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担架,尤其是专用于矿井下的救护担架。
背景技术:
煤矿是高危行业。目前,井下作业一旦发生重伤等事故,主要采用传统的医疗救护担架,由人工抬运至地面进行抢救。用人工把伤员通过几千米长的运输巷道和几百米长的倾斜井巷抬运至地面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一般超过20°倾角的斜巷,空人行走都十分困难,要抬运伤员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井下常用架空乘人装置--“猴车”对上、下井的人员进行运送,如何利用“猴车”对担架进行适应性改造,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矿井现有运送装置进行运输的担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架体和面料,面料装在架体上,所述架体包括架杆和叉架,所述叉架包括横杆和两弯杆,两弯杆对称设置,两弯杆之间形成叉口,弯杆的一端与横杆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与架杆连接为一体,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架杆连接为一体;横杆的中心设有抱夹,该抱夹由两片弧形夹片铰接而成,两夹片之间设有锁扣,两夹片闭合后的中心轴线与叉架平面呈钝角;所述面料的一端为与叉架的叉口相对应的开叉结构。
所述两架杆之间设有至少一根横杠,该横杠远离叉架的叉口端。
本实用新型采用架杆和叉架相结合的结构,且叉架的横杆中心设有抱夹,当使用担架时将抱夹夹住“猴车”的吊杆,使担架悬空进行运输,解决了人力抬运伤员的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去掉面料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叉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抱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架体和面料5,面料5装在架体上,面料5可采用单层结构固定在架体上,也可采用双层结构套装在架体上。图2和图3所示,架体包括架杆1和叉架,叉架包括横杆和两弯杆3,两弯杆3对称设置,两弯杆3之间形成叉口,弯杆3的一端与横杆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与架杆1连接为一体,横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架杆1连接为一体。图2和图4所示,横杆的中心设有抱夹4,该抱夹4由两片弧形夹片铰接而成,两夹片之间设有锁扣,两夹片闭合后的中心轴线与叉架平面呈钝角。图1和图5所示,所述面料5的一端为与叉架的叉口相对应的开叉结构。上述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螺接或卡接中的一种,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为加强担架的强度,还可在两架杆1之间增设横杠2,该横杠2远离叉架的叉口端,以便让出安装“猴杆”时的通道。
使用时,抬起担架,将“猴杆”嵌入叉架的叉口中,使抱夹4合拢夹住“猴杆”,然后将抱夹4锁死,担架悬空被运输出井。“猴杆”下方设有凸起,保证锁紧的抱夹4不会滑出“猴杆”。抱夹4的锁扣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