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助行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56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折叠助行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步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折叠助行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高领老人逐渐增多,由于身体机能的逐渐下降或疾病等原因,正常行走就变得越发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疾病造成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因此,轻便、结实耐用以及便于停放的折叠助行推车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折叠助行推车只能进行一次折叠,少数助步车可以进行二次折叠收合,且进行折叠时通常不仅由于机构复杂等原因导致折叠操作困难,同时折叠之后的车体体积较大,占用过多的空间,不利于搬运、存放等。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进行折叠收合、折叠后车体体积小、占用空间少且结构简单的折叠助行推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折叠助行推车,包括镜像布置的第一车本体和第二车本体、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车本体和所述第二车本体折叠收合的收合装置,所述第一车本体及所述第二车本体均包括车把组件、固定于所述车把组件上的连接架、前脚管转动机构、后脚管转动机构、及均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连接架上的前轮连接架和后轮连接架;

所述前脚管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锁紧调节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定位孔、设置于所述前轮连接架上卡接槽和抵接部,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第一卡接定位件和第二卡接定位件、及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架上的定位件,当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一装配状态时,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并卡接于所述卡接槽,所述定位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当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二装配状态时,所述前轮连接架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与所述抵接部卡接,所述后轮连接架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所述定位件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脚管转动机构还包括防护件,所述卡接槽设有封闭端,所述防护件设置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位于所述封闭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还设有弧形过渡部,所述弧形过渡部与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弧形过渡部用于使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由所述卡接槽内平顺滑动至所述抵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锁紧调节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第一环形连接件、及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架上并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配合连接的第二环形连接件,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均设有位置相对应地安装孔,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设有第一卡齿结构,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设有第二卡齿结构,所述第一卡齿结构与所述第二卡齿结构配合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还包括弹性抵压件,所述弹性抵压件套装于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并抵压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环形连接件还设有定位柱,所述弹性抵压件套装于所述定位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设有第一握持部,所述第一握持部设有防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设有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设有防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合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机构、及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杆机构,所述第一连杆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交叉布置,且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车本体和所述第二车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车本体和所述第二车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一装配状态时,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安装于所述定位孔并卡接于所述卡接槽内,实现所述前轮连接架的固定,所述定位件卡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从而实现后轮连接架的固定,从而实现良好的折叠助行推车功能,帮助腿脚不便的人助步行走。当处于第二装配状态时,通过所述收合装置,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所述第一车本体和所述第二车本体在横向方向上的一次收合。之后,通过所述前脚管转动机构转动所述前轮连接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使得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抵接固定于所述抵接部处,实现所述前轮连接架的折叠收合,此外,通过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转动所述后轮连接架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此时所述后轮连接架上的所述定位件卡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从而实现所述后轮连接架的折叠收合。由此,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折叠收合后的折叠助行推车的结构更加紧凑,车体体积更小,可以占用更少空间,便于进行搬抬、运输或存放,且上述折叠操作步骤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助行推车的第一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助行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助行推车的第二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助行推车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助行推车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车本体,200、第二车本体,300、收合装置,310、第一连杆机构,320、第二连杆机构,400、车把组件,500、连接架,600、前脚管转动机构,610、第一锁紧调节件,612、第一握持部,620、定位孔,630、卡接槽,632、封闭端,634、弧形过渡部,640、抵接部,650、防护件,700、后脚管转动机构,710、第一卡接定位件,720、第二卡接定位件,730、定位件,740、第二锁紧调节件,742、第二握持部,750、第一环形连接件,752、第一卡齿结构,760、第二环形连接件,762、第二卡齿结构,764、定位柱,770、安装孔,780、弹性抵压件,800、前轮连接架,900、后轮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折叠助行推车,包括镜像布置的第一车本体100和第二车本体200、及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折叠收合的收合装置300,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及所述第二车本体200均包括车把组件400、固定于所述车把组件400上的连接架500、前脚管转动机构600、后脚管转动机构700、及均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连接架500上的前轮连接架800和后轮连接架900;

所述前脚管转动机构600包括第一锁紧调节件610、设置于所述连接架500上的定位孔620、设置于所述前轮连接架800上卡接槽630和抵接部640,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700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架500上的第一卡接定位件710和第二卡接定位件720、及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架900上的定位件730,当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一装配状态时,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穿设于所述定位孔620并卡接于所述卡接槽630,所述定位件730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710,当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二装配状态时,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400,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与所述抵接部640卡接,所述后轮连接架900翻转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400,所述定位件730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720。

其中,所述前轮连接架800与所述车把组件400的所述连接架500具有销轴的转动机构,可以实现良好的相对转动动作。当上述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一装配状态时,即处于正常展开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锁紧件螺纹固定于所述定位孔620内、且卡接于所述卡接槽630内以实现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的固定;同时,所述后轮连接架900与所述连接架500配合连接,所述定位件730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定位件710,由此,上述折叠助行推车可以正常行使助步车的角色,为腿脚不便的人们起到良好的助步效果。

当上述折叠助行推车处于第二装配状态时,朝相向方向施力于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通过所述收合装置300可以较为轻松、省力的实现横向方向上的一次收合,之后松动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将所述前轮连接架800朝着所述车把组件400方向翻转,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逐渐从所述卡接槽630内脱出并滑动至所述抵接部640,从而实现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的折叠固定.同时,施力于所述后轮连接架900并朝着所述车把组件400方向翻转,使所述后轮连接架900的所述定位件730改变为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接定位件720处,从而实现所述后轮连接架900的折叠固定,由此便可以实现上述折叠助行推车的纵向方向上的二次折叠,折叠结构件,操作方便,且折叠收合后的车体紧凑,车体积小,占用空间少,便于进行搬抬、运输或存放,特别是对于年纪大或身体不便的人们,尤为省力,且上述折叠助行推车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如图2所示,所述前脚管转动机构600还包括防护件650,所述卡接槽630设有封闭端632,所述防护件650设置于所述卡接槽630内、并位于所述封闭端632。

所述防护件650为半封闭的圆环,材料可以是强度高,韧性好的刚、铁或塑胶等,将该圆环固定于所述卡接槽630的封闭端632,即固定于所述卡接槽630的槽底处。当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卡接于该圆环内时,不仅便于通过旋动调节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实现对圆环的压紧,以实现对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的锁紧固定,同时也可以避免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与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硬对硬的直接接触,造成对车体的紧压损伤,影响外观和使用寿命。

此外,所述卡接槽630还设有弧形过渡部634,所述弧形过渡部634与所述抵接部640连接,所述弧形过渡部634用于使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由所述卡接槽630内平顺滑动至所述抵接部640。

当所述前轮连接架800进行翻折操作时,只需调松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施力翻转所述前轮连接架800贴合至所述车把组件400;此时,通过所述弧形过渡部634,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可以非常顺滑、省力地滑动至所述抵接部640,从而实现所述前轮连接架800的折叠固定,该结构操作方便、省力,且工作可靠。应当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相对所述前轮连接架800是静止不动的,仅所述前轮连接架800转动。

请参照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设有第一握持部612,所述第一握持部612设有防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612为设置于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的端部、且一体成型的调节帽,该调节帽沿其周向设有波浪形的凸起结构,当人们通过手部进行握持旋动时,可以增加接触摩擦力,防止打滑,提高旋动所述第一锁紧调节件610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700还包括第二锁紧调节件740、设置于所述连接架500上的第一环形连接件750、及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架900上并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配合连接的第二环形连接件760,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和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均设有位置相对应地安装孔770,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穿设于所述安装孔770。

其中,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为设有螺纹的柱体,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的所述安装孔770为通孔,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的所述安装孔770内设有与上述柱体的螺纹相配合的螺纹,当所述后轮连接架900与所述连接架500配合固定时,通过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穿设于所述安装孔770内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连接,即可实现稳固的连接固定,且该结构操作简单,工作可靠。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后轮连接架900和所述连接架500之间也可以使用扣合机构、卡接机构等实现装配固定。

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设有第一卡齿结构752,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设有第二卡齿结构762,所述第一卡齿结构752与所述第二卡齿结构762配合卡接。当所述后轮连接架900和所述车把组件400的所述连接架500装配固定时,通过所述第一卡齿结构752与所述第二卡齿结构762的啮合配合,可以进一步起到稳定的固定连接效果,防止所述后轮连接架900受力时相对于所述连接架500发生转动,导致上述折叠助行推车的连接结构的稳固性和可靠性降低。

另外,如图4所示,所述后脚管转动机构700还包括弹性抵压件780,所述弹性抵压件780套装于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并抵压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和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之间。其中,所述弹性抵压件780为弹簧,将该弹簧套装于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上,并使弹簧呈压缩状态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和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之间,当调节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使所述第一环形连接件750松脱时,借助弹簧的回弹力,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且省力的将所述第一环形连接架500推出,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进一步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还设有定位柱764,所述弹性抵压件780套装于所述定位柱764上。所述定位柱764为沿所述第二环形连接件760的中心向外突出设置的一段圆柱体,上述弹簧远离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的的端部套装在圆柱体上,当进行装配使弹簧发生压缩变形时,上述圆柱体可以对弹簧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防止弹簧因其自身的弹力发生窜动或移位,导致其安装不到位,影响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同理,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设有第二握持部742,所述第二握持部742设有防滑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握持部742为设置于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的端部、且一体成型的调节帽,该调节帽沿其周向设有波浪形的凸起结构,当人们通过手部进行握持旋动时,可以增加接触摩擦力,防止打滑,提高旋动所述第二锁紧调节件740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所述收合装置300包括第一连杆机构310、及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10的第二连杆机构320,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10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320交叉布置,且所述第一连杆机构31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上,所述第二连杆机构32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固定于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上。

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在本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由若干段杆件组成,杆件之间通过销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通过销相交呈X型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部分别支撑固定于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上,当人们提拉所述收合装置300的中部位置,由于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自身重量存在,就可以使所述第一车本体100和所述第二车本体200由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相互转动拼合实现横向收拢拼合,这样的设计好处就在于不需要装拆任何部件就可以通过连杆结构非常便利快捷的收合靠拢,实现折叠助行推车在横向方向上的首次折叠,且这种收合结构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