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管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肺移植前,需要对供肺进行机械通气或保持供肺膨胀来增加肺顺应性。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血管钳于机械通气吸气末夹闭气管使肺保持膨胀,操作过程中易造成血液、灌注液等进入气管中造成人为误吸;血管钳直接反复夹闭对气管机械损伤大,易造成塌陷、漏气,且漏气后不便使肺继续膨胀,从而使供肺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的肺移植供肺获取专用气管导管。
所述一种肺移植供肺获取专用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本体、设置在气管导管中段的固定扣、设置在气管导管后段的旋转开关及与气管导管后端接口匹配的密封帽。所述固定扣设置在距离气管导管头端10-15cm,所述旋转开关能控制气管导管内腔的通畅或闭合。
所述气管导管本体外壁上设防滑支撑弹簧。
所述固定扣为柔质扣体,将气管断端固定于导管体的缝线能扣结在固定扣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旋转开关打开时能通过气管导管接口为游离的肺机械通气,当游离肺充入适量气体后关闭旋转开关并在气管导管接口盖上密封帽,能保持游离肺的膨胀,维持供肺顺应性,防滑支撑弹簧和固定扣能防止气管导管本体从气管内滑脱,结构简单、紧凑,合理,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旋转开关3控制导管内腔处于通畅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旋转开关3控制导管内腔处于闭合状态示意图。
标记说明:1-气管导管本体、2-固定扣、3-旋转开关、4-密封帽、5-防滑支撑弹簧、6-圆形腔道、7-旋转芯、71-腔道及72-旋转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获取肺移植供肺,包括气管导管本体1、设置在气管导管1中段的固定扣2、设置在气管导管后段的旋转开关3及与气管导管后端接口匹配的密封帽4。所述固定扣2设置在距离气管导管头端10-15cm,所述旋转开关3能控制气管导管内腔的通畅或闭合。
所述旋转开关3能控制气管导管本体1内腔的通畅或闭合。旋转开关3打开时能通过气管导管接口为游离的肺机械通气,当游离肺充入适量气体后关闭旋转开关3并在气管导管接口盖上密封帽4,能保持游离肺的膨胀,维持供肺顺应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脱下密封帽4,打开旋转开关3,可使用简易呼吸球囊或呼吸机对供肺进行机械通气,维持供肺一定的有氧代谢,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关闭旋转开关3,盖上密封帽4,快速切换为肺膨胀状态,维持肺顺应性,可改善供肺质量。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供肺如需机械通气,仅需将导管口置于转运箱外,打开旋转开关3,脱下密封帽4,连接简易呼吸球囊或呼吸机即可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单肺移植或序贯式双肺移植,均需在移植前修剪出左(右)主支气管,即与导管连接的气管仅起连通呼吸机和维持肺内闭合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导管体表面光滑易于插管、避免损伤气道,一般于导管内壁上设置有与导管体相配合的形变弹簧,维持导管形状,避免气管导管压迫后易瘪陷影响通气。上述防滑支撑弹簧5设置于气管导管本体1外壁,继续保留了其塑形功能,且通过增加与气管内壁摩擦阻力便于气管断端固定于导管体。
上述固定扣2为柔质扣体,在气管插管时柔质扣体可以变形,避免对游离肺气管的损害,将气管断端固定于导管体的缝线能扣结在固定扣上,进一步固定气管,防气管滑脱。气管导管本体1置入游离肺气管内的深度一般在10-15cm,固定扣2设置位置与使用时的实际情况相适宜。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旋转开关3包括与气管导管本体1内腔连通的圆形腔道6及与圆形腔道匹配的旋转芯7,旋转芯7内设置与气管导管本体1内腔匹配的腔道71,旋转芯7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旋转芯7转动的旋转柄72。转动旋转芯7使腔道71与圆形腔道6两侧的气管导管本体1内腔连通,气管导管本体1的内腔通畅;转动旋转芯7使腔道71与圆形腔道6两侧的气管导管本体1内腔交叉不连通,气管导管本体1的内腔关闭。
本使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在气管导管本体1上的旋转开关3、密封帽4、固定扣2及支撑弹簧5的协同作用,确保供肺的密闭性、稳固性,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节约供肺切除后的时间,防止灌注液或血液进入气管损伤肺组织,利于供肺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