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针头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即时确认回血状况而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针头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使用一般针具的尖针(sharpneedle)进行填充物(如:玻尿酸)注射时,为避免细菌感染,不会把针头空腔内的空气注射到组织里面。在注射前,使用者会先进行排气的动作,把填充物先推入针头内的空腔中,直到针头内部的空腔都充满玻尿酸后,确定针头内在无空气,才会进行注射。
一般应用于医美注射用的填充物不是液体,是接近固体的材质,所以在注射时,必须要避开血管的位置。因为一旦注射到血管,将会造成血管的堵塞,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失明、中风、肺栓塞等严重的副作用。
填充物注射的位置通常是在皮下,然而在实际注射时,其实并没有办法确切目视皮下组织有无血管存在,所以都算是盲目的注射(blindinjection),其系因在注射时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确定注射的位置。因此,在实务上,注射者必须熟知解剖构造,选择适当的注射平面与位置,或是使用钝针(bluntcannula),亦或是在注射时进行回抽(aspirate)的动作,确认有无回血以确保不会注射到血管内。
目前公知的技术是在注射时进行回抽的动作,以确认有无回血。然而,一般注入的填充物依据本身的材质会有不同的黏滞系数,而比较黏性的填充物,例如:微晶瓷(radiesse)、洢莲丝(ellanse)或大分子的玻尿酸,在排气后会填满针头内的空腔。如果在注射这些填充物时,针尖在血管内,就算我们进行回抽的动作,也会因为填充物黏性的影响,导致太黏而让血液无法回流到针筒内,因此无法观察到回血现象。若这时候还继续推针筒把填充物注射到血管,就会造成血管的栓塞。所以就算是用回抽的方法,如果是使用到黏滞系数大的填充物,还是存有误判的风险。
另外一种公知的技术是使用钝针,其针头不是尖的,而是呈现圆弧状。理论上比较不会伤到血管,但是太细的钝针,还是具有某等程度的尖针(sharpneedle)的穿刺力,因此使用钝针仍然会有刺到血管的风险存在。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尖针还是钝针,在注射时均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其主要是因为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注射者没有办法确实知道针尖是否在血管内。因此,目前市场上缺乏可以快速确认回血并能大幅降低手术失败风险的针头结构,故相关业者正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头结构,其能够让注射者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无需经过回抽,利用血管内自然的压力产生的回血现象,即可得知针尖是否在血管内。此外,本发明的针头结构具有不连通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第二腔室为透明且具有开孔,用以确认回血的状况。当开孔打开时可确认回血状况,若关闭时可避免注射填充物回流进入第二腔室,可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特殊的针头结构使注射者能方便地操作,让注射者更能顺利地完成施打疗程。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针头结构,用以注射填充物并监测回血情况。此针头结构包含针体、壳体以及分隔件。针体包含针体腔室与针口,针体腔室连接针口。再者,壳体连接针体。壳体包含壳体腔室与开孔,针体腔室连通壳体腔室而形成针头空腔。此外,分隔件设于针头空腔中,且此分隔件将针头空腔分隔出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彼此隔离,分隔件将针口分隔出注射口与回血口。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且连通注射口,而第二腔室则连接回血口与开孔。
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能够让注射者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在注射的过程中无需经过回抽即可确定针尖的位置是在血管内还是在血管外。再者,特殊的腔室结构可用以确认回血的状况,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例如下:前述的针体可为钝针或尖针。另外,前述壳体设有开关部,此开关部可开闭开孔。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针头结构,用以注射填充物并监测回血情况。此针头结构包含内针部与外针部。其中内针部包含第一针体与第一壳体。第一针体包含针体腔室与针口,针体腔室连接针口。而第一壳体则连接第一针体,且第一壳体包含壳体腔室。壳体腔室连通针体腔室而形成第一腔室。此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且连通针口。此外,外针部环设于内针部的外侧,且外针部包含开孔与回血口。外针部与内针部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彼此隔离。
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通过内外针部形成特殊的环状腔室,其可用来确认回血的状况,而且能让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大幅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前述实施方式的其它实施例如下:前述外针部可包含第二针体与第二壳体。其中第二针体环设于第一针体的外侧。回血口开设于第二针体上。此外,第二壳体连接第二针体且环设于第一壳体的外侧。开孔开设于第二壳体上。前述第二针体为钝针或尖针。此外,前述第二壳体可设有开关部,开关部开闭开孔。第二腔室连接回血口与开孔。前述第二壳体可包含近端部与远端部。近端部具有二端,其中一端连接第二针体,另一端则连接远端部。开孔设于远端部上。其中内针部可位移地定位于近端部与远端部。此外,前述外针部可包含连接座与注射组件。连接座连通开孔且连接第二壳体。注射组件连接连接座,且注射组件包含注射壳体与注射杆。注射壳体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座。注射杆则设于注射壳体且可位移地定位于注射壳体内。前述填充物可为玻尿酸(hyaluronicacid)、羟基磷灰石钙(calciumhydroxyapatite,radiesse)、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ellanse)、胶原蛋白(collagen)、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sculptra)、脂肪(fat)、聚丙烯胺(polyacrylamide,aaquamid)、丙酮特安皮质醇(triamcinoloneacetonide)或利多卡因(lidocaine)。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针头结构,用以注射填充物并监测回血情况。此针头结构包含针体、壳体以及导管。针体包含针体腔室、针口以及分隔件。针口连接针体腔室。分隔件则设于针体腔室中。壳体连接针体,且壳体包含壳体腔室与开孔,针体腔室连通壳体腔室。导管具有注射口与管壁,导管可位移地穿设于壳体腔室与针体腔室且装有填充物。此外,分隔件与针口相隔第一间距,而注射口与针口相隔第二间距。当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时,分隔件与管壁分离而形成回血口;当第一间距大于等于第二间距时,管壁连接分隔件,借以令回血口封闭。
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通过导管穿设针体来实现填充物的注入以及回血的确认。当注射者利用导管施打时,可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再者,特殊的针头结构结合导管使注射者能方便地操作,进而让注射者更能顺利地完成施打疗程。
附图说明
图1是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绘示图1的针头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绘示图2的剖线3-3的剖视图。
图4a是绘示图1的开关部的关闭示意图。
图4b是绘示图1的开关部的开启示意图。
图5是绘示图1的针头结构的操作示意图。
图6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绘示图6的剖线7-7的剖视图。
图8是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侧视图。
图10a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在确认回血时的侧视图。
图10b是绘示图10a的针头结构在注射时的侧视图。
图11a是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在确认回血时的侧视图。
图11b是绘示图11a的针头结构在注射时的侧视图。
图12a是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插入血管的示意图。
图12b是绘示图12a的针头结构在注射时的示意图。
图13a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外针部的剖视图。
图13b是绘示图13a的针头结构在注射时的侧视图。
图13c是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一并参阅图1~4b。图1是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绘示图1的针头结构100的侧视图。图3是绘示图2的剖线3-3的剖视图。图4a是绘示图1的开关部330的关闭示意图。图4b是绘示图1的开关部330的开启示意图。如图所示,针头结构100是用以注射填充物,填充物可为玻尿酸(hyaluronicacid)、微晶瓷(radiesse)、洢莲丝(ellanse)、胶原蛋白(collagen)、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sculptra)、脂肪(fat)、聚丙烯胺(polyacrylamide;aaquamid)或是其它不宜注射到血管内的药物,例如:丙酮特安皮质醇(triamcinoloneacetonide)或利多卡因(lidocaine)。上述微晶瓷(radiesse)的主要成份为羟基磷灰石钙(calciumhydroxyapatite),而洢莲丝(ellanse)的主要成份为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可以应用于多种医疗的需求上。此针头结构100包含针体200、壳体300以及分隔件400。
针体200包含针体腔室210与针口220,针体腔室210连接针口220。针体200可为钝针或尖针。钝针的前端为圆弧形,其针口220位于前端的侧边。尖针则为一般的斜口针。而且针体200为细长的金属管,且呈中空圆柱状,以方便刺入或抽出皮肤。
壳体300连接针体200。壳体300包含壳体腔室310、开孔320、开关部330以及壳体壁340,针体腔室210连通壳体腔室310而形成针头空腔102。再者,开孔320开设于壳体壁340的侧边。开关部330对应开孔320并装设于壳体壁340上,且开关部330可打开或关闭开孔320。详细地说,开关部330为一个可开关的活动阀门,其可让壳体300内部的壳体腔室310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或隔绝。此开关部330可通过手动的方式来控制开关。另外,壳体300是由硬质塑胶所制成,其可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而本实施例的壳体壁340为透明状,其可让注射者快速地分辨是否有血液进入壳体腔室310之中。
分隔件400设于针头空腔102中,且此分隔件400将针头空腔102分隔出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彼此隔离。此外,分隔件400将针口220分隔出注射口430与回血口440。第一腔室410装有填充物且连通注射口430,而第二腔室420则连接回血口440与开孔320。换句话说,本发明是将针头结构100内的针头空腔102利用分隔件400划分为双腔的构造,这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可以是等大,也可为一大一小。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者多边形。
图5是绘示图1的针头结构100的操作示意图,此针头结构100的第一腔室410装有填充物,第二腔室420则用以确认回血。针头结构100的操作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穿刺步骤,此穿刺步骤是由注射者(医师或医疗人员)将针体200刺入被施打者的皮肤。第二个步骤为注射步骤,其系将填充物注射至非血管的组织内。
在穿刺步骤中,注射者可利用第二腔室420来确认回血状况,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毛细现象以及动静脉本身具有的压力。若针口220刺到血管,则血管内的血液会从第二腔室420流至开孔320,由于壳体壁340邻近开孔320之处为透明材质,故注射者可直接观测有无回血的现象发生。上述做法就像是一般在抽血的时候,抽血者为了确认针尖是否已经进入血管内,会在针头的硬质塑胶壳体300部位观察回血的状况,这是因为血管的血液具有一定的压力,会把针尖内的空气推挤出去,进而使血液跑到针头连接的壳体300中。而本发明的第二腔室420就是具有这样的功能,第二腔室420内部是有空气的,但是却不与第一腔室410的注射物质互相连接,所以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均为独立的空间。在注射时,第二腔室420保持大气压力,但是一旦针尖刺到血管里面,因为毛细现象跟动静脉的压力,注射者马上就可以在针头的透明硬质塑胶壳体300部位观察到回血的现象。而本发明相较于公知的针头,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不需要通过回抽的动作,就可以达到确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的效果,而注射者在穿刺步骤中,只要看到没有回血,就可以确知针尖不在血管内。因此,在无回抽的动作条件下,注射者使用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即可安心的注射,不但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还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穿刺前,注射者要先打开壳体300的开关部330,因为开关部330可以让第二腔室420内的空气保持大气压力,所以一旦针尖在血管内,注射者马上可以看到回血而停止注射。当注射者确定欲注射的位置并确定不再移动之后,即可将开关部330的阀门关闭,然后进入注射步骤。
由于注射步骤是将填充物注射至非血管的组织内,若于穿刺步骤后确定没有回血,注射者在确知针尖不在血管内之后,即可推针筒让第一腔室410内的填充物顺利进入组织内。此外,在注射步骤中,开关部330关闭阀门可以使空气留在第二腔室420内,并保持第二腔室420的固定气体压力,进而让第一腔室410的填充物不致因压力的关系回流到第二腔室420内,致使第二腔室420内的空间依然保持畅通而不被堵塞。此外,填充物往往需要多点的注射,而注射者可以在拔出针头结构100后,再度使用此针头结构100进行下一个位置的治疗,这时只要再把开关部330的阀门打开,第二腔室420即可再度恢复侦测回血的功能。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能够让注射者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无需经过回抽即可得知针尖是否在血管内,因此注射者在施打时能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请一并参阅图6与图7,图6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a的侧视图。图7是绘示图6的剖线7-7的剖视图。如图所示,针头结构100a用以注射填充物,此针头结构100a包含内针部500与外针部600。
内针部500包含第一针体510与第一壳体520。第一针体510包含针体腔室512与针口514,针体腔室512连接针口514。而第一壳体520则连接第一针体510,且第一壳体520包含壳体腔室522。壳体腔室522连通针体腔室512而形成第一腔室530,第一腔室530装有填充物且连通针口514。
外针部600环设于内针部500的外侧,且外针部600包含第二针体610与第二壳体620。其中第二针体610环设于第一针体510的外侧,且回血口612开设于第二针体610上。此外,第二壳体620连接第二针体610且环设于第一壳体520的外侧。开孔622与开关部624均开设于第二壳体620上。再者,外针部600与内针部50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630,第二腔室630与第一腔室530彼此隔离,且第二腔室630连接回血口612与开孔622。而开关部624与图4a、4b的开关部330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另外,第二壳体620是由硬质塑胶所制成,其可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而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620为透明状,其可让注射者快速地分辨是否有血液进入第二腔室630之中。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a通过内针部500与外针部600形成特殊的环状腔室,其可用来确认回血的状况,而且能让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大幅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图8是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b的立体示意图。此针头结构100b包含第一针体710、第一壳体720、第二针体730以及第二壳体740。其中第一针体710包含第一针体腔室712与第一针口714,第一针体腔室712连接第一针口714,且第一针体710的剖面可呈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多边形。第一壳体720连接第一针体710,且第一壳体720包含第一壳体腔室722,第一针体腔室712连通第一壳体腔室722而形成第一腔室702。再者,第二针体730固接第一针体710,两者彼此贴合,且第二针体730的剖面也可呈圆形、椭圆形、矩形或多边形。第二针体730包含第二针体腔室732与第二针口734。第二针体腔室732连接第二针口734,且第二针口734邻近第一针口714。此外,第二壳体740连接第二针体730,且第二壳体740包含第二壳体腔室742、开孔744、开关部746以及壳体壁748。第二针体腔室732连通第二壳体腔室742而形成第二腔室704。第一腔室702与第二腔室704彼此隔离。第一腔室702装有填充物,而第二腔室704连接第二针口734与开孔744。而开关部746装设于壳体壁748上,且开关部746可打开或关闭开孔744。再者,第二壳体740之壳体壁748部分呈透明状,其可让注射者快速地分辨是否有血液进入第二腔室704之中。本实施例的开关部746为盖子,其枢接于壳体壁748的边缘。当开关部746盖合壳体壁748时,第二腔室704与外界的空气隔绝。而此开关部746也可通过手动的方式来操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针体730的一端可呈弯曲状,亦即第二针体730靠近第二壳体740的部位呈弯曲状。此弯曲状的结构会造成第一壳体7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壳体740的延伸方向相交一个夹角。此夹角可大于10度且小于90度。而本实施例的夹角为45度,其目的是让第二壳体740有足够的设置空间,而且夹角过小会使第一壳体720与第二壳体740过于靠近,在操作开关部746时易造成不便。因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b不但可在不回抽的条件下确认回血的状况,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操作方便,让注射者更能顺利地完成施打疗程。
图9是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c的侧视图。此针头结构100c包含针体800、壳体300以及分隔件400。配合参阅图1,图9的实施方式中,壳体300与分隔件400均分别与图3中壳体300与分隔件400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图9实施方式的针头结构100c为钝针,其针体800的前端呈圆弧状。其中分隔件400设于针头空腔102中,且分隔件400将针头空腔102分隔出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彼此隔离。而且分隔件400将针口220分隔出注射口430与回血口440。第一腔室410装有填充物且连通注射口430,而第二腔室420则连接回血口440与开孔320。由于针口220位于前端的侧边,因此注射口430与回血口440均开设于针体800前端的侧边。值得一提的是,分隔件400靠近针口220的前端与注射口430之间仍有一段间隔,可以让注射填充物与监测回血情况同时进行。此外,若分隔件400的前端与注射口430切齐,则注射者在操作针头结构100c时可能会发生注射口430在血管内而回血口440在血管外的状况,而本实施例可以避免此状况发生。借此,针头结构100c具有不连通的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第一腔室410装有填充物,而第二腔室420为透明且壳体300设有开孔320与开关部330,用以确认回血的状况。当开孔320打开时可确认回血状况,若关闭时可避免注射填充物进入第二腔室420。整体结构可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中,进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图10a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d在确认回血时的侧视图。图10b是绘示图10a的针头结构100d在注射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此针头结构100d包含针体200、壳体300、分隔件400a以及导管900。此针体200为尖针。在图10a与图10b的实施方式中,针体200与壳体300均分别与图2中针体200与壳体300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图10a与图10b实施方式的针头结构100d的分隔件400a设于针头空腔102中且具有第一分隔部402a、第二分隔部404以及回血口440,此分隔件400a将针头空腔102分隔出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回血口440连通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且回血口440邻近针口220。回血口440介于第一分隔部402a与第二分隔部404之间,而且回血口440具有口径d3。第一分隔部402a的一端连接针体200的内壁,而另一端则连接壳体壁340的内缘。第二分隔部404则位于针体腔室210且其侧视图呈l形。仔细地说,第二腔室420连接回血口440与壳体300的开孔320,使第二腔室420介于回血口440与开孔320之间。回血口440与针口220相隔第一间距d1。再者,导管900具有注射口910与管壁920,此导管900可位移地穿设于第一腔室410之中且装有填充物。管壁920与第一腔室410的形状相同。当注射者操作针头结构100d时,会实施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为确认回血情况,在此步骤中,注射者将导管900穿入第一腔室410里并让注射口910位移到一特定位置,致使注射口910与针口2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大于第一间距d1。此时第二腔室420与针口220连通,可以让注射者通过回血的状况确认是否打到血管,如图10a所示。第二个步骤则为注射填充物,在此步骤中,注射者会先将导管900往针口220的方向再进一步推进一段间隔,使注射口910与针口2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小于等于第一间距d1,此时导管900的管壁920封闭回血口440,令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彼此隔离。然后,注射者将导管900内的填充物注射至针口220处,最后抽出针体200而完成注射程序。此种结构可以避免填充物于注射时进入第二腔室420而形成堵塞,能降低清洁的困难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注射完成后,导管900可以抽离第一腔室410而丢弃更换,而针体200在清洁杀菌过后可以回收使用,并配合另一装有填充物的导管900继续下一次注射,此种结构与操作不但能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操作方便简单又安全。由于填充物属于黏稠状,一般传统注射的针头结构容易造成填充物的堵塞而无法使用,而本发明不但可以让注射者能顺利且安心地完成施打疗程,还可大幅地降低被施打者发生副作用或意外的风险。
图11a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e在确认回血时的侧视图。图11b是绘示图11a的针头结构100e在注射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此针头结构100e包含针体200、壳体300、分隔件400b以及导管900。在图11a与图11b的实施方式中,针体200、壳体300以及导管900均分别与图10a、图10b中针体200、壳体300以及导管900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图11a与图11b实施方式的针头结构100e的分隔件400b具有第一分隔部402b、第二分隔部404以及回血口440,此分隔件400b将针头空腔102分隔出第一腔室410与第二腔室420。此外,第一分隔部402b较图10a的第一分隔部402a为短,因此图11a、11b的针头结构100e的回血口440的口径d3大于图10a、10b的针头结构100d的回血口440的口径d3。换句话说,第一分隔部402b仅设于壳体300内,而靠近针口220的第二分隔部404则设于针体200内,针体200的针体腔室210并无第一分隔部402b。在这样的结构条件下,针体200可以制作成更细的管体,亦即可制成管径更小的针体200,进而缩小针体200穿刺所造成的伤口大小。另外,当注射者操作针头结构100e时,一样会实施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为确认回血情况,在此步骤中,注射者将导管900穿入针体腔室210里并让注射口910位移到一特定位置,致使注射口910与针口2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大于第一间距d1。此时导管900的外壁与针体200的内壁之间会形成一空室422,此空室422属于第二腔室420的一部分,而且空室422与针口220彼此连通,可以让注射者通过回血的状况确认是否打到血管,如图11a所示。第二个步骤则为注射填充物,在此步骤中,注射者会先将导管900往针口220的方向再进一步推进一段间隔,使注射口910与针口2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小于等于第一间距d1,此时导管900的管壁920封闭回血口440,令空室422与针口220彼此隔离。然后,注射者将导管900内的填充物注射至针口220处。最后,当填充物注射完毕时,导管900会被抽出针体200以及第一腔室410而完成注射程序。此种结构可以避免填充物于注射时进入空室422而造成堵塞,不但能降低清洁的困难度,而且其结构配合注射操作对于一般的注射者而言既方便简单又安全稳定。
图12a是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f插入血管104的示意图。图12b是绘示图12a的针头结构100f在注射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此针头结构100f包含针体200、壳体300a、导管900、螺纹部930、转动部940以及注射筒950。其中针体200可为钝针或尖针,本实施例为尖针,而且针体200包含针体腔室210、针口220以及分隔件400c,针体腔室210连接针口220,分隔件400c设于针体腔室210的内缘。壳体300a连接针体200,且壳体300a包含壳体腔室310、开孔320以及壳体壁340。开孔320连通壳体腔室310且穿设于壳体壁340上,针体腔室210连通壳体腔室310。再者,导管900具有注射口910与管壁920,导管900可位移地穿设于壳体腔室310与针体腔室210且装有填充物。分隔件400c与针口220相隔第一间距d1,而注射口910与针口220相隔一第二间距d2。本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f并无装设开关部,而螺纹部930连接于导管900与转动部940之间。转动部940的一端连接螺纹部930,另一端则连接注射筒950。当注射者旋转转动部940时,导管900、螺纹部930、转动部940及注射筒950均同步旋转,致使注射口910与针口220之间的第二间距d2得以调整。另外,在图12a的实施例中,第一间距d1小于第二间距d2,分隔件400c与管壁920分离而形成回血口440。由于针体200的针口220插入血管104当中,因此血液会通过针体腔室210流进壳体腔室310,而注射者可通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壳体300a来观察回血的状况,并得知针口220已位于血管104内。此时注射者将停止施打填充物,并改变施打的位置,亦即改变针口220的位置,以确保填充物不会注入血管104内而引起堵塞。而在图12b的实施例中,针体200的针口220插入非血管组织106当中,注射者旋转转动部940而使第二间距d2缩小。非血管组织106为没有血管104的组织。当第一间距d1大于等于第二间距d2时,管壁920连接分隔件400c,借以令回血口440封闭,这时注射者可施打填充物至非血管组织106中,大幅地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因此对于注射者与患者而言,可以说是医患双赢。
请一并参阅图13a、图13b,图13a是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g的外针部600的剖视图。图13b是绘示图13a的针头结构100g在注射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此针头结构100g用以同时注射填充物并监测回血情况,且包含内针部500与外针部600。
内针部500包含第一针体510与第一壳体520。第一针体510包含针体腔室512与针口514,针体腔室512连接针口514。而第一壳体520则连接第一针体510,且第一壳体520包含壳体腔室522。壳体腔室522连通针体腔室512而形成第一腔室530,第一腔室530装有填充物且连通针口514。另外,外针部600环设于内针部500的外侧,且外针部600包含第二针体610与第二壳体620。其中第二针体610环设于第一针体510的外侧,且回血口612开设于第二针体610上。第二壳体620连接第二针体610且环设于第一壳体520的外侧。此外,第二壳体620可包含近端部620a与远端部620b。近端部620a具有二端,其中一端连接第二针体610,另一端则连接远端部620b。远端部620b的前端嵌接近端部620a,且远端部620b设有开孔622。内针部500可位移地定位于近端部620a与远端部620b。再者,当内针部500插入外针部600时,外针部600与内针部50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630,第二腔室630与第一腔室530彼此隔离。本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g并无装设开关部于第二壳体620,第二壳体620是由硬质塑胶所制成,其可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开孔622通过近端部620a与第二针体610连通回血口612,其可让注射者快速地分辨是否有血液进入第二腔室630之中,进而推知外针部600的第二针体610是否插到血管。另外,当第一针体510插入第二针体610时,注射者可将内针部500内的填充物注射至针口514处,如图13b所示。借此,本发明的针头结构100g通过内针部500与外针部600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来确认回血的状况,而且能让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大幅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图13c是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针头结构100h的侧视图。此针头结构100h包含内针部500与外针部600。外针部600包含第二针体610、第二壳体620、连接座640以及注射组件1000。第二壳体620设有开孔622。其中内针部500、第二针体610及第二壳体620与图13a、图13b中针头结构100g的内针部500、第二针体610及第二壳体620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特别的是,外针部600还包含连接座640以及注射组件1000,连接座640连通开孔622且连接第二壳体620。连接座640与第二壳体620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连接,而本实施例为一体连接。连接座640是由硬质塑胶所制成,其可连接各式各样的注射组件1000,用以排气、排血或是造成负压。此外,注射组件1000连接连接座640,亦即注射组件1000通过连接座640连通第二壳体620。注射组件1000包含注射壳体1010与注射杆1020。注射壳体101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座640。注射杆1020则设于注射壳体1010且可位移地定位于注射壳体1010内。当注射杆1020受注射者推进时,注射组件1000会提供冲力以清洁第二针体610与第二壳体620的内部。换句话说,如果有回血的状况发生时,连接座640结合注射组件1000的结构可以把残留血液排掉而让针头结构100h继续使用,进而降低更换针头的成本。
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其一,本发明的针头结构能够让注射者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利用血管内天然具有压力的原理,无需经过回抽即可得知针尖是否在血管内。其二,本发明的针头结构具有不连通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第二腔室为透明且具有开孔,用以确认回血的状况。当开孔打开时可确认回血状况,若关闭时可避免注射填充物进入第二腔室,可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三,特殊的针头结构使注射者能方便地操作,让注射者更能顺利地完成施打疗程。其四,特殊的双腔室结构搭配分隔件的设置可以达到同时注射填充物以及监测回血情况的效果。其五,本发明既可让注射者能顺利且安心地完成施打疗程,也可降低被施打者发生副作用或意外的风险。其六,利用连接座结合注射组件的结构可以把残留血液排掉而让针头结构继续使用,进而降低更换针头的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