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静脉留置针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的特点,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静脉留置针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
传统的留置针,通过夹在软导管上定位。由于没有固定的位置,在关闭状态下,导管存在打折甚至回旋情况,导致导管的液体流出后又被吸回软导管内而产生血栓,无法确保留置的精度。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解决了现有技术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血液不能确保留置精度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设置有套管、钢针、软管、翼 片机构、止流机构、连接座和针座;
所述翼片机构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连接座设置有第二腔体;
所述翼片机构的第一腔体一端与套管连通,所述翼片机构的第一腔体另一端通过软管与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止流机构固定于所述翼片机构且所述止流机构设于所述软管;
所述钢针固定于所述针座,所述针座装配于所述连接座,所述钢针依次穿过第二腔体、软管、止流机构、第一腔体和套管并部分露出于所述套管。
上述翼片机构与所述止流机构通过插接或者卡扣方式固定装配。
上述止流机构设置有主通孔,所述软管穿设所述主通孔;
所述翼片机构设置有装配孔,所述止流机构设置有与所述装配孔对应的装配柱,所述装配柱固定装配于所述装配孔;或者
所述翼片机构设置有装配柱,所述止流机构设置有与所述装配柱对应的装配孔,所述装配柱固定于所述装配孔。
上述套管与辅助管连接,所述套管通过所述辅助管与所述第一腔体固定。
上述止流机构设置为按压式夹紧止流件、推拉式夹紧止流件或者螺旋开关压紧止流件。止流机构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可以微量的渗过液体,这个压力一定要大于人体的静脉压,在止流机构关闭的状态下,血液是不能回流进入套管的,因止流机构是与翼片机构连接,没有空间位置给发生的打折、按压从而吸出血液 进入套管,从而防止血液进入套管而形成血栓。
上述连接座设置为直型连接座或Y型连接座。
当所述连接座设置为Y型连接座时,所述Y型连接座加药端连接堵头、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或者进行持续的微量供液的持续正压接头连接,以达到有针或无针输液。
上述针座具有呈现中空筒状的本体部和自本体部向针头方向悬伸的针座翼,所述本体部设有贯穿本体部的针座通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针座通孔装配,空气过滤片安装于空气过滤堵头尾部内,空气过滤堵头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针座的鲁尔接头内;
针座内设置有用于观察是否扎中血管的透明窗;
所述针座翼包括与本体部连接的连接部、远离连接部的抓握部、以及连接于抓握部和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
上述抓握部设置有防滑凸点。
上述连接座具有筒状部以及自筒状部向外延伸出的耳朵部,第二腔体位于筒状部;
所述翼片机构包括中间收容部和自中间收容部向左和向右分别延伸出的两翼部,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中间收容部;
上述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套管和钢针进行保护的针套,所述针套与所述翼片机构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设置有套管、钢针、软管、翼片机构、止流机构、连接座和针座;所述翼片机构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连接座设置有第二腔体;所述翼片机构的 第一腔体一端与套管连通,所述翼片机构的第一腔体另一端通过软管与第二腔体连通,所述止流机构固定于所述翼片机构且所述止流机构设于所述软管;所述钢针固定于所述针座,所述针座装配于所述连接座,所述钢针依次穿过第二腔体、软管、止流机构、第一腔体和套管并部分露出于所述套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将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通过止流机构夹紧软管,能够避免软管打折或者回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紧软管后因为软管打折或者回旋出现的液体回流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止流机构由于紧靠血管,在止流机构关闭后,没有空间位置可以让血液回流到的可能,而达到长时间的防血栓,提高输液精度。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的止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9中,包括:
翼片机构100、
装配孔110、收容部120、两翼部130、第一腔体140、
止流机构200、
主通孔210、装配柱220、
连接座300、
筒状部310、耳朵部320、第二腔体330、
针座400、
本体部410、
针座通孔411、空气过滤堵头412、
针座翼420、
连接部421、抓握部422、中间部423、防滑凸点424、
套管500、钢针600、软管700、辅助管800、
针套900、Y型连接座10、加药端1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有套管500、钢针600、软管700、翼片机构100、止流机构200、连接座300和针座400。
翼片机构100设置有第一腔体140、连接座300设置有第二腔体330。
翼片机构100的第一腔体140一端与套管500连通,翼片机构100的第一腔体140另一端通过软管700与第二腔体330连通,止流机构200固定于翼片机构100且止流机构200设于软管700。
钢针600固定于针座400,针座400装配于连接座300,钢针600依次穿过第二腔体330、软管700、第一腔体140和套管500并部分露出于套管500。当穿刺完毕时,可以通过针座400抽出钢针600,仅仅使套管500部分留置于血管中。
其中,翼片机构100与止流机构200通过插接方式固定装配。如图2、图3所示,止流机构200设置有主通孔210,软管700穿设于主通孔210,当止流机构200夹紧时,软管700将被关闭,液体无法通过软管700流通。止流机构也可以调节夹紧程度,使得到在一定的夹持状态下,可以微量渗过输液液体但人体的静脉压是不能通过液体的,此时输液液体的压力要大于人体静脉压,因止流机构是与翼片机构连接,没有空间位置发生打折、按压等导致产生压力使得吸出血液进入套管,从而能够有效防止血液进入套管而形成血栓。当打开止流机构200时,软管700打开,液体通过软管700流通。
翼片机构100设置有装配孔110,止流机构200设置有与装配孔110对应的装配柱220,装配柱220固定装配于装配孔110使得止流机构200与翼片机构100固定。该配合方式,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翼片机构与止流机构的固定方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插接方式固定装配,也可以以卡扣方式装配,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固定方式。也可以是,翼片机构设置装配柱,而在止流机构对应设置装配孔。
本实施例中,止流机构200设置为螺旋开关压紧止流件,需要说明的是,止流机构200不局限于螺旋开关压紧止流件,也可以设置为实施例2所示的按压式夹紧止流件或者如附图9中的推拉式夹紧止流件等。
为了便于套管500与翼片机构100连接,还设置有辅助管800。套管500与辅助管800连接,套管500通过辅助管800与第一腔体140固定。通过该结构方式,可以预先将套管500粘结于辅助管800,在整体粘结于第一腔体140内,也可以采用其它插接方式连接。此结构设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专业机器才能制备的缺陷。
针座400具有呈现中空筒状的本体部410和自本体部410向针头方向悬伸的针座翼420,本体部410设有贯穿本体部410的针座通孔411,连接座300与针座通孔411装配,空气过滤片自后向前安装至空气过滤堵头尾部内,空气过滤堵头安装于针座的鲁尔 接头内。针座400内还设置有透明的透明窗,用于观察是否扎中血管。
针座翼420包括与本体部410连接的连接部421、远离连接部421的抓握部422、以及连接于抓握部和连接部421之间的中间部423。
抓握部422设置有防滑凸点424,便于在抽出钢针600的过程中起到防滑作用。
连接座300具有筒状部310以及自筒状部310向外延伸出的耳朵部320,第二腔体330位于筒状部310。
翼片机构100包括中间收容部120和自中间收容部120向左和向右分别延伸出的两翼部130,第一腔体140位于所述中间收容部120。
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套管500和钢针600进行保护的针套900,针套900与翼片机构100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其使用是这样的:穿刺时,通过整体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此时止流机构呈夹紧状态,当在连接座300后部的筒状部310位置的观察窗位置看到有血液时,此时,抽出可移动钢针600座,将钢针600连通针座400抽出,待钢针600抽出时止流机构的弹力自动夹紧软管,当连接好所有的连接管后,再打开止流机构进行正常输液,当输完液体后,无论是连接的是正压接头、肝素帽或持续正压接头等,都是先进行关闭止流机构,再撤开输液接头。由于止流机 构固定于翼片机构100位置,止流机构夹紧软管700的部位非常靠近血管,软管700不会产生弯折或者旋转,故不会出现因为软管700折弯或者旋转而导致的回血现象发生,避免血栓产生,有效提高了注射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抽出钢针600和钢针600座后,由于止流机构的作用,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再连接座300的端部安装堵头、肝素帽或者安装正压接头液或者安装持续正压接头或者直接连接输液装置进行输液。
本实用新型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将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通过止流机构夹紧软管,能够避免软管打折或者回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紧软管后因为软管打折或者回旋出现的液体回流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止流机构由于紧靠血管,在加紧机构关闭后,没有空间位置可以让血液回流到的可能,而达到长时间的防血栓,提高输液精度。
此外,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还具有结构简单、制备方便的特点。
实施例2。
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如图4至图6所示,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止流机构200设置为按压式夹紧止流件。需要说明的是,止流机构200不局限于按压式夹紧止流件,也可以为其它止流机构,如螺旋开关压紧止流件或者推拉式夹紧止流件等。
本实用新型的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其使用是这样的:穿 刺时,通过整体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此时止流机构呈夹紧状态,当在连接座300后部的筒状部310位置的观察窗位置看到有血液时,此时,抽出可移动钢针600座,将钢针600连通针座400抽出,待钢针600抽出时止流机构的弹力自动夹紧软管,当连接好所有的连接管后,再打开止流机构进行正常输液,当输完液体后,无论是连接的是正压接头、肝素帽或持续正压接头等,都是先进行关闭止流机构,再撤开输液接头。由于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100位置,止流机构夹紧软管700的部位非常靠近血管,软管700不会产生弯折或者旋转,故不会出现因为软管700折弯或者旋转而导致的回血现象发生,避免血栓产生,有效提高了注射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抽出钢针600和钢针600座后,由于止流机构的作用,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再连接座300的端部安装堵头、肝素帽或者安装正压接头液或者安装持续正压接头或者直接连接输液装置进行输液。
本实用新型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将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通过止流机构夹紧软管,能够避免软管打折或者回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紧软管后因为软管打折或者回旋出现的液体回流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止流机构由于紧靠血管,在加紧机构关闭后,没有空间位置可以让血液回流到的可能,而达到长时间的防血栓,提高输液精度。
此外,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还具有结构简单、制备方便的特点。
实施例3。
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或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设置为Y型连接座10,Y型连接座10的加药端11与堵头、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或者持续正压接头连接,具有使用广泛的特点。
此外,本实施例中,止流机构设置为螺旋开关,通过旋转实现软管700的关闭或者打开。
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将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通过止流机构夹紧软管,能够避免软管打折或者回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紧软管后因为软管打折或者回旋出现的液体回流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止流机构由于紧靠血管,在止流机构关闭后,没有空间位置可以让血液回流到的可能,而达到长时间的防血栓,提高输液精度。
此外,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还具有结构简单、制备方便的特点。
实施例4。
一种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或2或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止流机构200为如图9所示的推拉式夹紧止流件。
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将止流机构固定于翼片机构,通过止流机构夹紧软管,能够避免软管打折或者回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紧软管后因为软管打折或者回旋出现的液体回流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止流机构由于紧靠血管,在加紧机构关闭后,没有空间位置可以让血液回流到的可能,而达到长时间的防血栓,提高输液精度。
此外,该直管防血栓静脉留置针还具有结构简单、制备方便的特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