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止泻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五色痢为痢疾的一种,是急重症的表现,因其痢下脓血呈现多种颜色而得名。肠炎腹泻红白痢疾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季节多见。虽然市场上有类似泻痢停等药物可以治疗,但不能治本。目前有关治疗腹泻肠炎的中药专利有很多,但多属于治疗慢性肠炎。从传统医药学理论出发,经过多年不断的临床研究、筛选,精选出的一些药物组方,进行了药理学,药效学以及临床应用等研究,首创研制出本发明的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止泻中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止泻中药,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8~12份、陈皮5~8份、枳壳2~4份、黄连3~6份、木香1~3份、乌梅3~6份、罂粟壳0.1~0.5份。
春茶又称“雨前茶”,由于茶树营养物质丰富,故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滋味鲜爽,香气强烈,外形条索紧结重实。通常绿茶色泽绿润,红茶乌润,品质较好。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可以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敛止泻,用于肠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肿等。
黄连,别名王连、支连。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本草纲目》记载“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发明中所述黄连使用时去须使用。
陈皮,性温;辛、苦;归脾、肺经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陈皮用于烹制菜肴时。其苦味与其他味道相互调和,可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本发明所述陈皮使用时去白使用。
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治胸胁胀满,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痢疾后重。
罂粟壳,可以治疗久泻,久痢。本品味酸涩,性平和,能固肠道,涩滑脱,《本草纲目》曰其“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本发明所述罂粟壳使用时去蒂使用。
乌梅中含钾多而含钠较少,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排钾性利尿药者宜食之;梅子中国含儿茶酸能促进肠蠕动,因此便秘之人宜食之。梅子中含多种有机酸,有改善肝脏机能的作用,故肝病患者宜食之。梅子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本发明所述乌梅去核使用。
本发明所述止泻中药的各原料组分配伍使用,能达到较好的止泻效果。
优选地,所述中药还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黑豆10~15份、大枣6~9份。
黑豆,性平、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消肿下气、润肺燥热、活血利水、祛风除痹、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补肾益阴、解毒的作用;用于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痉挛、产后风疼、口噤、痈肿疮毒,可解药毒,制风热而止盗汗,乌发黑发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
大枣,性温、味甘,具益气补血、健脾和胃、袪风功效,对治疗过敏性紫癜、贫血、高血压、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增高,以及预防输血反应等均有理想效果;大枣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及环磷酸腺苷,有较强的抑癌、抗过敏作用;枣中含有抗疲劳作用的物质,能增强人的耐力;枣还具有减轻毒性物质对肝脏损害的功效;枣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镇静降血压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中药还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生地黄6~9份、甘草节3~6份。
生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的功效;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甘草节,主治痈疽疮毒、咽喉肿痛。
优选地,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黑豆12份、大枣8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生地黄8份、甘草节5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片剂、颗粒剂或胶囊剂。
优选地,按比例称取原料后,用水提取前,包括将原料粉碎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止泻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尤其适用于五色痢疾和红痢,服用后可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气血,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止泻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8份、陈皮5份、枳壳2份、黄连3份、木香1份、乌梅3份、罂粟壳0.1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片剂。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2份、陈皮8份、枳壳4份、黄连6份、木香3份、乌梅6份、罂粟壳0.5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4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黑豆12份、红枣8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片剂。
实施例5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黑豆10份、红枣6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6
本发明所述止泻重要的一种实施例,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黑豆15份、红枣9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7
如权利要求3所述止泻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生地黄8份、甘草节5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8
如权利要求3所述止泻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生地黄6份、甘草节3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片剂。
实施例9
如权利要求3所述止泻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春茶10份、陈皮6份、枳壳3份、黄连5份、木香2份、乌梅4份、罂粟壳0.2份、生地黄9份、甘草节6份。
本实施例所述止泻中药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原料,将原料粉碎,用水提取三次,每次0.5小时,提取水温98~102℃,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65℃之间热测相对密度成1.35~1.40的稠膏;稠膏加入淀粉、蔗糖粉等辅料混匀,真空干燥;干固物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10
对203例腹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年龄18~60岁。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者服用2~3天,重病患者连服5~7天。
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判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接近正常水平。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试验室检查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体征有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临床结果如下:
临床治愈173例(85.22%),显效19例(9.36%),有效8例(3.94%),无效3例(1.48%),总有效率高达98.5%。
本发明配制简单,吸收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时减轻病状。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