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径人体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1893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变径人体插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径人体插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便于给患者治疗,医护人员要经常给患者吸痰、插胃管、尿管,在这置管的这些患者中,包括:有些因患有脑梗死、脑出血、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及进食困难,需长期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的同时,当患者有痰不易咳出时,还需经鼻腔吸痰,而常规的吸痰管偏粗,尤其针对已经置胃管的患者,再经鼻腔下吸痰管的过程,由于与胃管重叠,不仅很难插入,即使插入进去也很容易损伤气道粘膜,不仅增加感染的机率,患者的依从性也会降低,还有为防止胃管腐蚀及院内感染等问题,必须定期更患导管,反复插入胃管也很容易损伤气道粘膜,增加感染的机率,其次,有些老年患者,因患有前列腺肥大疾病,医护人员用导尿管给患者置管时,部分患者因尿管偏粗而导致患者尿道粘膜出血常会加重插管困难,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变径人体插管,不仅插管很方便,并且在更患导管时也非常容易,既方便于医疗护理人员的操作,减少了工作量,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减少对患者粘膜的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管体的管壁的纵向上设有至少一个分割带,在分割带之间设有变径气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方案,在所述的管体的端部设有气囊,适合于导尿管。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的管体的外侧设有管套。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体的管壁的纵向上设有分割带,在分割带之间设有变径气囊,针对首次置管的患者,先把导管逐渐变细,等置入患者体内后,再把导管逐渐变粗,非常容易插入,即使在更换导管时,也可以先将细的导管插入到粗导管内,再将粗导管拔出来,无需重新插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气囊的充气与放气来改变管径的粗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也可以减少插入导管对患者造成粘膜的损伤,又便于医疗护理人员的操作,减少了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变径气囊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为管体,2为变径气囊,3为分割带,4为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管体1的管壁上设有1个纵向的分割带3,将整个管壁分割成两部分,在分割带3之间设有变径气囊2,导管在插入之前变径气囊2处于收缩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由于导管的管径比较细,非常方便插入,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减少对患者粘膜的损伤,同时,也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等导管插入后,向气囊内注入气体,气囊膨胀,分割带3被撑开,导管的管径扩大,不影响导管的正常使用,当需要更换导管时,可以将外侧设有管套的缩小的新导管通过正在使用扩大后的导管的内部插入到患者的体内,等新的导管插入后,通过接力的方式,将另一个等径的导管续接在新导管的外端,然后再将粗的导管及管套一起拔出来,干净、卫生,再将新的导管充气后继续使用,免除了患者更换导管的痛苦,也极大的减少了对患者粘膜造成的损伤,减少了感染的几率,同时也便于医疗护理人员的操作,减少了工作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实施例2:参照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管体1的管壁上设有2个纵向的变径气囊,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实施例3:参照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管体1的管壁上设有3个纵向的变径气囊,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实施例4:参照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管体1的管壁上设有4个纵向的变径气囊,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实施例5:参照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4相比,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管体1的前端设有气囊4,充气后可以防止导管的脱落,本实施例适合于导尿管。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