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临床护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输液挂钩。
背景技术:
在大部分医院或者诊所中,给病人输液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治疗手段,而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悬挂于高处,因此,输液支架或挂钩是一种必备的工具。然而,在有的时候,由于医院中输液的病人较多,常常导致输液支架或挂钩不够的情况,很多时候甚至需要病人自己举着输液瓶进行输液直到等到找到合适的悬挂处。而如果在一个支架上设置较多的挂钩,过多的钩子暴露在外又可能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而且,现有的输液支架大多数都比较沉重,难以搬动,会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设计一款轻便实用的新型输液挂钩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输液挂钩,以解决目前医疗机构中输液支架和挂钩不足或过多的钩子暴露在外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一种新型输液挂钩,它包括一条铝合金管道,铝合金管道的顶端设有一个便于将整个装置挂在楼顶天轨上的顶挂钩,铝合金管道的底端设有一个用于挂输液瓶的底挂钩;在铝合金管道的侧壁上开有成排的门型开口,在该门型开口中设有小挂钩。
进一步的,小挂钩通过其上端的圆环挂在固定在铝合金管道内部的钢丝上小挂钩在铝合金管道中时其弯钩朝内,且小挂钩的尾端设有倒钩。钢丝成环状成排焊接固定在铝合金管道内部。小挂钩通过其圆环,可以在钢丝上滑动或者做一定弧度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铝合金制成,重量较不锈钢轻,搬动时比较省力;该输液挂钩有多个小挂钩,可满足不同药物对高度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小挂钩可以隐藏于支架的铝合金管道的中,使用时取出,不用时放回,减少了钩子暴露于外界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每排有两个输液挂钩,便于病人选用几种通道进行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输液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小挂钩结构示意图;
图3展示了小挂钩在铝合金管道1中的侧视图;
图4展示了小挂钩在铝合金管道1中的正视图;
图5展示了小挂钩的工作状态;
图中分别标记为:1-铝合金管道,2-小挂钩,3-顶挂钩,4-门型开口,5-底挂钩,6-倒钩,7-圆环,8-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一种新型输液挂钩,它包括一条铝合金管道1,铝合金管道1的顶端设有一个便于将整个装置挂在楼顶天轨上的顶挂钩3,铝合金管道1的底端设有一个用于挂输液瓶的底挂钩5;在铝合金管道1的侧壁上开有成排的门型开口4,在该门型开口4中设有小挂钩2。顶挂钩3和底挂钩5与铝合金管道1的结合部经过打磨使其圆滑无棱角。另外,顶挂钩3应当具备承重10kg以上的能力。
如图2所示,小挂钩2的顶端设有圆环7,圆环7具有一个细微的开口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其可以挂在钢丝8上或者取下(如图3所示),而且,小挂钩2的尾端设有倒钩6,这样可以提高输液瓶挂在其上时的稳固性。
如图3和图4所示,钢丝8成环状成排焊接固定在铝合金管道1内部,在铝合金管道1内部,每一排共设有两个小挂钩2,两个小挂钩2基本上成平行布置,但是弯钩的方向相反,都是从外侧向铝合金管道1内侧弯折。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首先,铝合金管道1的总高度大约为140cm,其上部设置顶挂钩3,下部设置底挂钩5,中部侧壁上开设有八排门型开口4,每排门型开口4的位置在铝合金管道1的内部设置两个小挂钩2,小挂钩2挂在钢丝8上,钢丝8固定焊接在铝合金管道1内部。门型开口4排与排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0cm,每个小挂钩2的高度约为5cm。铝合金管道1是通过铝合金采用加工而成的空心管道,其外直径约为4cm,内直径约为3.5cm。每个小挂钩2在钢丝8上可以滑动,每个小挂钩2至少能承载5kg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大多数情况下,每个铝合金管道1只在其底部的底挂钩5上挂输液瓶,小挂钩2通过门型开口4隐藏在铝合金管道1中,即图3和图4所示的状态。其中,图3展示了小挂钩2在铝合金管道1中的侧视图,而图4展示了小挂钩2在铝合金管道1中的正视图。当底挂钩5不足,无法满足输液瓶悬挂的要求时,就通过门型开口4处,将任意一个小挂钩2向外转动,使其暴露在铝合金管道1外,从而可以将输液瓶挂在其上,如图5所示。当使用完后,又可以将小挂钩2隐藏到铝合金管道1中,回到图3所示的状态。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