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护创套装,具体是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
背景技术:
当患者在受到各种烧伤、烫伤、急性创伤,皮肤、软组织损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溃疡等情况下,创面一般会出现分泌物,为了使患者的创面愈合得更快,一般需要将分泌物去除。去除分泌物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利用具有引流管、引流材料和生物透性膜的负压套装封闭使创面与外界隔开,引流管与负压源连接,在清洁创面时,负压源启动,形成一个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这样便于来治疗,但是,如果在使用负压套装时,引流材料或引流管经常发生堵塞,不能有效清洁创面,这样,影响肉芽组织生长,也不能保护好新生组织。而现有的负压套装植入海绵内部的管路是大管套小管的方式,两个管道是以管中管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容易导致堵管现象,由于现有的负压套装管路是从海绵的侧面引出,贴膜封闭比较难,导致使用过程中发生严重漏气现象,因此现有的负压套装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括海绵、引流管、冲洗管、硅胶接头、引流管接头和冲洗管接头,引流管由引流管A和引流管B组成,冲洗管由冲洗管A和冲洗管B组成,所述硅胶接头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内腔,其中一个内腔的一端连接引流管A,另端通过引流管接头连接引流管B,另一个内腔的一端连接冲洗管A,另端通过冲洗管接头连接冲洗管B,引流管A和冲洗管A均置于海绵内,且引流管A和冲洗管A的上均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海绵为PVA海绵。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流管接头和冲洗管接头的前端采用弹性塑料或硅胶制成,且与硅胶接头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流管B和冲洗管B通过套环固定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海绵内至少设有一组引流管和冲洗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洗管B的尾端设有密封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流管B上配有Y型连接器、直型连接器和夹子等配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部具有双腔的硅胶接头实现引流管和冲洗管的分段式连接,临床使用简便快捷,大大节省临床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同时解决了早期一体式管路(即直插式)的堵管和漏气现象,适用于面积较大,难愈合,严重腐烂,分泌物多,需要用药水清洗或消炎的创面的负压引流处理中。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中冲洗管和引流管的爆炸图。
图中:1-海绵、2-引流管A、3-冲洗管A、4-硅胶接头、5-引流管接头、6-引流管B、7-冲洗管B、8-套环、9-冲洗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管路分插式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包括海绵1、引流管、冲洗管、硅胶接头4、引流管接头5和冲洗管接头9,引流管由引流管A2和引流管B6组成,冲洗管由冲洗管A3和冲洗管B7组成,所述硅胶接头4内设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内腔,其中一个内腔的一端连接引流管A2,另端通过引流管接头5连接引流管B6,实现引流管A2和引流管B6的相互连通,另一个内腔的一端连接冲洗管A3,另端通过冲洗管接头9连接冲洗管B7,实现接冲洗管A3和冲洗管B7的相互连通,引流管A2和冲洗管A3均置于海绵1内,且引流管A2和冲洗管A3的上均设有多个通孔,实现向外排液和向内吸液;所述海绵1为PVA海绵,孔径均匀,吸液速度快。
所述引流管接头5和冲洗管接头9的前端采用弹性塑料或硅胶制成,且与硅胶接头4过盈配合,采用这种配合方式可以防止药液或者分泌物泄漏,另一方面,弹性材料可以对二者间的间隙进行补偿,起到密封作用。
所述引流管B6和冲洗管B7通过套环6固定在一起,防止管路过多出现拉扯现象,保证管路有序分明。
所述海绵1内至少设有一组引流管和冲洗管。
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3mm。
所述冲洗管B7的尾端设有密封盖。
所述引流管B6上配有Y型连接器、直型连接器和夹子等配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时,将海绵1通过医用贴膜固定在创面上,启动负压源,此时在医用贴膜和创面上形成负压,药液通过冲洗管B7进入冲洗管A3,并由冲洗管A3表面的通孔进行释放,对创口进行清洗,冲洗后形成的分泌物和组织碎片进入到引流管A2内并从引流管B6向外流出,通过内部具有双腔的硅胶接头4实现引流管和冲洗管的分段式连接,临床使用简便快捷,大大节省临床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同时解决了早期一体式管路(即直插式)的堵管和漏气现象。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