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大鼠用灌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0355阅读:1031来源:国知局
实验大鼠用灌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药学教学及科研实验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实验大鼠用灌胃器。



背景技术:

实验大鼠是基础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品种,该品种大鼠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灌胃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等,其中灌胃给药是实验大鼠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复方制剂或者单味药水煎剂的给药方式多是经过患者口服给药,同时结合祖国医药的药材提取物大多是制备成水煎剂进行给药,那么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复方制剂或者单味药水煎剂的给药方式也需要经过动物的口腔进行给药。因此,探索新型实验大鼠用灌胃器,通过经实验大鼠口腔进行灌胃给药,开展祖国医药复方制剂或者单味药的提取物防治疾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实验人员对实验大鼠进行灌胃,使用的常规灌胃器经常会对实验大鼠的咽喉、食管、胃贲门、膈肌、肠管等部位造成物理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灌胃器会对实验大鼠的咽喉、食管、胃贲门、膈肌、肠管等部位造成物理损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灌胃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验大鼠用灌胃器,包括灌胃筒、齿轮和折弯式灌胃针,所述灌胃筒具有头端和尾端,所述灌胃筒内设有活塞柄,且所述活塞柄的横断面呈方形,其深入所述灌胃筒的一端设有活塞,且所述活塞柄的一侧面设有一排锯齿状的齿条;所述齿轮设于所述灌胃筒的尾端,所述齿轮可与所述活塞柄上的齿条相互精确咬合,转动所述齿轮可带动所述活塞柄移动;所述折弯式灌胃针包括前段、中段、后段和末段,末段与所述灌胃筒的头端相连,并且每相邻两段间具有夹角;所述灌胃针的头端设有保护球头,其表面设有多个排药外口,内部设有多个与所述排药外口连通的排药内口。

较佳的,所述折弯式灌胃针前、中、后及末段的长度比为1:1:1:1、2:1:1:1、1:2:1:1或1:1:2:1。

较佳的,所述灌胃针前段与中段的夹角为160度,中段与后段的夹角为140度,后段与末段的夹角为170度。

较佳的,所述折弯式灌胃针由聚丙烯材料制成,可减少对实验大鼠口腔、咽喉、食管和胃贲门括约肌等处造成的物理损伤。

较佳的,所述灌胃筒上标记有表示体积的刻度指示线。更佳的,所述灌胃筒的最大容量为2mL,每小格表示0.04mL。

较佳的,所述齿轮通过一固定支架与所述灌胃筒的尾端连接。

较佳的,所述保护球头为椭球形。

较佳的,所述保护球头共设有7组排药外口和排药内口,其中1组正对着所述灌胃针的头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取得了如下技术效果:

(1)实验大鼠灌胃器的方形活塞柄一端有活塞深入灌胃器筒内,方形活塞柄的一侧面有齿条与齿轮紧密、精确咬合,这样设计可以保证实验人员可控地对实验大鼠进行灌胃给药,有利于实验人员合理地控制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速度,从而提高实验人员对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效率;

(2)灌胃筒外壁设刻度指示线,保证了实验人员精确地对实验大鼠进行灌胃给药,以此可以减少实验人员对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误差,还可以保证适量地对实验大鼠进行灌胃给药,避免灌胃给药剂量过大而压迫实验大鼠的胃腔和食管下部,设计灌胃筒刻度指示线有利于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顺利进行;

(3)灌胃针分为四部分,包括前段、中段、后段、末段,各段长度的比例最优选1:1:1:1。实验大鼠灌胃器的灌胃针各段分别折弯成不同的角度,这些设计有利于实验人员随时观察实验大鼠的基本状态,避免灌胃器对实验人员的视线遮挡,有利于实验人员快速、准确地寻找到实验大鼠的咽喉入口,同时设计灌胃针的多个折弯角度α、β、γ,且折弯角度α、β、γ较为缓和,有利于减少灌胃针对实验大鼠食管黏膜、胃腔黏膜等处的物理损伤,进而提高实验人员对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质量;

(4)灌胃针头端设有保护球头,且保护球头优选为椭球形,并优选有6组排药内口和排药外口位于保护球头的周边,1组排药内口和排药外口正对着灌胃针的头端,再者,灌胃针外表面设有灌胃针深度指示线,这些设计可以避免以往的常规灌胃器例如金属灌胃针的弊端,避免金属针头容易造成对实验大鼠口腔、咽喉、食管和胃贲门括约肌等处的物理损伤的问题,减少药物对实验大鼠食管黏膜和胃腔粘膜等等的刺激,极大地提高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实验大鼠用灌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保护球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灌胃筒;11-头端;12-尾端;101-活塞柄;102-活塞;103-齿条;

20-齿轮;21-固定支架;

30-折弯式灌胃针;31-前段;32-中段;33-后段;34-末段;35-保护球头;351-排药外口;352-排药内口;36-深度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验大鼠用灌胃器,包括灌胃筒10、齿轮20和折弯式灌胃针30。

灌胃筒10具有头端11和尾端12,灌胃筒内设有活塞柄101,且活塞柄的横断面为方形,其深入灌胃筒的一端设有活塞102,且活塞柄101的一侧面设有一排锯齿状的齿条103。较佳的,为便于吸取一定体积的药液并保证精确给药,灌胃筒上标记有表示体积的刻度指示线。在此实施例中,灌胃筒的最大容量为2mL,每小格表示0.04mL。

齿轮20通过一固定支架21设于灌胃筒的尾端12处,齿轮20可与活塞柄上的齿条103相互精确咬合,推动活塞柄时可带动齿轮转动。

折弯式灌胃针30包括前段31、中段32、后段33和末段34,末段34与灌胃筒的头端11相连,并且前段与中段间的夹角α为160度,中段与后段的夹角β为140度,且后段与末段的夹角γ为170度,另外,各段长度比例为1:1:1:1,在其他实施例中,折弯式灌胃针前、中、后及末段的长度比也可以为2:1:1:1、1:2:1:1或1:1:2:1。为尽量减少灌胃针对实验大鼠的损伤,此实施例中,灌胃针选择采用聚丙烯材料。

灌胃针30的外表面有深度指示线36。

另外,灌胃针的头端设有椭球形保护球头35,其表面设有7个排药外口351,内部设有7个与排药外口连通的排药内口352,其中1组排药外口与排药内口正对着灌胃针30的头端。药物最终从排药外口进入小鼠胃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数量的排药孔和给药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验大鼠用灌胃器使用具体流程如下:

实验人员右手持灌胃器,右手拇指顺时针旋转齿轮20,齿轮20通过齿条103使方形活塞柄101向远离灌胃筒10的方向移动,灌胃筒10内形成真空,压力降低,促进灌胃液体从灌胃针椭球形保护球头35的排药外口351进入排药内口352,灌胃液体经过灌胃针30的前段31、中段32、后段33、末段34,进入灌胃筒10,灌胃筒10吸取2ml的灌胃液体,从而完成实验大鼠用灌胃器吸取2ml灌胃液体。

实验人员右手抓取实验大鼠的鼠尾末端,左手使用劳动保护手套抓取实验大鼠的颈后部,实验人员右手辅助左手将实验大鼠固定于实验人员左手掌心,实验大鼠的长尾巴放于实验人员左手小指内。

实验人员右手持灌胃器,右手拇指逆时针旋转齿轮20,齿轮20通过齿条103使方形活塞柄101向靠近灌胃筒10的方向移动,灌胃筒3内的灌胃液体受到外力压迫。在外力的作用下,灌胃液体经过灌胃筒10、灌胃针的末端34、后段33、中段32、前段31、椭球形保护球头35的排药内口352、排药外口351,最终适量灌胃液体进入实验大鼠胃腔,同时观察灌胃针30进入实验大鼠胃腔内的灌胃针深度指示线36,有利于下一只实验大鼠灌胃给药。这些设计将会极大地提高实验大鼠灌胃给药的质量和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