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0991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胃病,实际上是多种病症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据报道:在我国社会人口中,有10%的人患胃溃疡病,将近25%的患者有各种胃炎,目前全国胃病患者总人数粗略估计有近3亿人,我国胃病的发病率之高,发病人数之多已居世界之首,国内外已有多种西药或中药或其他治疗方法用于胃病的治疗,但治疗过程大多较为漫长,药物蓄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屡见报道,患者承受了较高的安全风险和不便。

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胃病的中成药较多,但大多只针对局部病症,对于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及系统机质性病变的机体康复则作用较差,且症状消除后易于复发。《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WS3-B-1590-93项下“复方胃宁片”就是治疗胃脘痛的药,其处方组成为:延胡索、猴头菌粉、海螵蛸,在临床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在临床上也存在显著的缺点,对于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及系统机质性病变的机体康复则作用较差,且症状消除后易于复发;而且其为糖衣片,工艺复杂,易吸潮变质,糖尿病病人不能服用。然而中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痞病”范畴,《内经》将胃痞病称之为“痞”“痞满”“痞塞”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为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则称胃痞病为“心下痞”,并对该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详细论述,曰:“但满而不痛者,引为痞”,“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其次明确指出痞址的部位在心下即胃脘部,其主症为胃脘部有堵闷痞塞之感,按之柔软。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通降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病则影响人体受纳,消化饮食水谷,气血化生不足而变生诸症。萎缩性胃炎个体之间症状有所差异,不外胃脘痞闷胀痛,纳呆食少,暖气嘈杂、乏力倦等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治疗胃病药物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副作用、治疗稳定、复发率低的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成本低,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治愈彻底,疗效显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35~45份,猴头菌粉5~10份,延胡索2~5份,海螵蛸6~12份,丹参10~20份,雪胆15~25份,土木香3~6份,山葵20~30份,白芨10~16份,麦冬3~10份,黄芩2~5份,水田七4~8份,升麻10~20份,蒲公英2~5份,岩陀4~12份。

作为优选,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38~42份,猴头菌粉6~9份,延胡索3~4份,海螵蛸8~10份,丹参12~16份,雪胆18~22份,土木香4~5份,山葵22~27份,白芨12~14份,麦冬5~8份,黄芩3~4份,水田七5~7份,升麻12~16份,蒲公英3~4份,岩陀6~10份。

进一步优选,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40份,猴头菌粉7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9份,丹参14份,雪胆20份,土木香4份,山葵25份,白芨13份,麦冬6份,黄芩3份,水田七6份,升麻14份,蒲公英4份,岩陀8份。

其中,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溶液、胶囊、片剂或滴丸。

另外,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吴茱萸,猴头菌粉,延胡索,海螵蛸,丹参加80%乙醇浸渍12小时,回流提取4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3的浸膏,备用;

(2)按配方称取雪胆,土木香,山葵,白芨,麦冬,黄芩,水田七,升麻,蒲公英,岩陀,粉碎成粗粉后加入50-90%乙醇,浸泡3-24小时,渗漉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加入适量水加热30-60℃搅拌溶解,过滤,滤液过大孔树脂柱,用5-30%乙醇洗脱杂质,再用50-70%乙醇解吸,收集解吸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粉碎后用乙醇溶解,滤过,滤液加硅胶烘干,干法上硅胶柱,用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浓缩干燥得混合成分的提取物,备用;

(3)取步骤(1)和步骤(2)的产物合并,加热,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即得;也可以将细粉进一步制成胶囊剂、片剂、颗粒剂、软胶囊、口服液、煎膏剂、散剂、丸剂、糖浆剂、流浸膏剂。

本发明是根据中医学辨正施治的原理,集众医家所长,基于中医学对胃病、肠炎、胆囊炎发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重点以调理脾胃肝胆,疏通和顺气机,除寒湿消饮食的思路,参考古今药理研究成就,经长期诊疗病例的临床实践总结而成。胃病、肠炎和胆囊炎统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痛”、“胁痛”、“腹痛”、“泄泻”等范畴。虽然西医对这几种病的病因、病理及诊治差异很大,中医认为这些病的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病虽各异,而病因多同,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在治疗上均可运用调理脾胃肝胆,疏通和顺气机,除寒湿消饮食的治疗原则。

本发明的药物是筛选调理脾胃肝胆,疏通和顺气机,除寒湿消饮食机能的15味中药,按中医理论组方而成。其中,吴茱萸味辛热,归肝脾胃肾,可温胃止呕,温肝降逆、散寒止痛;猴头菌粉具有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利气、止痛的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敛疮的功效;白芨调和气血;水田七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理气止痛,能有效防治胃溃疡;黄芩具有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的功效;岩陀,味苦、涩,性平,有解热、祛风、收敛之功效;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之功效;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升麻,味辛、微苦,性凉,归肺、脾、胃经,有升阳、发表、透疹、解毒之功效;土木香替代具有舒肝理气、健胃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雪胆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痛,可用于胃痛,溃疡病;山葵中含有异硫氰酸盐,此盐类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所以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有彻底治愈的疗效,平常服用此中药也可作为防控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的保健品。除此之外,山葵本身还可促进胃液的分泌,助于食物消化,从而顺胃、理气,缓解胃胀、胃痛、等症状。

本发明药物按君臣佐使的原理有机组合,协同作用,对各种消化道的证候均有较好的疗效,标本兼治,本发明的功能是,消食健胃,调理肠胃,消炎利胆,愈疡止血,消脂减肥,养护肝脏。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本发明采用纯中药制成,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对肝、肾、肺、胃或脾均无毒副作用,可长期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35份,猴头菌粉5份,延胡索2份,海螵蛸6份,丹参10份,雪胆15份,土木香3份,山葵20份,白芨10份,麦冬3份,黄芩2份,水田七4份,升麻10份,蒲公英2份,岩陀4份。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45份,猴头菌粉10份,延胡索5份,海螵蛸12份,丹参20份,雪胆25份,土木香6份,山葵30份,白芨16份,麦冬10份,黄芩5份,水田七8份,升麻20份,蒲公英5份,岩陀12份。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40份,猴头菌粉7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9份,丹参14份,雪胆20份,土木香4份,山葵25份,白芨13份,麦冬6份,黄芩3份,水田七6份,升麻14份,蒲公英4份,岩陀8份。

实施例4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38份,猴头菌粉6份,延胡索3份,海螵蛸8份,丹参12份,雪胆18份,土木香4份,山葵22份,白芨12份,麦冬5份,黄芩3份,水田七5份,升麻12份,蒲公英3份,岩陀6份。

实施例5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42份,猴头菌粉9份,延胡索4份,海螵蛸10份,丹参16份,雪胆22份,土木香5份,山葵27份,白芨14份,麦冬8份,黄芩4份,水田七7份,升麻16份,蒲公英4份,岩陀10份。

实施例6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吴茱萸45份,猴头菌粉5份,延胡索5份,海螵蛸6份,丹参10份,雪胆25份,土木香6份,山葵20份,白芨16份,麦冬3份,黄芩5份,水田七8份,升麻20份,蒲公英2份,岩陀4份。

实施例1-6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方称取吴茱萸,猴头菌粉,延胡索,海螵蛸,丹参加80%乙醇浸渍12小时,回流提取4次,每次2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的浸膏,备用;

(2)按配方称取雪胆,土木香,山葵,白芨,麦冬,黄芩,水田七,升麻,蒲公英,岩陀,粉碎成粗粉后加入70%乙醇,浸泡16小时,渗漉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加入适量水加热50℃搅拌溶解,过滤,滤液过大孔树脂柱,用20%乙醇洗脱杂质,再用60%乙醇解吸,收集解吸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粉碎后用乙醇溶解,滤过,滤液加硅胶烘干,干法上硅胶柱,用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浓缩干燥得混合成分的提取物,备用;

(3)取步骤(1)和步骤(2)的产物合并,加热,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即得;也可以将细粉进一步制成胶囊剂、片剂、颗粒剂、软胶囊、口服液、煎膏剂、散剂、丸剂、糖浆剂、流浸膏剂。

临床试验I:

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治疗组,大部分病例具有胃痛、腹胀、烧心、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符合慢性胃炎诊断,另以诊断以慢性胃炎的同期住院患者28例做对照组。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制剂,每日三次,饭前半小时开水送服。除个别患者间服短期少量中药成丸药外,一般治疗期间停服任何中西药品。对照组给猴菇菌片(市售),每日三次,每次四片加中药安慰剂陈皮神曲水或中药(按中药辨证处方),每日一剂,分二次服。治疗组及对照组以30天为一疗程,个别病人症状不减可进行第二疗程。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由主管医师定期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疗程结束后5日内进行胃镜复查和(或)在大致原部位处取病检组织,标本送病理科检查。治疗组15-62天,平均34天,对照组20-120天,平均46天。

治疗结果为:

1、临床疗效:疗效标准为显效、好转、无效三项。(1)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饭食恢复正常。(2)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饮食明显增加。(3)无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治疗后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根据以上标准判定,治疗组:显效3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9例,好转10例,无效9例,经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

2、胃镜像及胃粘膜活检变化:疗程结束后,治疗组60例全部做了胃镜病检组织切片复查。对照组28例均做了胃镜复查,其14例同时做了病检复查,其疗效标准分显效、好转、无变化、加重四级。(1)显效:胃镜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活检胃粘膜大部份指标不同程度好转者。(2)好转:胃镜像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活检胃粘膜部分指标有好转者。(3)无效:胃镜像及病检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任何进步者。(4)加重:胃镜像及活检胃粘膜出现加重化倾向者。复查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好转6例,无效9例,加重1例。对照组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9例,加重8例。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以上对本发明创造实施所提供的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创造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