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788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



背景技术:

三尖瓣用于保证人体血液循环由右心房以一定流量向右心室方向流动。三尖瓣反流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为功能性三尖瓣返流,也称继发性三尖瓣返流,其瓣叶瓣下结构无器质性病变,主要因为三尖瓣瓣环的扩张及瓣叶牵拉导致关闭不全,从而出现血液返流。

以三尖瓣瓣环扩张为手术指征,已经为ESC和AHA/ACC指南共同推荐。然而,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CT、核磁共振等常规影像学检查仅是心脏跳动充盈状态的影像学数值,无法实现准确测量,因此术中直接测量成为反映三尖瓣瓣环实际大小的唯一可靠的方法。目前,对三尖瓣瓣环扩张的术中测量指标均是以三尖瓣瓣环的某一个径线尺寸为标准,径线尺寸测量的方法是在手术中通过采用尺子、线或粗略地采用手指比对三尖瓣瓣环的某一径线长度,并根据测量的径线长度来确定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的程度。

由于三尖瓣结构的特异性及术中心脏停搏后三尖瓣为软性状态,以某一个径线尺寸作为评估三尖瓣瓣环扩张的评价标准存在较大的局限和不足,其不仅容易产生测量偏差,并且无法真实地反映每个患者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的实际大小,因此无法准确评价每个患者三尖瓣瓣环的扩张情况。

公开号为CN 204654938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及其组件,其中测量器为具有某一预设周长的片状结构,测量器组件则包括多个周长彼此之间不相同的测量器。利用该测量器对患者三尖瓣瓣环扩张情况进行评价时,如患者三尖瓣瓣环扩张情况与所使用的测量器的周长不匹配,则需要多次更换不同的测量器,操作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利用其对患者三尖瓣瓣环扩张情况进行评价时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两层以上层叠设置的测量部,每一测量部具有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并且各测量部的周长彼此不同。

进一步地,各测量部的周长范围为102mm~199mm。

进一步地,各测量部的周长以20~30mm的幅度逐层递增或递减。

进一步地,在至少一个所述测量部外周的中部或下部套设有软质环体,套设在所述测量部外周的软质环体形成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并且所述软质环体的周长介于其上层测量部和下层测量部的周长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测量部的外周上沿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软质环体插设在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地,在每一测量部外周的中部或下部套设有所述软质环体,并且每一测量部配置两个以上具有不同周长的软质环体。

进一步地,每一测量部配置的各软质环体的周长以5~10mm的幅度逐个递增或递减。

进一步地,各测量部和各软质环体的周长分别选自102mm、108mm、116mm、124mm、133mm、141mm、149mm、158mm、166mm、174mm、183mm、191mm和199mm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还包括手柄部,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设有连接部,所述手柄部可拆卸式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

进一步地,在每一测量部上标设有周长值标记和该周长值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值标记。

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主体部具有两个以上周长不同的测量部,因此可利用该测量器测量多个不同的三尖瓣瓣环周长,从而无需在术中更换具有不同周长的测量器或者可大大减少在术中更换具有不同周长的测量器的次数,其在对患者三尖瓣瓣环扩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仅操作方便,还能缩短测量时间,并提高手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的组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部;11:测量部;12:软质环体;13:凹槽;14:连接部;15:观察口;2:手柄部;21:螺纹;22: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以下简称为测量器)包括主体部1,主体部1包括两层以上层叠设置的测量部11,每一测量部11具有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并且各测量部11的周长彼此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用于在术中对患者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程度进行评价;具体地,该测量器通过具有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外周轮廓的测量部11来实现对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的测量,并且利用三尖瓣瓣环的周长来对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程度进行评价。由于本实用新型测量器的主体部1具有两个以上周长不同的测量部11,因此可利用该测量器测量多个不同的三尖瓣瓣环周长,从而无需在术中更换具有不同周长的测量器或者可大大减少在术中更换具有不同周长的测量器的次数,其在对患者三尖瓣瓣环扩张情况进行评价时不仅操作方便,还能缩短测量时间,并提高手术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主体部1为两个以上测量部11层叠形成的塔状多层结构,可由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其质地要求相对坚硬,以利于操作者握持以及实现与患者三尖瓣瓣环的匹配。此外,对主体部1的各测量部11的设置方式不作严格限制,各测量部11可以同心设置并且以相同的设置方式依次层叠。

在本实用新型中,测量部11的周长只需要是确定并且数值已知的即可,对其具体数值并无严格限定。在利用该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进行测量时,可将测量器中周长最大的测量部11放入瓣环下,然后从下向上拉动测量器,同时检查瓣环与哪一层测量部11的周长恰好匹配,根据所匹配的测量部11的周长值即可获取所测量的瓣环的周长;或者,还可将测量器中周长最小的一端从上向下插入瓣环中,同时检查瓣环与哪一层测量部11的周长恰好匹配,根据所匹配的测量部11的周长值即可获取所测量的瓣环的周长。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测量器对患者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程度进行评价时是以所获取的瓣环的周长作为评价标准,相对于以径线尺寸作为三尖瓣瓣环是否扩张的评价标准,其不仅测量偏差小,而且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每个患者的三尖瓣瓣环周长大小,从而准确地对患者三尖瓣瓣环的扩张情况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对应不同的瓣环周长时无需更换多个测量器或者可以减少更换测量器的次数,使用同一测量器即可测量多个瓣环周长。

在本实用新型中,各测量部11的周长彼此不同即可,对各测量部11周长的设置方式不作严格限制,各测量部11的周长例如可以自上至下逐层递增或递减,从而便于实际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各测量部11的周长范围可以为102mm~199mm;此外,各测量部11的周长可以20~30mm的幅度逐层递增或递减,其中各层测量部11的周长的增幅或减幅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具体地,各测量部11的周长可以为102mm、108mm、116mm、124mm、133mm、141mm、149mm、158mm、166mm、174mm或183mm。临床应用发现,具有这些周长值的测量部11较为适用,其基本可以与所有患者的三尖瓣瓣环形成匹配,从而有利于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的准确获得。

本实用新型对主体部1的测量部11的设置层数无严格限制,其中以三层到五层使用最为方便。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具有四层测量部11,并且各层测量部11的周长可以依次为108mm、133mm、158mm、183mm;此时,各测量部11的周长均以25mm的幅度逐层递增。

可以理解的是,在测量多个瓣环周长时,可在主体部1上设置相应层数的测量部11;然而,考虑到测量部11层数过多时不便于测量器的使用,作为一种改进方式,如图2所示,可以在至少一个测量部11外周的中部或下部套设软质环体12,套设在测量部11外周的软质环体形成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并且软质环体12的周长介于其上层测量部11和下层测量部11的周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测量部11质地相对坚硬,因此软质环体12在套设在测量部11外周时能够形成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此外,若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软质环体12的周长指的是软质环体12在套设在测量部11外周之后所形成周长,即软质环体12在形成与三尖瓣瓣环相同或相近的外周轮廓时所具备的周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测量部11外周的中部或下部套设软质环体12,从而在不增加测量部11层数时即可提高测量器所能够测量的瓣环周长数量,该方式既有利于测量多个瓣环周长,同时不影响测量器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对软质环体12的套设方式不作严格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在测量部11的外周上沿周向开设有凹槽13,软质环体12可以插设在凹槽13中,此时软质环体12的内环部分卡设在凹槽13内,外环部分自凹槽13凸出,从而软质环体12的周长能够介于其上层测量部和下层测量部的周长之间,该设置方式能够使软质环体12较为牢固在固定在测量部11上。

此外,本实用新型对软质环体12的设置数量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在每一测量部11外周的中部或下部套设软质环体12,并且每一测量部11可以配置两个以上具有不同周长的软质环体12。该设置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测量器所能够测量的瓣环周长数量。

进一步地,对每一测量部11配置的软质环体12的数量不作严格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置;此外,对每一测量部11配置的各软质环体12的周长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5~10mm的幅度逐个递增或递减,从而便于与所有患者的三尖瓣瓣环形成匹配。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一测量部11可以配置两个软质环体12,并且两个软质环体12的周长可分别比其所对应的测量部11大8mm和16mm;此时,每一测量部11可测量3组瓣环周长(即测量部11本体和两个软质环体12所对应的周长),从而整个测量器可测量12组瓣环周长。

例如,在主体部1的四层测量部11的周长依次为108mm、133mm、158mm、183mm时,四层测量部11各自配置的两个软质环体12的周长分别为116mm/124mm、141mm/149mm、166mm/174mm、191mm/199mm,此时测量器可测量周长为108mm、116mm、124mm、133mm、141mm、149mm、158mm、166mm、174mm、183mm、191mm和199mm的瓣环周长。

进一步地,在主体部1上还可以设置易于操作者操作的结构,例如具有轴向开孔的夹持部,该夹持部便于在手术中通过夹持工具(例如kelly钳)对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进行夹持从而实现主体部1与患者三尖瓣瓣环的匹配。本实用新型对夹持部的具体形状并无严格限制,在一实施方式中,夹持部可以为环形体,其有利于操作者的实际操作。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还可以具有手柄部2,并且在主体部1的表面设有连接部14,手柄部2可拆卸式地连接在连接部14上。本实用新型对主体部1与手柄部2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方式不作严格限定,例如可以为螺纹连接或卡接。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手柄部2的下端可以具有螺纹21,此时连接部14可以为具有螺纹孔的环形体等。在使用时,可将手柄部2螺接到主体部1的连接部14上,从而操作者直接握持手柄部2即可对患者的三尖瓣瓣环周长进行测量。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手柄部2的下端还可以是具有卡扣22,此时连接部14可以为能够与卡扣22形成卡接的卡口。

进一步地,在主体部1上还可以开设观察口15,从而便于操作者进行观察和排气。此外,可以在每一测量部11上标设有周长值标记和该周长值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值标记;还可以在主体部1上标设测量部11所配置的两个软质环体12的增加周长值标记和增加体表面积值标记,从而便于操作者获取相应参数值。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器对患者三尖瓣瓣环病理性扩张程度进行评价的过程可以为:

1、在手术前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数值,计算出患者的体表面积。

2、在心脏手术中,切开右心房,良好地暴露三尖瓣瓣口的位置,然后使用上述测量器进行测量,测量时握持夹持工具或手柄部2,将测量器放入瓣环下,向上拉动测量器,使主体部1的各测量部11试图通过三尖瓣瓣口,记录能够稍带阻力地通过三尖瓣瓣口对应的测量部11的周长,此时该测量部11的周长即为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

3、利用测得的三尖瓣瓣环周长评价患者三尖瓣瓣环是否扩张以及是否需要行预防性三尖瓣成形术。

3.1、利用表1的参考值进行评价

采用上述方法对大量身高和体重不同的患者进行三尖瓣瓣环周长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归纳于表1,以作为评价参考值。可以理解的是,该参考值并不是严格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将测得的三尖瓣瓣环周长与表1中的参考值进行比对,如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的测量值大于或等于表1的参考值,则评价为三尖瓣瓣环存在病理性扩张,考虑需要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如测量值小于表1的参考值,则评价为三尖瓣瓣环不存在病理性扩张,考虑不需要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

表1三尖瓣瓣环周长术中干预参考值

注:其中身高单位为厘米(cm),体重单位为千克(kg)

3.2以归一化指数进行评价

将测得的三尖瓣瓣环周长除以病人的体表面积作为归一化指数(单位为mm/m2),通过对大量患者的三尖瓣瓣环周长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归一化指数的标准值为83mm/m2。可以理解的是,该标准值并不是严格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将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的测量值与该标准值进行比对,如患者三尖瓣瓣环周长的测量值≥83mm/m2,则评价为三尖瓣瓣环存在病理性扩张,考虑需要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如测量值<83mm/m2,则评价为三尖瓣瓣环不存在病理性扩张,考虑不需要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

3.3以体表面积进行评价

根据3.2归一化的指标,可以将对应的每个体表面积适应的周长值对应的体表面积直接标刻在测量器上,当计算得到患者的体表面积后,其是否需要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的临界周长即可确定,此时将主体部1中对应周长的一层测量部11插入瓣环内,如果瓣环大于该测量部11的周长,则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如果瓣环周长小于该测量部11的周长,则不用行三尖瓣瓣环成形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