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尤其涉及一种带自膨胀滤网的血栓抽吸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且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血栓导致血管闭塞而引起的。因此,及时快速去除血栓,以开通血管恢复血流供应,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血栓抽吸导管,其中用于抽吸冠状动脉内产生的柔性栓子和新血栓,可以减缓血栓阻断血流,恢复血液供应,避免急性心肌梗塞等问题。在临床使用上,血栓抽吸导管从桡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其远端进入病变部位,在近端的座处使用注射器进行抽吸,通过负压将血栓抽吸进主体管,以消除在病变位置的血栓。
但在血栓抽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血栓破裂,形成比较小的血栓,如果没有及时对小血栓进行控制或抽吸,则会导致小血栓的移动,随血液循环进入其他部位,对患者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自膨胀滤网的血栓抽吸导管。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自膨胀滤网的血栓抽吸导管,包括导丝,它还包括主体管、座、自膨胀滤网;主体管的头端与座的末端通过加强件相连接;加强件套置于主体管和座上;主体管为一 体结构,由抽吸管、滤网管、导管尖端组成;滤网管设置于抽吸管的下端;滤网管的内部末端设置有显影环;
座包括抽吸腔、滤网腔,滤网腔设置于抽吸腔的下方;滤网腔与滤网管相连通;抽吸腔与抽吸管相连通;抽吸腔和滤网腔的头端设置有鲁尔接头;导丝穿过滤网腔、滤网管、显影环从导管尖端穿出;自膨胀滤网连接在导丝的末端。
主体管上设置有起标识距离作用的标记线。自膨胀滤网在滤网管内呈收缩状、在血管内膨胀扩张成滤网状;自膨胀滤网的边缘光滑。自膨胀滤网的目数为10~200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计科学合理,能有效提升血栓抽吸效果,清除细小血栓带给患者的潜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及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为图1中主体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主体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主体管末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座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加强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可膨胀滤网在滤网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主体管末端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管;2、座;3、加强件;4、自膨胀滤网;5、导丝;6、显影环;7、血管;101、抽吸管;102、滤网管;103、导管尖端;201、抽吸腔;202、滤网腔;203、鲁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导丝5,它还包括主体管1、座2、自膨胀滤网4;主体管1的头端与座2的末端通过加强件3相连接;加强件3套置于主体管1和座2上;主体管1为一体结构,由抽吸管101、滤网管102、导管尖端103组成;滤网管102设置于抽吸管101的下端;滤网管102的内部末端设置有显影环6;
主体管1上设置有可标识距离的标记线。主体管1的材料可以为三层编织管,内层为聚四氟乙烯,编织层为不锈钢丝,外层为Pebax;也可以为单一材料的挤出管,如Pebax、尼龙;
座2包括抽吸腔201、滤网腔202,滤网腔202设置于抽吸腔201的下方;滤网腔202与滤网管102相连通;抽吸腔201与抽吸管101相连通;抽吸腔201和滤网腔202的头端设置有鲁尔接头203;座2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聚氯乙烯;
导丝5穿过滤网腔202、滤网管102、显影环6从导管尖端103穿出;自膨胀滤网4连接在导丝5的末端。
自膨胀滤网4在滤网管102内呈收缩状态、在血管7内膨胀扩张成滤网状态。自膨胀滤网4的目数为10~200目。自膨胀滤网4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自膨胀滤网4的边缘处理为光滑的轮廓。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之前,自膨胀滤网4限制在滤网管102的末端,如图9所示处于收缩状态,使主体管1以最小的阻力进入血管;当主体管1的导管尖端103达到病患血栓处时,通过滤网腔202推送导丝5,进而将自膨胀滤网4推送出滤网管102使其在血管内膨胀并充满血管,从而拦住血栓破裂形成的细小血栓;使用完成后,自膨胀滤网4可以通过导丝5的回拉而进入到滤网管102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自膨胀滤网对血栓的过滤,防止细小血栓移动而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提升血栓抽吸效果,对患者更加安全。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