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7284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安全穿刺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医疗用器材,特别是指一种可插入人工血管的注射塞的穿刺针,且具有安全装置将针尖收藏。



背景技术:

静脉内植式输液管俗称人工血管,是一种可植入体内静脉、具生物兼容性的软质导管,人工血管为需要长期及重复注射药物、血液、高营养液或其他液体的病人,提供了一个可重复穿刺又便于护理的端口(port),避免直接对静脉重复穿刺而造成的感染或不适。人工血管包含一注射塞及一导管,该注射塞置放于皮下,该导管置放于静脉中,当需要经由人工血管执行医疗处置时,穿刺针经皮穿刺该注射塞后给予输液或抽血。

穿刺针从该注射塞中抽出后,应具有安全装置将针尖收藏或销毁,避免医务人员或病患被二次划伤,同时也可避免穿刺针被非法地回收再使用。

中国台湾第M495250号专利案揭露一种穿刺针,即是在传统的穿刺针外再加设一保护套,穿刺针使用完毕后,将该保护套转下或盖下,使穿刺针的针尖收纳于该保护套中且无法再将针尖拿出。

前述的穿刺针所外加的保护罩,改变了传统穿刺针的外型而可能使得医护人员持针的手势或进针的角度需改变,另外,将该保护套转下或盖下的动作与以往使用传统的穿刺针的动作不同,使用起来容易让医务人员感到不顺手。

由上述情况可知,习用的穿刺针仍有需要改善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穿刺针,能将使用过的穿刺针尖收藏,且使用起来顺手。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安全穿刺针,用于穿刺人工血管的注射塞,该安全穿刺针包含有一基座、一安全件及一注射针。该基座表面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内部具有一空腔与该第一开口、该第二开口相通;该安全件设于该空腔内,具有一固定部及由该固定部两端分别往该第二开口延伸的二臂,该固定部具有一穿孔,该二臂各具有一弯钩部,该二臂之间具有一弹性预力互相靠合;该注射针可移动地穿设于该第一开口、该第二开口及该穿孔并受该二弯钩部夹合,该注射针具有相连的一针柄部及一针尖部,该针尖部与该第二开口的距离小于与该第一开口的距离,其中当该针尖部往该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直到该注射针脱离该二弯钩部夹合,则该二弯钩部包覆该针尖部。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其中该二臂为一第一臂及一第二臂,该第一臂的弯钩部为第一弯钩部,该第二臂的弯钩部为第二弯钩部,该第一臂较该第二臂短,该第一弯钩部与该第一臂之间夹一锐角,该第二弯钩部与该第二臂之间夹一直角。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其中还具有一提把可分离地设于该基座外,该提把与该针柄部互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其中该提把还具有一凸缘。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其中还具有一翼片由该基座向外突出。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其中该针柄部呈L形。

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安全穿刺针具有设于内部的该安全件,能将使用过的针尖部收藏,并且该安全穿刺针使用上与医护人员持针或进针的习惯相同,因此使用起来顺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沿剖线44的剖面图。

图5为图4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主要显示安全穿刺针的针尖部被包覆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管线9 安全穿刺针10

基座20 表面21

第一开口22 第二开口24

空腔26

安全件30 固定部32

穿孔321 臂34

弯钩部344 第一臂341

第一弯钩部3411 第二臂342

第二弯钩部3421

注射针40 针柄部42

针尖部44

提把50 凸缘52

翼片60 套合部62

开展部6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见图1至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安全穿刺针10包含有一基座20、一安全件30、一注射针40、一提把50及一翼片60。

该基座20基本上呈一圆筒状而具有二相对的表面21,请见图4,其中的一表面21具有一第一开口22,另一表面21具有一第二开口24,该基座20的内部具有与该第一开口22、该第二开口24相通的一空腔26。

该安全件30设于该空腔26内,具有一固定部32及二臂34,该固定部32具有一穿孔321且靠近该第一开口22,该二臂34分别由该固定部32的两端由该第一开口22往该第二开口24方向延伸而出,该二臂34不与该固定部32相连的一端为其自由端,该二臂34的自由端各具有一弯钩部344,该二臂34之间具有一互相靠合的弹性预力。

更详细地来说,请见图4、5,该二臂34为一第一臂341及一第二臂342,该第一臂341的弯钩部344为第一弯钩部3411,该第二臂342的弯钩部344为第二弯钩部3421,该第一臂341较该第二臂342短,该第一弯钩部3411与该第一臂341之间夹一锐角,该第二弯钩部3421与该第二臂342之间夹一直角。当该第一臂341及该第二臂342之间相互靠合时,该第一弯钩部3411收于该第二弯钩部3421之内。

该注射针40可移动地穿设于该第一开口22、该第二开口24及该穿孔321,该注射针40具有相连的一针柄部42及一针尖部44,该针柄部42远离该针尖部44的一端弯折呈L形,该针尖部44与该第二开口24的距离小于该针尖部44与该第一开口22的距离,换言之,该针尖部44突出于该第二开口24。除了在该安全穿刺针10的针尖部44被包覆的情况之外,该针柄部42受该第一弯钩部3411及该第二弯钩部3421夹合。

该提把50罩覆在该基座20之外,在需要时,可将该提把50朝远离该第一开口22的方向提拉使之与该基座20分离,该提把50与该针柄部42互相固定,该提把50还具有一凸缘52设于该第一开口22上方以方便使用者抓握。

该翼片60由该基座20向外突出,更详细地来说,该翼片60具有一套合部62套设在该基座20且邻近该第二开口24的外壁面,该翼片60还具有二开展部64相对地与该套合部62相连,并由该套合部62往外延伸,该二开展部64系供使用者于需要时抓取或按压,以方便分离该提把50与该基座20。

接下来说明该安全穿刺针10的使用方法,请见图4、5。当需要对人工血管的注射塞注射时,使用者手持该基座20依循惯用的方式将该注射针40插入人工血管的注射塞即可。欲将该安全穿刺针10移除时,使用者的一手握持该基座20或按压该二开展部64,另一手将该提把50或该针柄部42往上提拉,使得该针尖部44逐渐由人工血管的注射塞抽离,当该针尖部44往该第一开口22的方向移动直到该注射针40脱离该第一弯钩部3411及该第二弯钩部3421夹合,则该第一弯钩部3411及该第二弯钩部3421包覆该针尖部44,使得该针尖部44不得再经由该第二开口24伸出。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穿刺针10,在抽回该注射针40的过程中,利用设于内部的该安全件30扣锁包覆针尖部44,而达到安全的目的,且该安全穿刺针10的外观没有其他多余的结构干扰医护人员持针或进针的习惯,使用起来顺手。

需说明的是,该提把50是为了方便让使用者抓握该针柄部42,该翼片60系为了方便让使用者抓握该基座20,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该提把50、提把50上的凸缘52及翼片60可省略。此外,L形的该针柄部可使得接续的管线9于使用时较服贴,但该针柄部42亦可为其他型态。该第一臂341及该第二臂342亦可为其他型态,只要当该针尖部44由该第二开口24进入该空腔26后,该二臂34的弯钩部344可包覆该针尖部44即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