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648阅读:15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



背景技术:

枸橼酸局部抗凝血液净化时,目前通常使用深静脉双腔导管,一个腔室用于将体内需要净化的血液抽入净化设备中,另外一个腔室用于将经过净化设备注入枸橼酸等药物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入体内,进而完成对血液的净化,然而目前使用的深静脉双腔导管在进行血液净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躯体体表静脉穿刺采血样中游离钙的水平不同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深静双腔导管所采血样,因再循环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导致了在使用现有的双腔导管进行血液净化的过程中需要频繁抽取体表静脉血样化验,阻碍了枸橼酸局部抗凝技术推广普及,尤其是体表静脉不容易找到时,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现有的双腔导管的已净化血液的出口与体内需净化血液的采血进口距离较近,导致在采集体内待净化和已净化血液回输入体内的过程中,会存在已净化血液(含从体外输入的药物)从采血进口进入双腔导管与待净化血液混合,最终导致对待净化血样的污染,不能准确的对待净化血样进行化验分析和准确的加入相应的治疗药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避免已净化血液进入采血腔体造成的再循环对待净化血样分析检测的影响,同时所采血样能够替代在躯体体表或深静脉所采的血样。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包括一端为尖端的导管,所述导管内设有相互独立的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所述输血腔体的尖端设置有第一出血孔,所述采血腔体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采血孔,所述最靠近尖端的采血孔与第一出血孔的距离不小于75mm。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一出血孔堵塞时对导管功能的影响,所述输血腔体侧壁上还开设有第二出血孔,所述第二出血孔与第一出血孔的距离不大于15mm。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单一采血孔发生堵塞影响导管的使用,所述采血腔体侧壁上开设的采血孔的个数为三个。

进一步的,所述两相邻采血孔的间隔距离为3.8mm。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出血孔与采血孔的距离,避免由出血孔射入体内的含从体外加入的药物的净化后的血液,由采血孔进入采血腔体进行再循环,进而导致的对待净化血样分析检测和体外药量调节的影响,所述第二出血孔位于输血腔体横截面弧形边缘的中间部位;所述采血孔位于采血腔体横截面弧形边缘的中间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在导管内均沿导管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的横截面为相同的半圆形。应该可以理解的是,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的横截面也可以为除了半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如镰刀型、方形、椭圆形等等,只要能够保证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在导管内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腔体,且在导管内均沿导管长度方向延伸并列设置在导管内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血孔的孔径为1.1mm,第二出血孔、采血孔的孔径均为1.9-2mm。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远离尖端的端部连接有三通管座,导管通过三通管座分别与输血支管和采血支管连接,所述输血支管通过三通管座与输血腔体连通,所述采血支管通过三通管座与采血腔体连通;所述输血支管上设置有第一止流卡,输血支管端部设置有第一管座,所述采血支管上设置有第二止流卡,采血支管端部设置有第二止流卡。

进一步的,所述三通管座处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导管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在导管内设置相互独立的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输血腔体尖端设置第一出血孔,采血腔体侧壁上设置采血孔,并限定靠近尖端的采血孔与第一出血孔的距离不小于75mm,相比传统的血液净化用双腔导管,加长了出血孔与采血孔之间的间距,避免了由出血孔流出的从体外加入药物后的净化血液由采血孔混入采血腔体产生再循环,导致对待净化血样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本实用新型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避免了净化后血液的再循环,使得所采血样中游离钙的浓度等于外周体表静脉穿刺所得血样浓度,能够替代在躯体体表或深静脉所采的血样,从而省掉了在体表静脉频繁穿刺抽血,为全自动枸橼酸局部抗凝机提供便捷采血途径,使枸橼酸局部抗凝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横截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一端为尖端的导管6,导管6内设有相互独立的均沿导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输血腔体15和采血腔体16,所述输血腔体的尖端设置有第一出血孔1,输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出血孔2,采血腔体的侧壁开设有三个采血孔3、4、5,所述最靠近尖端的采血孔3与第一出血孔1的距离不小于75mm,所述第二出血孔2与采血孔3的距离不小于60mm。导管6远离尖端的端部连接有三通管座7,导管6通过三通管座7分别与输血支管8和采血支管9连接,所述输血支管8通过三通管座7与输血腔体15连通,所述采血支管9通过三通管座7与采血腔体16连通;所述输血支管8上设置有第一止流卡10,输血支管8端部设置有第一管座13,所述采血支管9上设置有第二止流卡11,采血支管9端部设置有第二管座14;三通管座7处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导管的固定卡12,固定卡12的侧翼有小孔,可与皮肤缝合固定。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两相邻采血孔的间隔距离为3.8mm。第一出血孔1孔径均为1.1mm,第二出血孔2、采血孔3、4、5的孔径均为1.9-2mm。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出血孔与采血孔的距离,避免由出血孔射入体内的含从体外加入药物的已净化后血液,由采血孔进入采血腔体进行再循环,进而导致的对净化血样分析检测的影响,第二出血孔2位于输血腔体15横截面弧形边缘的中间部位;采血孔3位于采血腔体16横截面弧形边缘的中间部位。出血孔2与采血孔3两者以导管长轴为轴心,呈反向分布。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输血腔体15和采血腔体16的横截面为相同的半圆形。应该可以理解的是,输血腔体15和采血腔体16的横截面也可以为除了半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如镰刀型、方形、椭圆形等等,只要能够保证输血腔体和采血腔体在导管内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腔体,且在导管内均沿导管长度方向延伸并列设置在导管内即可。

本实施例血液净化用深静脉双腔导管,导管6插入体内后,体内待净化血液由采血孔3、4、5进入采血腔体16进入净化设备经过分析检测后加入药物净化后经过输血腔体15由第一出血孔1和第二出血孔2流入体内,第一出血孔1与采血孔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75mm,第二出血孔2与采血孔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60mm,避免由第一出血孔1和第二出血孔2流出的加药净化后的血液由采血孔3、4、5混入待净化血样中,造成加药净化后血液的再循环;最终使得从本导管采血腔体抽取的血样中的游离钙的浓度等于或接近外周体表静脉穿刺所得血样的浓度,替代在躯体体表或深静脉所采的血样,省掉了在体表静脉频繁穿刺抽血,为全自动枸橼酸局部抗凝机提供便捷采血途径,使枸橼酸局部抗凝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成为可能。本实施例输血腔体15上设置两个出血孔,采血腔体16上设置三个采血孔,避免单一的出血孔或采血孔易堵塞的缺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