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地图舌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0701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地图舌的中药。



背景技术: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损表现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病变好发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缘。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斑,单发或多发性,可扩大或融合,融合后常类似“地图边界”,周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弧形边缘,中央为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但菌状乳头无改变。病损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病变区可有轻度麻辣不适感。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排除和避免可能诱发地图舌的刺激因素,如不食用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去除口腔内病灶,保持口腔卫生,用软毛牙刷刷牙。同时应做到合理饮食,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直接服用复合维生素B。调节情绪非常重要,因为情绪紧张或过于激动都可能诱发地图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地图舌的中药,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治疗地图舌的中药,是由中草药蒟酱叶、白云花根、青檀香、发痧藤、假茶辣、红骨参、阿育魏实、火焰子、合掌消、打火草、镰形棘豆、紫薇根、芒小米草、蜜柑草、山矾根、地肤苗、丛枝蓼、白龙头组成。

单剂药量为蒟酱叶10 g、白云花根15 g、青檀香5 g、发痧藤15 g、假茶辣12 g、红骨参5 g、阿育魏实15 g、火焰子10 g、合掌消10 g、打火草8 g、镰形棘豆15 g、紫薇根15 g、芒小米草8 g、蜜柑草8 g、山矾根15 g、地肤苗10 g、丛枝蓼10 g、白龙头12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各中药的药理作用

蒟酱叶: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主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白云花根:祛风除湿、活络止痛、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痛、胃痛、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闭经、白带;青檀香:去风、除湿、消肿,主治诸风麻痹、痰湿流注、脚膝瘙痒、胃痛及发痧气痛;发痧藤:祛风解表、舒筋活血,主治感冒、疟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喉痛、牙痛;假茶辣:祛风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感冒、风湿痹痛、痢疾、疟疾、腹痛、烫伤、皮肤瘙痒;红骨参:活络强筋、温经暖络,主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软战摇动、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瘿软流痰;阿育魏实:祛寒除湿、理气开胃、止痛,主治瘫痪、抽搐、胃寒腹痛、消化不良、膀胱及尿道结石;火焰子:止痛、解痉、麻醉、败毒、祛风湿、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劳伤、风湿性关节炎、无名肿毒、痈肿疔毒;合掌消:清热、祛风湿、消肿解毒,主治急性胃肠炎、急性肝炎、风湿痛、偏头痛、便血、痈肿、湿疹;打火草:清凉解毒、平咳定喘,主治感冒咳嗽、急慢性气管炎、风湿性腿痛、高血压;镰形棘豆: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主治高烧、便血、红白痢疾、炭疽、外用可治刀伤;紫薇根:治痈肿疮毒、牙痛、痢疾;芒小米草: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肺炎咳嗽、口疮痈疾;蜜柑草:清热、明目、健胃、止痢、渗湿、利尿,主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山矾根:清湿热、祛风、凉血,主治黄疸、痢疾、风火头痛、腰背关节疼痛、血崩;地肤苗: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丛枝蓼:治腹痛泄泻、痢疾;白龙头: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主治扁桃腺炎、妇女血崩、疖肿、乳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纯天然的中草药为原料,标本兼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草药配比:蒟酱叶10 g、白云花根15 g、青檀香5 g、发痧藤15 g、假茶辣12 g、红骨参5 g、阿育魏实15 g、火焰子10 g、合掌消10 g、打火草8 g、镰形棘豆15 g、紫薇根15 g、芒小米草8 g、蜜柑草8 g、山矾根15 g、地肤苗10 g、丛枝蓼10 g、白龙头12g。

配制及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7 天为一疗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