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679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现有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正面片材,防止液体侧漏的防漏侧围,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防止液体渗透的背面片材。为了增强吸收性物品对身体的贴合性和防漏性,通常是将弹性橡筋设置在防漏侧围片材上,然后进行包折形成防漏侧围。另外,为了更好的使吸收性物品与使用者腿部贴合,在吸收体纵向的正面片和背面片之间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腿部弹性橡筋。

目前上述方式采用在弹性橡筋上涂覆热熔胶的方式,将弹性构件固定在两层包覆材料之间。但是由于使用粘合剂将弹性材料固定于两层片材之间,会使形成的弹性褶皱手感比较硬,不够柔软,同时由于弹性材料伸缩所产生的大的褶皱、折痕不能与皮肤紧密贴合,会在使用者皮肤上产生勒痕,特别是婴儿的皮肤娇嫩,长时间使用更容易产生勒痕红印继而可能造成婴儿皮肤磨破发炎,使用舒适度较低。

此外,在传统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中,腿部防漏弹性部件和裆部防漏弹性部件均采用弹性橡筋与防漏片材复合而成,因此需要设置多组橡筋添加装置分两个工位才能实现,与此同时橡筋的张力相较于弹性片材更难以控制,成本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制造成本低,舒适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横向和纵向,在纵向上以裆部区域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别形成腹部区域和背部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防漏侧围、正面片材、背面片材以及设置于正面片材与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体,该防漏侧围在横向上将吸收性物品分为裆部防漏区域和腿部防漏区域,其具有弹性片材、以及包覆在弹性片材外部的防漏片材,其中弹性片材在横向上由所述裆部防漏区域内侧缘向两侧延伸至腿围防漏区域,在纵向上以拉伸状态设置于防漏片材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上述弹性片材的两端在拉伸状态下与吸收性物品腹部区域和背部区域的两端部相互重合。优选的,上述弹性片材为弹性无纺布。

进一步的,弹性片材在腿部防漏区域分别与防漏片材和背面片材粘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片材的拉伸倍率大于1且小于等于5。

优选的,在正面片和吸收体之间设置有一导流层,该导流层可进一步加快产品的渗透速度。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制造防漏侧围的工序,首先将弹性片材在纵向上以拉伸状态喷涂胶粘剂并按照规定尺寸切断,然后继续保持拉伸状态贴附到分切完成的防漏片材上,并且上述弹性片材在纵向上的长度小于防漏片材的长度,在横向上具有从裆部防漏区域延伸至腿围防漏区域的宽度,再对防漏片材进行包折制成前述防漏侧围。将防漏侧围与正面片材复合制成表层片材的工序。制造吸收体的工序。将背面片材、吸收体、表层片材复合成吸收体带材的工序。将吸收体带材进行切断并对折的工序。

当然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制造方法不限于此,也可以不采用前述将背面片材、吸收体、表层片材三层一起复合的方式,而是将上述三层两两复合的方式,如在前述制造吸收体的工序之后,包括将背面片材、吸收体复合制成背面片带材的工序;将背面片带材与表层片材复合成吸收体带材的工序;将吸收体带材进行切断并对折的工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弹性片材至少在纵向上具有弹性拉伸性能,优选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弹性拉伸性能的弹性无纺布,将其与防漏片材复合制成防漏侧围后,既充当了裆部防漏弹性部件,又充当了腿部防漏弹性部件,使得制成的防漏侧围更加柔软、贴身不紧绷,并且不会在使用者皮肤上产生勒痕红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S-S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T-T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S-S视图。

图6是实施例2的T-T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产品生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横向和纵向,在纵向上以裆部区域B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别形成腹部区域A和背部区域C。

吸收性物品1具有防漏侧围2、正面片材3、背面片材5以及设置于正面片材3与背面片材5之间的吸收体4。

防漏侧围2由防漏片材21和弹性片材22复合形成,弹性片材22设置于防漏片材21和背面片材5之间,分为裆部防漏区域E和腿部防漏区域F,所述弹性片材22在宽度方向上由裆部防漏区域E内侧缘向外延伸至腿围防漏区域F外侧缘,在纵向方向上以拉伸状态且被防漏片材21包覆,所述防漏片材21由裆部防漏区域E内侧缘向内包折,至少延伸至所述腿部防漏区域F,弹性片材22可采用涂覆热熔胶的方式复合在防漏片材21与背面片材5之间。所述弹性片材22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但未与所述吸收性物品腹部区域和背部区域的两端部相重合。

所述吸收体4由吸收芯41与包覆在吸收芯41外的吸收体包覆材42构成。

所述背面片材5包括不透液的薄膜片材51,以及设置于所述薄膜片材51外侧的不透液的底层无纺布52。

优选的,在吸收体4与不透液性的正面片材3之间设有加快液体扩散速度的导流层6。

在背部区域C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腰贴9,优选的在左右腰贴之间的位置还设有弹性腰围7。腰贴9上设置有搭扣10。相应的在腹部区域非皮肤接触侧设有前腰贴8。上述搭扣10可拆卸的固定于前腰贴8上。

上述腰贴9与背部区域C相结合的位置可以是防漏侧围2与皮肤接触侧、背面片材5与防漏侧围2之间、背面片材5的非皮肤接触侧的任何一种。优选的,上述结合的位置在防漏侧围2与背面片材5之间。

上述防漏片材21,是具有拒水性的柔软片材。防漏片材21可以选用无纺布,所述无纺布是指由纤维素纤维或化学纤维通过热粘合、胶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弹性片材22,是具有弹性性能的片材,可选用弹性无纺布。

上述正面片材3,是具有可透液性的柔软片材,液体通过正面片材渗入吸收体4上。正面片材3可以选用无纺布,所述无纺布是指由纤维素纤维或化学纤维通过热粘合、胶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吸收体芯51,是指棉芯或复合芯体,所述棉芯是由绒毛浆和高吸水性树脂构成。所述复合芯体是由无尘纸或无纺布或卫生纸、热熔纤维网、高吸水性树脂构成。

上述背面片材5,是具有拒水性的柔软片材。背面片材5可以选用无纺布,所述无纺布是指由纤维素纤维或化学纤维通过热粘合、胶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导流层6,是具有可透液性的柔软片材,可采用无纺布。所述无纺布是指由纤维素纤维或化学纤维通过热粘合、胶合等方式所形成。

上述弹性腰围7,优选的,可采用弹性无纺布。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防漏侧围制造工序。将沿着流程方向MD输送的织物W1进行分切形成两片相同的片材,同时将弹性无纺布W2按照所需拉伸倍率拉伸后以规定长度切断形成弹性片材22,将弹性片材22与分切后的W1通过热熔胶复合,然后进行包折制成所述防漏侧围2的连续带材。

将防漏侧围2的连续带材与正面片材3复合制成表层片材W3。该工序中还包括将腰贴9按规定间隔复合在防漏侧围2的连续带材上。

制造吸收体4的工序。吸收体包覆层42沿流程方向MD输送,包覆吸收芯41,优选的,在吸收体4的表面添加导流层6的工序,然后按规定长度进行切断形成吸收体4。

将底层无纺布52与薄膜片材51通过热熔胶复合制成背面片材5。在背面片材5非皮肤接触侧按照规定间隔添加前腰贴8以及将拉伸的弹性腰围7按照规定间隔添加在背面片6的皮肤接触侧。

将表层片材4、吸收体4、背面片材5复合在一起形成吸收性物品带材W4。在流程方向MD上,将吸收体带材W4进行弧切,然后将吸收性物品带材W4沿着与流程方向MD正交的宽度方向CD向内包折,将包折后的吸收性物品带材W4按照规定长度切断形成吸收性物品1。

实施例2,

如图4至6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相互正交的横向和纵向,在纵向上以裆部区域B为中心,在其前部、后部分别形成腹部区域A和背部区域C。

吸收性物品1由防漏侧围2、正面片材3、背面片材5以及设置于正面片材3与背面片材5之间的吸收体4构成。

所述防漏侧围2由防漏片材21和弹性片材22复合形成,弹性片材22设置于防漏片材21和背面片材5之间,分为裆部防漏区域E和腿部防漏区域F,所述弹性片材22在宽度方向上由裆部防漏区域E内侧缘向外延伸至腿围防漏区域F外侧缘,在纵向方向上以拉伸状态设置于防漏片材21与背面片材5之间,所述防漏片材21由裆部防漏区域E内侧缘向内包折,至少延伸至所述腿部防漏区域F,弹性片材22可采用涂覆热熔胶的方式复合在防漏片材21上。所述弹性片材22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吸收性物品腹部区域和背部区域的两端部相重合。其他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对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