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6330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针灸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灸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灸针。



背景技术:

针灸属于东南亚的医学治疗的传统项目,现在多用拔火罐等灸法进行治疗,而很少使用针法用于治疗。通常加热针体实现灸法的针主要包括火针和温针,火针主要通过事先对针体进行加热,然后进行使用,温针主要指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外部设备对针体进行加热。

现有技术中,公布号为“CN 105232322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流体控制针灸针,其通过将加热的流体在针体内循环,从而对针体进行加热,实现了温针疗法的作用,但是该种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针体的表面会发生破损,从而可能导致液体或者空气进入至皮肤内,如果是液体进入至皮肤以下,将会导致人体发生感染;如果是气体进入至人体内,将会造成细胞坏死等更危险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安全加热的针灸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针灸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针体上滑移连接有电力储存装置,所述电力储存装置通过滑移与加热装置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灸针使用时,通过上下移动电力储存装置,使电力储存装置与设置在空腔内的加热装置电连接,从而使加热装置得电,加热装置使针体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在针体插入人体时,能够产生温针的治疗效果,同时将电力储存装置反向移动时,能够使加热装置断电,避免继续加热导致针体高温,该种针灸针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针体在加热时,内部不存在空气与液体,不会在针体破损后产生安全危险,使得针灸针加热的过程更加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空腔包括通道,所述通道包括与针体外部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通道内的电热丝,所述电热丝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热丝设置在通道内,然后电热丝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得电热丝能够与外部的电力储存装置连通,从而在电力储存装置转动的过程中实现电连接,最终实现对加热装置的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通道呈螺旋状、U型或者双螺旋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道设置成螺旋状或者U型等等的形状,一、起到了避免由于电热丝的相互接触,避免电热丝的电流瞬间变大和发热温度超过应许值的作用;二、增大了电热丝与针体内部空腔的接触面积,使得电热丝的热量更好的散发在通道内,减少能量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电力储存装置包括呈柱体的电池,所述电池沿轴向设置有与针体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置有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所述正极触片与第一通孔对应设置,所述负极触片与第二通孔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通过通孔与针体之间滑移或者转动,使得电池的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分别与通孔内的电热丝连通,从而在针体内发热,使得针体具有热疗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触片向通孔内延伸有与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一导电凸块,所述负极触片向通孔内延伸有与第二通孔配合的第二导电凸块,所述针体的侧面设置有供第一导电凸块和第二导电凸块滑移的绝缘导向槽,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设置在绝缘导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负片和负极触片延伸分别形成了第一导电凸块和第二导电凸块,第一导电凸块和第二导电凸块在绝缘导向槽内移动,然后导电凸块与通孔内的电热丝电连接,从而无需使用者上下移动或者旋转电池,只需要遵循绝缘导向槽的导向方向对电池进行旋转和滑动,就能实现电力储存装置和加热装置的电连接,同时导向槽是绝缘的,可以避免电池在滑动过程中发生短路,消耗电池内的能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电凸块和第二导电凸块分别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力储存装置的滑移过程中,第一导电凸块和第二导电凸块分别卡接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从而实现了电池与针体之间的固定,防止在使用针灸针时,电池发生滑移,影响针灸过程中的插、转捻等操作手法,如果电池在针体上发生滑移,特别容易造成使用者对针灸针插入深度的误判。

作为优选,所述针体包括相互可拆卸的针端与针柄,所述绝缘导向槽分别设置在针端和针柄上,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针柄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针端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端与针柄是可拆卸连接的,通过将第一通孔设置在针柄上,第二通孔设置在针端上,从而通过旋转电池,通过电池将针端和针柄进行固定,使针端和针柄成为一体;因为电池的发热时间是很长的,如果使用一次就抛弃的话,将会导致浪费,所以将针端与针柄设计成可拆卸的,在使用后,通过替换针端,使针灸针可以重复利用。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卡接块,所述针端和针柄上分别设置有与卡接块配合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块和卡接槽的卡接配合,从而增强电池的连接效果,使针端和针柄的固定更加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针体的端部设置有供指甲卡嵌的卡嵌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旋转电池时,需要使针体固定,但是针体又细又滑,很难进行固定,通过设置有卡嵌槽,将指甲插入卡嵌槽内时,使针体固定,然后旋转电池或者针体,实现了电池与电热丝之间的电连接,最终使电热丝发烧。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外设置有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针体在发热时的温度较高,所以直接手持时,手指会感到灼伤感,通过手指捻住电池,电池起到了一定的隔热效果,但是电池也会发热,同时在电池上设置有隔热层,进一步地提高隔热效果,避免手指受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上下移动电力储存装置,使电力储存装置与设置在空腔内的加热装置电连接,从而使加热装置得电,加热装置使针体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在针体插入人体时,能够产生温针的治疗效果,同时将电力储存装置反向移动时,能够使加热装置断电,避免继续加热导致针体高温;

2、针灸针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针体在加热时,内部不存在空气与液体,不会在针体破损后产生安全危险,使得针灸针加热的过程更加安全;

3、针端与针柄是可拆卸连接的,通过将第一通孔设置在针柄上,第二通孔设置在针端上,从而通过旋转电池,通过电池将针端和针柄进行固定,使针端和针柄成为一体;因为电池的发热时间是很长的,如果使用一次就抛弃的话,将会导致浪费,所以将针端与针柄设计成可拆卸的,在使用后,通过替换针端,使针灸针可以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针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针体;11、空腔;12、通道;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针端;16、针柄;2、加热装置;21、电热丝;3、电池;31、通孔;32、正极触片;33、负极触片;35、第一导电凸块;36、第二导电凸块;37、绝缘导向槽;4、卡接块;41、卡接槽;42、卡嵌槽;5、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针灸针,针体1内设置有空腔11,空腔11内设置有加热装置2,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装置2为电热丝21,电热丝21为一低阻的金属丝,金属丝可设置有耐高温的绝缘胶套,电热丝21具有两端;

如图2所示,空腔11为一供电热丝21放置的通道12,通道12的形状为螺旋状、U型或者双螺旋状,通道12设置在针体1内,通道12具有两个开口,开口与针体1的外部连通,为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电热丝2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上;

如图1和图3所示,针体1上滑移连接连接有电力储存装置,电力储存装置为电池3,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3采用申请号为“201420306273.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的微型圆柱锂离子电池3,同时在微型圆柱锂离子电池3的中心开设有通孔31,电池3通过通孔31与针体1滑移连接,同时电池3也可以在针体1上转动,同时电池3的正极和负极也封装在通孔31内,形成了正极触片32与负极触片33,同时正极触片32与第一通孔13对应设置,负极触片33与第二通孔14对应设置,即电池3在转动和滑移的过程中,能够使正极触片32与第一通孔13导通,负极触片33能与第二通孔14导通。

如图3所示,为了加强电池3在针体1上的固定效果,即为了防止电池3与电热丝21电连接时,由于滑动的作用发生断电,正极触片32向通孔31内延伸有与第一通孔13配合的第一导电凸块35,负极触片33向通孔31内延伸有与第二通孔14配合的第二导电凸块36;当电池3向下滑移时,使第一导电凸块35与第一通孔13卡接,使第二导电凸块36与第二通孔14卡接,实现了电池3在针体1上的固定。

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电池3在转动的过程中,寻找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位置,在针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供第一导电凸块35和第二导电凸块36滑移的绝缘导向槽37,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设置在绝缘导向槽37内,从而在转动的过程中,感觉到导电凸块落入第一通孔13内时,即可完成电连接。

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为:通过上下移动电池3,使第一导电凸块35和第二导电凸块36在绝缘滑移槽内移动,最终使其与电热丝21的端部接触,使电池3与设置在空腔11内的电热丝21电连接,从而使电热丝21得电,电热丝21使针体1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在针体1插入人体时,能够产生温针的治疗效果,同时将电池3反向移动时,能够使电热丝21断电,避免继续加热导致针体1高温。

实施例2:如图5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针体1包括相互可拆卸的针端15与针柄16,绝缘导向槽37分别设置在针端15和针柄16上,第一通孔13设置在针柄16上,第二通孔14设置在针端15上,针柄16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同时电池3可代替针柄16进行握持,电池3的外壳上设置有橡胶材料制成的隔热层5;

如图6和图7所示,通孔31内设置有多个卡接块4,针端15和针柄16上分别设置有与卡接块4配合的卡接槽41,卡接块4与卡接槽41的设置与绝缘导向槽37和导电凸块类似;

如图5所示,同时在针体1的端部设置有供指甲卡嵌的卡嵌槽42,从而通过指甲来固定针柄16。

实施例2的工作原理为:实施例2的发热原理及使用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实施例2中的针灸针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将指甲插入卡嵌槽42内时,使针体1固定,然后旋转电池3或者针体1,使卡接块4在卡接槽41内滑动,通过电池3将针端15和针柄16进行固定,使针端15和针柄16成为一体,由于针端15与针柄16是可拆卸的,在拆卸后,通过替换针端15,使针灸针可以重复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