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02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肿瘤、骨折、感染等原因导致椎体损坏的病例时有发生,在治疗这些患者时,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损坏的椎体间植入一个融合器,使骨组织产生爬行替代,从而修复损坏的椎体,由于传统融合器的结构限制,在手术中无法通过一件传统的融合器就提供足够的支撑面保证椎体间的受力平衡,手术时一般是从椎体的两侧植入两件传统融合器,这增加了手术的次数。

由于人体的椎间是椭圆形的,通过设置弧形融合器盘旋在椎体外周,能在椎体两侧都提供支撑面,但是如何轻松快捷地将弧形融合器植入人体且使其盘旋在椎体外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能轻松快捷地将弧形融合器植入人体且使其盘旋在椎体外周。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驱动管、驱动杆及矫形管,所述第二传动轴位于手柄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内且与第二传动轴连接,所述矫形管一端与所述手柄远离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管穿设在所述矫形管及第二传动轴内,且驱动管与第二传动轴螺纹连接,所述驱动杆穿设在所述驱动管及第一传动轴内,且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螺纹连接,驱动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驱动管。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手柄与矫形管之间的滑管及 套管,所述滑管套设在所述驱动管外且滑管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滑管外且与所述滑管滑动配合,所述矫形管与所述套管远离手柄的一端连接,所述套管上设有定位组件,所述滑管外表面设有与所述定位组件配合的第一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柱以及设置在定位柱内的弹簧,所述定位柱嵌设在所述套管内,所述弹簧外端连接有卡珠,所述卡珠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匹配。

所述矫形管为中空管,其内孔为方形孔,所述矫形管与套管连接的杆段为圆柱段,远离套管的杆段为方管段。

所述滑管靠近矫形管的一端设有限位轴肩,所述套管靠近手柄的一端内表面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设有沿套管径向方向布置的卡槽,所述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卡槽内,当所述定位组件滑动到第二定位槽时,所述凸缘抵在所述限位轴肩上。

所述的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套设在所述驱动管外且导向管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矫形管套设在所述导向管外且与所述导向管滑动连接。

所述的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指针螺母,所述指针螺母设置在手柄内,且指针螺母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螺纹连接,所述手柄上开设有与指针螺母行程范围相对应的观察窗。

所述指针螺母为方形螺母,所述手柄内设有与所述方形螺母匹配的方形腔。

所述的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封头螺母,所述第一传动轴包括依次连接的配合段、限位段、转动段及扭转段,所述配合段外表面设有与所述指针螺母配合的外螺纹,配合段内表面设有与所述驱动杆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配合段远离限位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所述封头螺母套设在所述转动段外且封头螺母的一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段一端,封头螺母与所述手柄可拆卸连接。

所述封头螺母包括相连接的伸入部及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伸入部的外径,所述伸入部设在所述手柄内且与手柄螺纹连接,所述抵接部与 伸入部连接的端面抵接在所述手柄的端面上,所述封头螺母上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段配合的通孔。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使用时,正向旋转第一传动轴,将驱动杆移动到矫形管外,且第一传动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转,使驱动管与驱动杆同步移动,然后将驱动杆与弧形融合器的尾端连接,反向旋转第一传动轴,使驱动管与驱动杆同步反向移动,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拉入所述矫形管内,由于矫形管的限制,所述弧形融合器被拉直,同时所述驱动管抵接在弧形融合器的弹性片上,用于推动弹性片往外移动,再次正向旋转所述第一传动轴,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慢慢推出所述矫形管,弧形融合器慢慢进入人体,伸出矫形管的弧形融合器在弹性片的弹力作用逐渐弯曲盘绕在椎体外,最后将驱动杆与融合器分离,将所述驱动杆退出。该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操作简单,能轻松快捷地将所述融合器植入人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矫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将弧形融合器拉入矫形管的示意图;

图9为沿图8中B-B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将弧形融合器推出矫形管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手柄,101、指针螺母,102、封头螺母,1022、伸入部,1024、抵接部,103、观察窗,200、第一传动轴,201、配合段,202、限位段,203、转动段,204、扭转段,300、第二传动轴,400、驱动管,500、驱动杆,600、矫形管,601、圆柱段,602、方管段,700、滑管,701、第一定位槽,702、第二定位槽,703、限位轴肩,800、套管,801、凸缘,900、定位组件,901、定位柱,902、弹簧,903、卡珠,10、前端头,20、后端头,210、螺纹孔,30、弹性片,40、活动块,50、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100、第一传动轴200、第二传动轴300、驱动管400、驱动杆500及矫形管600,所述第二传动轴300位于手柄100内,所述第一传动轴200的一端伸入所述手柄100内且与第二传动轴300连接,所述矫形管一端与所述手柄100远离第一传动轴200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管400穿设在所述矫形管600及第二传动轴300内,且驱动管400与第二传动轴300螺纹连接,所述驱动杆500穿设在所述驱动管400及第一传动轴200内,且驱动杆5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0螺纹连接,驱动杆500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驱动管400。

如图8-10所示,使用时,正向旋转第一传动轴200,将驱动杆500移动到矫形管600外,且第一传动轴200转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300转,使驱动管400与驱动杆500同步移动,然后将驱动杆500与弧形融合器的尾端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操作机构用于将如图11、12所述的弧形融合器植入人体内,所述驱动杆500与所述弧形融合器的后端头20螺纹连接,反向旋转第一传动轴200,使驱动管400与驱动杆500同步反向移动,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拉入所述矫形管600内,由于矫形管600的限制,所述弧形融合器的弹性片30被拉直,同时所述驱动管400抵接在所述弹性片30上,用于推动弹性片往外移动,再次正向旋转所述第一传动轴200,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慢慢推出所述矫形管600,弧形融合器慢 慢进入人体,伸出矫形管600的弹性片30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发生弯曲,使所述弧形融合器逐渐弯曲盘绕在椎体外,最后旋转整个操作机构,使驱动杆500与所述后端头20分离,将所述驱动杆500退出。所述驱动管400靠近弹性片30的一端与驱动杆500靠近后端头20的一端的间距大小,根据所述弹性片30被拉直时伸出所述后端头20的距离调节,确保驱动管400能抵接在所述弹性片30上,该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操作简单,能轻松快捷地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植入人体内。

如图1、2及5-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手柄100与矫形管600之间的滑管700及套管800,所述滑管700套设在所述驱动管400外且滑管700的一端与所述手柄100连接,所述套管800套设在所述滑管700外且与所述滑管700滑动配合,且所述套管800上设有定位组件900,所述滑管700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组件900匹配的第一定位槽701、第二定位槽702,所述矫形管600与所述套管800远离手柄100的一端连接。使用时,先将套管800及矫形管600移动到最外端,即将定位组件900由第一定位槽701移动到第二定位槽702,参照图9、10,然后正向转动第一传动轴200,将驱动杆500及驱动管400移动最外端,再将弧形融合器的后端头20旋入驱动杆500的顶端螺纹上,然后反向旋转第一传动轴200把驱动杆500及驱动管400移动到最内端,如图9所示,将所述弧形融合器拉入矫形管600内,再次正向旋转第一传动轴200,把弧形融合器慢慢推出,效果如图10所示。由于矫形管600比较大,直接旋转操作机构退出融合器的话,矫形管600转动极有可能会损伤到椎体神经,所以通过套管800与滑管700滑动配合,将矫形管600移动到最内端后才旋转该操作机构,使驱动杆500转动,与所述后端头20分离,退出融合器,退出过程矫形管600不会碰到人体,避免损伤椎体神经,参照图1、2所示。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矫形管600为中空管,其内孔为方形孔,所述矫形管与套管连接的杆段为圆柱段601,远离套管的杆段为方管段602。所述圆柱段601与所述套管800连接,圆柱段601及方管段602内设置的方形孔与弧形融合器的形状匹配,起到将自然状态下呈弧形的弧形融合器限制成直线状。

根据实际需求,也不设置套管800及滑管700,直接将矫形管600与手柄100连接,同时为避免退出时损伤到椎体神经,可以将矫形管600设置成圆柱管,且在其端部做圆滑处理等。或者,不设置套管800及滑管700,而设置一个导向管,将所述导向管套设在所述驱动管外且导向管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矫形管套设在所述导向管外且与所述导向管滑动连接,直接将矫形管在导向管上滑动,使驱动杆退出弧形融合器时避免矫形管损伤到椎体神经,可以在所述矫形管上设置所述定位组件,在所述导向管上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使矫形管与导向管滑动到预设位置后定位,或者采用滑槽与滑块配合的方式等。

如图2、6、9所示,所述滑管700靠近矫形管的一端设有限位轴肩703,所述套管靠近手柄的一端内表面设有凸缘801,所述凸缘801上设有沿套管径向方向布置的卡槽,所述定位组件900设置在所述卡槽内,当所述定位组件900滑动到第二定位槽702时,所述凸缘801抵在所述限位轴肩703上。即套管800设有定位组件900的管段的内径小于套管800与矫形管600连接的管段的内径,这样套管800在滑管700上滑动时,其凸缘801能顶在所述限位轴肩703上,避免滑动过度。如图7所示,所述定位组件900包括定位柱901以及设置在定位柱901内的弹簧902,所述弹簧902外端连接有卡珠903,所述定位柱901嵌设在所述套管800内,所述卡珠903与所述第一定位槽701、第二定位槽702配合,起到对套管800进行定位的作用,滑动套管800使弹簧902压缩,从而使卡珠903滑出第一定位槽701或第二定位槽702。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直接在所述卡槽内设置弹簧及卡珠903,也能起到对套管800进行定位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套管800内设有两个相对的定位组件900,使套管800上下两侧都能被限位。

如图1、2所示,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指针螺母101,所述指针螺母101设置在手柄100内,且指针螺母101与所述第一传动轴200螺纹连接,所述手柄100上开设有与指针螺母101行程范围相对应的观察窗103,且手柄100上与观察窗103对应处设有刻度。第一传动轴200外表面设有与指针螺母101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第一传动轴200旋转过程中相对手柄100位置不变,指针螺母101随着第一传动轴200的旋转沿第一传动轴200在手柄100内 移动,通过手柄100上的观察窗103能清楚地观测到指针螺母101移动的位置,从而对应显示弧形融合器进入人体的深度。本实施例所述指针螺母101为方形螺母,所述手柄100内设有与所述方形螺母匹配的方形腔,指针螺母101被限位在方形腔内,不随第一传动轴200的转动而转动,根据实际需求,指针螺母101也可以是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对应手柄100内设有与之匹配的三角形腔等。

如图1、2、3所示,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还包括封头螺母102,所述第一传动轴200包括依次连接的配合段201、限位段202、转动段203及扭转段204,所述配合段201外表面设有与所述指针螺母101配合的外螺纹,配合段201内表面设有与所述驱动杆500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配合段201远离限位段20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300连接,所述封头螺母102套设在所述转动段203外且封头螺母102的一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段202一端,封头螺母102与所述手柄100可拆卸连接。装配时,先将第一传动轴200的配合段201及限位段202装入手柄100内,再将封头螺母102穿过扭转段204移动至转动段203且抵住限位段202的端面,封头螺母102旋转与手柄100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传动轴200限位在手柄100上,避免第一传动轴200滑出。驱动杆500的外螺纹与与配合段201的内螺纹配合,第一传动轴200相对手柄100转动,带动驱动杆500前后移动。所述扭转段204的截面呈六边形,便于扳手夹住扭转段204进行转动,根据实际需求,扭转段204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腰形或者方形等。

如图1、2所示,所述封头螺母102包括相连接的伸入部1022及抵接部1024,所述抵接部1024的外径大于所述伸入部的外径,所述伸入部1022设在所述手柄100内且与手柄100螺纹连接,所述抵接部1024与伸入部1022连接的端面抵接在所述手柄100的端面上,所述封头螺母102上开设有与所述转动段203配合的通孔。所述封头螺母102通过所述通孔能相对第一传动轴200转动,伸入部1022外表面设有与手柄100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所述抵接部1024位于手柄100外,便于安装与拆卸。

如图11、1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弧形融合器的操作机构驱动的弧形融合器,包括前端头10、后端头20、弹性片30及多个活动块40,所述前端头10、多个 活动块40及后端头20依次转动连接,所述后端头20及活动块40上均设有与弹性片30匹配的安装孔50,所述弹性片30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50,且弹性片30靠近前端头10的一端与所述前端头10连接,所述弹性片30自然状态下弯曲呈弧形,所述后端头上设有与驱动杆配合的螺纹孔210。本实施例所述弹性片30为弹簧片,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弹性且自然状态下弯曲成弧形的条状或片状结构,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弯曲成如图1、2所示的弧形。传统的融合器一般呈矩形,而人体的椎间是椭圆形的,一个传统的融合器无法保证椎体两侧受力平衡,本实施例所述的弧形融合器在弹性片30的作用下,使转动连接的前端头10、多个活动块40及后端头20也弯曲成弧形,绕椎体设置能保证椎体两侧受力均衡。

该弧形融合器,其弹性片30自然状态下弯曲呈弧形,受力后可以拉直,将其后端头20与所述驱动杆连接,同时将其弹性片30拉直使前端头10、多个活动块40及后端头20被拉成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推动后端头20,使其前端头10先进入椎体,同时由于前端头10、多个活动块40及后端头20彼此之间是转动连接的,在弹性片30的弯曲力的作用下前端头10、多个活动块40及后端头20一节节拐弯,最后盘旋在椎体上,也就是说弧形融合器的前端头10从一侧进入椎体,最后盘旋到椎体的另一侧,使椎体的两侧都受到支撑。本实施例所述的弧形融合器也适用于其他类似于图1、2所述的弧形融合器的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 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