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概指一种医疗工具,特别是指一种能将舌头上提及前移后即很容易地打开口腔和咽喉部的呼吸气道空间,因而成为最佳提供气管插管环境的舌头上提前移器。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术是将气管内管,经口腔或鼻腔插入到病人的气管内,借此来进行人工呼吸或加压给氧,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术在处理呼吸道的问题上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在插管时,常由于病患的肥胖,构造异常及使用方法的不当,增加了插管时的困难度,甚至对病患的喉咙、气道造成重大伤害,因此让气管插管作业成为简单是极为重要。
现行气管插管术常用喉头镜(Laryngoscope)与可视喉镜(Videolaryngoscope)来操作,其打开气道的方法是将其前端尽可能放到舌根部,然后压住舌头往前上方推,拉开颞下颌关结(TMJ),以此打开咽喉部空间。通常该等喉头镜虽可打开呼吸道,然而,仍有缺失存在,例如,在小下巴,肥胖和大舌头等病患,在本已狭窄的口腔空间内,喉头镜的长度和弧度设置往往无法太深入,加上喉头镜本身受到其厚度及体积的限制,使其伸入口腔内时会先将舌头往内推移,造成咽喉部位置改变,空间减少,然后再试着拉开咽喉部,此时常有技术上的困难及视野上的局限性,即使有经验的医师一次完成插管的比率常不到90%,需多次尝试才能达到95%左右的成功率,新手的成功率就更低了。插管过程不顺利时,除了造成口腔内部组织的伤害外,也危及病人生命的安全,尤其在插管失败的情形最为严重。
另,气管插管术也有借用可视硬管镜(Videostylet)及纤支镜(Fiberoptic scope)来辅助来进行插管。然而,可视硬管镜是在没打开咽喉部情况下直接将镜头放到口腔中部,因此只能看到局部近处,且其前行时上方的舌头常会将它一起往喉部内推移,改变了咽喉部的正常构造,并且因为它没先打开前方的空间,镜头常受到唾液的影响,造成影像模糊不清,很容易迷失了方位和方向,所以成功率不高;而纤支镜因体积大,使用过程相当费时,价钱又贵,且易损坏,又学习时间长,通常仅在困难插管时才加以采用,也常需多次尝试才会成功。所以借两者(可视硬管镜和纤支镜)来进行气管插管术,也有其明显缺失存在,而有一并加以改善的必要。因此,如何改善现有气管插管术操作上该等缺失的问题,应为业界应努力解决、克服的重要方向。
针对前述气管插管术所需辅助器具的无法顺利处理舌头以打开咽喉部,其关键问题在前揭器具于操作过程中缺乏具有可上提舌头及前移舌头的有效构成设计及双效结合的效果。而由于上提舌头及前移舌头的操作需更进一步考虑到提舌器具的可施力性设计,及施力后的适度微量变形考虑,才能使舌头上提前移器达到其预期的作用效果,故如何能赋予舌头上提前移器同时便利结合上提舌头及前移舌头的操作,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设计的重点。
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气管插管术所需辅助器具其使用上的缺点及其结构设计上未臻理想的事实,本发明人即依据临床的经验着手研发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更有效性、便利性及符合人体操作工学的舌头上提前移器结构,以促进此业的发展,遂经多时的构思而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舌头上提前移器,其能利用其弯度及适度变形设计,使舌头上提前移器能沿口腔后壁到达舌根部,而不会将舌头往前推,并能适度勾住舌根,很便利自然的将舌头往口外拉动,因而大幅增加口腔咽喉部的空间,且其适度微量变形设计可配合人体操作工学,使施力方向顺从舌头肌肉自然走向,轻易地将舌头往上拉、往前移,进而达到使用上具有极佳的插管辅助效果及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一柄部,包括一柄部接段,该柄部接段具有一柄部末端;一提舌部,包括有一呈弧形板状的提舌段具有一提舌起端,及一提舌末端。
所述的提舌段呈弧形平板条状且厚度均一。
所述的提舌段的宽度大于该柄部接段。
所述的舌头上提前移器更包括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具有一连接段,该连接段设有连接于该柄部接段柄部末端的连接起端及一连接于该提舌段提舌起端的连接末端。
所述的柄部接段与该提舌段是与该连接段一体成形,以供操作使用。
所述的提舌段宽度大于该连接段。
所述的连接段的宽度小于该柄部接段及该提舌段。
所述的连接段的弧线距离小于该提舌段的1/3。
所述的连接部由一第一组接段及一第二组接段组合而成,该第一组接段连接于该柄部接段,而该第二组接段连接于该提舌段。
所述的该第一组接段形成有一凸接件,该第二组接段形成有一凹接件,且该第一组接段以该凸接件与该第二组接段的凹接件相插接而组合成该连接部。
所述的连接段为一曲线,其与该提舌段的曲率呈相反关的曲线。
所述的舌头上提前移器于其背面设有至少一补强肋,以增强其强度。
所述的连接该提舌起端及该提舌末端的线段为一对照弦,该柄部接段相对该对照弦预设弯曲成60度至210度范围内的各种形状,该对照弦具有一中垂线,该中垂线通过该对照弦与该提舌段两点之间的最长距离为该提舌段的弧深长度,该弧深长度与该对照弦的比率设定在1/4~1/2之间。
所述的提舌段具有一宽括部,该宽括部的宽度大于该提舌段,且该提舌段以一括端部连接于该宽括部,该宽括部于其弧凹面上设有多数凸粒。
所述的提舌段包括有一宽度小于该柄部接段的窄接段,且该窄接段以一括端部连接该提舌段其他区段。
所述的提舌段上设有多数凸粒。
兹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分述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一种180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二种210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三种150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3D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四种135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3E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五种120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3F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第六种90度角态样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E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临床插管操作步骤的示意图一至五;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210度角态样使用说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60度角态样使用说明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做成近乎90度角态样的临床插管操作简化步骤示意图一至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又一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又一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立体图,舌头上提前移器包括有一柄部10、一连接部20及一提舌部30。
柄部10包括有一柄部接段11、一与柄部接段11平行的柄部侧延段13及一柄部弯折段12,柄部弯折段12是以两侧分别连接柄部接段11、柄部侧延段13。柄部10的柄部接段11的长度约为操作者手掌的长度,并具有一柄部末端111。
本实施例中的柄部10至少包括有柄部接段11,而依需要选择是否包括柄部弯折段12及柄部侧延段13,且柄部10可采用其他可供适当握持的结构,并不限本实施例中的柄部10结构。
连接部20包括一呈曲线的连接段21,连接段21两端分别为一连接起端211及一连接末端212,连接起端211连接柄部末端111;连接末端212连接于提舌部30。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段21的形状可依实际作业上的需要,可各别单独做成一曲线段(如图3A~图3E所示)、或一直线段(如图3F所示)或依实际使用需求做成图中未示的其他可行形状。
提舌部30包括一提舌段31,提舌段31是以平板条状材质做成的弧形构件,具有一提舌起端311及一提舌末端312,提舌起端311连接于连接末端212。
提舌段31成型为一呈弧形且厚度一致的平板长带状,其两侧的短端316为二并行线,而提舌段31两端分别为一提舌起端311及一提舌末端312,且可将提舌段31本身平板长带状的结构各别弯折默认成所需要的角度(如图2所示)。
提舌段31以提舌起端311连接于连接末端212,而提舌末端312为一开放端(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段21为一曲线段,且连接段21的曲率与提舌部30的曲率呈相反的设置。
再者,连接提舌段31两端的线段,即连接提舌末端312至提舌起端311两点形成有一对照弦X。对照弦X可与柄部接段11的柄部末端111之间预设弯曲成60-210度范围的各种形状(如图3A~图3F、图5、图6所示)。
提舌段31至对照弦X之间的最长垂直距离为一提舌部30的弧深长度Y。连接段21与柄部接段11、提舌段31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提舌部30的提舌段31是圆的圆弧或椭圆的圆弧,对照弦X比相对应圆的直径圆弧或比相对应椭圆长轴圆弧的长度为小。经发明人实作及试验结果,连接段21的曲线段以小于提舌段31长度的1/3为佳。提舌部30的弧深长度Y与对照弦X的比率(Y/X),因使用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差异值以在1/4~1/2之间为佳。一般而言,对照弦X的长度用于婴儿约5~7公分,用于儿童约7~9公分,而用于成人大约是9~13公分。
请参阅图3A~图3E及图4A~图4E,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舌头上提前移器第一至第五种态样的示意图,即第一至第五种态样的连接段21是成形为弯曲线段,使每一具舌头上提前移器连接段21在制作时,其预制的弯折角度范围可各别成形从90度角~210度角间,即此角度范围内所各别制成的每一种角度的舌头上提前移器皆属可行。
在进行操作应用时,操作者手持柄部10(柄部接段11)使提舌末端312(提舌段31)沿病患P的口腔后壁到达舌头P1的舌根部(如图4A所示),其操作过程中可借提舌段31的提舌末端312处适度勾住舌根,而便利将舌头P1往口腔外拉动(如图4B所示)。
继供操作者手持柄部10(柄部接段11)往口腔外侧及往提舌部30的弧凹方向进行施力拉引时(如图4C所示),提舌段31可使施力方向是顺从舌头肌肉的自然走向,而轻易将舌头往上拉、往前移,如此即可打开而增加口腔咽喉部的空间,使一内视镜导管A可顺利插入口腔内,并使内视镜导管A的前端A1便利地插入而置于所希望的正确位置(如图4E所示)。
由于内视镜导管或气管插管术需将舌头上提及前移才能达到顺畅的插管效果,且在舌头上提前移器的上提及前移操作过程中会使连接段21及提舌段31因材质而自然产生极微量适度弹性变形,以适应人体操作工学及舌头P1的肌肉自然走向,使能达到极佳的使用效果。
如图3E、图6及图7A~图7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舌头上提前移器的第六种态样示意图,即其连接段21做成直线段,使每一具舌头上提前移器连接段21在制作时,其弯折角度范围可预设成从60度角~90度角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单一角度,使所制成的每一具舌头上提前移器的角度在此角度范围内皆属可行。因而,在进行操作应用时,其操作情形、步骤及其对人体操作工学以及对舌头P1的肌肉自然走向所产生的功效,除角度变化范围不同外,其余说明均与上述第一种角度变化范围相同,为简化说明起见,有关说明从略。
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舌头上提前移器是在其柄部10弯折方向的背面上形成有一补强肋40,或是如图9中所示,在背面两侧各设有一补强肋40,用以加强舌头上提前移器在操作使用时的强度。
请参阅图1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与组合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连接部20A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20相比,是由分成两段的第一组接段221A与第二组接段222A所组成,第一组接段221A与第二组接段222A上分别连接于柄部接段11及提舌段31。
第一组接段221A形成有一凸接件231A,第二组接段222A形成有一凹接件232A,凸接件231A与凹接件232A可相插接而组合成一体,以供第一组接段221A以凸接件231A与第二组接端段222A的凹接件232A相插接而组合成连接部20A,使本实施例中的舌头上提前移器具有可拆解、组装的便利制造、包装运输或使用效果。
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第四实施例中的提舌部30A的提舌段31A宽于第一实施例的提舌段31,且提舌段31A在提舌起端311处形成有一括端部314A,以连接在连接部20的连接末端212,且提舌段31A的宽度也大于连接段21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的括端部314A除如图12中所示略呈一平直段,也可以如图13中所示略呈一倾斜段。
请参阅图14,为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的提舌部30B于其提舌段31B的弧凹面313B上设有多数凸粒32B,用以在操作时防止舌头产生滑动现象。
请参阅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五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提舌部30C的提舌段31C在靠近其提舌末端312的后段向两侧延伸形成有一宽括部33C,使宽括部33C的宽度大于提舌段31C的其他区段。提舌段31C是以一括端部314C连接于宽括部33C,且宽括部33C的弧凹面330C上设有多数凸粒32C。
请参阅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的提舌部30D具有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宽括部33C,而提舌部30D在宽括部33C以外的提舌段31D其他部分均缩减,使其宽度小于第六实施例的提舌段31C。
提舌部30D以缩减的提舌段31D连接于连接部20D,连接部20D的连接段21D具有与提舌段31D相同的宽度。柄部10D以其柄部接段11D与连接段21D连接,且在柄部接段11D与连接段21D连接处也可以缩减宽度至与连接段21D、提舌段31D相同,使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更为轻巧便于操作使用。
请参阅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立体图,其主要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标以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提舌部30E在靠近其提舌起端311的前段向内缩减为宽度较窄的窄接段315E,窄接段315E宽度小于柄部接段11与连接段21,且窄接段315E以一括端部314E连接与柄部10相同宽度的连接段21及提舌段31E其他区段,使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更为轻巧便于操作使用。
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借由上述构成,能利用其特殊形状设计,使舌头上提前移器能沿口腔后壁到达舌根部,而不会将舌头往口腔内推动,并能适度勾住舌根部,而便利将舌头往口外拉,增加口腔咽喉部的空间,且其特殊形状设计可配合人体操作工学,使本实用新型舌头上提前移器施力方向顺从舌头肌肉的自然走向,轻易将舌头往上拉、往前移,进而达到使用上具有极佳的插管辅助效果及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