新应用。



背景技术: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见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又称急性脑梗塞。本病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出血性脑中风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后遗症。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中风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人身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该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在35岁以后呈急剧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速,中风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但高发年龄逐渐向后推迟。我国脑血管病的地理分布表明,中风的发病有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尤其是出血性中风的季节性更为明显。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中风在人口死亡顺序中居首位,致残率更是高达50%—80%,其中约有3/4患者丧失劳动能力,16%长期卧床或住院,2/3需人帮助料理生活,只有10%-20%的患者可以达到基本痊愈,而且据统计,脑血栓经抢救治疗存活者中,在5年内约有20%-47%的复发率,1年内复发率最高。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随时都在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中风后遗症主要的治疗方案为溶栓、脱水、降压、降低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程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等。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有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第2代溶栓制剂阿特普酶。此外,还有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治疗,外科治疗,基因及生物工程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新应用,能够用于治疗中风 后遗症。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新应用,具体是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应用,为中风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认为,中风病属于本虚表实之症,常以痰湿,瘀血症状为突出表现,多与平时嗜食肥甘厚腻,情志不遂,纵欲过度有关,以致阴阳失其常度,津液代谢紊乱,聚而化湿,困阻于脾,津化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痹阻脑络。从临床实践观察,其发病过程,痰湿与瘀血无不充斥其中,如明代《明医杂论》:“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而言。”《东垣十书》谓:“中风,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痰”。《内经》明确提出正气不足,营卫虚弱,外邪入中,引起中风。

如意牌气血双补丸是山东华洋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国药准字(Z37020471)OTC的药品,由黄芪、当归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血亏引起的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面色萎黄,四肢无力形体消瘦,经血不调。目前未见将其用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报道。发明人在寻找中风后遗症治疗药物时,对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意牌气血双补丸对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疗效,是一种很好的可行性药物。

上述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由下列成分按质量份数组成:

制备方法是:取以上十一味药材,粉碎成极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即得。

上述配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滋养心肝;何首乌、女贞子补肾养肝,滋阴益精血;黄芪配党参大补元气,配白朮益气补脾,配当归补气生血,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丹参活血祛瘀,各原料药协同配合,共起气血双 补之功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经试验验证,如意牌气血双补丸有利于大鼠和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能降低白细胞、升高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本发明拓宽了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应用领域,为中风后遗症领域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具有很好的临床研究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研究实验对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下列试验中所用气血双补丸均为申请人生产的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由黄芪200质量份、当归200质量份、熟地黄200质量份、何首乌(酒炙)100质量份、党参100质量份、女贞子(酒炙)50质量份、白芍100质量份、川芎50质量份、丹参50质量份、白术(麸炒)100质量份和甘草50质量份配成。规格为每袋装9g,相当于生药4.5g。

五味通栓口服液由山东胜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由黄芪、当归等5味中药组成,规格为支装10ml,0.8g生药/ml。

试验一

1材料

1.1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5-6个月龄,雌雄各半,体重(200±30)g,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鲁)2014005。实验前置动物于室内适应环境1周,室温18-20℃,相对湿度65%。

1.2药品与试剂

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用10倍量和8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每次提取1h,合并水煎液,浓缩,制成2g生药/ml的混悬液。

五味通栓口服液可直接使用。

1.3主要仪器

BH-YDA-III型血液流变测试仪(冲洗型)(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LBY-BX型红细胞变形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LGPABEER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精密移液器、注射器、灌胃针头、用旋转蒸发仪、37℃恒温箱。

1.4主要试剂 肝素钠注射液(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色谱纯乙腈(美国默克公司),红细胞变形性试剂(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二磷酸腺苷对照品(ADP,美国Sigma公司,色谱纯)。

2方法

2.1动物分组

60只小鼠依据雌雄、体质量随机分为以下6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五味通栓口服液组、气血双补丸高剂量组、气血双补丸中剂量组和气血双补丸低剂量组。其中模型对照组为中风后遗症模型对照组,五味通栓口服液组为对中风后遗症模型施加五味通栓口服液的组,气血双补丸高剂量组为对中风后遗症模型施加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高剂量组,气血双补丸中剂量组为对中风后遗症模型施加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中剂量组,气血双补丸低剂量组为对中风后遗症模型施加如意牌气血双补丸的低剂量组。

2.2中风后遗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大鼠麻醉后,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结扎,再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并夹闭lh后松开;在右侧耳缘和眼睑连线上做一1.5cm切口,分离颞肌,暴露颅骨,将颅骨钻开一骨窗,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24h,刺激组(SG)用大鼠随机电脉冲刺激仪刺激30天,根据大鼠的承受程度,刺激强度为50~80v,0.5~25Hz,0.1~1.1ms,得到中风后遗症模型。术后20天后,按照分组分别对小鼠进行给药,五味通栓口服液组用药按生药计10g/kg,气血双补丸低、中、高剂量组用药按生药计分别为10g/kg、20g/kg、40g/kg,连续给药15天,灌胃容量均为20ml/(kg·d)。正常组和模型组动物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2.3检测指标

2.3.1血常规测定

大鼠灌胃15天后取血,血常规由淄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采用仪器分析法检测。

2.3.2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大鼠灌胃15天后腹主动脉取血,用血液黏度测试仪测定37℃时1、5、30、150s-1四种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和100s-1下的血浆黏度。

2.3.3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大鼠灌胃15天后腹主动脉取血3mL,按照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方法,用38g/L柠檬酸钠溶液(0.1mol/L)按1:9抗凝。以800r/min,离心3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吸取血浆300μL,加搅拌子一粒,ADP诱导剂(终浓度为3μmol/L)10μL,以3000r/min离心l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血浆300μL,测定5min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独立样本均数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的样本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方差不齐的样本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多个样本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对大鼠血常规的影响

表1血常规结果(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5,dp<0.01。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白细胞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白细胞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红细胞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组血小板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小板显著降低。

3.2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表2血液流变学指标(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bp<0.05,cp<0.05;与模型组比较dp<0.05,ep<0.05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气血双补丸对中风后遗症大鼠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对抗和治疗作用。

3.3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表3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n=10,)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1.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均显著降低,气血双补丸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能够用于中风治疗。继而对中风患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二

主要验证如意牌气血双补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人体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资料与方法

l.1入选标准120例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36~66岁,病程平均8个月。经CT等检查确诊,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交流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风恢复期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瘀血阻络证)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等中风后遗症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脂、降血压、饮食及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气血双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五味通栓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检测方法 全血粘度采用稳态法;红细胞压积采用温氏法;纤维蛋白原采用克劳斯法。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总疗效评价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②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基 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0.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4。

表4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总疗效比较

临床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对照组分别为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痊愈8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18例,无变化5例,恶化10例,总有效率75.0%;对照组分别临床痊愈10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8例,无变化6例,恶化5例,总有效率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结论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可明显降低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总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

通过上述试验表明:如意牌气血双补丸在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方面与常用药五味通栓口服液具有同等药效,能够作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药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组合、变更或改型均为本发明的等效 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