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0277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中广泛应用于药物学,心血管疾病,肿瘤学,营养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在这些实验中对大鼠的固定是后续一系列操作(例如注射、采血)的前提条件。传统上对大鼠的固定方法主要是手抓法或使用卵圆钳固定。这些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容易造成实验人员被抓伤咬伤以及引起动物强烈的应急反应。已有文献报道,大鼠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且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若大鼠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将迅速产生强烈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相关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缺乏动物实验操作经验的人而言,传统操作方法的缺陷更加明显。而现有的一些简易自制装置(例如使用输液瓶改造的固定装置等),虽然也可以有效减少大鼠对实验人员的伤害,但也存在暴露位点少,制作成本高,操作不便等缺点。

某些大鼠实验需要先将大鼠进行麻醉处理,由于大鼠体型较大、牙齿锋利,在麻醉注射时稍有不慎,就会被大鼠咬伤。CN201275157Y公开了一种用于麻醉实验白鼠的持鼠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夹持鼠身的透明塑料鼠筒、筒盖,所述的筒盖紧套于鼠筒开口端的外壁,所述鼠筒的筒身上设有若干个用于麻醉注射针插入的通孔,该用于麻醉实验白鼠的持鼠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优点。但是,在将大鼠装入这种装置时,大鼠不会主动向鼠筒内爬,并且鼠头会左右闪躲,需要人为调整鼠筒口位置或鼠头的方向,使大鼠钻入鼠筒内,比较费力,在调整的过程中如不小心就会被大鼠咬到,给操作带来危险,目前的整体固定装置移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旨在解决装鼠不方便且速度慢,设备不规范导致的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效率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该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设置有透明束缚装置、装鼠装置、固定装置;所述透明束缚装置设置有透明束缚装置外体、透明束缚装置内体、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套环、透明束缚装置入口、调节螺栓、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取样孔;装鼠装置设置有装鼠装置入口、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固定装置设置有固定装置第一支架、套环螺栓、底板、固定装置第二支架;

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内体嵌套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内,调节螺栓通过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上开设的螺孔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连接,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套环套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上并通过套环螺栓与固定装置第一支架连接,取样孔开设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上,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设置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外部并位于取样孔前端,透明束缚装置入口位于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前端,透明束缚装置入口穿过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与装鼠装置入口连接;

所述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连接在透明束缚装置入口外部,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连接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连接在装鼠装置入口外部并固定在底板上,装鼠装置入口通过固定装置第二支架与底板连接;固定装置第一支架连接底板。

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还设置有位于底板下部的滚轮。

进一步,透明束缚装置入口通过连接杆与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连接。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内体上开有通孔。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上还开有滑槽,调节螺栓位于滑槽上。用于调节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相对位置。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入口直径小于装鼠装置入口的直径,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直径大于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装鼠装置均采用透明塑料材料,便于观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改善了现有固定装置,方便相关教学和教研工作;该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对鼠的损伤,减少鼠的应激反应,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上开设取样孔便于对大鼠提取化验的血液和对其注射麻醉剂等,方便实验进行,

透明束缚装置外体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配合可为制作大鼠抑郁和慢性应激等模型提供实验方便,装鼠装置利用大鼠具有受刺激后喜钻洞的特性,可一手戴着手套轻轻抓住大鼠尾巴中部并提起,使大鼠的前爪接触装鼠装置入口,在大鼠欲逃跑时,放开大鼠尾巴,通过透明束缚装置入口的通道进入透明束缚装置体,进入后即可旋转关闭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禁止大鼠逃逸;装鼠装置解决了使大鼠钻入鼠筒内,比较费力,在调整的过程中如不小心就会被大鼠咬到,给操作带来危险的问题;

透明束缚装置内体设置的通孔可为大鼠呼吸方便,固定装置可有效地对整个装置提供稳定,而且通过滚轮方便移动和全方位旋转,便于从各个角度便于观察大鼠的实时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透明束缚装置外体;2、透明束缚装置内体;3、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套环;4、透明束缚装置入口;5、装鼠装置入口;6、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7、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8、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9、固定装置第一支架;10、套环螺栓;11、取样孔;12、底板;13、滚轮;14、固定装置第二支架;15、连接杆;16、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该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设置有透明束缚装置、装鼠装置、固定装置;所述透明束缚装置设置有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套环3、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调节螺栓16、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8、取样孔11;装鼠装置设置有装鼠装置入口5、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6、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固定装置设置有固定装置第一支架9、套环螺栓10、底板12、固定装置第二支架14;

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嵌套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内,调节螺栓16通过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上开设的螺孔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连接,透明束缚装置外体套环3套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上并通过套环螺栓10与固定装置第一支架9连接,取样孔11开设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上,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8设置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外部并位于取样孔11前端,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位于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8前端,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穿过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6与装鼠装置入口5连接;

所述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连接在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外部,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连接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6,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6连接在装鼠装置入口5外部并固定在底板12上,装鼠装置入口5通过固定装置第二支架14与底板12连接;固定装置第一支架9连接底板12。

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还设置有位于底板12下部的滚轮13。

进一步,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通过连接杆15与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连接。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上开有通孔。

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上还开有滑槽,调节螺栓16位于滑槽上。用于调节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相对位置。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直径小于装鼠装置入口5的直径,装鼠装置前端固定环6直径大于装鼠装置后端固定圈7的直径。

进一步,所述透明束缚装置、装鼠装置均采用透明塑料材料,便于观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模型构建中的大鼠束缚装置,改善了现有固定装置,方便相关教学和教研工作;该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对鼠的损伤,减少鼠的应激反应,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在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上开设取样孔11便于对大鼠提取化验的血液和对其注射麻醉剂等,方便实验进行,

透明束缚装置外体1与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配合可为制作大鼠抑郁和慢性应激等模型提供实验方便,装鼠装置利用大鼠具有受刺激后喜钻洞的特性,可一手戴着手套轻轻抓住大鼠尾巴中部并提起,使大鼠的前爪接触装鼠装置入口5,在大鼠欲逃跑时,放开大鼠尾巴,通过透明束缚装置入口4的通道进入透明束缚装置体,进入后即可旋转关闭透明束缚装置前端旋转板阀8,禁止大鼠逃逸;装鼠装置解决了使大鼠钻入鼠筒内,比较费力,在调整的过程中如不小心就会被大鼠咬到,给操作带来危险的问题;

透明束缚装置内体2设置的通孔可为大鼠呼吸方便,固定装置可有效地对整个装置提供稳定,而且通过滚轮13方便移动和全方位旋转,便于从各个角度便于观察大鼠的实时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